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郭碧婷宣佈懷孕,卻遭“第三者”插足:求求你,放過我!

由 機東林 釋出於 八卦

1

“郭碧婷懷孕了”

最近,郭碧婷的新動態再次引起了網友熱議。

起因是昨天是向佐36歲生日,在全網質疑兩人是否婚變時,郭碧婷轉發了向佐微博,為他慶生,一舉擊碎謠言。

但第二天,向太又來參與這小兩口的恩愛了。

甚至直接轉發郭碧婷的微博,並編輯了一段長文字,宣佈郭碧婷懷孕的訊息。

說實話,兒子生日,送上幾句祝福很正常,但是這下子又莫名順帶著宣佈兒媳婦懷孕,給人總是怪怪的。

一眾網友紛紛表示:“我唯一想不通的是,為什麼連懷孕都要向太宣佈??”

畢竟這也確實不是第一次了。

之前向佐求婚郭碧婷,也是向太先說開的:

還有向佐一般微博分享裡,@完郭碧婷後,還會跟著@自己媽媽向太。

甚至就連郭碧婷每次微博動態,每次被人“誤會”之後,一般都是向太出面澄清:

雖然說向太對兒子兒媳婦都很好,但是旁人都感覺有點彆扭。

因為在向佐郭碧婷的二人世界裡,存在感最強的竟然是婆婆。

兒子一有點風吹草動,婆婆第一時間送上關心,而不是老婆;

兒媳一有點風吹草動,婆婆第一時間趕來問候,而不是老公。

不由得想起以前老家有句話:“人家夫妻倆的事,你就是當父母的也別插手,讓人家自己處理。”

其實意思就是,夫妻之間的任何事情讓夫妻兩人去磨合就行了,除非他們主動求助,否則其他人都是外人,這是分寸感和距離感的問題。

是的,類似向太這種,看似親密無間,但卻也親密過了頭,因為屬於他們的夫妻之間本該需要的磨合,被第三者徹底打破了。

明明是兩個人的婚姻,如今卻變成了三個人的角鬥場。

2

“你的強勢,讓我窒息”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狀況,本質原因就是:當媽的,過於強勢。

記得之前在某節目中,男星朱雨辰的媽媽,就被人驚呼震碎三觀。

因為朱雨辰的媽媽什麼都要管:

擔心兒子在外面拍戲吃的不好,她會帶著電磁爐去劇組,給兒子做菜吃;

擔心兒子營養不良,她會做各式各樣的菜,然後用“苦肉計”逼迫兒子一定要吃;

擔心兒子摔著疼著,缺斤少兩,她恨不得時時刻刻陪伴在兒子身旁……

按照她老人家的原話,就是“我一個人頂兩個菲傭!我是在用整個生命去愛兒子!”

可是,她兒子已經40歲了啊!

這就造成了,這個40歲外型不錯事業不錯的小夥子,至今都沒有找到老婆。

因為朱雨辰媽媽的要求太高了。

她希望未來的兒媳婦,一定要是淑女;

她希望未來的兒媳婦,一定要聽話孝順;

她希望未來的兒媳婦,一定要全心全意為老公和孩子付出……

當兒子表示不喜歡這種型別時,她會認為“兒子太叛逆”了。

可是,她從來沒有想過,正是因為她把自己的想法強塞給兒子,她的這種強勢性格,才會造就了一個缺乏主見的兒子。

正如當郭碧婷爸爸去香港看女兒時,見到兩人住的地方的裝修風格很像酒店,心裡就有點不開心了。

他問向佐,為什麼要這樣佈置?

向佐想都沒想就說,你問我媽吧,她喜歡這種風格。

難怪不少網友說,郭碧婷爸爸全程黑臉,畢竟想到以後女兒嫁進去,最後拿主意的是她的婆婆,豈非所託非人?

而向佐已經35歲的大男人了,難道連自己住什麼風格的房子,也要媽媽同意嗎?

在此,不由得想到心理學上講的:

一個家庭裡,男孩本來就是要從父親身上學習陽剛個性的。

可是,當這個家庭的母親過於強勢時,父親形象就會受挫。

這時候,男孩的性格就容易變得懦弱,和缺乏主見。

這也是為什麼有句話流傳很廣:

“一個男人再優秀,如果他只聽他媽媽的,那就算你名正言順嫁進去,到頭來你也是‘小三’。”

因為一段可持續的健康的婚姻,夫妻關係才是核心,而非婆媳關係,而非母子關係。

3

聰明的女人,要學會示弱

那麼,在一個家庭中,尤其是一個有男孩的家庭中,母親要怎麼樣做才合適呢?

那就是,學會當一個懂得示弱的媽媽。

比如霍思燕的兒子嗯哼,小小年紀就懂得給媽媽揉腳。

和媽媽一起玩的時候,還會懂得說要保護媽媽:

那是因為霍思燕平日裡,說自己教育兒子的方式,會和其他家長不太一樣。

她認為,媽媽對兒子,有時候可以適當服服軟,撒撒嬌。

因為對孩子適當示弱,反而能激發孩子做事的能力,和做人的擔當。

確實如此,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曾說到這麼一個詞,叫“good-enough mother”。

意思是當一個“剛剛好的媽媽”或“60分媽媽”。

換句話說,一個媽媽不需要事事都做到100分,時時刻刻都要求極致,做到60分就可以了。

因為沒有人是完美的,所以天底下也沒有哪個媽媽是超人。

偶爾學會在孩子面前示弱,你反而會活得更輕鬆,你的孩子也會更輕鬆。

4

寫到最後,我只想說:

這代人的婚姻幸不幸福,其實關鍵問題不在於這代人身上,而是在於上一代人的教育上。

換言之,下一代人的婚姻幸不幸福,關鍵在於我們這代人的教育上。

因為人的一切問題,幾乎都可以歸咎在原生家庭上。

記得弗洛伊德說過:“每個人的成長的主要動力,其實來自於和父母的分離。”

這種分離,不僅僅是物質上的分離,更是精神上的獨立。

因為教育的本質,不是控制,不是馴服,不是無條件去保護;而是去啟發,去感化,去喚醒。

當你懂得放手,給對方留出空間時,其實你反而擁有了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