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虎父無犬子。這句話用在民族英雄林則徐身上再恰當不過了。林則徐和夫人鄭淑卿一共生育了8名子女,在這些子女中,二女兒林普晴最為人們稱道。
林普晴18歲時,大哥林汝舟向父親林則徐提議將林普晴嫁於好友沈葆楨(沈葆楨還是林則徐的外甥),儘管沈葆楨當時只是默默無名的小官員,林則徐還是答應了女兒的婚事。結婚之後,夫妻感情甚篤。沈葆楨的仕途飛黃騰達,中進士,入翰林,任九江知府。後太平天國起事,直攻江西廣信府的上饒,當時沈葆楨正在為曾國藩在江西各州府籌募兵餉,只留下年輕的夫人林普晴於上饒。
其時,兵鋒正凶猛的太平天國主力部隊在石達開的率領下在江西開闢勢力範圍,兵鋒所到,清軍紛紛敗北,很快,先頭部隊就到達了上饒,將上饒城圍了個水洩不通。
城中無主帥,許多官員都收拾細軟,攜家眷倉惶出逃。有人勸林普晴也趕快出城避難,然後再設法與丈夫會合,林普晴卻不為所動,她想既然丈夫託她守城,她自當誓死完成使命。左右的人好心地勸道:“夫人畢竟是女流之輩,如何指揮得了部隊,何況城中兵力有限,只有不足五千老弱守兵,太平軍很快就會破城而入的。”林普晴果斷地說:“你們可以逃命,我不能去,我決意與上饒城同存亡!”為了表示心意已決,她指著院中的水井道:“倘若城破,這裡就是我的安身之處。”
由於平時受父親和丈夫的薰陶,林普晴對用兵之道也略懂一二。她找到城中守軍的頭領,商議好守城之策,毫不猶豫地開啟府庫,拿出所有的存糧犒軍。守軍在城牆上浴血奮戰,林普晴則親自率領城中婦女做飯送上城牆,軍中將士深為沈夫人的義舉所感動,都決心誓死堅守城池。
經過10多天的堅守,城中的形勢日漸危急。林普晴想到距上饒不遠的玉山鎮總兵饒廷選(1803—1862,福建福州人),他原是林則徐的舊部,現在只有請他出兵相援,才能解上饒之急,可是玉山鎮那邊同樣是戰事緊張,饒總兵肯冒險相救嗎?為了說服饒廷選,林普晴齧破中指,以鮮血寫下一封求援信。
求援的血書派人送出,可援軍即使聞訊趕來,前後也需兩天時間,此時,士氣是最重要的,林普晴走上城牆,大聲地鼓勵守城的將士:“諸位勇士,我們的援軍很快就要到了,只要我們再堅持一兩天,敵軍一定會被我們打垮的!”士兵們見知府夫人如此頑強,增強了守城的決心,誓與城池共存亡。
考慮到太平軍慣用滾地龍(即挖掘地道)的戰術攻城,常令人防不勝防,林曾晴冥思苦想,決心找出一個對付的辦法。古人針對這種戰術多用埋甕聽聲的辦法預測情況,可一時之間,上饒城中很難找出這麼多能用的大甕,如何是好?最後,她想出一條妙策,下令守城將士沿城牆內側搶挖一道壕溝,深須八尺,寬五尺,這樣敵軍一旦從地下攻城,勢必進入壕溝,行跡暴露無餘。這招果然有效地防住了太平軍的滾地龍戰術,為守城贏得了更多的時間。
再說玉山鎮總兵饒廷選收到林普晴的求援血書後,大為她的一片誠心所感動,當即抽出精兵強將,連夜馳往上饒增援。與此同時,在外募兵籌餉的沈葆楨也得到了上饒城受困的訊息,率兵馬日夜不停地趕往上饒。如此以來,三支人馬裡應外合,血戰七天七夜,終於解了上饒之圍,扼制了太平軍在江西開闢勢力範圍的戰略意圖。
戰後朝廷論功行賞,沈葆楨被提升為江西巡撫。雖說夫人林普晴並沒得到朝廷的嘉獎。可當地人都深深地記住了她的大名。林普晴逝世後,沈葆楨寫了一首輓聯:“為名臣女,為名臣妻,江右佐元戎,錦撒夫人分偉績;以中秋生,以中秋逝,天邊圖皓魄,雲裳仙子證前身。”表達了對愛妻的敬佩和哀思。左宗棠也撰輓聯,肯定她忠孝全雙的一生,雲:“家能孝,國能忠,一生大節昭昭,挽狂瀾於既倒;來何因,去何果,千古元精耿耿,抱明月而長終。”後來曾國藩專奏入朝,奉旨在廣信府建祠褒揚。現在江西上饒林普晴祠堂香火旺盛,就是江西民眾對這位名臣之女的最好懷念。
免責宣告:以上內容源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