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快評|開放和共享,讓“城市客廳”留住“客人”

巴黎左岸,著名的雙叟咖啡館因疫情曾一度暫停店內服務。但店家別出心裁地“邀請”了一群超大號玩具泰迪熊“坐”在店內外椅子上,復刻著“享受”咖啡、蛋糕和暖陽的“巴黎日常”。

新民快評|開放和共享,讓“城市客廳”留住“客人”

圖說:一群超大號玩具泰迪熊“坐”在店內外的椅子上。GJ

這一幕意味深長:對巴黎人來說,生活可以是一家咖啡館。“在塞納河的兩岸,最先冒出頭的不是番紅花或水仙花,而是人行道旁的桌子和仿藤椅。”一位旅行作家寫道。巴黎的咖啡館有一點尤為特別:店外一把把遮陽傘下放著一排排座椅,幾乎全部面向大街,看人流熙熙攘攘。咖啡館內,有人聚會聊天,有人工作,有人看風景......

只需幾歐元便可以在擁有百年曆史的咖啡廳內喝一杯咖啡、欣賞美景——讓世界各地遊客趨之若鶩。而相當一部分咖啡館依然由家族經營,有的甚至已經傳承了幾代人。與賺錢相比,巴黎的咖啡館更像在堅守,堅守著祖業,也堅守著巴黎人獨特的生活理念。

與咖啡館一樣,博物館也是巴黎生活“煙火氣”的象徵。在宣傳2024巴黎奧運會的“巴黎八分鐘”中,《馬賽曲》的演奏特別選在了盧浮宮,可見博物館在巴黎人心目中的地位。巴黎是世界上博物館種類最多的城市之一,大大小小、風格迥異的博物館有300多家。為了打造“文化公地”,博物館等文化景點的票價遵循“文化普及”的精神。即便維護和運營成本並不低,法國的博物館一直努力維持著面向公眾的“低門檻”。

“在巴黎,咖啡館和博物館構成了文化和社會生活。一年四季,我們都會找朋友參觀博物館,然後我們會在咖啡館裡聊天。”法國藝術家西奧德說。這種與生活的緊密聯結構成了巴黎獨特的氣質,創造了歸屬感,最終也保護了城市記憶。

某種意義上,咖啡館和博物館這樣的空間常常被視作“城市的客廳”,它們對城市的綜合賦能正在成為城市軟實力的新表現。而“客廳”是否能留住“客人”,很重要的一點在於能否實現開放和共享,能否直接抵達人們的“日常”。

吳宇楨/文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775 字。

轉載請註明: 新民快評|開放和共享,讓“城市客廳”留住“客人”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