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清朝的太監們為何無法專擅朝政?盤點清朝的太監

由 宗政從蓉 釋出於 八卦

  清朝的太監們為何無法專擅朝政?我國曆史上的太監很多,但是我們所熟知的大多都是那些為非作歹,禍國殃民之輩。從趙高到李輔國,從劉瑾到魏忠賢,可以說凡是能夠在歷史上留下名字的太監們,沒有一個不是才智過人之輩,只可惜他們大多都走上了一條邪惡的道路,而最終被遺臭萬年。

  在我國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封建傳統下,如果不是為貧寒所逼,而走投無路,沒有人會主動願意或是子孫進行閹割而進宮當太監的。其實,太監們也並非天生就是壞種,他們也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在清朝宮廷之中,太監們曾經互相流傳著一句話:“咱們做奴才的,千萬別拿自己當人。”可見,太監心中也是有也是有著自卑和心酸的。

  早在努爾哈赤,皇太極時期後金政權中並沒有太監的存在,據《清太宗實錄》記載,滿洲政權最初和太監打交道,是源於與明朝之間的戰爭。那時候明朝的監軍太監是朝廷的近臣,而後金軍與明軍交戰過程的同時,也與明朝監軍太監屢次接觸,讓皇太極等人對太監產生了極為不好的印象。皇太極曾針對明朝的監軍太監問題說道:“明朝的監軍太監既專政貪財,有喜好別人對他們的阿諛奉承。”在後金軍攻入山海關,掃蕩河北、山東等地明朝藩王轄區的同時,也俘獲了不少太監,這便是清王朝擁有太監的開始。


  清朝真正開始擁有大批的太監,主要是所接收明朝宮廷中遺留下來的太監。在我國曆史上,明朝始終存在宦官專政,所以太監的勢力和數量也是前所未有的,康熙帝曾聽一些老太監傳言,明末宮中的太監多達七萬餘人。明朝宦官亂政的現象,也加速了明王朝的滅亡,這也始終讓清朝的統治者們引以為鑑。

  清朝自順治帝開始,便極力防範太監干政,對太監的管束極為嚴格。在順治十二年(1655年)六月,順治帝為警告後世子孫銘記以前歷朝太監干政的教訓,特意定製了一塊鐵牌,高達134釐米,寬70釐米,厚6.5釐米,立於交泰殿前。康熙帝執政期間,一直遵從父親的遺訓,也是對太監加以提防,他曾明確說道:“明朝平時太監等專政,人主不出聽證,大臣官員俱畏懼太監,以致誤事。此輩性情與常人異,只足備宮中使令耳。天下大權唯一人操之,不可旁落,豈容假之此輩乎。”


  在此之後,雍正帝、乾隆帝、嘉慶帝一直到同治帝在位期間,無一不是遵守順治帝的遺訓,始終對太監加以提防,所以在清朝前期兩百多年中,清朝有“名氣”的太監極為罕見,始終沒有出現過太監干政的現象。直到清朝中後期,慈禧太后執政期間,一些太監才逐漸被昏庸無能的她所信用,相繼出現了安德海、李蓮英、小德張等人。

  其實,清朝中前期始終沒有出現過太監干政的現象,清朝滿族創立的八旗制度也有很大的原因。努爾哈赤建立滿洲政權的時候,為了便於指揮和控制,將所管轄的人口編制了正黃、正白、正紅和正藍四旗,隨著人口的增多又增設了鑲黃、鑲白、鑲紅和鑲藍四旗,一共八旗。八旗旗主一直是由努爾哈赤的子孫或家族成員來接替,歸屬於八旗的子弟對各自的旗主有絕對歸屬權,即使是皇帝,未經各旗旗主的同意,也不能指揮其旗下人員,八旗旗主對皇權也無形中形成了一種強有力的牽制力。在八旗共治的情形下,皇帝都不可能為所欲為,太監們就能不可能憑藉皇帝的權威來干涉朝政了。

  從我國曆史上來看,清朝的皇帝總體來說是具有非常高的文化修養的,他們平時非常注重學習,以奉行儒家理論的治國模式,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防止了文化水平低的太監來干預政事的可能。而且清朝時期,一些文臣武將對皇帝忠心耿耿,漢族官吏的上任一般都要經過嚴格的科舉考試,清朝皇帝也不用像明朝皇帝那樣,不信任手下的大臣,去信任太監,派遣太監外出處理政事。


  在慈禧太監執政以後,限於對封建禮法男女授受不親的政策,在一些政治活動中不得已使用一些太監,但是太監始終沒有形成勢力,更不要說像前朝太監們那樣把持朝廷來作威作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