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餐企老闆內參,作者尹子璇,創業邦經授權轉載。
餐飲人為何熱衷“場景疊加”?
吃著火鍋唱K複合型餐飲模式正增多又又又有一家公司把KTV搬到了餐廳裡。
近日,爐魚推出了KTV服務,客人進店消費並和任意一人合唱一曲,便可領取代金券及禮品。內參君瞭解到,爐魚將其KTV設定在門口,客人在排位或等菜的時間裡,便可以在門口點歌演唱。
對於爐魚來說,無疑是透過打出KTV和送禮的噱頭,吸引使用者進店。
不過,內參君也注意到,將餐飲與KTV結合在一起的案例正在逐漸增多。在這其中,有爐魚這樣將KTV唱歌作為引流方式的;有的餐廳則透過將KTV融入到自身服務,打造出了特色餐飲模式;有的餐飲企業則是與KTV品牌直接合作,將自己的菜品搬進其特色包房。
內參君探訪了成都老牌KTV品牌音樂派KTV,音樂派早在2017年便引入了火鍋業態,2020年時,音樂派與知名火鍋品牌大龍燚合作,推出火鍋包廂,將“邊唱歌邊吃大龍燚”做成了一大品牌特色。
一位正在其中一個火鍋包廂團建的組織者告訴內參君,選擇這裡正是因為可以邊吃火鍋邊唱歌:“因為團建一般是吃完還要換場玩,但是現在的話在同一個地方可以實現兩種體驗,免得換場,在上鍋那一瞬間的同事們也都覺得很新奇。”
而成立於2015年的湊湊火鍋也是其中一家,2016年,湊湊以“火鍋+茶憩”的複合式新業態亮相北京,切入中高價位細分市場,主打重視情感交流的聚會餐飲市場。因為定位為重視情感交流,所以這家火鍋店一直都不太“純粹”:三里屯通盈中心的“湊湊”火鍋店便以“湊湊小酒館”為主題,集火鍋、酒吧、演藝、KTV等於一身;上海ITC店則是設定了小型KTV,使用者可以在KTV包房中吃著火鍋唱著歌。
北京的一家日式火鍋店“一番館”的KTV服務與其“日式”特色的融合則顯得更順其自然一些:其包廂中的KTV包括日語和中文兩個系統,JOYSOUND點歌機是正宗的日式點歌機,透過KTV讓客戶在餐飲中感受更濃厚的日式文化。
江小白酒館與KTV的合作同樣也與自身的酒水業務有不錯的結合。在大廳中,使用者可以邊觀看現場演出邊喝酒,而在包間中,使用者可以玩桌遊也可以唱K,眾所周知,酒水銷售本就是KTV營收的大頭,這樣便與其主營業務結合起來。
而在下沉市場,這種又唱又跳的一站式服務也非常受歡迎,成立才半年的燒烤品牌“倔倔徐鮮羊肉烤串”,也打造了“燒烤+啤酒+KTV+辣滷”的複合型門店,倔倔徐將其首店開在河南駐馬店,特色門店之下在半年內實現了快速拓展。
在種種案例之下,我們可以看到,增加KTV已經成為餐廳增強聚會體驗的新趨勢。吃著烤魚唱著歌,在KTV包廂裡吃著火鍋,這樣的複合型模式正在越來越多。
三種模式看透“餐飲+KTV”這樣的結合之下,目前我們可以看到三類“餐廳+KTV”模式。
一是賣餐為主,如湊湊火鍋、爐魚這樣,與KTV的結合較為輕度。內參君曾經探訪三里屯湊湊火鍋,被告知“5人以上即可預定帶有KTV的包房,正常點餐即可,沒有最低消費,時常需控制在3小時內。店內只有2個KTV包房,所以特別搶手,若要週五、六、日的晚餐時段,基本上需要提前兩週預定”。這樣的方式不僅吸引了不少使用者的到來,也實現了部分的增收。
爐魚則更多地是把KTV作為短期的引流手段或營銷手段。
本質上,餐飲商家利用了閒置的時間和空間,在不增加額外大投入的前提下提供增值服務。
二是如倔倔徐這樣,以KTV為場景元素之一,打造特色主題餐廳。倔倔徐在空間構造上融入了現場演藝和KTV式的包房,結合燒烤,為消費者製造一個喝酒的氛圍。
三是音樂派這種,“音樂為主,餐食為輔”,本質還是KTV。負責人曾透露,KTV和餐飲的經營時間,正好有個“時間差”,前者往往是21:00以後,後者則是傍晚18:00左右。因此,兩個場景的疊加,在人員用工上可以實現互通,不需要額外增加人手。
此外,這類KTV在選擇餐品的時候,也更加青睞於烤肉、火鍋等標準化程度高的品類。
場景疊加背後是怎樣的消費升級邏輯?其實,近年來KTV的生意總體來說挺難。2015年巔峰時我國有12萬家KTV,天眼查資料顯示,2021年3月僅剩6.4萬家,截止發稿前,我國目前仍在經營的KTV企業只有5.5萬家,相比6年前,死亡率已經過半。
在這背後,一方面是租金、人力等成本逐漸增大,另一方面,相關政策的收緊也加大了KTV的生存壓力:2021年的《歌舞娛樂場所卡拉OK音樂內容管理暫行規定》,以及近年來卡拉0K著作權使用費的收取,都在無形中抬高了KTV的經營成本。而在疫情這個大背景之下,讓屬於娛樂專案的KTV行業更是雪上加霜。
與此同時,面對桌遊、密室等新興的娛樂專案的“圍剿”,如今的KTV賽道,需要創新經營模式,透過其他方面來吸引消費者。
而“餐飲+KTV”這樣結合業態的模式則是滿足了消費者的一站式消費需求,對於年輕人而言,不轉場就能連吃帶玩,更高效地進行娛樂,從而吸引使用者走進KTV吃火鍋。正如上文那位團建組織者選擇音樂派的理由一樣,對於連吃帶玩的活動來說,“餐飲+KTV”更加高效。
這樣的道理換在餐飲行業也同樣可以說通,如今越來越多的餐飲企業選擇與劇本殺、換裝“體驗”、KTV結合,這個結合的過程中便實現了消費場景的跨界、疊加,從而促進使用者進店。
另一個角度來說,顧客的喜好也正在消費升級的趨勢中改變,如果說,過去我們去一家店吃飯,“味道好”是最重要的選擇因素,而如今,這家店的服務、風格、配套設施、乃至娛樂專案將綜合促成顧客的消費選擇。在基本的飲食要求之外,年輕人也會越來越重視消費過程中的心理體驗,而此時與娛樂性專案進行結合,便成為了催生這一場景的原因。
而在足夠成熟的運作下,這樣的結合還可以提高客單率並實現一定的增收,又何樂而不為呢?
以音樂派為例,在主體是KTV的前提下,部分包間裡放置電磁爐(輕資產投入),點餐以套餐模式為主,後廚高度標準化、耗損降到最低(高效),在運營鏈條上幾乎不需要新增模組。至於人員,晚上5:30-6:00屬於KTV的閒時段,正好是就餐的入座高峰,閒著的員工可以先忙一忙火鍋生意……再加上包廂裡配備自助酒水販賣機,一系列操作後,人效提高不少。
這是一門好生意嗎?KTV與餐飲的疊加打造了一種創新的消費模式,而本質上依然是在產品過關的前提下迎合顧客的喜好,如此方能讓顧客對你的餐廳感興趣並且樂此不疲,方能真正促成顧客的二次消費、多次消費。
而KTV餐廳作為兩種業態的融合,要保持完美的體驗感,其實是有難度的,細節做不好會變成四不像,既無法引流,還降低了坪效。
除此以外,其他的問題也需要餐飲+KTV模式納入考量。例如版權問題,對於將KTV模式做得更重的企業來說,版權風險和支出都需要納入考慮。
音樂派KTV老闆歐騰蘢也面對內參君給出了自己的行業建議,“這類餐廳,重點不只是吃,在於體驗。從經營方來看,要平衡好人貨場三個維度。看似是場景的合併,但在這種合併之下,怎麼把握顧客體驗,這對於傳統餐飲人來說非常具有挑戰。傳統餐飲人的注意力都在餐食,但95和00後需要的是社交貨幣,這是先天的不同。這門生意,餐+娛,還是娛+餐,誰是主體誰是增收,各自的比例怎樣?需要根據企業基因和客觀條件,理清楚。”
整體來說,“餐廳+KTV”是一個好選擇,但如何去理清楚二者之間的關係、切合自身打出特色、並實現盈利和復購,才是一道難題。
本文(含圖片)為合作媒體授權創業邦轉載,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絡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