如今說起郭德綱很多人都並不陌生,他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明星。毫不誇張地說,他似乎已經“主導”了整個相聲界,很多相聲前輩都曾對他有過高度評價。
與此同時在眾多的讚美聲中,也不乏指責和質疑。在他們中間有不少曾經也是絕對忠誠的“鋼絲”粉。他們為何後來“脫粉”了呢?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愛的是相聲而不是郭德綱!
那麼這些年郭德綱的相聲到底有了哪些變化呢?
第一、拜師侯耀文之前。
我們透過媒體都大體瞭解到關於郭德綱的“悲慘經歷”!那時候郭德綱的相聲當然沒多人聽到過,因為他那時候根本不出名,沒多少人認識他。他整天忙於生計,僅僅是為了吃飽飯。
但那時候的郭德綱對傳統相聲情有獨鍾,喜歡收集和改編一些老相聲段子。為此他經常各地拜訪老先生學習“老活”。比如尹笑聲、劉文步、王文林(最後都脫粉了)都曾給過他一些傳統相聲資料,郭德綱在此基礎上“老活新說”。
他最具爭議的徒弟曹雲金曾表示:第一眼看到郭德綱表示不服,認為這麼年輕就當師父會不會是個騙子啊。但是等他聽完郭德綱的《賣布頭》等傳統相聲之後,曹雲金徹底被折服。他曾坦言:師父那時候的水平放眼整個相聲界,無人能及。
與此同時那時候郭德綱的相聲也獲得了行業內的一致認可,其中姜昆、李金斗等人都對他做出過高度評價,並表示支援他發展劇場相聲。
第二、拜師侯耀文以後。
很幸運的是郭德綱在偶然的機會和相聲名家侯耀文同臺演出,面對這個其貌不揚的“小黑胖子”,他被郭德綱深厚的相聲功底所折服。
他曾在臺下看著郭德綱演出跟搭檔于謙說:你看他那嗓音多麼洪亮,吊門也高。你看他那在舞臺上的感覺,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個矮點。
經過一段時間的考察和研究,侯耀文決定收他為徒。看中的正是他對傳統相聲的那份執著和熱愛,有這種年輕人相聲一定能再現輝煌。
2004年10月侯耀文頂住各方壓力正式收郭德綱為徒,老郭從此也走上了相聲事業發展的快車道。
可以說那段時間郭德綱的相聲也十分優秀,說的大多數都是傳統活。再加之師父侯耀文對徒弟的表演要求極其嚴格,容不得半點馬虎。
2005年前後,恰逢網際網路的普及,郭德綱的相聲影片被廣泛傳播。他幾乎是一夜爆紅,當然大多數人喜歡的還是他說的相聲。
第三、師父侯耀文去世以後。
很不幸的是,2007年6月23日侯耀文因心肌梗塞猝然離世。巧合的是自打師父去世以後,郭德綱似乎徹底和一些所謂的“主流”相聲同行“分道揚鑣”。
與此同時很多郭德綱的鐵桿粉絲也慢慢發現郭德綱的相聲似乎“變味”了,不再是那麼“回味無窮”。
首先最大的變化就是相聲主題不鮮明,過多碎片化的網路段子穿插其中。整個相聲說下來,你都不知道他要表達什麼東西。這種相聲第一次聽還比較新鮮和搞笑,但它幾乎沒有讓你聽第二次的衝動。
再就是很多包袱重複使用,讓很多觀眾感覺似曾相識,全程尬笑。其實這已經表明其相聲創作能力的下降。當然這也與他身份、地位的不斷提升有很大關係。
因為之前出門是腳踏車,走街串巷可以獲得各種創作靈感。比如我們熟知的段子“吃糖餅燙後腦勺”,這種生活小事容易引發共鳴。成名後的他出門則是豪車,住的是豪華酒店,貼近群眾生活的靈感何來?
最後就是最嚴重的“三俗”問題。過去郭德綱的相聲有這類段子嗎?答案是有,但是偶爾客串一下,無傷大雅。但如今他的相聲中這類髒包袱比例越來越高,以至於祖孫三代都無法在一起觀看他的相聲。
打那以後,很多欣賞水平較高的觀眾就已經逐漸“放棄”郭德綱了,因為這種相聲不是他們想要的。
第四、在眾多粉絲的“庇護下”,網上的郭德綱突然變得不能“批評”了。
很多人可能跟我一樣的感覺,就是當下的郭德綱粉絲眾多,但凡有批評他的聲音,會迅速被“網暴”。
他們一般都會搬出所謂的“打壓”來為其袒護,敢問“反三俗”有錯嗎?敢問你喜歡的是相聲還是郭德綱呢?
最後我想說的是,如果把相聲當作賺錢的工具。從一個商人的角度來說,你的一些行為、做法無可厚非。
當如果你站在相聲文化傳承發展的角度來說,相聲文化要想進步,要想發展必然要擯棄那些糟粕的東西。切不可一直停留在“撂地”階段,拿現在的相聲跟過去相比。時代不同壓根沒有可比性!
這種在商業化驅使下的相聲看似“虛火”,實則在傳承過程中變得更加脆弱不堪!
對此你怎麼看?歡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