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杯之於咖啡,相當於葡萄酒杯之於葡萄酒
葡萄酒杯就像是葡萄酒的“美顏相機”,選對了杯子,酒的香氣和口感都能更上一層,咖啡也是一樣。
曾經就有人討論,如何才能用最省時省力的方式提升喝咖啡的體驗,有人回答關鍵是咖啡豆的質量;有人把票投給磨豆機;也有人說一個咖啡杯就足夠了,畢竟一個美得不可方物的杯子,拿它喝水都覺得在喝瓊漿玉露,更何況咖啡呢。
的確,對於咖啡小白來說,相比細究每款咖啡豆之間不同的風味,最簡單的,的確是挑選一款自己喜歡的杯子,由它帶著自己踏上品味咖啡的旅程。
關於不同的杯子對咖啡口感的影響,有人早就做過研究。英國牛津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當受試者在品嚐裝在不同杯子裡的同一款咖啡時,他們普遍覺得容量小的杯子裡咖啡比較苦、形狀較寬的杯子裡咖啡更甜。
對於這個現象,研究人員總結,這很大程度是因為心理暗示的作用,人們潛意識裡覺得更“高胖”的杯子裡會兌有更多的牛奶和水,並且這類杯子的形狀更有利於苦味物質的揮發。
小編雖然不是喝咖啡的行家,但也懂得心理暗示的作用,更何況喝咖啡確實和葡萄酒一樣,不同的杯子適用的咖啡也不同。
一般來說,小於 100 毫升的咖啡杯多用於品嚐意式濃縮咖啡,雖然只有小小一口,可以一飲而盡,但口感精緻,咖啡的香氣久久縈繞齒間。
容量在 100 至 300 毫升範圍內的是普通咖啡杯,相比小咖啡杯有更多空間,可以自行新增牛奶、砂糖等。
300 毫升以上的咖啡杯則用於盛裝牛奶佔比較高的咖啡,比如拿鐵、卡布奇諾、歐蕾咖啡等,杯子高而寬,可以展示拉花圖案。
除了不同形狀,我們平時還能看到不同材質的咖啡杯,紙的、陶的、瓷的、塑膠的、玻璃的。
為了不影響咖啡的口感,除了喝前溫杯必不可少,一個好的咖啡杯最好還能夠有較好的保溫效能,這樣咖啡才不至於過快冷卻,風味減半。另外,最好能夠質地細密,不易附著咖啡垢,便於清洗。
前文提到的材質當中只有瓷才能同時做到這兩點,瓷杯中又以添加了動物骨粉的骨瓷更勝一籌,光潔細膩、通透輕巧,相較於普通瓷器,它的色澤更加潔白無暇,更加輕薄的同時硬度不減;此外,相較於玻璃又有較好的保溫性。
一般來說,骨瓷中的動物骨粉來自牛或羊等食草動物,國際上認為原料中含有 25% 以上的骨粉即可稱為骨瓷,骨粉含量越高,顏色越接近奶白色,40% 以上的即屬高檔骨瓷,目前頂尖骨瓷品牌的骨粉含量都在 45% 以上,製作難度也隨著骨粉含量上升而加大,因此此類餐具套裝的價格都在 4 位數以上。
看到上面的圖,你是不是覺得接下來會講到景德鎮和青花瓷?很可惜,並不是。
中國發明瞭瓷器,但骨瓷卻來自英國。
皇家道爾頓(Royal Doulton)、皇家阿爾伯特(Royal Albert)、安茲麗(Aynsley)、斯波德(Spode)、韋奇伍德(Wedgwood)……這些都是英國頂尖的骨瓷品牌,它們以製作精良、設計優美的瓷器,走進了皇家、走進了博物館、走進了收藏家們的收藏清單裡。
而骨瓷的歷史又和斯波德這個英國骨瓷頂尖品牌密不可分;談到英國瓷器,又離不開韋奇伍德這個英國傳統瓷器代表。
斯波德
骨瓷的發明者
18 世紀,西方對瓷器這種“白色黃金”趨之若鶩,也由此開始了對中國瓷器的“山寨”之路。不過一開始燒出來的東西實在是不咋地,灰不拉幾的,不像中國瓷器那樣潔白無瑕,景德鎮瓷工看到都要笑暈過去。
出於對“白色黃金”的不懈追求,歐洲人不停地試驗,不停地試錯。
1748 年,一位名叫托馬斯·弗萊(Thomas Frye)的陶工兼畫家把骨粉混入胚土中燒製,燒出來的成品非常通透,這便是骨瓷的前身,但仍有缺陷,不能與中國瓷器抗衡,因此沒過多久,托馬斯·弗萊的工廠也倒閉了。
18 世紀末,住在英國瓷都斯托克(Stoke-on-Trent)的約書亞·斯波德(Josiah Spode)改良了配方,發明瞭如今的骨瓷,再加上他兒子在倫敦的“市場推廣”,骨瓷終於一炮而紅,在英國乃至歐洲站穩了腳跟,併成為皇家御用骨瓷。
這就是骨瓷的故事。
除了骨瓷,約書亞·斯波德的成就還有另外一樣,發明了釉下藍色印花轉印技術,我們不需要知道具體怎麼操作,只需要知道這極大地推動了英國瓷器製造業的發展。
並且有了這項技術,歐洲人終於成功“山寨”出了青花瓷,比如 1816 年斯波德推出的“義大利藍”(Blue Italian)系列,成功地把中國青花瓷與西方元素與審美結合。
如果以後在國外看到有奇奇怪怪圖案的青花瓷,很有可能就出自斯波德這個品牌。除了“義大利藍”,斯波德後來還推出了“義大利黑”(Black Italian)系列:
比如這套意式濃縮咖啡杯,細看裡面的圖案,你會發現當中的建築都是西式的。
韋奇伍德
英國傳統瓷器的代表
在約書亞·斯波德在玩骨瓷的時候,同樣住在瓷都的另一個約書亞在玩另一樣東西,這樣東西后來還進了大英博物館,成為了英國國寶。
帕戈薩斯飛馬瓷瓶(The Pegasus vase)
現藏於大英博物館
這就是約書亞·韋奇伍德(Josiah Wedgwood)當時在玩的碧玉瓷(Jasper ware),這個命名源於它與玉器相似的硬度。碧玉瓷多為馬卡龍色系,比如淺藍、淺紫、淺綠等,也有深藍和黑色,上面飾有新古典主義風格的白色浮雕。
這個系列一經推出就得到了上流階級的青睞,1793 年,在英國使團出使中國時,獻給乾隆的 80 大壽賀禮就是韋奇伍德的花瓶,這個品牌從此也奠定了它的“國寶級”地位。
現代韋奇伍德同樣生產頂尖的骨瓷器具,採用 45% 以上的動物骨粉,瓷質細膩堅固,潔白光滑,許多在售系列在官網上經常斷貨,比如小野莓系列:
木槿系列:
漫遊美景系列等等。
可惜的是,由於經營不善,韋奇伍德在 2009 年便申請破產,目前屬於芬蘭 Fiskars 集團,已不再屬於英國。
除了以上提到的品牌以外,德國麥森(Meissen)、日本鳴海(Narumi)、日光(Nikko)、澤武(Noritake)等都生產國際頂尖的骨瓷器具。
麥森
從最開始被嘲笑,無法使用的粗劣“山寨”品,到如今立於世界頂尖之列,讓人高攀不起,西方陶瓷的“逆襲”之路走得可算是非常成功了。
細心的你可能也發現這當中沒有一箇中國品牌。小編試圖在網上搜索關於中國陶瓷的資訊,搜出來的卻都是建材瓷磚。
曾經的陶瓷大國現在卻沒有一個能夠在世界打響名號的品牌,甚至有的還淪為外國瓷器品牌的代工廠,著實是有點可惜。
但小編相信國內肯定也有質量優良,設計精美的瓷器杯具,雖然“酒香不怕巷子深”,但一昧孤芳自賞,別人也不見得能看到你的好。總之,希望以後也能夠看到更多國內的牌子活躍在世界頂級瓷器之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