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常見的烏米,為何難得一見了?糧食病害何以成老饕眼中珍饈
許多在70年代至80年代出生的人們,相信在他們的童年記憶中,肯定有幾種特殊味道的鄉村滋味一直到今天都記憶猶新。
我在10來歲的時候也曾經在農村生活過一段時間,那個時候總是無憂無慮,白天在田野間和小夥伴瘋跑,找尋各種能吃的鄉野小食,到現在我還記得幾種,只不過有的幾十年後都不曾見過了。
其中就包括外表橙色長得像苦瓜,但是略短略胖,吃起來很甜的“癩瓜”;還有一種叫做“天天”的黃色或者黑色甜漿果;最後就是長在玉米和高粱上的“烏米”(米發音同咩),吃起來很香,但是吃完後嘴巴都是黑色的。
其中烏米是眾多零食裡最為特殊的,它既能生嚼也能做成主菜。烏米是一種生長在玉米或者高粱上的黑色瘤狀物。那時候,一群小夥伴都在地裡尋找烏米,吃完之後滿嘴都是黑的,回到家也免不了被大人們罵上幾句,現在想來都是滿滿的幸福感。
那個時候找烏米比較簡單,總能吃得非常過癮,摘得多了,回家還能用來做菜。但是對家裡的大人來說,烏米太多就意味著玉米和高粱等糧食作物必定要減產,歸根結底烏米都是一種非常嚴重的農作物病害。
烏米越來越少,身價卻越來越高
當找到的烏米數量比較多的時候,就可以拿回家做菜了,可以和豆角、土豆,南瓜、豬肉一起亂燉,也可以做熟了和大餅一起卷著吃,當然最講究的特色菜做法就要屬醬烏米。
烏米生吃味道微甜,還有菌類的特殊香氣,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非常喜歡吃。
但是不知從幾時起,烏米這種特色的食品卻突然間越來越少了,現在幾乎都很難看不到了,在去年,小區樓下餐廳一盤醬烏米可以賣到80元,菜市場裡的烏米一斤都可以賣到60元,這個價格對比其他蔬菜,簡直是太奢侈了。
那麼烏米這種回憶中的鄉野小食,是如何從農作物病害搖身一變成為老饕眼中的珍饈的呢?
漆黑的烏米是糧食作物的一種病害,是由一種菌體感染了農作物後所產生一種瘤狀物,這種菌體被科學家稱為黑粉菌。
玉米及高粱等作物上由黑粉菌感染出現的瘤狀物叫做癭瘤。
這是因為農作物遭受了一些動物所攜帶黑粉真菌的傳染,產生了一種非常規的植物病害。黑粉菌是一種寄生菌,常由昆蟲的若蟲及成蟲傳播給農作物,並且可以同時感染果實、葉片及花朵,還可以造成植物之間大範圍傳播。
在以前,這種黑粉菌病也是常見的農作物病害,經常爆發出現在玉米及高粱的抽穗階段,可直接導致糧食作物的減產。黑粉菌在感染農作物果實的同時,使玉米或者高粱逐漸增生出一種膨脹的贅生物,其實烏米和蘑菇一些,都是一種可食用的真菌。
雖然烏米看起來髒髒的,但是和巧克力包一樣,其貌不揚的外表下,卻異常美味。烏米確實是一種能夠食用的真菌,味道還相當不錯。
在諸如許多美洲國家中,烏米都被認作是一種天然美味的食用菌類,並且價格十分昂貴,墨西哥甚至稱烏米為“玉米黑松露”,在當地市場因為價格昂貴,每個菜販每天只進貨一到兩個進行售賣。
烏米的味道有天然的菌類鮮味和糧食作物的谷香,並且富含著許多人體需要的營養物質和微量元素。
其中就含有比較豐富的植物蛋白質、賴氨酸、多糖和膳食纖維,同時還含有鉀、鐵、硒元素和b族維生素,烏米除了比較好吃之外,營養也十分豐富。
近年來,烏米越來越少,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為了保證糧食作物的產量,現在耕種都開始大範圍地使用化肥及農藥,致使傳播黑粉菌的昆蟲逐年減少。
所以得黑粉菌病的作物也越來越少,物以稀為貴,這也是致使一盤醬烏米賣到八十元的原因。
正是因為烏米稀少且營養豐富,所以許多植物學家也開始在實驗室進行人工培育烏米,它像一些菌類蘑菇一樣,都是以孢子進行傳播繁殖。
科學家用農作物來培養孢子,讓孢子在玉米等作物上自由繁殖,產生菌絲,最後進入到玉米內,由其持續給孢子供給營養,最後人工培育出烏米。
現在也是研究食用黑粉菌烏米的初期階段,相信在不久的以後,黑粉菌也可以像蘑菇一樣,成為一種普通的蔬菜。圖片來自網路侵聯必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