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道的“五香”是哪“五種”?

-風物君語-

香料加足

燉皮鞋都好吃!

去腥解膩,提味增鮮,香料,是最為低調卻最有態度的。

中國味道的代表之一,就是“五香”,但五香是哪五種?大概每一箇中國人心裡,都有屬於自己的那一款配方,那一道美味。

誰才是“五香”的c位?

花椒可稱是中國的調味之王,而古人吃花椒,比今天要狂熱多了。據《中國古典食譜》考證,中國曆代的古食譜,平均有22% 的菜品中都要加花椒,唐代更是達到頂峰,使用花椒入菜的比例達37.1 %。

此外,古人還要喝花椒酒,拿花椒葉煮茶,甚至“視爾如荍,貽我握椒”,拿花椒當定情信物。今天要是誰帶著一串花椒去表白,那多半會得一句:“豬頭掛在花椒樹上——肉麻”了。

說起花椒,就不得不說以麻辣著稱的川菜。“川人尚辛香”古來有之,但四川人嗜辣椒,不過是近百年的事情,吃麻,才是源遠流長的川味,年代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

花椒殼兒在鍋裡一打滾,那酥麻而凜冽的香味就撲面而來,就能想到面對一道道川菜既要大快朵頤,又要避免吃得太猛,一不小心磕到花椒,嘴唇“觸電”,舌頭變厚的糾結。

花椒,首推當屬色香味俱佳的大紅袍,典型的大紅袍花椒,帶有柑橘香氣,令人著迷。它分佈也廣,四川漢源、甘肅的武都與秦安、陝西韓城與鳳縣等許多地方,都出產優質的大紅袍。它也是大多數的川菜和四川火鍋的首選。

但要單論花椒的麻,還得看名為麻椒,略帶點苦澀的青花椒。這種椒輕易不出鏡,多磨成一撮緊張刺激的花椒麵,麻人於無形。那種顏色和口味都非常火爆的川味美食,少不了要來一點麻椒,典型便是白裡透紅的麻婆豆腐。

近年來號稱“清香麻”的藤椒更加流行。它的麻味是花椒家族裡最清淡的,但香味清新濃郁,又富含油脂,天然就能協調不同的食材,與講究口感爽滑的雞鴨魚肉等同燴,麻得清香可人,再配上少許鮮紅嫩綠的辣椒圈圈,襯托出食材本味的活色生香,是百菜百味的川菜中非常平衡的一種風味。

在有辣椒之前,川味裡的辛辣,多來自食茱萸。不過與花椒歷史同樣悠久的香料食茱萸,也是花椒屬的一種——椿葉花椒。李時珍《本草綱目》裡,提及了食茱萸的俗稱,蜀人稱“艾子”,楚人喚“辣子”。農曆八月採摘,搗爛過濾取汁後,做成“艾油”或“辣米油”,味道辛辣蟄口,“肉醬魚鮓偏宜用”,是個代替辣椒的好調料。

古人用食茱萸調味,比較“黑暗”。比如酸梅 茱萸 姜 大蒜,搗碎攪和之後,就變成了“齏”,用來蘸蔬菜和肉,想來滋味也是很酸爽的。

等到明代,以花椒為主打的菜餚口味才逐漸改變。一方面,曾經貴如黃金的胡椒開始逐漸引種,成本變低,提供了更豐富的調味選擇,另一方面,辣椒跟著來自南美的葡萄牙商人,從東南沿海登陸,雖然最早因為白花紅果鮮豔可喜,被浙江人拿來當盆景,但很快就沿著長江而上,被貴州人民發掘出來。

康熙六十年編成的《思州府志》載:“海椒,俗名辣火,土苗用以代鹽”,這之後,辣椒很快進入四川,和花椒一起,兩兩相合,在一百多年間,席捲了四川人乃至全國人民的飯桌。

“五香”,遠不止五種!

“五香”頭牌花椒之外,其他四種香料,歷來是眾說紛紜,但八角和桂皮,始終牢牢佔據兩個位置。

八角學名叫八角茴香。所謂“茴香”,便是能除肉中臭氣,使之重新添香的意思,北方人則稱為“大料”。它可能是長得最高的香料——廣西原生的八角樹大都在十幾米高,要取得這種香料,頗為不易。

牛羊肉等味道濃烈的肉,一下鍋就放入八角,香味可充分發揮,使肉味更加醇香。但八角可遠不止拿來燉肉,還能拿來醃雞蛋、鴨蛋,就連煮一朵簡單的大白菜時,加入少許鹽與八角,都可以讓口感豐潤綿長。

有十多種不同來源的桂皮,是一類樟科樟屬植物源香料的統稱,亦是兩大天然香料庫——廣西、雲南的驕傲。八角自帶迷人的甜味與芳香,能夠增香的桂皮,是香料中的另一員“大將”,與白芷、草果燉煮,可形成溢人的脂香;配合陳皮、甘草,能調出後味十足的幽香。香辣的味道更是少不了桂皮,有了它,原本火熱躁動的辣,才能變得醇厚起來。

二三八角,半塊桂皮,蔥薑蒜齊活,豬牛羊肉切塊,再用老抽生抽披上一層紅亮紅亮的衣裳,五香之中,單就這兩種香料,便足以撐起聽一聽詞就能下兩口飯的——紅燒。

五香的其他兩個位置,說法可就多了,自唐代傳入的丁香與原產自地中海地區的小茴香,都是“五香”的有力競爭者,備選也少不了草果、香葉。這其中,來自雲南的地道特產草果聽起來較為陌生,但若說起麻辣火鍋底料、德州扒雞、新疆大盤雞……這些聞名全國的風味背後,總是少不了一味提香的草果。

不過五香也早已滿足不了人們對味道孜孜不倦的追求了。著名的“十三香”,更是一種深入千家萬戶的好味道。五香打底,再加上砂仁、肉蔻、木香、白芷、三奈等十數種香料搭配,如是種種不同的香料混合,調汁慢煮入味,就滋生了中國特有的烹飪技法——滷。

還有哪些“猛料”香飄萬里?

紫蘇“東遊記”

紫蘇這個名字,如今聽起來有點陌生,但如果你提到滋滋作響的韓式烤肉,還是海鮮日料與天婦羅,總是少不了配上一片片或微青、或有點綠的皺葉——這就是紫蘇。

其實這種香料源自中國,如漢代枚乘的《七發》中,就有“秋黃之蘇”成為南國宴飲的配角。而紫蘇作為“天然防腐劑”搭配生魚片的吃法,可能是唐時傳入日本的。

紫蘇現在依然是國內常用的香料,如傳統小食紫蘇梅果。紫蘇與魚鮮,更是一對長久CP,蝦與蟹,總少不了用紫蘇來去腥殺菌。“一縣吃三省”的浙江開化,用紫蘇配上螺螄,鮮嫩無比。這種古老的香料,更是煥發出了新的生機,與入侵物種小龍蝦一朝成為天作之合。長沙人的招牌口味蝦裡,少不了的,便是紫蘇與蒜蓉的濃郁湯汁。

生猛香料?丨看雲南

紫蘇清新了東亞人民的餐桌,而香茅草則成為東南亞的共同愛好。

國內的香茅草,多生長在雲南西雙版納和德宏州。它用於烤魚,頗具傣族的民族風情。選上好羅非魚,洗淨魚肚後放進香菜、蔥薑蒜、辣椒、鹽等佐料,用香茅草捆緊魚肚,木炭小火烘烤,八成熟時,刷上豬油再烤。以此獨特手法烤出來的魚,外酥裡嫩、再配合香茅草獨有的異香。魚肉彷彿是用青草編織出的一般,是種質樸的地道風味。

當然在香料大省雲南,還有更多奇崛的香料,在周邊地區廣為流傳:草果風靡全國,木姜子濃烈刺激,更是隔壁貴州苗家酸湯魚的調味核心。雲南味道更令人念念不忘的,還是薄荷葉、香柳等植物型香料,配上檸檬、小米辣等調料切碎成的蘸水,一口下去,味覺爆炸,如同欣賞瑰奇的雨林風光。

陳皮丨清淡不簡單

在口味非常清淡,推崇食材本味的廣東人眼裡,最好的香料也得清淡。這看似矛盾,但廣東人卻找到了讓香料不那麼喧賓奪主的方式,這就是曬乾後久經儲藏的柑橘皮——陳皮,時間愈長,味道越夠勁,正是所謂“百年陳皮賽黃金”。

廣東陳皮質量頗高,乃至於單分出一條“廣陳皮”的賽道來。新會陳皮則是其中翹楚,《廣東柑桔圖譜》載,制陳皮的正宗原料,便是“原產新會、主產新會的大紅柑”。

廣州人的紅豆沙與街頭果汁裡,少不了加點清香可人的陳皮;肥美的燒鵝,要以優質陳皮調味的滷水點睛;陳皮梅、九制陳皮,則是許多廣東小孩從小嗑到大的零嘴……

愛喝茶的廣東人,還把普洱茶裝進掏空果肉的小青柑裡,清冽果香與醇厚茶味兩兩相合,入喉微涼回甘,是別具一格的盛夏消暑神器。

新會瀕臨南海,毗鄰港澳,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這裡是著名的僑鄉。新會人遠行,少不了帶上幾片陳皮,緩解舟車勞頓,調和水土不服。這一種簡單淡雅的香料,也因此流傳到五湖四海,見證了一段段江湖兒女的傳說。

哪種香料,讓你一吃就感覺“真香”?

- END -

參考資料

《中國食料史》俞為潔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

《魚翅與花椒》 扶霞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8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021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國地道的“五香”是哪“五種”?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