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籠有了甜味,你買賬嗎?
南翔小籠是國家級非遺,也是上海美食的一張名片。
南翔小籠
“南翔小籠饅頭”原名“南翔大肉饅頭”,是1871年南翔鎮的黃明賢創制的。
中國各地都有包子,南翔的小籠包又有什麼獨特的配方和魅力呢?
製法考究
每兩面粉製作10只饅頭,每隻加餡3錢,折褶14個以上
味道好吃
餡以豬腿肉為主,都用手工剁成,不用味精,用雞湯煮肉皮取凍拌入
南翔小籠吃法也有名堂:一口開天窗,二口喝湯,三口吃光。
今年五一期間,南翔古猗園餐廳推出了可可香菇小籠和香蕉小籠。
可可香菇小籠,先後經歷了三次改良。
除了可可香菇小籠外,香蕉小籠更是“彈眼落睛”(驚豔)
小籠師傅告訴記者,經過近半年的研發,首次將水果融入小籠中,麵皮還加入了南瓜汁和菠菜汁。
他們先後嘗試過哈密瓜、蘋果等不同水果,但最後只有香蕉小籠俘獲了所有小籠師傅的味蕾。
除了南翔小籠,國務院於2006年、2008年、2011年和2014年先後公佈了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名錄,共計達到1517項。
今天,我們精選其中來自全國各地的五種“能吃的文化遺產”,讓我們記住它們的味道。
功德林素食
在很多上海人心目中,提起素食第一想起的就是功德林。
它是上海第一家社會素菜館也是目前歷史最長的素食館,也因它自創立以來從沒有中斷過素食的烹製。
“油爆鱔絲”、“糖醋排骨”、“油淋仔雞”、“清炒蟹粉”……這些聽起來就讓人垂涎欲滴的葷菜,功德林卻是用蔬菜、堅果、菌菇、山珍植物、海洋植物、豆製品等素食原料經過煎、炒、烹、炸方式烹製成型。
2008年,功德林以其厚重的歷史積澱、獨特的素食絕技以及創新的素食文化特色,被國務院認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全國素食行業中唯一一家獲此榮譽的素食館。
五芳齋粽子
五芳齋粽子是漢族傳統節日食品製作技藝的傑出代表。
經過世代傳承,五芳齋粽子的製作技藝很好地儲存了江南地區漢族傳統點心文化的精髓,並一直延續至今,並於2010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嘉興粽子外形別緻,選料、製作考究,風味獨特。選用原料為優質糯米、豬後腿純精肉,肥膘採用“脊膘”;雞肉粽只用雄雞;夾沙粽用“大紅袍”去皮取沙;板油肥厚去油皮;特選皖贛野生“伏葉”包粽;特曬醬油拌米,細白鹽、上等白酒拌肉。
用原料為優質糯米、豬後腿純精肉,肥膘採用“脊膘”;雞肉粽只用雄雞;夾沙粽用“大紅袍”去皮取沙;板油肥厚去油皮;特選皖贛野生“伏葉”包粽;特曬醬油拌米,細白鹽、上等白酒拌肉。
關鍵工序仍保持傳統的手工製作工藝,如調料仍採用祖傳的秘方、切肉工藝和包裹工藝仍保持傳統的手工製作等,確保百年經典口味不變。
同盛祥牛羊肉泡饃
作為陝西唯一的餐飲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同盛祥牛羊肉泡饃可以說是這一美食的代表。
2008年,同盛祥牛羊肉泡饃製作技藝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同盛祥的泡饃在外觀上注重“肉如兩條魚,粉絲如蜘蛛網”,可是要吃的正宗、吃的地道,那還有講究:用食時,先將香菜、辣醬抹一層在泡饃上,香菜殺腥提味,辣醬刺激食慾,然後選定方位,循序漸進,始終從一處地方沿著碗邊刨食,切忌來回翻攪,以保持牛羊肉泡饃的香味不散,有人把這種進食方法稱為“蠶食”。
同盛祥雖規模不大,但因其用料考究,湯鮮味美,所以在顧客中享有極高聲譽。
周村燒餅
周村燒餅至今已有1800餘年的歷史,其被譽為“可以吃的文物”,2008年“周村燒餅製作技藝”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悠久的歷史,精緻的做法,使周村燒餅成了淄博美食的典型代表。
周村燒餅的外形圓而色黃,薄如紙片,正面蘸滿芝麻粒,背面酥孔羅列,薄似楊葉,酥脆異常;入口一嚼即碎,酥香滿口,剛出爐的燒餅更是香酥可口。
製作過程要經過配方、延展成型、著麻、貼餅、烘烤等多道工序,而配方、成型和烘烤則是制餅的關鍵。特別是烘烤的火候、非名師高手,很難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所謂“三分案子七分火”、“火中求財”都是制餅師傅的多年經驗。
都一處燒麥
都一處燒麥館始建於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距今已有277年的歷史,是京城有名的百年老店。
清乾隆十七年,因皇帝來此小酌,並親筆御賜“都一處”蝠頭匾,使都一處名聲遠揚。乾隆走過的甬路也因長年不掃而成“土龍”,在清代被列為北京城的“古蹟之一”,與永外“燕墩”齊名。
都一處經營的燒麥一直被人們視為美饌珍品,以皮薄餡多味道鮮美而出名。成形的燒麥外觀上獨特,封口露餡不幹,猶如含苞待放的花朵。食之香而不膩,回味無窮,堪稱一絕。
燒麥製作工藝複雜,需16道工序,主要分為和麵、拌餡兒、揪面、擀皮兒、包制和上鍋蒸等。
走槌壓皮技藝獨到,用走槌壓出的皮呈二十四個花折,代表二十四個節氣,缺一不可,制皮和包餡的過程,也極具藝術觀賞性。
這麼多美食,小編真是越寫越餓,但最後,小編想說,中華美食豐富多彩,其不僅代表的是令人垂涎迴腸的美味,精妙的技藝更是代表的是中華傳統習俗和文化。
(ps:請注意這是一篇普通的公號,並非廣告!)
綜合自人民網、看看新聞、新浪微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