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的上半場已經拉下帷幕,如果以中國網際網路元年1997為原點,中國的網際網路已經透過短短20年發展,成為對本世紀社會生活影響最深遠的產業。
偉大者,時代者。
網際網路的上半場被資訊科技的天時和世界人口的紅利共同孕育而生,上半場比拼得是入口、平臺、關係、生態這四項核心能力。
然而,2017年被定義是新型網際網路的元年,網際網路的產業競爭格局正式進入了下半場,上半場的四項能力日漸式微,上半場的這些核心優勢未必能讓企業繼續保持優勢地位。
那麼,下半場的趨勢是什麼呢?
筆者透過檢視一些報告、研究文章,發現當下的趨勢與我國的消費升級密不可分。研究指出,中國經濟增長結構正在不知不覺中發生著根本性轉變——消費已經取代投資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第一驅動力。資料顯示,2016年最終消費支出對GDP增長貢獻率高達64.6%,創下歷史新高,接近發達國家70%的平均水平。
因為消費升級的大背景,移動網際網路作為當下我國大眾娛樂消費最頻繁的一個入口,自然會帶來相應改變。這一判斷從騰訊應用寶持續釋出的“星APP”榜單其實可以佐證,該份榜單是依託騰訊幾億使用者量級的資料為基礎,並非簡單的抽樣調查,甚至包括了微信、QQ等龐大的使用者資料,算是比較靠譜。
(“星APP”榜9月份榜單)
因此,透過多維度驗證,其實我們可以看出,在整個社會消費升級背景下,使用者對移動網際網路產品的需求和偏好正在發生一些改變,從而倒逼了移動網際網路的新的趨勢的誕生。以下是我認為的三點新趨勢,僅供參考。
趨勢一:從功能型產品升級為心靈陪護型產品
分析“星APP”榜近三個月來的榜單可以發現,上榜的APP有兩類,一類是老牌網際網路公司旗下的工具屬性產品,諸如優酷、新浪、美圖秀秀、QQ瀏覽器,老牌網際網路公司產品旗下應用因先佔優勢和技術積澱,使得其在網際網路上半場紅利期獲得的品牌忠誠繼續保持到了下半場,進而影片、瀏覽器、社交、工具等具有明顯功能屬性的應用能夠長期雄踞榜上。
功能型應用只佔到榜單的三成,而另外的七成則被遊戲以及部分在細分領域的創新應用所佔領,這七層中游戲佔了絕大部分,諸如三國、三國志、最囧遊戲2、崑崙墟、亂世王者、飯局狼人殺、胡萊三國、軒轅傳奇手遊、穿越火線,除此之外便是細分領域創新應用,有象影片、尋陌、迷說、快看漫畫、有書共讀、快手。
不難發現,上榜的除了少部分具有剛性需求的工具產品外,其它移動網際網路應用均具有明顯的“陪伴”屬性。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使得手機通訊工具的屬性越來越趨弱,而玩具的屬性越來越趨強;有統計顯示移動網際網路生活中普通人每天要開啟手機110次左右;而在移動端受到歡迎的應用,自然是那些具有陪伴屬性的產品。這一趨勢也解釋了為什麼上榜最多的應用是遊戲類應用,上榜遊戲無一例外,均需團隊的協作、互動。移動網際網路其實就是一個成人的遊戲廳,手機裡住著可以一起玩耍的小夥伴。
而除遊戲之外上榜的細分領域應用,也具有明顯的“陪伴”屬性:雖然影片領域已被巨頭封住了天花板,但有象影片卻以“無廣告、零插播、高畫質暢快”的特點實現突圍,成為使用者喜愛的影片玩伴;尋陌是一款橋接大學校園活動與企業贊助的服務平臺類應用,它透過地理標籤與大資料技術,為大學校園活動與創業專案找到靠譜的投資企業,是大學生的創業夥伴;迷說是一款對話小說原創社群APP,最早開放使用者創作入口,並採用邊點邊讀的模式,讓作者和讀者可以自由轉換角色、實時互動,成為使用者的閱讀夥伴;原創漫畫社群快看漫畫、幫助使用者克服互助閱讀社群,以及使用者原創互動影片平臺快手,無一例外都具有顯著的陪伴功能,成為使用者消遣碎片時間、無聊、孤獨感的利器。
由此,不難看出,移動端網際網路產品和PC端網際網路產品針對的是使用者完全不同的需求,即使是在移動端異常火爆的應用,當遷移至移動端時,首先需要迭代的功能便是“心靈陪護”,例如老牌網際網路影片網站在移動端便比較重視短影片、動圖,用以滿足使用者在碎片化時間場景中的消遣需求。
趨勢二:APP不是應用,而是一個“部落”
移動網際網路具有明顯的部落屬性,新生代應用則在細分領域、小眾市場領域,透過部落化的產品應用,實現突圍。
如果說移動網際網路是一片雨林,那麼每個APP則是一個部落,每個使用者都有屬於自己的部落。部落是原始社會由血緣相近的宗族組成的集體,同一部落有一致的語言、生活地域、信仰圖騰、習俗、服飾,服從共同首領的領導;而不同的部落在語言、信仰、習俗都是不同的。
而移動網際網路也把虛擬世界劃分成了許許多多不同的部落,每一個APP都是一個部落,每個部落都有自己的首領、部落語言、部落儀式,乃至價值觀和信仰。以遊戲三國志為例,部落首領便是三國志玩得最好、最有威望的人;部落語言讓不玩三國志的人和玩三國志人形成隔閡;遊戲的裝備、準則等則構成了部落的儀式;由此,共同形成獨特的部落文化、信仰;一個三國志的重度使用者和一個快看的重度使用者自然是截然不同的兩個物種。
移動網際網路具有顯著的部落文化特徵。縱覽騰訊應用寶“星APP”榜,不難發現,移動網際網路並非被老牌網際網路公司產品把持,活躍在新銳榜上的移動網際網路應用絕大多數為細分領域的部落化創新應用,除遊戲類應用具有明顯的部落屬性外,其它新銳應用也均是服務於一類亞文化群體,尋陌構建的是創業部落、迷說構建的是通俗閱讀部落、快看漫畫構建的是漫畫二次元部落、快手則構建的是影片娛樂部落。
趨勢三:生活方式類應用異軍突起
在現實世界,運動型別、服飾樣式、交際群體等是一個人彰顯自己生活狀態、志趣愛好、所處階層方式,看《南方週末》的人和看《言情小說》的人自然有著諸多差異。如今的移動網際網路時代,超過7億中國人的每天有超過6小時的時間生活在虛擬網路世界,手機中所安裝的程式也自然能夠反映出一個人的生活方式、價值取向等諸多資訊。
過去人們說“想了解一個人就去看那個人讀過哪些書”,而在當下想了解一個人只需要看他的手機裡安裝了哪些APP,手機應用成為一個人部落屬性的顯示器。
中國移動網際網路的主力軍自然是80以後的人,應用寶“星APP”榜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80以後群體的整體生活狀態和精神面貌。而那些能夠在應用寶“星APP”榜上露臉的應用,也自然是能夠契合他們生活方式的APP。
中國80以後群體,普遍接受過良好教育,信奉中產階級自由、理性價值觀,崇尚中產階級尊重文化藝術知識、依靠個人奮鬥的生活方式,那些能夠映射出80以後群體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應用自然突破老牌網際網路公司的藩籬,突破了傳統網際網路疆界的APP自然能夠異軍突起,諸如遊戲休閒、閱讀求知、運動健將、部落社群類的應用經常躍然榜上,便反映出這一趨勢。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發現,網際網路的上半場處在紅利期,網際網路企業的首要任務是跑馬圈地,比拼的是技術、資本、佈局能力;而網際網路的下半場,網際網路企業的首要任務是先對方向,紮實深耕;小而美、讀懂使用者、時時陪伴、即時滿足才是移動網際網路的應有之義。
網際網路誕生至今,已經歷過兩次重大革命。第一次,PC電腦時代的“點選”革命,人們可搜尋洞曉全球資訊;第二次是以智慧手機為載體的“觸屏”革命,指間的滑動取代了滑鼠的掌控,移動網際網路呈爆發式增長。而現如今,智慧語音技術的快速發展,正在蓄勢挑戰移動網際網路入口的壟斷地位,第三次網際網路革命和入口爭奪戰拉開序幕。
相比PC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雖然除去了上網的時空限制,但仍然需要依賴於繁複的顯示幕來接入網際網路。同時,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中所謂的“智慧硬體”還停留在十分初級的階段,必須使用多個手機App操控,加之複雜的介面操作實現,無法做到真正的“智慧”。一些科幻作品,諸如《鋼鐵俠》裡的賈維斯、《Her》中的薩曼莎,都在表達著人們對於真正“智慧”的期許——只需要一句語音口令,這些角色便可以幫助人類處理幾乎所有的事情。智慧語音的應運而生,將人們從螢幕的“桎梏”中解脫,以實現更自然,更方便的人機互動。
最開始,各大廠商將語音助手植入人們的手機。但受限於使用場景,手機語音助手並未真正流行開來。人們又陸續將語音助手移植到汽車、可穿戴硬體等地方,最後發現,智慧音箱可能才是目前最適合語音互動的載體。音箱在家中角落隨時待命,召之即來,又可以隨時線上,作為家居硬體的控制中樞。也正因為如此,眾多國內外廠商都紛紛切入智慧音箱領域,包括網際網路巨頭,新銳小廠商,老牌家電廠商等。國外有亞馬遜Echo、谷歌助手、微軟Cortana等,國內有小米、天貓精靈、出門問問等。最近,黑科技大成者“索尼大法”也耐不住寂寞,聯合京東智慧推出了它們的首款智慧藍芽音箱LF-S80D,更是讓下一代網際網路入口的王者之爭,進入了一個白熱化的階段。
那麼,以“智慧音箱”為載體的第三次網際網路入口爭奪戰,到底爭奪的是什麼呢?可以簡單概括為三大看點:硬體、軟體、生態。
在硬體層面,音箱首先要做好本職工作,因此音質一定是硬指標。其次,它需要準確識別家人的語音命令,這要求聲音採集效果要好。此外,音箱作為傢俱裝飾的一部分,還要講究設計上的美觀大方。很多智慧音箱產品,可能過於重視對智慧方面的最佳化,卻忘記了硬體品質才是智慧音箱的根本。
在軟體層面,搭載在智慧音箱上的作業系統,必須不斷攻關,讓它對人類語音命令的理解能力持續提升。這就需要從語音識別、語義分析、第三方應用等幾個方面共同突破。在語義分析和處理方面,市面各家都還處於探索階段,因此語音識別和應用數量多寡成為這一階段軟體平臺的競爭重點。
在生態層面,其實更多是開發商實力的整體比拼。一款智慧音箱能連線什麼硬體和家電,通常取決於其強大的生態佈局。佈局廣泛且強大的巨頭和大廠,才能率先發展並充分利用現有生態圈,讓使用者享受一站式、全方位的服務,才能讓智慧音箱走的更遠。
目前,參與制作智慧音箱的廠家眾多,競爭激烈。到底怎樣的智慧音箱才能最終贏得業界的好評和消費者的青睞呢?
在我看來,傳統家電廠商有多年製造和研發經驗積累,而智慧作業系統則善於把握年輕人的使用習慣,兩者取長補短的融合,能讓產品本身更完美。另外,一個強大的產品生態鏈,則能讓產品走的更遠。
帶著這樣的想法看目前為止的智慧音箱爭霸戰,我對於索尼最新的LF-S80D智慧藍芽音箱相當看好。
首先看硬體層面。目前市面上智慧音箱產品頻出,但這些產品通常都忽略了其作為音箱的“第一屬性”,在音訊硬體環節上較為薄弱,因此音質多遭到消費者詬病。這也能夠理解,音箱的播放系統和收音系統的設計涉及許多聲學上的專業技術及複雜的演算法,對於許多網際網路科技廠商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而索尼作為國際消費電子的龍頭老大,其在音訊領域有著無可替代的行業地位,因此其在智慧音箱製造方面上的優勢也是不言而喻的。而且索尼經過大量調研發現,中國使用者在使用智慧音箱時有將近50%的時間都在聽音樂,因此“好音質”對於智慧音箱來說,是使用者的最大需求。區別於市面上普通的智慧藍芽音箱,此次索尼推出的這款智慧音箱在音質上有著十分優秀的表現,可以說是給了市場和消費者一個“意外驚喜”。這款音箱不僅繼承了索尼多年積累的聲學工程技術,更是運用了多項索尼音訊創新“黑科技”,可以說音訊硬體優勢是該產品最重要的閃光點。
更值得一提的是,索尼這款智慧音箱的音質其實是專門為中國使用者定製的。除了上文中的音質需求,調研還發現,中國使用者在使用智慧音箱時,更關注歌手的聲音,也就是人聲,因此在提升音質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比如機身裡蘊藏的獨特雙方向音響系統,讓一個61mm低頻單元和一個48mm全頻單元各司其職,保證了低音與中高頻在發聲上互不干擾,再結合強磁迴路,讓各個音域的聲音更為純粹清晰。另外,還搭載雙面擴音器,可以將聲音從360°均勻發出,傳播到房間內的各個角落。將音箱放在房間中央,無論你身處何角度,都能收聽到無差別的高品音質。相比國內其他品牌的音響,S80D更符合國人“聽”音樂的需求。索尼對產品如此這般的專業和用心,也難怪索粉們對索尼能這麼死心塌地。而索尼在其他細節上的處理更是不勝列舉,實在令人讚歎大法之強大。
使用家庭音響主要是為了享受音樂或者其他流媒體服務,而這些都離不開音訊的輸出,如若音訊硬體不好,即使有再多智慧功能可“調戲”也只不過是徒然。所以說LF-S80D的橫空出世,可以說是打破了國內智慧音響在音質上的尷尬局面,為使用者帶來了實打實的智慧好音質。
軟體層面,如若說索尼的硬體技術賦予了音箱強壯的骨骼和健美的肉體,那其智慧核心則是它的最強大腦,展現了LF-S80D天賦異稟的智慧軟實力。智慧音響作為語音中樞,勢必將成為繼觸控操控後的最高頻的人機互動方式。如今語音互動正在迅速發展,目前已經能透過語音指令實現音樂及有聲內容播放/百科查詢/生活資訊查詢/智慧家居控制等多方面的服務。可以想象,在不久的將來,人們將可能完全釋放雙手,只需動動口就能輕鬆實現甚至超過目前智慧手機所能達到的功能。如點外賣就如在實體店裡點餐一樣,說出想吃的東西就行,片刻後美味就會送到你面前。
搭載了京東和科大訊飛兩大科技巨頭聯合開發的“DingDong”智慧語音系統和開放平臺,選用國內的智慧系統能更貼合國人的使用習慣,讓LF-S80D如虎添翼。目前已經有數十款豐富多彩的第三方應用接入“叮咚”系統,使用者能夠直接使用語音輕鬆實現對這些第三方應用服務的操控。
當然,作為第三代網際網路入口爭奪戰的風口,智慧音箱在現階段的發展目標,是要不斷拓展智慧語音服務和應用領域,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態鏈。這就是我前文說的生態層面。
目前的智慧音響,還是智慧語音技術搭載的初級形態,目的在於以音箱的音樂陪伴屬性,爭奪使用者的使用習慣和互動頻率,並讓使用者沉浸於智慧音箱所拓展的體驗中。但在我看來,索尼的佈局和野心可能並不止於此。
據介紹,LF-S80D將會在2017年內持續增加多個流媒體和生活服務應用,支援更多智慧家電操控,不斷拓展生活場景。眾所周知,索尼有著龐大的家庭影音娛樂系統,如電視、音箱、電視、PS等,以及Xperia手機等通訊終端,還有各種黑卡微單在內的數碼影像裝置,在生活娛樂等各方面都有著出色的解決方案,更有著索尼音樂、索尼影業等優質的內容資源。而未來的智慧語音互動將是一個超級生態入口——智慧語音系統不僅積累了使用者的使用習慣,它還將收集到使用者每天的生活軌跡,如透過智慧音箱實現的生活、娛樂、購物、出行等行為將被一一記錄在案。透過對使用者無窮資訊的收集和分析,智慧語音系統將會掌握使用者習慣,並可將這些資料或者“習慣”分享給索尼生態系統中的其他成員,讓身邊的智慧產品都“活”起來,未卜先知使用者的下一個動作,為使用者提供無限的智慧服務。——在我看來,這可能是索尼在語音智慧時代的優勢之一,遍佈全世界的智慧硬體裝置和優質內容以及覆蓋生活娛樂中的各個場景,都讓索尼的智慧生態世界充滿想象空間,像是鋼鐵俠中賈維斯的場景,實現之日也並非遙遙無期。
在我看來,這將是跟歷史上推出特麗瓏映象管、隨身聽、MD、藍光影碟等同樣有里程碑意義,但更具想象空間的一次進化。以LF-S80D作為開端的系列智慧語音產品,將成為索尼未來智慧家居娛樂系統佈局的基石,令索尼在未來繼續引領電子消費品行業的發展,也展現了更多可能。
(2017-10-15)
在今年八月份微軟公佈了其第二季度的業績報告,其中顯示它們的WP系統手機市場佔有率僅為0.1%。隨後微軟表示將正式拋棄Windows Phone。
雖然八月份傳出的該訊息,但是不少WP死忠粉們還是不相信這個事實,哪怕市場份額僅有0.1%,他們也不願意放棄。昨天可能是所有WP粉心碎的日子,Windows 10 Mobile主管Joe Belfiore,國內網有稱其為喬北峰,他在推特宣佈了兩條重磅訊息。
1、微軟花了大力氣甚至花錢讓開發者開發支援 WP 的應用,然而他們並不感興趣。
2、Windows 10 mobile 將只會收到 bug 修復,和安全更新之類的,但不會帶來功能更新。
在這兩段話中,第一段中小編讀出了微軟的無奈,潛臺詞就是,如今我們願意花錢可是沒有開發者願意為我們幹活了,我們真的想改變無奈開發者/消費者太不給力了。而第二段中,其主要意思也很明顯,Windows 10 mobile將進入所謂的“維護期”。雖然他是這樣說,小編認為這可能是讓所有WP粉手中的手機安度晚年,慢慢讓它們0.1%的市場份額消失殆盡。
微軟從Win 7開始的移動夢,跌跌撞撞到了來到了Win10如今夢醒了,這樣徹徹底底的失敗究竟是什麼原因引導的呢?
當年在朋友手中見到Windows手機時,感覺眼前一亮。雖然那個時候智慧機處於剛剛起步階段,但是看多了iOS和安卓的UI設計也會有視覺疲勞,而WP7的設計可以說是一股清流。就這這樣差異化巨大且十分流暢的系統,又是什麼原因使得它市場份額逐年降低?
可能是微軟在PC界做老大習慣了,它們的手機系統竟然像Windows一樣,所有廠商做WP系統的手機需要收取授權費,這樣使得很多廠家對WP手機望而卻步,裝機量提升不少去,使得其佔有市場處於很不利的情況。另一點微軟在手機方面,不肯捨棄太多利益,基本搭載WP系統的手機在與同級別的安卓機對比時,都貴出一個檔次,這樣無疑損失了很多消費者。
除此之外微軟還對自家使用者一次次進行“打擊”,最初的WP手機是在Win7開始,但是隔代更新後WP8的誕生,讓很多WP粉感到開心,但是WP7無法升級至WP8, 而隨後WP8也無法升級至Win10 Mobile,這樣的做法雖然微軟總能找出看似沒有問題的理由,但是於事無補。使得原本就不多的WP使用者,遭受到了最為嚴重的“打擊”。
如今這個在WP粉心中兼具差異化與未來感的作業系統,就要這樣慢慢消亡了,現在來看或許蘋果的思路是正確的,不同形態的終端,應該有不同適應它的作業系統。而Modern UI的互動邏輯,也許是最適合Windows手機,卻不一定適合PC裝置。去年微軟曾發出“我們的戰略願景,是成為移動優先、雲優先的平臺和企業。”的言論。但是還是因為過於重視PC市場,冷落了WP的地位,如今移動市場的潰敗,實屬必然。
(2017-10-10)
都江堰,一片美麗的天府沃土,大美景緻和渾厚文化都是她美麗的標籤。
趁著這份美好,都江堰工業產業也在這片土地上匯聚激情、實現夢想,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的這五年,新型工業化不斷髮展,營商環境水平不斷提高,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者不斷聚集,開放型經濟和體制創新先驅先行,都江堰工業發展進入了一個奮進的時代!
工業配套設施建設不斷提升
這五年,基礎配套設施從10公里骨架路網、園區綠化、路燈變壓器等配套建設開始,到5座橋樑修建,再到2016年全面完成園區骨架道路建設,建成20萬平方米標準化廠房,完成農村電網電力線路100公里改造,建成通訊基站3500餘個。
入駐企業數量不斷增多
這五年,全市工業入駐企業數量不斷增多,目前已達831家,這個數字是2012年時簽約入駐時250餘家的3.32倍。
五年發展,目前我市工業企業門類涵蓋了機械、能源、醫藥、食品飲料、紡織、印刷、包裝、建材、電子等多個行業,基本形成以精密機械製造產業、現代醫藥製造業、健康食品產業、材料產業、軟體資訊服務產業為主的“4+1”產業體系。
工業經濟產值穩步增長
2016年,我市工業總產值達到311億元,同比2012年增加了約3倍。
五年來,我市工業經濟執行總體保持平穩態勢,2016年更是實現利稅8.77億元,在成都市工業經濟目標績效綜合考核排名中,主要經濟目標居遠郊縣市第6名,成都市綜合排名第8名。
科技創新成果大量增加
五年來,創新能力激發潛能,科技創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2016年,我市完成專利申請2280餘件,新增科技企業60家,重點科技企業19家,同比2012年申報876件專利、培育高新技術企業2家,已實現由量到質的飛躍。
五年數字,只是這砥礪奮進五年的一個縮影。為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都江堰經開區(市經科信局)切實推動存量企業轉型升級,增強工業發展動力,強化增量企業綠色發展,增強工業發展後勁,為工業發展助力,為黨的十九大獻禮!
(2017-10-14)
不服不行!中國企業只用5年時間,躋身全球網際網路第一梯隊!
2017-10-10
零時差工作室
零時差工作室 牛瑞飛
過去5年,是中國網際網路創新飛躍的5年,中國從具有先天人口優勢的網路大國逐步邁向技術創新驅動的網路強國。
我國網際網路產業在5年裡究竟發生了哪些變化?阿里研究院釋出報告《創新飛躍的五年:10大關鍵詞解讀中國網際網路》。報告基於豐富的資料、以及鮮活的案例、鮮明的觀點從10個方面對中國網際網路5年的發展做了全面分析和解讀。
這五年,中國網際網路領域從商業創新引領發展驅動走向技術與商業雙輪驅動。全球市值前十的網際網路企業中,中國已經佔據3席。過去五年,中國網路零售從1.3萬億元增長至5.2萬億元;快遞包裹數量從56.7億增長至313億。第三方移動支付金額從0.2萬億元增至58.8萬億元。
截至2016年底,中國網際網路使用者高達7.1億人,全球排名第一,幾乎是第二、三名印度和美國之和。中國網際網路相關GDP佔比高達6.9%,居世界第二位;如果去除資訊通訊裝置出口等製造業相關行業,中國網際網路相關GDP佔比為6.4 %,居世界第一。
5年前,中國雲計算剛剛起步,大量的使用者都還是以自建資料中心,購買傳統的以國外品牌IOE為代表的硬體和軟體搭建資訊系統為主,我們是技術應用者的角色,時至今日,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的前4位都是中國國內企業,中國雲服務商開始走向全球,開始扮演技術原創者的角色。
國際資料公司(IDG)資料顯示,2016年阿里雲佔據中國公有云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市場40%的市場份額;美國高德納諮詢公司最新資料顯示,2016年阿里雲已經超越google躋身全球前三,成為增速最快的IaaS服務商。
5年中,電商成為新常態,傳統電商的概念已經模糊化,由於電商的發展,帶動了以支付寶為代表的新金融服務的出現和快速發展,並迅速成為中國式創新的支撐力量;同時,物流規模迅速膨脹,使得中國物流業的包裹數在2014年躍居全球第一。
以雲計算、大資料、物流體系、移動支付、信用體系、電商交易等形成了新的商業基礎設施,激發著整個社會創新的活力。
由於線下移動支付的快速普及,我國支付寶使用者已達4.55億,是5年前的3.5倍,支付規模增長了15倍;快遞業務量超過312億件,是5年前的5.5倍,超過美國的兩倍。
伴隨“網際網路+”、共享經濟、數字經濟的發展,中國就業正從工業領域轉向服務領域,技術創新正在拓展商業的邊界,創造新的就業形態,平臺型就業、創業式就業正成為一種顯著的“就業”方式,讓就業更具“包容性”,讓每個個體都能夠靈活、多元的透過平臺接入線上“市場”,為社會創造價值,獲得存在感、幸福感。
5年間,中國人的生活正在全面網際網路化。與工業時代“車輪上”的美國式生活方式不同,一種屬於資訊時代、更線上、更便捷、更環保、更全球化的“移動網際網路上”的中國式生活方式已經全面展開。
四川辣醬蘸雞塊10美元一塊 前兩天
世界第一高鐵大橋 讓回家的路不再遙遠 在雲貴兩省交界處
看看非洲媒體人眼中的中國什麼樣,“中國是如此美麗”
外國人漫天要價“成就”中國一世界級超級工程 港珠澳大橋總工程師稱
伊朗核協議突生變數,美伊關係“痛點”難解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2017-10-10)
“從被喻為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元年的2014年開始,狄更斯的一句名言就被反覆引用‘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但在阿爾法資產看來,網際網路讓我們能在這個時代獲得最大的紅利,應該說網際網路給了阿爾法資產一次機會”日前,阿爾法資產的新聞發言人曉巖在行業高峰論壇上表示,“去中心化”和“邊緣顛覆”為核心的網際網路商業環境下,人們關注到了傳統媒體備受衝擊,事實上,網際網路的發展必然會波及生活財經領域。
人們對資產概念的認知和傳統媒體一樣都在被顛覆
早幾年,人們發現無論是紙媒還是電視媒體都遭遇了困境。2015年國內一線城市的電視開機率曾一度跌到37%,而就在一年前開機率還可以保持在75%左右,紙媒更是遭遇斷崖式下跌。事實上,近年來網際網路對生活財經和網際網路金融的影響在正被放大,並影響千萬家庭。
比如,阿爾法資產就注意到了一點,20世紀90年代初網際網路技術產業化,數字資產開啟後,人類社會傳統依靠土地、裝置、勞動力創造財富的模式,因為資源的有限性而受到制約。阿爾法資產率先意識到數字空間的無限可擴充套件性、無限可複製性、多維可塑造性,可能意味著蘊藏在這裡面的待開發的海量財富,對阿爾法資產而言,這些新財富的表現形式可能就是數字資產。
阿爾法資產致力於提供場景化服務
毋庸置疑,數字資產正在以各種形式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比如我們最常見的支付寶消費、微信消費,再或者是餐飲企業用到最多的積分消費形式等。對企業來說,線上發行的優惠券或者積分都是資產數字化的運用。根據阿爾法資產大資料中心抓取的相關資料顯示,2017年大量的公司將股權透過數字資產形式進行分發,除數字貨幣、數字股票、數字債券外,數字資產的範圍比這要大得多,包括所有數字化了的資產,比如專利、版權、創意、信用等知識文化資產。
在阿爾法資產看來,資產流通最便捷的辦法,毫無疑問就是將資產數字化!而共享經濟的本質,就是將實體資產透過智慧數字化的方式更加便利的進行資源共享。因此,2017年8月,以區塊鏈技術為核心的阿爾法數字資產在長沙成型。阿爾法資產從一誕生,就致力於做一個區塊鏈的加密數字資產網路,為使用者提供場景化的服務支援,享受阿爾法資產帶來的數字資產的流通服務。
(2017-09-23)
這五年,“網際網路+”創造全球網際網路經濟新活力
2017-10-13
網路傳播雜誌
5年前,很多人或許還無法想象,只要透過手機應用,就可以隨時隨地叫到計程車。2012年,以滴滴為代表的網路約車在中國落地生根。經歷了5年的發展,網約車不僅極大提升了人們的出行效率,也讓共享經濟在中國茁壯成長,成為引領網際網路經濟發展的增長極之一。
網約車等網際網路新業態的發展,是中國網際網路經濟飛速發展的縮影。共享經濟世界矚目、電商交易體量巨大、移動支付領先全球……5年來,中國在網際網路經濟所取得成就,令世界欽羨。
1
新業態超越發達國家
近期,多家國際知名諮詢機構釋出報告稱,中國已成為世界公認的網路和數字化大國,中國網際網路經濟的崛起,將對全球經濟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
波士頓公司的報告稱,中國網際網路經濟的特點之一是“大而獨特”。根據中國網際網路絡資訊中心(CNNIC)最新資料顯示,中國網民數量已達到7.51億,這一數字相當於印度和美國的總和。工信部資料顯示,截至目前,中國4G使用者已達9.3億戶,固網寬頻使用者總數達3.3億戶,其中光纖接入使用者達到2.72億戶。
很多海外觀察者驚歎,短短几年間,全球最大的網民群體使用上最先進的移動和固定網路,中國在人類資訊化發展歷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隨著網際網路基礎設施建設全面鋪開,中國網民已經養成了智慧生活和消費習慣。出門只要帶上手機,衣食住行都可以透過網際網路“一站式”解決。
報告顯示,電商、移動支付、移動社交和移動出行等新經濟業態在中國的發展速度已超越部分發達國家。亞馬遜在美國達到50%的滲透率用了14年,而淘寶在中國只用了9年。
如今,中國網際網路巨頭和“獨角獸”企業的規模和數量已經位居世界前列。波士頓公司的報告稱,中國網際網路經濟活躍度高,服務和應用變化節奏快,網際網路行業風口現象更明顯。中國網際網路企業正逐漸從應用驅動型創新邁向技術驅動型創新,中國與美國、日本等國家在人工智慧領域幾乎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麥肯錫釋出的報告顯示,中國風投行業投資總額從2011年到2013年的120億美元,增至2014年到2016年的770億美元,大部分風投資金流向大資料、人工智慧、金融科技等數字企業。2017年,中國“獨角獸”企業數量已佔全球“獨角獸”企業總數的29%,整體市值佔41%。
2
經濟環境紅利驅動發展
距離今年的“雙11”購物節還有1個月的時間,電商、消費者都已“摩拳擦掌”,迎接一年一度的“掃貨”大潮。2016年“雙11”期間,僅天貓平臺的銷售額就達到1207億元,傳送快遞數量達6.57億件。
“雙11”的火熱場景是中國電子商務能量的集中體現。海外機構統計顯示,10年前,中國電商交易額不到全球總額的1%,如今佔比超過40%,已超英、美、日、法、德5國總和;2016年,中國個人消費相關移動支付交易額高達7900億美元,相當於美國的11倍;過去5年間,中國網際網路消費的複合增長率達到32%,排名世界第一。
電子商務、移動支付、共享單車,這些網際網路應用已成為國人司空見慣的生活場景。網際網路經濟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便捷,也為整體經濟發展貢獻良多。新供給—螞蟻網路消費指數顯示,2015年,中國網路消費支出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29.1%。
波士頓公司的報告稱,中國網際網路市場結構與美國相比有顯著差異,中國電子商務和網際網路金融應用較多,網際網路使用者更年輕、更喜歡用手機上網以及更容易接受新鮮事物。網際網路新應用和服務普及速度快,諸多新應用在中國的滲透速度遠超美國。
中國對網際網路企業和機構的開放態度和積極舉措,為網際網路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沃土。海外觀察人士指出,中國政府對數字化企業和機構的態度是“先試水、後監管”,採用“有所為、有所不為”的開明監管策略,為新經濟領域提供了寬鬆、開放、務實的發展環境,給予企業更大自由發揮和創新的空間,促進中國網際網路和數字經濟得以跨越式發展。
3
把全球拽上腳踏車
近日,來自中國的ofo小黃車出現在泰國普吉老城的街頭,成為很多市民和遊客的出行“神器”。據悉,ofo小黃車在普吉老城區、大學、公園等地投放約1000輛,並在10月推出一個月的免押金免費騎行優惠活動。
網際網路經濟不僅成為中國經濟創新發展的引擎,也正在走向海外,輸出中國經驗,為全球的網際網路創新創業提供啟示和支援,對全球經濟產生積極影響。
在共享經濟領域,摩拜和ofo小黃車等共享單車騎進了美國、英國、新加坡。與此同時,國外企業也紛紛參考中國模式加入共享單車的競爭行列中。有人說,中國共享單車模式“把全球拽上了腳踏車輪”。而在電子商務領域,阿里正在將業務覆蓋至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泰國、越南等國;滴滴、美圖、今日頭條等行業翹楚也紛紛將觸角伸向海外。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作者、美國華盛頓特區經濟趨勢基金會總裁傑里米·裡夫金認為,中國正在經歷一次依託網際網路升級的“網際網路+”工業革命。中國成功的網際網路商業模式,透過不斷外溢的中國經濟,已經向全球推廣出去。
支付寶、共享單車、網購……外國友人評出的中國“新四大發明”中,網際網路元素格外鮮明。這說明,中國正憑藉網際網路領域的創新,向世界展示自己的發展理念。
英國弗雷斯特市場諮詢公司首席分析師戴鯤說:“雖然不是所有這些概念、商業模式或相關科技都起源於中國,但這些產品和服務都改善了旅行者、消費者和市民的體驗,推動了中國乃至全球經濟發展。”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2017-10-13)
細數5年來網際網路金融行業鉅變!這些人會最後勝出
2017-08-12
第一財經
文:徐遠 香帥 陸佳儀 來源:香帥的金融江湖
2013年開始的“網際網路金融”的狂飆式發展是中國經濟的一大現象級事件。以餘額寶和微信紅包的成功為標誌,多種形態的網際網路金融(如第三方支付、P2P貸款平臺、眾籌、網上理財等)受到了市場的狂熱追捧,引起了多方的高度關注,甚至寫入了政府部門的權威報告。
在寬鬆的監管環境中,中國網際網路金融進入了黃金和泥沙俱下的混沌年代。在經歷了2014年到2015年P2P平臺的崩塌,眾籌和網上理財傳銷化,龐氏化的亂象之後,監管層對這個行業可能累積的系統性風險開始引起警覺,陸續出臺監管意見和細則,“網際網路金融”一詞從高調飛馳轉入低調發展的時期。
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澱和行業的去蕪存菁之後,2016年開始,以技術創新(e.g, 區塊鏈,數字貨幣,人工智慧)為核心的“數字金融”和“科技金融”又逐漸開始成為熱詞。和每次洶湧而至的浪潮一樣,真實的改變和浮躁的跟風一起闖入—並沒有理解信用和貨幣本質的“去中心貨幣論”,利率高達100%的“現金貸”換件“科技”的馬甲蜂擁而來,叫人容易迷失在精美的名詞包裝裡。
所有的人大概都意識到,我們正在經歷一個網際網路技術深刻地改變人類生活的時代。毋庸置疑,金融的數字化,技術化是不可阻擋的趨勢。不管名字是“科技金融”還是“數字金融”,或者“網際網路金融”,其本質都一樣。因為網際網路資訊科技的賦能,金融行業將從“富人的遊戲”飛入尋常百姓家,“金融賦能增長”將逐漸變成現實。然而,紛繁蕪雜的新名詞新概念容易讓人浮躁,在快速變化的世界中,我們更需要穿透本質去理解和“網際網路”“數字化”“智慧化”這些詞語疊加的金融。
今天我們要推送一篇長達11100字的文章——我們從中國“網際網路金融”的概念形成開始回溯,分析“網際網路金融”在中國獲得成功的背景原因,比較基於網際網路技術的新金融與傳統金融的關係,討論“大資料”技術的優勢和挑戰。在對這幾年中國網際網路金融的本質,發展,和優劣勢系統分析的基礎上,對未來“新”金融行業的發展進行展望。
首先,網際網路金融在中國的快速發展得益於三方面的基本因素。其一,網際網路金融是長期以來中國金融抑制的產物,因為企業和家戶的金融服務需求未得到傳統金融部門的有效滿足,網際網路企業填補了這個空白 。其二,資訊科技的發展降低了金融服務的成本,擴大了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創造了新的商業模式,這是網際網路金融發展的重要根基。其三,初期監管的包容是網際網路金融業在中國飛速發展和風險積累的重要原因。
然而,資訊、資料、演算法等科技進步改變金融的形態和業務模式,但並不改變金融的本質。資訊不對稱和道德風險依然是金融的核心問題,風險控制仍然是金融的核心技術。此外,金融科技在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大量虛假和無用資訊,傳統金融機構和風控技術不是會被取代,反是需要進一步升級來過濾無用資訊,篩選有效資訊。在這個層面上,金融中介會得到進一步加強,而不是被替代。
綜合經驗觀察與理論分析,本文認為未來網際網路金融前景良好,其中大型網際網路公司和大型傳統金融機構將有機會成為這一行業的主導者,他們具備資料、資金、資訊科技、金融技術、人才等多維競爭優勢。而小型網際網路企業和新進入者要求得發展,必須在自己的細分領域嬴得競爭力,並尋求與其他企業的合作,否則將失去機會,被市場逐漸淘汰。在未來,金融技術、資訊科技、資料積累,將共同決定網際網路金融企業的競爭優勢。
(多餘的話)坦白說,這是一篇寫於2015年的論文,當時正是“網際網路金融顛覆金融”的論調被熱炒的時候——兩年多過去了,網際網路金融換了好幾次衣裳,其間被打入冷宮,又換個馬甲再出山,來來回回也好幾撥,回頭看這篇文章的簡單邏輯卻一點沒有改變,反而很多預測被印證 —— 大型網際網路公司和大型金融機構的合作已經成為現實,而很多小型網際網路企業開始找到小切口,和其他企業(行業)深度合作 —— 邏輯的力量是強大的,就像名詞的幻覺是令人目眩的一樣。 唯有簡單才可能正確,唯有簡單才可能保持冷靜和獨立思考。
1
引言
2013年是中國網際網路金融元年。2013年後,網際網路金融行業的高速發展成為中國經濟的一大現象級事件,多種形態的網際網路金融(如第三方支付、P2P貸款平臺、眾籌、網上理財等)受到了市場的熱烈追捧,引起了多方的高度關注,甚至寫入了政府部門的權威報告。在學術領域,有關網際網路金融的研究也在不斷增加,尤其是隨著P2P行業的快速發展和風險爆發,有一支文獻專門聚焦於這一新興行業。
目前P2P網路借貸實證研究主要集中於兩個方面:其一是針對借款人的資訊識別研究。根據借款人提供的資訊,研究借款專案能否成功、是否發生違約以及哪些資訊有利於提高借款人的借款成功率,是否有利於提高出借人的真實收益率。這支文獻比較一致的結論是:凡是資訊都是有價值的,無論是財務資訊、個人特徵或者社會關係有助於評估借款人的信用,那些需要高成本認證的資訊價值更高(Herzenstein, Andrews, and Dholakia (2008), Herzenstein, Sonenshein, and Dholakia (2011), Lin, Nagpurnanand, and Viswanathan (2013))。其二是針對出借人的行為研究。P2P網路借貸平臺的出借人大部分是個人投資者,這些個人投資者的行為是否存在偏差,這些偏差是否是理性的以及能否提高出借人的收益,都是值得研究的重要問題。關於出借人是否具有資訊識別能力,目前的研究結論並不一致(Iyer, Khwaja, Luttmer and Shue (2016), Emekter, Tu, Jirasakuldech and Lu (2014))。此外,在出借行為中也檢驗出本地偏好、羊群行為、學習能力和風險厭惡等傳統金融市場上發現的投資者行為(Lin and Viswanathan (2016), Herzenstein, Dholakia, and Andrews (2011), 廖理, 李夢然, 王正位(2014), 李悅雷, 郭陽, 張維(2013))。
隨著網際網路金融行業在中國快速發展,中國學者也貢獻了大量的觀察和研究,對網際網路金融革命及其商業模式進行了細緻的描述和深入分析(陳靜 (2015);謝平,鄒傳偉和劉海二(2014);萬建華 (2013);黃益平,王海明,沈豔和黃卓(2016))。其中不同學者對網際網路金融持有大相徑庭的觀點:有人認為網際網路金融是完全不同於傳統金融的“新金融”,有的則認為網際網路金融只是披著“新金融”外衣的傳統金融。在激烈的爭論中,如何客觀地評價網際網路金融成為了一個難題。本文將從網際網路金融的概念形成、發展歷程、網際網路金融在中國獲得成功的背景原因、網際網路金融與傳統金融的關係以及“大資料”技術的優勢與挑戰等多個角度出發,對網際網路金融的本質、發展背景以及優劣勢進行系統分析,並在此基礎上對網際網路金融業的未來發展進行展望。
透過分析,本文認為網際網路金融在中國的快速發展得益於三方面的基本因素。其一,中國網際網路金融的大發展是中國金融抑制的產物,因為企業和家戶的金融服務需求未得到傳統金融部門的有效滿足。其二,資訊科技的發展降低了金融服務的成本,擴大了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創造了新的商業模式,這是網際網路金融發展的重要根基。其三,初期監管的包容是網際網路金融業過快發展和風險積累的重要原因。
然而,網際網路和大資料僅僅改變了金融的形態,並未改變金融的本質,資訊不對稱和道德風險依然是金融的核心問題,風險控制仍然是金融的核心技術,資訊、資料、演算法等科技進步改變金融的形態和業務模式,但是並不改變金融的本質。而且,金融科技在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大量虛假和無用資訊,傳統金融機構和風控技術不僅不會被取代,反而需要進一步升級來過濾無用資訊,篩選有效資訊,金融中介會得到進一步加強,而不是被替代。
綜合經驗觀察與理論分析,本文認為未來網際網路金融前景良好,其中大型網際網路公司和大型傳統金融機構將有機會成為這一行業的主導者,他們具備資料、資金、資訊科技、金融技術、人才等多維競爭優勢。而小型網際網路企業和新進入者要求得發展,必須在自己的細分領域嬴得競爭力,並尋求與其他企業的合作,否則將失去機會,被市場逐漸淘汰。
本文組織如下。第二部分將描述分析中國網際網路金融概念的形成和行業的發展歷程。第三部分將比較中國和其他國家網際網路金融行業的發展差異,並從三大背景出發解釋網際網路金融在中國蓬勃發展的原因。第四部分著重分析網際網路金融與傳統金融部門的關係以及大資料技術的正反面,糾正人們對網際網路金融的常見誤區。第五部分對網際網路金融在中國的前景進行展望。
2
中國網際網路金融:基本概念與發展歷程
在中國,“網際網路金融”的概念最早是在2012年4月的“金融四十人年會”上,由時任中投公司副總經理的謝平公開提出的。[1]此後它迅速成為熱門詞彙,受到了學術界、業界和政府的廣泛關注。到了2013年,網際網路思維在金融業全面滲透,如同一場當代的文藝復興,影響並改變著傳統金融業的生態與格局:不僅以阿里巴巴和騰訊為代表的網際網路企業開始在金融領域發力並快速擴張業務版圖,銀行、券商等傳統金融業機構也在積極求變。因此,2013年也被稱為中國的“網際網路金融元年”。
但在“網際網路金融”概念形成之初,它的邊界是很模糊的。人們用它來指代一切與網際網路有關的金融服務,其中包括以“支付寶”為代表的第三方線上支付平臺,以“餘額寶”為典型的貨幣市場基金,以及如雨後春筍不斷湧現的各類P2P貸款平臺、網上眾籌、網上銀行、網上保險和網上券商等。為將問題簡化,我們按照金融服務提供者的屬性,將“網際網路金融”大致分為兩類:第一種是由電子商務和資訊科技公司提供的金融服務,第二種則是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業務在資訊科技進步下的衍生產物。
這兩類金融服務的區別是顯而易見的——兩者的資料來源不同。第一類網際網路金融企業包括了大家熟知的電商巨頭——阿里巴巴和京東。例如,阿里巴巴向其電商平臺下的小微型商戶提供小額貸款業務,京東也向在其網上商城的消費者提供一定額度的消費貸。此類小額貸款業務的盈利模式是基於電商平臺對交易資料的監測和有效利用,並在此基礎上對商戶和消費者進行信用分析。以更低的成本可持續地獲得大量交易資料,它們跨過了“資訊不對稱”這道坎,佔據了競爭優勢。第二類服務的提供者是傳統金融機構,它們不具備第一類企業的資料優勢。因此除了技術升級並開展網際網路和移動端的金融業務以外,部分機構也選擇進軍電子商務領域,透過電子商務平臺為網際網路金融業務反向沉澱消費者資料。其中較為成功的例子是中國工商銀行,它旗下的電子商務平臺——“融e購”在2014年年初正式上線。
本文將焦點鎖定在第一類網際網路金融企業。2012年網際網路金融概念首次提出後,網際網路金融行業便以驚人的擴張速度不斷重新整理著各項紀錄,尤其是第三方支付、網上理財和P2P貸款平臺的業務規模增長迅速,成績斐然。在第三方支付方面,2012年,全國範圍內第三方線上支付的規模只有3.66萬億元,到了2015年這一數字已經增加到了11.9萬億元;據估計2016年第三方支付體量達到了2015年的近三倍,高達33.3萬億元。其中,支付寶和微信錢包分別以42.9%和19.2%的市場份額(截至2016年四季度),穩坐中國第三方支付行業的前兩把交椅。在網上理財方面,以代表產品“餘額寶”為例,2013年誕生之初其規模僅1853億元,2015年上升到了6207億元,增長了2.35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P2P貸款平臺數量和資金體量的爆炸式增長:從2013年的814家P2P平臺和共計976億元資金體量,發展到了2015年的2595家和8302億元。這意味著在2013至2015年兩年之間,P2P平臺的資金體量增長了近十倍。
面對如此飛速增長的網際網路金融行業,我們仍然需要明確的是:其一,P2P貸款平臺的資料可能並不完全準確。上文采用的Wind資料顯示截至2015年11月,P2P平臺數量為2595家,然而根據另一來源(黃益平,沈豔,王靖一, 2016)在手動採集了多方資料並加入了許多小規模P2P平臺後,認為這一數字應為3769家,儘管兩方在交易規模總量上資料非常接近。事實上,由於P2P行業近年來發展速度很快而資訊又較為分散,很難採集到精確的資料。
其二,儘管網際網路金融行業各項增速驚人,但不能因此高估它在整個中國金融業中的佔比。截至2015年,全國商業貸款總額為138.3萬億元,但P2P平臺貸款仍不足8000億元。因此,P2P貸款平臺只是對正規金融系統的一種補充,而非替代。類似的,2015年網際網路金融公司第三方支付體量達到11.9萬億元,同年整個金融系統的支付總額為4383萬億元,是它的368倍。第三方支付對於整個系統而言只是九牛一毛,仍然侷限於小型商戶交易和個人消費用途之上。
網際網路金融行業激進的發展勢頭在2015年後有所收斂。隨著網際網路金融風險逐漸暴露,尤其是部分P2P平臺涉嫌欺詐、卷錢跑路事件的曝光,行業熱度迅速降溫。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網際網路金融行業的隱患在飛速發展期間早已埋下。從2012到2015年,P2P平臺數量從200家快速增長到3769家,貸款規模也從230億上升到8300億元。在繁榮的同時,許多P2P平臺也在遭遇著壞賬率不斷走高等各種問題。據統計在2015年,每3個P2P平臺中就有1個出現問題,其中部分平臺直接宣佈破產,將成百上千萬的壞賬留給了投資者。
[1]另一種說法是這一概念由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科技司原司長陳靜在1998年提出,參見陳靜主編《歷史的腳步——網際網路金融服務及其在我國的發展(1998-2001)》。
3
為何網際網路金融在中國這麼火?
雖然近年來網際網路金融在中國大熱,但中國並不是它的原產地,而是一件舶來品。有意思的是,在中國大熱的“網際網路金融”,在其發源地且一直不溫不火。這帶來了一個問題:為何是中國見證了網際網路金融行業的大發展?
以P2P貸款商業模式為例。2005年,全球第一家P2P平臺Zopa在英國誕生,其全新的商業模式立刻受到了媒體和學術界的關注。2006年,美國第一家P2P貸款平臺“Prosper”公司正式成立。2007年,如今美國第一大P2P貸款公司Lending Club成立,至今已經佔有了美國P2P行業80%的市場份額。然而在經歷了整整七年的發展之後,這個行業巨頭的年貸款總量也僅在百萬美元的數量級上浮動。2015年,Lending Club發放了800萬美元的貸款,是2014年的兩倍,這是企業發展史上的一大突破,然而這主要歸功於2014年公司在紐交所的成功上市,而並非整個行業的興起。事實上,Lending Club上市後的表現令人堪憂:2015年,Lending club虧損了500萬美元,2016年這個數字上升到了1.46億美元,2017年一季度業績下降趨勢仍在延續。
反觀中國的P2P行業:2015年中國P2P貸款規模已經達到了約1300億美元的量級,比美國高出了15倍。此外,目前全球最大的網際網路信貸公司是2006年在北京成立的宜信:2012年,宜信推出了旗下的P2P網貸平臺——宜人貸,將目標群體鎖定於中國城市白領人群,併為客戶提供信用借款以及理財諮詢服務;2015年,宜人貸緊跟Lending Club的步伐在美國紐交所成功上市,成為中國網際網路金融海外上市第一股。與Lending Club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宜人貸在上市後發展勢頭喜人:在2017年一季度公佈的最新財報中,宜人貸季度淨收入達到10.22億人民幣,較2016年同期增長84%;淨利潤為3.51億人民幣(5,098萬美元),較2016年同期增長166%。
網際網路金融在中國的流行主要與三大因素有關:其一,我國金融市場的密集管制下傳統金融部門金融服務的供給不足,為網際網路金融的發展留下了空間。其二,資訊科技的進步降低了金融服務的成本,創造出了新的商業模式。其三,金融監管層在網際網路金融行業成長初期並未加以嚴厲管制,而是採取了相對寬容的政策態度,包容了網際網路金融的發展。
首先來看中國傳統金融部分金融抑制對網際網路金融發展的影響。中國的金融抑制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在資金需求側,小企業融資貴、融資難現象嚴重;二是在資金供給側,家戶的投資渠道十分有限。在中國,商業銀行明顯偏好信用評級高、營業績效好的大企業(尤其是大型國有企業),對小微企業嚴重惜貸,銀行在貸款時對小企業抵押品和外部擔保的要求很高,利率也遠高於大型企業。小企業在發展初期融資渠道受限,資金供給不足成為企業發展的主要障礙。圖1顯示了我國金融機構各類貸款的佔比,其中小企業貸款和消費貸款的佔比很低,多數資金流向了大中型企業。儘管金融機構偏好大型企業是常態,但該情況在四大國有銀行主導下的中國尤為嚴重。阿里小貸的發展就依託於這一背景。在美國則正好相反,由於大量區域銀行、社群銀行的存在,小商戶和小家戶的貸款需求都得到了較好的滿足。再比如說支付寶,因為傳統的銀行支付手續繁瑣,使用者體驗不佳,為支付寶這種第三方支付平臺的發展提供了土壤。在美國,大部分消費者的網上支付都可以透過信用卡,第三方支付的市場很小。
另一方面,在資金供給側,家戶日益增長的投資需求因為缺少有效渠道而沒有得到滿足。在過去的二十年,高速發展的經濟帶來了較高的收入增速,在較高的儲蓄率下中國人積累了大量的財富,也產生了巨大的財富管理需求。然而傳統金融體系壓抑了這部分需求,網際網路金融為投資者帶來了新的選擇。以餘額寶為例:餘額寶的快速發展,是我國利率管制下的產物。在2014年,金融機構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只有6%,而同期貨幣市場利率經常高於6%,其中存在巨大的套利空間。只要能把錢從活期存款搬到貨幣基金就能從中獲利,而餘額寶完成了這項工作,因此受到了市場的熱捧,其規模從2013年誕生之初的1853億元快速上升到了2015年的6207億元,短短兩年增長了2.35倍。
與中國不同,美國、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網際網路金融雖然早有發展,但是遠不如在國內火熱,主要原因在於他們的傳統金融比較發達,沒有給新的金融企業留下太多市場空間。新的金融形式,包括P2P貸款,眾籌,第三方支付等等,無法對已有金融體系產生衝擊,只能在傳統金融留下的狹小空間裡尋求發展。
接著來看資訊科技進步對網際網路金融行業發展的影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屬大資料採集與分析技術的進步,為小微貸款的商業模式創造了新的可能性。為了改善中小企業貸款難的問題,在地方政府的支援和補貼下小額貸款公司作為對正規銀行體系的補充曾快速發展起來。然而小額貸款公司仍然無法繞開傳統機構面臨的資訊不對稱問題,在運營過程中出現了大量因貸前審查不嚴、擔保手續不完善、超範圍經營和高息放貸等不規範問題導致的壞賬風險。
大資料技術的進步打破了傳統的桎梏。阿里的不同之處在於它透過阿里巴巴、淘寶、天貓、支付寶等一系列平臺,阿里金融可以低成本地源源不斷地獲取賣家會員的商品交易量、真實性、商鋪活躍度、使用者滿意度、庫存、現金流、甚至水電繳納等信用資料,這相當於擁有了一套自己的徵信系統。透過分析這些資訊可以甄別貸款申請者的資質和信用水平,從而進行可靠的貸款決策。但大資料中也存在著大量的噪音,因此大資料分析技術也需要不斷演進來克服這些問題。
此外,智慧手機的不斷升級和推廣使在移動端的支付貸款和理財投資變得更加便利。阿里巴巴近年來的發展趨勢應證了這一點:財報顯示,阿里巴巴集團旗下中國零售平臺移動端2017財年一季度收入達到了175.14億元,年增幅高達119%,佔中國零售平臺總收入的比例增至75%,而去年同期這一比例僅為51%。移動端已成為大勢所趨,增勢非常顯著。而阿里巴巴等高科技網際網路公司在線上支付和理財投資方面有天然的技術優勢,透過產品研發將不同的業務打通。這也是為什麼從支付寶起步,餘額寶能夠在短短時間內成長為規模高達7000億的世界第二大基金。
最後,網際網路金融的爆炸式增長也是行業發展初期金融監管政策過度寬鬆造成的。對網際網路金融的疏於監管可能出於兩種群體性心態:其一是人們對於“網際網路金融”寄望過高,認為它能夠有效補充傳統金融體系的漏洞,甚至“倒逼”金融體系改革。其二是對“高科技”行業過度迷信,移動網際網路、大資料分析等新技術、新概念的橫空出世,製造出了網際網路資訊科技可以替代金融風控技術的幻象。
然而許多高科技公司名不副實。以P2P行業為例,行業中出現了大量以P2P名義成立的騙子公司,或假借P2P為自己集資的偽P2P公司,甚至許多網際網路金融公司只是披著“高科技”的外衣,在背地裡玩著“龐氏騙局”——以賭徒的心態投資高風險專案,並不斷透過以新債還舊債的方式續命,直到騙局揭穿、遊戲結束而投資人為大筆損失買單。監管層的寬容讓“龐氏遊戲”大行其道,直到2015年P2P行業迎來了風險的大爆發:2014年全年跑路P2P平臺共122家,到了2015年跑路平臺數量驟增,達1302家。此時,社會才意識到缺乏必要的監管大大助長了投機者的氣焰,積累了區域性性的金融風險。此後監管層才開始有所作為:2015年7月18日,央行聯合十部委正式釋出了《關於促進網際網路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將P2P納入監管範圍,為P2P網貸行業發展指明方向的同時也明確了監管取向,為後續的監管細則落地鋪平了道路。
4
關於網際網路金融的兩大誤區
隨著社會對網際網路金融關注度的不斷攀升,對網際網路金融的討論常常走入兩大誤區:其一是過度強調、錯誤理解大資料的作用,認為它可以完美地彌補現有金融體系的漏洞而忽略了大資料可能帶來的問題。其二是認為隨著網際網路金融行業的崛起,網際網路本身可以充當借貸雙方的資訊媒介,社會將不再需要傳統金融機構,網際網路將替代傳統的金融機構。本文將對這兩大誤區做出針對性的解讀。
首先來看人們對大資料技術的常見誤區。雖然“大資料”的概念已經廣為人知,深入人心,但並不是所有人都對這一概念有深入理解,大家的理解也可能很不相同。與過去的資料採集分析技術相比,“大資料”究竟新在哪裡?僅僅是樣本量更“大”嗎?其一,“大資料”技術最本質的不同在於它的資訊採集方式。傳統的資料採集工作由人為因素有意識地主導著。例如,證券交易所會要求所有上市公司按季度公開財務報表,而財務報表是經過精心設計且具有統一規範的格式的;同樣的,分析財務報表的工作也需要大量的專業化的人力資本投入。大資料無論從資訊採集到資訊分析都更加的“自動化”,它的資料採集過程只是對人們日常生活(包括購物、支付、上網瀏覽資訊以及其他活動)的無差別記錄和數字化儲存。正因為它將日常生活事無鉅細地收集儲存下來,它的資料量也非常龐大。
其二,“大資料”並不完美,“大資料”資料採集的特點也決定了資料中存在著大量的噪音。此外,大資料還有許多“先天不足”,例如缺少控制組等等。因此分析這部分資料需要格外謹慎,除了提升硬體運算能力以外,也需要綜合運用多種分析技術。另一方面,由於大資料中存在大量噪音,持續穩定的現象規律很難透過資料體現出來,一旦出現則說明這一規律的普遍性可能很強,往往會指向非常重要的發現,值得研究者密切關注。
除了以上兩點之外,對於大資料理解的典型誤區還包括:其一,認為大資料等同於全樣本。事實上,由於大資料的採集過程往往並不涉及任何事前的研究問題和研究假設,全樣本是無法被清晰界定的。其二,認為大資料分析不研究因果關係,只研究相關關係。事實上,任何資料統計分析都不可能指向因果關係,在這一點上大資料與傳統資料分析方法並沒有本質區別。因果關係是研究者透過理論推導和實證證據得出的。
接著來探討網際網路金融與傳統金融部門間的關係。部分觀點認為網際網路金融完全取代傳統金融將是一個必然的均衡結果(謝平, 鄒傳偉, 劉海二, 2015, 2016 etc.),這一觀點也為P2P平臺的繁榮發展提供了理論支援。人們相信,網際網路金融的發展便利了資訊的傳播和交易的進行,削弱了傳統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的作用。甚至有觀點稱,網際網路金融和傳統金融的本質區別,就在於借用網際網路的強大資訊交換功能,讓資金的出讓者,也就是儲蓄者,直接面對資金的使用者。因此網際網路金融可以完全拜託傳統的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場。
這一觀點的錯誤之處在於它只看到了硬幣的一面,忽略了網際網路在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帶來的大量虛假和無關資訊。事實上,溝通成本的下降也為人們提供了更多說謊的機會,在缺少有效的資訊過濾機制的情況下,投資者面對魚龍混雜的投資專案,很難做出正確的判斷。此外透過上文對大資料的分析我們也瞭解到,技術進步在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大量無用資訊,對資料統計分析技術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由於投資專案越來越專業化,投資者收集分析並識別好專案的成本,將隨著資訊量的爆炸越來越高。這些都對金融部門和金融機構的資訊過濾和風險控制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P2P行業為例。有許多小型P2P平臺在快速擴張貸款業務併為貸款提供隱性擔保的同時,卻並不具備風險識別和風險管理的技術和能力。事實上,網際網路金融雖然“熱鬧”,但真正能在技術上實現對陌生客戶快速授信的並不多,除了基於電商大資料的芝麻信用等外,還有基於社交大資料授信的玖富閃銀。除此之外,許多民營草根系P2P平臺魚龍混雜,為競爭資金市場以高利率吸引投資者,進而投資高風險專案,導致跑路事件高發。
因此,金融機構的價值無法簡單地被網際網路資訊科技替代。這一點從歷史的演變和理論分析上都能獲得證明。從歷史上來看,傳統金融部門的演化史也是一部人類不斷尋找方法克服資訊不對稱、激勵不相容問題的歷史。傳統銀行的重要業務就是吸收存款和發放貸款,吸收存款的關鍵在於信任。在初期,只有富人才有資格開辦銀行,以個人財產作為抵押品增信。當銀行的資本金足夠大時,金融機構才有動機在放貸時控制風險,儲戶才能放心儲蓄。從理論上來看,金融機構是為了降低交易成本存在的(Coase, 1936),只要交易成本存在,金融機構就需要繼續存在。網際網路在降低資訊獲取成本的同時,也帶來了更多的虛假資訊,增加了資訊過濾的成本。因此,網際網路不僅無法取代金融機構,相反對金融機構的資訊識別和風險控制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不是冰冷的機器和網際網路可以做到的,需要更為專業化的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去實現這些功能。
5
網際網路金融未來展望
隨著2015年網際網路金融風險的大規模爆發以及2016年更為嚴格的監管政策出臺,網際網路金融行業正在向一個更為健康可持續的發展階段過渡。從目前的幾大發展趨勢來看,隨著可持續的商業模式的不斷鞏固,網際網路金融行業的前景較為樂觀。
首先,以阿里巴巴、騰訊、百度和京東為代表的網際網路巨頭佔據著發展網際網路金融業的有利條件,具備資料、資金、技術和人才等多維優勢。此外,它們也獲得了各類金融牌照。它們在網際網路金融行業中的競爭優勢正不斷提升,難以撼動。新興的小規模網際網路公司也仍然有生存空間和發展機會,只要他們能夠面向特定的細分市場推出拳頭產品並形成核心競爭力。此外,小公司也可以選擇與阿里巴巴、騰訊等巨頭進行戰略合作,利用他們的資料開展網際網路金融業務。
其次,以大型商業銀行為代表的傳統金融機構不僅掌握了成熟的風險控制技術,也積累了大量的有效資料。藉助資訊科技平臺的升級,他們可以將這一優勢為更多的客戶提供優質服務。此外他們也可以收購新的網際網路金融公司,用資訊和風控技術為其賦能。事實上,歐美髮達國家的正規金融機構的資訊化已經較為成熟,為中國的金融機構提供了發展的可能性:它們利用網際網路設計新產品,改進服務,從而更好地滿足了市場需求。隨著2015年後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完成以及債券市場的大發展,傳統金融機構面臨著不進則退的巨大壓力,因此也有更強的動機去尋找新的商業機會。舉例來說,傳統金融機構在中小企業貸款業務上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一方面,資訊科技發展有利於降低服務成本;另一方面,行業內部的競爭也會促使傳統機構在管理和風控上不斷創新進步。憑藉著先天優勢,它們有機會在未來的網際網路金融行業扮演與大型網際網路公司同樣重要的角色。
總而言之,未來的網際網路金融業非常有可能是大型公司的天下,幾家大型網際網路公司和大型金融機構將成為行業的絕對主導者,他們具備資料、資金和技術等多維競爭優勢。而小型網際網路企業和新進入者要求得發展,必須在自己的細分領域嬴得競爭力,並尋求與其他企業的合作,否則將失去機會,被市場逐漸淘汰。
初稿於北京,2015年9月北
二稿於北京,2017年3月
參考文獻
1. 陳靜,2015,《歷史的腳步[專著] : 網際網路金融服務及其在我國的發展(1998-2001)》, 中國金融出版社2015年10月第一版
2. 黃益平,王海明,沈豔和黃卓,2016,《網際網路金融12講》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年8月第一版
3. 萬建華,2013,《金融e時代》,中信出版社2013年5月第一版
4. 謝平,鄒傳偉和劉海二,《網際網路金融手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年4月第一版
5. 黃益平,沈豔和王靖一,2016,《個人網路借貸及其監管框架的分析與思考》,《比較》2016年第2期150-175頁
6. 李悅雷,郭陽和張維,2013,《中國P2P小額貸款市場借貸成功率影響因素分析》,《金融研究》2013年第7期126-138頁
7. 廖理,李夢然和王正位,2014,《聰明的投資者:非完全市場化利率與風險識別——來自P2P網路借貸的證據》,《經濟研究》2014年第7期125-137.頁
8. 謝平,鄒傳偉和劉海二,2015,《網際網路金融的基礎理論》,《金融研究》2015年第8期1-12頁
9. 工信部,國家統計局,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2011,《工信部聯企業[2011]300號 關於印發中小企業劃型標準規定的通知》
10. 銀監會,工信部和公安部,2016,《網際網路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 CLI.4.278756.
11. 中國人民銀行,2015,《中國人民銀行公告[2015]第43號——非銀行支付機構網路支付業務管理辦法》, CLI.4.261833.
12 . Coase, Ronald H., 1937, 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onomica, 4 (16): 386—405.
13. Emekter, Riza, Yanbin Tu, Benjamas Jirasakuldech, and Min Lu, 2014, Evaluating credit risk and loan performance in online peer-to-peer lending, Applied Economics, 47(1): 54-70.
14. Herzenstein, Michal, Rick L. Andrews, and Utpal M. Dholakia, 2008, The Democratization of personal consumer loans? determinants of success in online peer-to-peer lending communities, Bulletin of the University of Delaware, 15(3): 274-277.
15. Herzenstein, Michal, Scott Sonenshein, and Utpal M. Dholakia, 2011, Tell me a good story and I may lend you money: the role of narratives in peer-to-peer lending decision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48: 138-149.
16. Herzenstein, Michal, Utpal M. Dholakia, and Rick L. Andrews, 2011, Strategic herding behavior in peer-to-peer loan auctions, Journal of Interactive Marketing, 25 (1): 27-36.
17. Iyer, Rajkamal, Asim I. Khwaja, Erzo F.P. Luttmer, and Kelly Shue, 2016, Screening peers softly: inferring the quality of small borrowers, Management Science, 62(2): 1554-1577.
18. Kindleberger, Charles P., 1984, A financial history of Western Europe, Routledge, Taylor and Francis Group, London and New York.
19. Lin, Mingfeng, Nagpurnanand R. Prabhala, and Siva Viswanathan, 2013, Judging borrowers by the company they keep: friendship networks and information asymmetry in online peer-to-peer lending, Management Science, 59 (1): 17-35.
20. Lin, Mingfeng, and Siva Viswanathan, 2016, Home bias in online investments: an empirical study of an online crowd funding market, Management Science, 62(5): 1393-1414.
21. Xie, Ping, Chuanwei Zou, and Haier Liu, 2016, The fundamentals of internet finance and its policy implications in China, China Economic Journal, 9 (3): 240-252.
本期主筆
徐遠
當世讀書人
北大教書匠
身隱於鬧市
心遁於遠方
陸佳儀
北大女博士
自帶小清新屬性
任務目標:做有情懷的經濟學
香帥無花
北大教授
嗜武俠,星爺粉
不小心做了學術的
非嚴肅中青年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2017-08-12)
作為一個在營銷界從業十幾年的“老人”,依稀記得在傳統營銷的年代,中心化的傳播銷售模式下,主流的媒體是傳播必不可少的陣地,傳統的四大媒體佔據了傳播的主流陣地。銷售依然是傳統的銷售渠道一枝獨秀,即使到了電商時代,依然很難逃脫中心化的傳播與銷售模式。淘寶京東兩家電商佔據了所有電商流量的70%以上,基本上做電商的,根本無法避開這兩家大鱷。
但無論是傳播,還是銷售,中心化下的傳播銷售模式,對於廣大的中小企業來說,最終也只能是陪太子讀書,逃脫不了打醬油的角色。
畢竟傳統的傳播銷售模式,講究的是大投入,大產出,透過媒體的集中投放,主流渠道的鋪貨率來完成最終的銷售目標。但這對於廣大的中小企業來說,囊中羞澀,根本無法實現這樣的“集團化”作戰。但隨著移動互聯時代的到來,對於廣大的中小企業來說,有了逆襲的機會。首先由於去中心化的發展趨勢,很多原本受眾集中的主流媒體,逐漸被新興和小眾媒體所替代,傳統大媒體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了。而傳統的線下主流銷售渠道和電商的淘寶們也遭遇了流量的停止不前。而一些新興的傳播渠道社交媒體,直播平臺,一些新興的銷售渠道無人便利店,微店,拼購等卻異常活躍,分流了很多大眾媒體的受眾,和主流銷售渠道的消費者。其次,這些社交平臺和新興的銷售渠道的門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低,只要你有一部手機,只要能上網,基本上就贏具備了傳播和銷售的條件。再加上移動互聯時代,逐漸以產品為中心,向以人為中心轉變,使人在移動互聯時代站在了傳播和銷售的中心。
廣大的中小企業,要想在這場去中心化盛宴中,可以分到一杯羹,要做好以下的一些準備:
1、建立自己的傳播矩陣;
無論是企業的官方傳播視窗,還是公司每一個人的傳播渠道,都要進行佈局和規劃,以微博舉例,要建立企業官方微博,創始人(領導人)微博,中高層管理人微博,基層員工微博,甚至是相關企業微博(代理商,銷售商等),依次建立一個傳播矩陣網路,在這個網路中,大家傳播的內容有統一的內容出品方(企業)來提供,矩陣之間的賬號各有定位,各有分工,透過各自的粉絲群體,實現最終傳播效果的最大化,而這種傳播,基本上是沒有成本的,但做好了,傳播效果驚人。
2、建立自己的銷售矩陣。
以往企業的產品只能在正規的渠道才能產生銷售,而隨著移動互聯時代的到來,企業的產品可以在更多的場景下,實現銷售,無論線上,還是線下,或者在社交媒體,還是在直播平臺。可以發動企業的員工,在各大移動網際網路平臺上,建立自己的賬號,無論是文字,圖片,還是短影片,不斷的輸出營銷內容,影響身邊的粉絲,最終在這些平臺上靠和粉絲之間的關係,和身邊人的信任感來實現銷售,雖然每個人的銷售並不會很大,但是積少成多,如果每個員工都是銷售,每個人都能賣貨,真的可以實現傳統營銷時代無法很好實現的全員營銷了。
3、以員工為中心,最大化的解放他們,讓他們成為傳播和銷售的主角
現在的傳播和營銷環境與以往不同,在中心化的傳播銷售時代,有主流的傳播媒體和銷售渠道,基本上和自己的員工沒有什麼關係,每個人只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就好了,就是好員工。但現在不同,每個人都有社交媒體賬號,每個人都有或多或少的粉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影響力,所以,企業要利用好企業員工的這些影響力和銷售力,給予員工在時間和工作方式上更大的自由度,讓他們可以更多的和自己的粉絲互動,建立信任感,同時,加強企業和產品的宣傳,最終實現銷售。
移動互聯時代,人人都是傳播者,人人都是銷售者,思路變了,銷量就打開了。
(2017-10-15)
不服不行!中國企業只用5年時間,躋身全球網際網路第一層級!
2017-10-11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
過去5年,是中國網際網路創新飛躍的5年,中國從具有先天人口優勢的網路大國逐步邁向技術創新驅動的網路強國。
我國網際網路產業在5年裡究竟發生了哪些變化?阿里研究院釋出報告《創新飛躍的五年:10大關鍵詞解讀中國網際網路》。報告基於豐富的資料、以及鮮活的案例、鮮明的觀點從10個方面對中國網際網路5年的發展做了全面分析和解讀。
這五年,中國網際網路領域從商業創新引領發展驅動走向技術與商業雙輪驅動。全球市值前十的網際網路企業中,中國已經佔據3席。過去五年,中國網路零售從1.3萬億元增長至5.2萬億元;快遞包裹數量從56.7億增長至313億。第三方移動支付金額從0.2萬億元增至58.8萬億元。
截至2016年底,中國網際網路使用者高達7.1億人,全球排名第一,幾乎是第二、三名印度和美國之和。中國網際網路相關GDP佔比高達6.9%,居世界第二位;如果去除資訊通訊裝置出口等製造業相關行業,中國網際網路相關GDP佔比為6.4 %,居世界第一。
5年前,中國雲計算剛剛起步,大量的使用者都還是以自建資料中心,購買傳統的以國外品牌IOE為代表的硬體和軟體搭建資訊系統為主,我們是技術應用者的角色,時至今日,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的前4位都是中國國內企業,中國雲服務商開始走向全球,開始扮演技術原創者的角色。
國際資料公司(IDG)資料顯示,2016年阿里雲佔據中國公有云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市場40%的市場份額;美國高德納諮詢公司最新資料顯示,2016年阿里雲已經超越google躋身全球前三,成為增速最快的IaaS服務商。
5年中,電商成為新常態,傳統電商的概念已經模糊化,由於電商的發展,帶動了以支付寶為代表的新金融服務的出現和快速發展,並迅速成為中國式創新的支撐力量;同時,物流規模迅速膨脹,使得中國物流業的包裹數在2014年躍居全球第一。
以雲計算、大資料、物流體系、移動支付、信用體系、電商交易等形成了新的商業基礎設施,激發著整個社會創新的活力。
由於線下移動支付的快速普及,我國支付寶使用者已達4.55億,是5年前的3.5倍,支付規模增長了15倍;快遞業務量超過312億件,是5年前的5.5倍,超過美國的兩倍。
伴隨“網際網路+”、共享經濟、數字經濟的發展,中國就業正從工業領域轉向服務領域,技術創新正在拓展商業的邊界,創造新的就業形態,平臺型就業、創業式就業正成為一種顯著的“就業”方式,讓就業更具“包容性”,讓每個個體都能夠靈活、多元的透過平臺接入線上“市場”,為社會創造價值,獲得存在感、幸福感。
5年間,中國人的生活正在全面網際網路化。與工業時代“車輪上”的美國式生活方式不同,一種屬於資訊時代、更線上、更便捷、更環保、更全球化的“移動網際網路上”的中國式生活方式已經全面展開。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零時差工作室 牛瑞飛)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2017-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