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年號為何是貞觀 貞觀之治的特點是什麼?
提起唐太宗我們就會想到他是一代明君,想到了貞觀之治。唐太宗年號是“貞觀”,“貞觀”兩字取自《易經·繫辭下》“天地之道,貞觀者也”。這兩字表示天地之道,也就是天地間萬事萬物的發展是有其一定的客觀規律的,這規律就是“正”。所以宋朝朱熹解釋這句話時說:貞,正也;觀,示也。“貞觀”以正示人也。其實質含義就是指示人們按照社會自然發展規律去做。以現代語言來說,就是人們只要遵循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發揮主觀能動性,與大自然諧調發展就能成功。
唐太宗年號為何是貞觀 貞觀之治的特點是什麼?
唐太宗登位以後,從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出發,以隋亡為鑑,密切地注視著民心、民情和民意,緊緊地團結周圍的文武大臣,先後實行了一系列比較開明的政策:減少苛捐雜稅,不過分奴役和壓迫農民;嚴懲貪官汙吏,獎勵功臣良將;重視科舉取士,選拔統治人才;革除弊政,勵精圖治;善於傾聽不同意見,不斷改進統治方法,等等。在短短的數年時間內,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經濟和文化也隨之得到較好的恢復和發展,出現了所謂“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良好社會風氣。史學家們把這一段歷史時期譽之為“貞觀之治”。
虛心納諫,聆聽忠告,樂於規勸,這是“貞觀之治”在政治上的一個突出特徵。唐太宗求諫時態度誠懇,方法多樣。對的,則加以褒獎;錯的,也不以委罪。對於來自四面八方紛紜複雜的各種意見,他判明是非,分清曲直,擇其善者而從之,令其不善者而改之。平時,魏徵對唐太宗的謬誤,常常能當面批駁,毫不示弱。有時激怒了唐太宗,弄得唐太宗面紅耳赤,非常難堪。但魏徵仍據理力爭,繼續規勸,直至皇帝口服心服,方才罷休。有一次,魏徵進諫,言辭激烈,傷了唐太宗的面子。唐太宗回到後宮,大為惱火,說:“總有一天我要殺了這個鄉巴佬!”長孫皇后為此卻向唐太宗祝賀道:“今天魏徵能直言不諱,正說明遇上了明主,我自當祝賀。”唐太宗不覺轉怒為喜,厚待魏徵如初。後來魏徵去世,唐太宗悲痛欲絕地說:“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鏡子。
知人以心,信人以賢,用人以才,待人以禮,廣羅天下各種人才,這就構成了“貞觀之治”的又一個鮮明的特徵,同時也是唐太宗被後人界定為賢明君主的重要標誌。唐太宗堅決反對以人際關係和血緣親情為標尺來選拔人才。他注意從新人、疏人,甚至敵對營壘中選用許多傑出的文官武將。著名的政治家,忠於職守的當朝重臣魏徵,就是他從敵對的政治集團中選拔出來以後加以重用的。
“貞觀之治”的第三個特徵是唐太宗和他統治集團裡的重要成員,一般都能節制開銷,收斂私慾,精簡機構,減少賦役,反對奢侈,杜絕賄賂,盡一切可能減輕人民負擔。
這些就是唐太宗年號“貞觀”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