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初三傑為何只有張良得以善終並獲得劉邦尊重?

  高祖劉邦建國時,文臣武將如雲,而蕭何、韓信、張良居功至偉,史家稱為“漢初三傑”。儘管“人傑”均功勞蓋世,但是功成名就之後卻有著截然不同的人生結局:一個處變不驚、虛懷若谷、從善如流,終化險為夷免於難;一個是心高氣傲、好大喜功、貪圖富貴,隨被誅滅三族,演繹出一場極其慘烈的悲劇;另一個是心懷坦誠、帝王" href="/zh-tw/gossip/iLwlDfPTlC.html">淡泊名利、急流勇退,後歸隱山林博得善終,給世人留下一段千古佳話。

  睿智的蕭何很早就和曹參一起追隨劉邦,忠心耿耿,至死不渝,而他發掘人才的本事幾乎無人能及。選擇並追隨市井無賴劉邦,認為其必成大器,其次是看好韓信,強力推薦,所以才有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佳話。劉邦性類曹操,功高位顯的蕭何曾經多次被懷疑、試探。漢十一年,陳豨謀反,劉邦御駕親征,蕭何幫助呂后在長樂宮殺掉了淮陰侯韓信。於是劉邦下詔拜蕭何為相國,加封食邑五千戶,並派士兵五百人、都尉一名,作為相國的衛隊。滿朝文武都為蕭何受到恩寵發來賀詞,唯有召平前來報憂。他說:“恐怕禍患從此開始了!皇上在外征戰,而閣下留守朝中,明明不必以身涉險,卻無端加封閣下、為閣下增設衛隊,這是由於淮陰侯韓信剛剛在朝中謀反,皇上因而有了懷疑閣下之心。增設衛隊保護閣下,其實並非恩寵。希望閣下謝絕封賞,把全部家產都貢獻出來資助軍隊建設。這樣皇上必定高興。”蕭何於是謝絕封賞,大散家資,一場劫難化於無形。蕭何深知“伴君如伴虎”,時刻警惕著,沒被順境衝昏頭腦,又善於接納他人意見,將劉邦的疑心消弭於無形,化險為夷,最終倖免於難。

  對於韓信,劉邦可以說是用足了“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的帝王鐵律,當然,一方面是劉邦故意下套,另一方面也是韓信對自身定位不準造成的。作為部下,卻以功要封,犯下了重大的原則性的錯誤。如果不願屈居人下,在手握重兵時就應該早做打算,但他心懷“婦人之仁”,狠不下心反叛,最終在失去利用價值後被誅。帝王們在任何時候都對手握重兵的將帥非常忌憚,尤其是像韓信這樣用兵如神的軍事統帥,是任何一個有作為的帝王都不會掉以輕心的。其次,韓信在打下齊魯後居然向劉邦伸手要官,以功要挾封他為齊王,犯了帝王大忌。試想,這種赤裸裸的言行舉止,又怎能使劉邦放心?故垓下之戰一結束,劉邦就立即封韓信為楚王,以滿足他那顆貪婪的心。然而,好景不長,劉邦就藉口遊雲夢澤時大會諸侯,一舉將韓信拿下,後貶為淮陰侯。但他卻仍不知悔悟、自省,反而對漢高祖怨恨更深,以致稱病不朝,終於落得個被誅滅三族的悲慘下場。


  張良是秦漢之際最出色的謀略家,也是漢初“三傑”當中,唯一甚得善終的人。他雖身居亂世,卻胸懷國亡家敗的悲憤,毅然投身於倥傯的兵戎生涯,為劉邦擊敗項羽以及漢朝的建立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留侯張良韓國貴族後裔,秦末群雄並起,他也曾經組織隊伍反抗暴秦,遇到劉邦後,兩人相談盛歡,劉邦對張良幾乎言聽計從。這才有了“約法三章”入主咸陽,鴻門宴有驚無險,劉邦後來被封漢王,有聽張良之計,火燒棧道,使項羽放鬆了警惕,為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打下了基礎。楚漢戰爭開始前,張良從彭城再投劉邦,受封為“成信侯”,成為劉邦的軍師,幫助劉邦在楚漢戰爭中戰勝項羽,平定天下。劉邦稱帝后封賞功臣時,功成名就的張良謝絕了“自擇齊三萬戶”的封賞,選擇“留”這個地方。此後就過著幾乎是隱居的生活,除了在封賞功臣、建都問題上提了些意見外,就是後來保護了太子。三傑中,張良精通黃老之學,深知“不伐其功,不矜其能”,的道理,功成身退,所以劉邦一直很尊重張良。

  張良的做法為後人樹立了典範,很值得人們深思和學習。其實功名利祿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人們又何必要去苦苦追求呢?高處不勝寒!那些真正做得人上人的,滋味到底又如何呢?從睡夢中驚醒吧,那些一生追求名利的人! 真正的強者總是善於隱藏自己的鋒芒,成熟的管理者應該掌握一種外圓內方,綿裡藏針的管理、處事技巧。讓別人的攻擊因為沒有著力點而不能發揮作用,反之自己只需輕輕一擊就可以令競爭對手受到重創,這才是真正的經營、管理高手應該做的事情。

免責宣告:以上內容源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707 字。

轉載請註明: 漢初三傑為何只有張良得以善終並獲得劉邦尊重?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