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錫山(1883年10月8日-1960年5月23日),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字百川、伯川,號龍池,漢族,山西五臺縣河邊村人,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六期畢業生,清朝陸軍步兵科舉人、協軍校,同盟會員,組織與領導了太原辛亥起義。
民國時期,閻錫山歷任山西省都督、督軍、省長、北方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太原綏靖公署主任、第二戰區司令長官、山西省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兼國防部長。奉行“中庸哲學”的閻錫山,從辛亥革命開始統治山西達38年之久。
閻錫山解放前夕去臺灣,1960年5月23日病逝臺北,終年77歲。葬於七星區陽明山。
閻錫山識時務,也擅長打小算盤,他的一舉一動不但牽動著政局,還引發了種種爭議,他擁護蔣介石,卻也反過蔣,他圍剿紅軍,卻又和八路軍聯合抗日,他投身抗戰,可是也小心避免得罪日本人。
閻錫山盤踞山西,獨霸一方,是山西的“土皇帝”。蔣介石儘管是全國的最高統帥,其勢力卻被拒之於山西之外,這早就成為蔣介石的一塊心病。因而蔣介石時刻想吃掉閻錫山的軍隊,吞併山西。
紅軍長征達到陝北後,蔣介石就派自己的得意門生湯恩伯等部進駐山西腹心地區,成立了“剿匪總指揮部”,任命心腹大將陳誠為“剿匪”總指揮,乘機擴大國民黨中央在山西的勢力,蔣閻矛盾激化起來。
隨著日本侵略的日益緊迫,兩人在對日和反共政策上也開始產生矛盾。
一方面,閻錫山為了維持他在山西的統治,不得不進行抗日。但抗日需要大量的開支,閻錫山並不想掏自己的腰包,迫切希望得到蔣介石的援助。而此時的蔣介石仍在推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重點還是要消滅陝北的紅軍和各地的實力派。因此,閻錫山不可能得到蔣介石的援助。1936年10月底,南於日本頻頻向綏遠發動進攻,閻錫山和傅作義親自到洛陽向蔣介石求援,再次遭到了拒絕。閻錫山看到依靠國民政府已經沒有希望,而人民群眾的抗日熱情又如此高漲,不得不提出了“守土抗戰”的口號,於是就有了綏遠抗戰。這可嚇壞了蔣介石,蔣急忙親赴太原,要閻錫山和傅作義立即停戰,以免影響了中央的“剿共”大局。閻錫山對蔣的命令不理不睬,反而進一步支援綏遠抗戰,“抗日英雄”的美譽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得來的。
1937年全面抗戰開始後,閻錫山接受了蔣介石的任命,擔任了第二戰區司令長官。但是,蔣介石並不用心抗日,企圖借抗日來消滅異己的念頭一直存在,所以在抗戰中故意不給閻錫山任何實質性的援助。閻錫山孤軍作戰,接連喪失雁門關、平型關等要地。忻口戰役開始後,閻錫山為了獲得蔣的支援,主動對晉軍開戰以來的失利引咎自責,並表示可以讓出省政府的一部分權力給蔣介石。
1938年下半年,國民黨CC系開始籌劃在山西的“倒閻運動”,蔣介石也向閻錫山提出在山西恢復國民黨省黨部的要求。閻錫山認為這是蔣對他的壓迫,就不予理睬,蔣介石就命令有關部門設法給二戰區製造困難。1939年初。山西財政廳廳長王平赴重慶交涉經費及有關後方情況時,就受到了多方刁難。蔣介石對閻錫山在山西搞的那一套十分不滿,並再次採取拉攏的辦法,把傅作義從閻錫山手下拉了過去。
儘管閻錫山和蔣介石之間貌合神離,勾心鬥角,但在反共問題上卻誰也離不開誰。由於新軍和犧盟會的日益發展壯大,引起了只是想利用一下新軍和犧盟會的閻錫山的不安,他害怕自己這個犧盟會會長和司令長官被架空,因此就開始了積極反共。
而蔣介石要反共自然也離不開閻錫山。1939年,閻錫山派梁化之去重慶國民黨中央訓練班受訓,還參加了以陳誠為首的“三青團”代表會議,受到蔣介石的特別重視。蔣介石親自接見了梁化之,對他說:“閻先生同共產黨鬥爭是有經驗的,在這方面閻先生無論有什麼困難,中央一定無條件地予以支援。”梁化之回來後,閻錫山便設立了國民黨山西省黨部,下令所有的高階幹部都參加國民黨。不久,閻在蔣的支援下,發動了“十二月事變”。
閻錫山想利用蔣介石的力量恢復他在晉東南的統治,而蔣介石想利用閻錫山反共把閻的勢力排擠出晉東南。閻錫山非常後悔自己“引狼入室”,發出了悲嘆:“我不亡於共。也要亡於蔣。”但又無可奈何,只能一面表示服從國民黨中央,一面加強組織,鞏固自己的地位。
1940年4月間,閻錫山為了鞏固實力,偕趙戴文從秋林渡河遷駐吉縣南村坡,以“表示前進”。由於南村與“難存”諧音。他就把南村坡改為“克難坡”,把戰區司令部駐地稱為“克難城”,還把1942年命名為“克難年”。果然,他在這裡一住就是5年,直到抗戰勝利前夕下山“摘桃子”為止。
免責宣告:以上內容源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