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該是要團圓、賞月、吃月餅。
一輪圓月天涯共此時,可月下的人,手裡的餅,卻是千種百樣。
說到月餅啊,阿拉最愛吃的就是鮮肉月餅了。
做鮮肉月餅有一手的店家,幾乎都是供不應求的。尤其是臨近中秋,上海的老字號鮮肉月餅店前往往是大排長龍的。
鮮肉月餅顧名思義,就是純肉餡兒的月餅,皮烤得酥鬆,也帶韌勁,肉汁滲透進餅皮,好吃。
鮮出爐的鮮肉月餅滋味最好,趁熱氣兒吃,香。肉汁潤著,餅皮帶脆,饞人的呀。
鮮肉月餅最早源自蘇州人,是蘇式月餅,合南方口味,慢慢也就傳遍了江浙一帶。
鮮肉月餅入了杭州,當地覺得純肉餡稍膩了些,就加進了榨菜,吃來爽口些。
中秋前後,排長隊買榨菜鮮肉月餅,在杭州的大街小巷是常事。但凡買上的人,是會先吃上一個解饞的。
榨菜鮮肉月餅,榨菜用的是大頭菜梗,口感脆,鮮肉則來自於浙江的名產金華兩頭烏,肉質鮮美。
蘇式月餅的確切名稱應為“酥式月餅”,最早起源於蘇州杭州揚州一帶,餅皮疏鬆,五仁、豆沙餡是最早出現的,甜度略高些。
“蘇式月餅”的形成雖較“京式”稍晚,但影響最大,“酥皮”的應用範圍很廣,至今不衰。蘇式月餅的花色品種分甜、鹹或烤、烙兩類。
甜月餅的製作工藝以烤為主,有玫瑰、百果、椒鹽、豆沙等品種,鹹月餅以烙為主,品種有火腿豬油、香蔥豬油、鮮肉、蝦仁等。其中清水玫瑰、精製百果、白麻椒鹽、夾沙豬油是蘇式月餅中的精品。
廣式月餅,應該是國內流傳最廣的月餅流派了。
造型美觀、圖案精緻,用料也廣博。選用的多是當地特產,五仁、金腿、蓮蓉、豆沙、豆蓉、棗泥、椰蓉、叉燒肉、鹹蛋、皮蛋、香腸、叉燒、雞絲、燒鴨、冬菇等都是常見的餡料,而品名一般是以餅餡的主要成分而定。
廣式月餅口感上較鬆軟細滑些,皮上泛些油光,燦黃,薄且多餡,糖下得重些,多吃會顯甜膩。但口味著實多,總歸能找到喜歡的口味。
潮汕朥餅,也叫潮式月餅,也是響噹噹的一號月餅。
朥,潮汕方言指豬油。朥餅,既是用豬油摻麵粉作皮包甜餡烤焙熟的餅。做朥餅的工序不繁雜、考究、精細。
豬油,定是要本地豬炸出的,味道才正。豬油的作用下的朥餅,潤滑清甜,朥餅以其餡料不同,分為綠豆沙朥餅、雙烹朥餅、烏豆沙朥餅和水晶朥餅等。
潮州當地有一個習俗,中秋是配著功大茶吃朥餅的。
自來紅自來白,大概是最傳統的京式點心之一。得名來自不同的皮色——自來紅是燙麵製成的,自來白則是冷水面團,所以呈現不同顏色。
這兩種月餅個頭都很小,一般做成一斤二十個,為了顯得飽滿,裡面一半是空的。自來紅是用香油和麵做皮兒;用白糖、冰糖渣兒、青紅絲兒、核桃仁兒、瓜子仁兒等做餡兒。
自來白是用豬油和麵做皮兒,餡兒則比自來紅隨意得多,有山楂白糖、桂花白糖、青梅白糖、豌豆、鹹瓜瓤等等。大概是因為使用了葷油的關係,自來白吃起來口感比自來紅更綿軟,味道也更濃厚。
往上推幾十年,當廣式月餅、蘇式月餅還沒有流行起來時,自來紅月餅在北京城可是一家獨大,它外皮鬆軟、香氣撲鼻,吃起來是入口酥化、桂花香濃,更別說還有那嘎嘣作響的冰糖渣和青紅絲。
京式糕點“出身”,清朝最繁盛,在北京及周邊地區廣泛流傳。上世紀三十年代,上海勞勃生路(今長壽路)一帶也流傳。
相傳翻毛月餅剛出爐放在桌上,輕拍桌面,酥皮是能能飛起的,吃來不黏不硬,鮮香軟糯,慈禧尤為喜愛,賜名“翻毛”。
之所以賜下這名字,是因為酥皮層次極多,據說酥皮足有25層,稍一用力酥皮就會小片小片的剝落,頗有點飄雪的意思。
冰皮月餅是源於香港大班麵包西餅的新派月餅。
做法有別於傳統月餅。由於餅皮以糯米為主,必須要低溫儲存,無需烘烤,工藝較之傳統月餅更為簡單。
口感更偏向於大福一類甜品,軟糯滑爽,略有彈性。口味也不同常規,有抹茶味,巧克力味,芒果味,口味上更受年輕人的歡迎。
月光餅是客家人最傳統的中秋節糕點,也叫月華餅。
是用白糖、米粉、芝麻、花生和瓜條烘製而成,成品類似雲糕,較易碎,但會再印上紅色的吉祥圖案。月光餅在客家,有團圓之意,象徵著圓滿、平安的節日祝福。
雲腿月餅也叫滇式月餅。相傳是明末御膳廚中的應時點心。
雲南特產的宣威火腿,加上蜂蜜、豬油、白糖等為餡心,用昆明呈貢的紫麥麵粉為皮料烘烤而成。
香鹹的宣威火腿與白糖,按同等比例混合,一鹹一甜,融的巧妙,按餅皮製作工藝和外觀色澤不同,還分為硬殼雲腿月餅、酥皮雲腿月餅(含雲腿白餅)、軟皮雲腿月餅(含雲腿紅餅)。
硬殼雲腿月餅餅面褐黃色,餅底棕黃不焦。酥皮雲腿月餅餅面潔白或微黃色,餅皮層次分明,餅底允許微黃褐色。軟皮雲腿月餅餅面緊密,無裂紋,餅底微黃不焦。吃口都好,各憑喜好。
雲南可食用花的品類多達上百種,自然催生出了鮮花餅這等精緻的吃食。以雲南特有的食用玫瑰花、茉莉或菊花等食用花瓣入料,頗具特色。
新鮮出爐的鮮花餅酥軟爽口,還伴有濃郁濃郁,不僅在雲南擔了月餅的大任,還成了雲南特色“伴手禮”名片。
衢式月餅,可謂自成一體,是浙江省衢州市的地方特色。是以芝麻為重要原料,所以衢式月餅也被稱為“衢州麻餅”,也叫做胡麻餅。其中“杜澤桂花月餅”和“邵永豐麻餅”最為出名。
杜澤桂花月餅,形似饅頭,內空心,外餅皮焦黃,粘著白芝麻,內餅皮附著薄薄一層麥芽糖,黏著桂花,花香濃郁,因而得名桂花餅。
“邵永豐麻餅”流傳更盛,多作為賞月、婚、祭、壽、上樑、祠堂等紅白喜事的主選餅分發、贈送,大多為二寸見圓,特製的可達二尺,重量二市斤以上。
麻餅正面用植物顏料染成的彩色芝麻繪製各種圖案,“嫦娥奔月”,“天官賜福”,“麒麟送子”,“花好月圓”,“福祿壽禧”都是常見的。
晉式月餅製作起來很講究,口感不油膩,香酥,且晉式月餅是不需回油的,做好可以立即食用,這是晉月有別於廣月、蘇月的要點之一。
晉式提江月餅,“提江”實為“提漿”,製作月餅前需要提前熬製糖漿,糖漿冷卻用以和麵團。晉式月餅重糖、重油,久貯不壞,便於攜帶和儲存。
混糖月餅是大同獨特的月餅品種,其獨特之處在於它是不帶餡料的。
混糖月餅以白麵,胡麻油和糖(紅糖,白糖,冰糖均可)為主料,用料比例一般為10斤麵粉,3斤油,3斤糖。
在大鍋中熟油,化糖和麵,加少許蘇打粉,鹼面,通常製成2兩大的麵餅,上敷芝麻,在烤爐中烘製而成。混糖月餅酥軟香甜,舊時大同糕點鋪,餅鋪通年均有售賣。
徽州月餅,又稱“徽州麻餅”,是古徽州中秋佳節傳統糕點。“過中秋,吃麻餅”,在歷代徽州人中間口耳相傳。
其表皮是油酥皮,用上等麵粉與素油攪拌加工製成,餅餡採用野菜(苦板菜),經過醃製加工,拌以新鮮豬板油和白糖而成。
麵皮最是難打,餅皮的酥脆、甜而不膩,都取決於此。餅坯成型後,手藝人用麥芽糖作為“墨水”,在餅中央寫下祝福,粘黑芝麻,形成黑色字跡。空處用白芝麻鋪滿,上火烤制。
不用烤箱,用土火爐烤制,炭火形成的高溫,上下受熱,也就能烤得均勻。
瓊式月餅,實際是用廣式月餅的糖漿皮包入蘇式月餅的油酥心,就能產生既酥又軟松的效果。
加上精煉熬製的豬板油,餅酥的質感更松化,餡多為五仁火腿、五仁椰蓉、蛋黃蓮蓉、椰絲花生等,糖油用量均比廣式月餅低,因此“餅味”特別突出,不膩手,不甜喉,很適合海南人的口味。
臺式月餅主要有兩種餅皮,一是糕皮,二是油酥皮,糕皮訂婚喜餅用的多些,月餅基本都是油酥皮。
綠豆椪可以說是臺式月餅的代表,綠豆去殼,泡水蒸熟,加糖攪成糊狀後切小塊,再加豬肉、蔥、芝麻等做成的餡,放入烤箱烘烤。
表皮烤後澄黃,一層油酥、一層油皮的餅皮會膨脹,撐開後有層次感,因此,綠豆椪也雪花餅。這到是有些像翻毛月餅了。
寧式月餅又稱苔菜月餅,是浙江寧波地區的傳統特色月餅。
是以苔菜為輔料作餡的一種月餅,餅皮鬆酥,餡料有濃郁的麻油香味,甜鹹,有鮮味,也有苔菜的特殊香味。
橋墩月餅產自是浙江溫州蒼南地區,因浙南的蒼南人自明末清中葉遷閩徙至橋墩鎮而得名。
橋墩月餅與尋常能見到的小月餅不同,多數做成臉盆大小,大而厚實。需以280攝氏度的底火烤制,外皮酥脆,內餡順滑。
月餅餡料豐富,有花生、芝麻、桂圓、白糖、植物油、脊膘肉、瓜子仁、冬瓜糖、紅瓜、蔥、果脯等,外層的脆皮和豐厚的芝麻吸收了從內餡溢位的油脂,內裡五花八門的餡料讓人胃口大開,所以吃起來肥而不膩,芝香撲鼻。
南京的中秋食俗,曾經是清朝皇宮的貢品。月餅個頭大,能滿滿蓋住一隻盤子。吃前,要用刀切成小塊。餡料多是五仁,再加上用大頭菜醃的“紅綠絲”。
除了個頭,賴月月餅也蠻有特色,更偏向桃酥。甚至可以說,賴月月餅就是將實心的桃酥變成空心,再加上經典的五仁餡料。
“鯉魚餅”是福州中秋節一種特有的習俗。
有兩種寓意,一是“鯉魚放子化三千”,寓意多子多孫,吉祥如意;二是“鯉魚跳龍門”,寄託老人對孫輩的殷切期望。
鯉魚月餅分以食為主和以玩為主兩種,外形是兩隻頭尾相連的鯉魚,由紅繩串連。食的講究餡料的口味,玩的講究形狀、色彩,可掛在小孩胸前。
冰薄月餅發源於重慶開州區臨江鎮,始於明朝末期。
冰薄月餅酷似滿月,纖薄剔透,主料為上等白麵粉,輔料有油脂、熟芝麻、冰糖、白糖、花生、香料、飴糖及各種蜜餞,製作總體分7道大工序、11道小工序。
冰薄月餅的口味多樣,一般有紅砂糖、冰糖、芝麻與蜜餞的混合餡,還分別混有玫瑰、冬瓜片、佛手片、桔紅等。慢工出細活,正因為工序繁多,製作用心,所以冰薄月餅才真正有嚼頭,才真正受人青睞。
涼州有句俗話說:“八月十五端出來”,這端出的就是大月餅。涼州大月餅,除了千層餅變形的色澤花紋十分漂亮外,最大的特點就是“大”。
大的月餅,足有10來公斤,做月餅的工序要兩天,蒸制這種月餅最短需要一個半小時,多則需要近三個小時。這種純粹手工製作的月餅看起來誇張,吃起來噴香。
豐鎮月餅是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豐鎮市的特產。是以小麥粉、純胡油、白糖(或紅糖)、礦泉水為主料,再配以冰糖或蜂蜜等輔料,透過烘烤後製成的一種傳統月餅。
這種月餅沒有餡兒,卻和帶餡兒月餅一樣的香甜,表皮凹凸不平,有別於大同混糖月餅。豐鎮月餅可以久藏於甕壇,若在壇甕之內放些酒和水果,那滋味更妙。
蘭州正宗的土月餅,是油鍋盔。油黃色的餅子,表面被鏊子烤出不同紋路的花紋。核桃仁、白糖、葡萄乾、花生仁、黑芝麻、果脯等餡料緊緊地裹在一起。
油香味撲鼻,香酥口。油鍋盔的製作過程沒有新增任何防腐劑,所用材料都是純天然食材,雖然油稍重了些,也還算健康。
麗江納西族的月餅做得是又大又圓,直徑大約一市尺,厚有一寸。
麵皮用小麥面、蕎麥麵和紅糖做成,餡是本地產的核桃,肉粒很大。烤制以後,核桃的香氣也到了酥軟的皮中,再加上外層撒的芝麻,香口。
乾巴月餅,是雲南漢族和回族飲食文化交流的結果。
雲南回民過中秋,是用醃製的上好牛肉為餡,來製作月餅。回民們稱醃製的牛肉為牛乾巴,這月餅也就被叫做乾巴月餅。吃來風味獨特,外皮酥鬆,肉餡鹹香。
和全國大多數月餅是烤制的不同,青海月餅是蒸炊而成的,分大月餅和小月餅兩種。
大月餅一扇蒸籠只蒸一個,小月餅根據蒸籠大小,一扇蒸籠可蒸4-8個。用苦豆粉、紅曲、薑黃著色,麵粉發酵後,塗上清油,撒上色粉,捲起來揉成圓塊,再擀開,反覆五次,加點糖分,這樣蒸出來的月餅層次豐富,五色俱全,也更可口。
有的巧手婦女在月餅中央做一些吉祥的圖案,還蠻好看的。蒸熟出籠後的大月餅像極“開花饅頭”,吃的時候是要切片的,會呈現出花色明豔的千層饃。
四川的茶文化源遠流長,也就逐漸衍生出了茶月餅。
茶月餅,類似於抹茶的做法,但是又採用的是四川的綠茶和紅茶。綠茶融入蓮蓉,紅茶入豆沙,將兩種最傳統的餡料變出了四川味。
除了經典的綠茶月餅和紅茶月餅,新式的大麥茶月餅、薑茶月餅和玫瑰花茶月餅也廣受顧客的喜愛。
一口茶月餅,再配上一壺現泡的牙尖,巴適得很。
日式月餅又叫做“桃山月餅”,實際上是日本和菓子的一種。
餅皮用的是桃山皮,將原本作為餡料的白豆,取代麵粉,改變了月餅餅皮的傳統。
法式月餅是月餅文化和法國糕點工藝結合製成的一種非傳統月餅。
有乳酪、巧克力榛子、草莓、藍莓、蔓越莓、櫻桃等多種口味,口感香醇美味、鬆軟細膩,味道與小蛋糕等法式西點類似。
冰淇淋月餅還是蠻新奇的,是以冰淇淋為餡料製成的月餅。
外皮常以巧克力製成,與其說是月餅,更像是西式的小甜點。
餡料主要是蔬果,風味各異。
餡料有哈密瓜、鳳梨、荔枝、草莓、冬瓜、芋頭、烏梅、柳橙等,配以果汁或果醬,具備清新爽甜的風味。
海味月餅,是一些沿海城市推出的新式月餅。
屬於比較名貴的月餅,有鮑魚、魚翅、紫菜、鰩柱等,口味微帶鹹鮮,以甘香著稱。
蛤蟆吐蜜這名字聽來還蠻有意思的,和普通燒餅不同,“蛤蟆吐蜜”烤的時候在邊上自然裂開一個大口子,活脫一張笑哈哈的蛤蟆嘴。
餅裡棕黑的豆沙會透過破口翻吐出來,像是耷拉在嘴邊的舌頭,周圍還裹著密密麻麻的白芝麻。蛤蟆吐蜜製作工序多達26道,僅面料就要經過5天傳統工藝發酵。
比起網紅月餅,老式月餅不僅價格實惠味道好,關鍵每個省還有自己的特色。
內蒙古,因為奶製品多,連月餅餡料也是奶製品:奶皮子、奶果子、奶渣子、奶豆腐、芝士乳酪.....全是沒聽過的名字。
奶皮子月餅其實並不是很像月餅,但乳酪內餡醇香濃厚,好吃的停不下來!
酥薄月餅是湖南衡陽市傳統的名點。在衡陽生產已有140餘年的歷史。具有濃厚的麻仁、玫瑰、桂花清香,食而不覺甚甜,香酥而不油膩。
最早是叫酥薄芝麻餅,也有叫太師餅、胡餅、宮餅、小餅、月團、荷葉、金花、芙蓉、月光餅、團圓餅等,在衡陽,薄酥餅不僅中秋會吃,平時作茶點也是很好的,親友間走動更以此作伴手禮互相贈之。
切糕做成月餅是什麼樣?層層杏仁、核桃、葡萄乾等乾果製成的切糕,裹上薄薄金黃色的月餅皮,十足的分量,再來杯新疆酸奶,那滋味,想想就美。
吃切糕月餅,還多了一份西域獨特色彩。
“酥月”是婺源民間傳統的特色月餅。
麵粉放進木製飯甑裡蒸熟,加入雞蛋、食油,老師傅用手揉麵,做成酥月的餅皮。餡料以炒熟碾碎的芝麻和白砂糖為主,伴以桂花、金橘、花生仁點綴其中。
用揉好的面裹著拌好的餡,再用模具壓成餅狀,用柴火才能烤出酥月的地道美味。
南京的“醃篤鮮月餅”。餡料裡有鮮肉、鹹肉和筍丁,有些食客說啊,能在月餅裡吃出點“上海味道”。
“醃篤鮮月餅”製作工藝頗為複雜,其中的秋筍需要清洗處理好後才能入餡,以保證鮮而不酸。
這些月餅,
你吃過幾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