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太平公主出嫁前為何出家當了幾年女道士?

  武則天不是一個女權主義者,她的統治也找不出什麼“女權主義”的元素,可是,她的成功顛覆了時人心目中只有男人才能當皇帝的傳統觀念,也刺激了一批宮廷女性的政治野心。榜樣就是力量。在她的帶動下,那些曾經在她身邊生活過、目睹了她驚人成功的女性,都把她當成了自己的楷模,如飛蛾撲火一般,前仆後繼地追逐著最高權力。在這些宮廷女性中,有四個人最為著名。哪四個呢?武則天的兒媳韋皇后,武則天的孫女安樂公主,武則天賞識提拔的才女上官婉兒,還有,武則天的親生女兒太平公主。

  韋皇后是武則天的三兒子唐中宗李顯的皇后,此人在歷史上以淫蕩和狠毒著稱。根據現存史書記載,她不僅在丈夫活著的時候就不守婦道,包養男寵(就是現在的情人),還喪心病狂,為了能早日當皇帝,不惜痛下殺手,毒死自己的丈夫。再看安樂公主,對她的描述之詞可真不少。她是唐朝歷史上最美麗的公主,號稱“光豔動天下”;她也是唐朝最得寵的公主,父皇母后對她千依百順;她還是唐朝最有野心的公主,居然大膽提出要當“皇太女”,以後要接班當皇帝;她也是唐朝最狠毒的公主,史書說她竟然和母親合謀毒死了自己的親生父親唐中宗李顯。再說上官婉兒,她和武則天本有不共戴天的殺父之仇,卻又深得武則天的賞識信任;她雖然出身掖庭女奴,卻能品評天下才子;更傳奇的是,她為皇帝起草詔書,號稱“女中宰相”,風光無限,最後卻又機關算盡,抱著自己起草的詔書悲慘地死去。當然,更傳奇的還是本書的一號人物太平公主。她有一個皇帝父親(唐高宗)、一個皇帝母親(武則天)和三個皇帝哥哥(孝敬皇帝李弘、唐中宗李顯、唐睿宗李旦),但是,她最大的理想還是自己當皇帝。她參與推翻了一個皇帝(武則天),擁立了兩個皇帝(唐中宗、唐睿宗),可最後還是逃脫不了悲劇命運,死於曾與自己同仇敵愾的皇帝(唐玄宗)之手。本書講的這個時代,就是從由她參與的一場政變開始,並以針對她的一場政變而告終。這些充滿傳奇的女性,儘管出身不同,性格各異,但是她們都有一個共性,就是無視男主外、女主內的性別分工和婦女不得參政的禁令,公開追逐那些被視為禁臠政的治權力。遍觀中國歷史,從來沒有哪個時期有如此多的女性同時投身於激烈複雜的政治角逐,所以說它又是一個前無古人、充滿魅力的紅妝時代。

  但是,這些給歷史增添濃重華彩的宮廷貴婦,無論是想當女皇帝的,還是想當女宰相的,最後都一一失敗了。在這些人之中,最後一個結束自己夢想的就是太平公主。對於這樣的結局,我們可能會充滿好奇和疑問。按理說,在這各色的女人中,太平公主和武則天應該是最為接近的了,她出身貴於其母,容貌、性格酷似其母,才智、能力不遜其母,為什麼武則天能夠度盡劫波,最終榮登大寶,盡享九五之尊,而太平公主卻連安享太平也未能做到?雖然一度叱吒風雲,最終卻只能是以三尺白綾結束性命?她們之間所差的,究竟是個人素質,是歷史機遇,還是有什麼更深層次的根源呢?同樣是政治女性,為什麼武則天在中國歷史上有如恆星,始終煥發著奪目的光芒,而太平公主卻像一顆流星劃破夜空,雖然一度光華璀璨,卻又轉瞬即逝?太平公主死後,唐朝歷史上的紅妝時代也隨之結束,但是,李唐王朝卻進入最為繁榮富貴的開元盛世,這究竟意味著這些女性的個人失敗,還是意味著時代的必然選擇?

揭秘:太平公主出嫁前為何出家當了幾年女道士?


  正是縈繞在太平公主身上這些徘徊不去的疑問,和歷史上所有的翻雲覆雨、無數個才子佳人一起,構築了我們的歷史,也構築了我們的心靈。儘管褒貶不一,我們卻都得承認:這真是一個令人駐足神往又令人扼腕嘆息的紅妝時代。既然以紅妝參政為特色,那麼,作為這個時代的標誌性人物太平公主,是否就是一個天生的政治動物呢?她究竟有著怎樣的童年和少女時代?

  年少入道

  太平公主究竟是個什麼樣的女人呢?史書評價她“多權略”、“頻著大勳”。按照今天的講法,就是既有政治抱負又有政治能量的政壇女強人。不過無論我們用什麼語言來概括她,其實都是按照她最終的政治身份和形象去給她定位的。但是,太平公主真的一生下來就是個政治動物嗎?實情並非如此。事實上,太平公主在童年和少女時代,完全是按照從孝女到賢妻再到良母的傳統女性標準模式來打造的。

  史書中記載太平公主的第一個形象就是一個模範孝女。根據《新唐書·公主傳》的記載,她在很小的年紀,為了替母親武則天給外祖母楊夫人盡孝,出家當了女道士。這位楊夫人出身高貴,四十多歲嫁給武則天的父親武士彠,為他生了三個女兒。楊夫人不僅給了武則天生命,更成了她政治生涯的最早幫手,無論是入宮還是當皇后,背後都有這位楊老太太的身影。也算是為武則天鞍前馬後,出力多多。公元670年,楊夫人去世,武則天失去了一個心靈的依傍,倍感神傷。怎麼表達對母親的無盡哀思呢?李唐皇室一向標榜自己是道教始祖太上老君的後人,所以信仰道教。而當時道教認為,如果家裡有晚輩入道,當個道士,就會給死去的親人帶來福氣,讓他們在陰間過得更好。按照這種理念,作為女兒的武則天此時如果出家當女道士,就能給母親楊夫人修得冥福,這可是個不錯的盡孝辦法。可是武則天與唐高宗並稱“二聖”,身為國母,哪能說出家就出家呀。那怎麼辦呢?武則天想到了她的掌上明珠、可愛的小女兒,就讓她替母親盡孝吧。於是,她就讓小女兒替她出家當女道士去了。當然了,這個小女兒當時可不叫“太平公主”,但是既然當了女道士,就得起個道號,這道號就是“太平”。我們現在習慣稱她為“太平公主”,其實就是從這兒來的。從這個道號我們可以看出來,唐高宗和武則天對這個唯一活下來的女兒倍感珍惜,無論是在家還是出家,他們都希望這個寶貝女兒能太太平平地度過一生。

  在漢語裡,孝順連稱,順即為孝。一個小公主能夠順從母后的心願,出家給外祖母修冥福,這當然是模範孝行啦。

  那麼表現出如此優秀傳統品質的太平公主當時多大年紀呢?中國的歷史文獻儘管帙軼浩迭,可惜,女性的空間總是被一再壓縮,即便是曾經差不多擁有天下的太平公主,她的出生年月在史書中也沒有任何記載。不過,我們還是可以依據她哥哥們的情況大體推測一下。太平公主最小的哥哥李旦生於662年,按照他的年齡推算,太平公主最早應該生於663年,那麼到670年,她最大也只有七歲,還是個小孩兒。這麼小的孩子哪裡懂得什麼道教呀,所以當道士只是順從母命走走過場而已,偶爾出席幾次活動秀一秀,基本上屬於玩票性質。


  既然是玩票,那就並沒有真正離開父母身邊。可是在中國古代,女孩子一般是不能在孃家終老一生的,長大成人之後就要出嫁了。那麼太平公主嫁給誰了呢?說來令人難以置信,她差一點成了吐蕃人的媳婦。這是怎麼回事呢?眾所周知,吐蕃是現在藏族的前身,和唐朝差不多同時崛起。它與唐朝毗鄰,勢力強大,為了維護關係,唐太宗曾經派文成公主和親,讓她嫁給吐蕃贊普(國王)松贊干布,這也是漢藏民族友好往來的一段佳話。和親是古代中原王朝安撫周邊少數民族政權的常用手段。當年漢高祖劉邦率大軍攻打匈奴,在白登山(今天的陝西大同)被圍七天,幾乎喪命,後來賄賂匈奴閼氏(王后)才得以解圍。劉邦脫險後,把漢朝的公主嫁給匈奴單于,這才贏得了漢初北部邊疆的和平。劉邦開創了中原王朝嫁女和親的傳統,唐太宗又開創了唐朝和親吐蕃的傳統,到唐高宗一朝,這個傳統又要發揮作用了。話說吐蕃在唐朝的西南邊境越來越強大,到了唐高宗時期,經常在現在甘肅、青海一帶攻城略地,讓唐朝這個常勝將軍大丟面子。當然,吐蕃畢竟地瘠民貧,國力遠不如唐朝,也難打持久戰,於是就請求與唐朝和親,締結友好關係。那時候,唐高宗在世的女兒一共有三個,老大老二都是被武則天害死的蕭淑妃所生,當時早已經出嫁了。唐高宗身邊待字閨中的只有小女兒太平公主,十二三歲的年紀,按照唐朝人的標準,已經到了適婚的年齡。吐蕃人事先已經摸清了情況,口氣很大,開口便要太平公主和親。

  是不是安排太平公主遠嫁呢?這下,唐高宗和武則天犯難了。照理說,和親是一件好事,邊疆可以安寧,戰士可以回家,這是所有人都願意看到的。但是吐蕃實在太遠了,當時也沒有青藏鐵路啊,那可真是“一番風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園齊來拋閃”了,武則天怎麼捨得讓唯一的親生女兒嫁到那麼遠的地方呢?在國家統治和慈母情懷之間,武則天選擇了當慈母。可是吐蕃那邊又不好直接拒絕,怎麼辦呢?太平公主幼年時,不是半真半假地當過女道士嗎?乾脆讓她正式入道算了。道教崇尚宗教獨身主義,總不能要求女道士成婚吧。於是武則天下令,馬上給太平公主修建一座道觀,就叫太平觀,讓她搬進去住。於是十幾歲的小太平當了觀主,而且像模像樣地履行了受戒儀式,出家了。這樣一來,吐蕃沒話說了,和親的事情也就不再提起。

  雖然太平公主真的出家了,不過按照唐高宗和武則天當時的想法,恐怕也只是暫時避避風頭而已,一旦吐蕃徹底死心,還要再讓女兒還俗的。可是,當時已經是唐高宗統治的後期,高宗本人身體每況愈下,而武則天忙著積聚勢力奪權,兩個人都沒有心思管小女兒的事情了。另外,當父母的總覺得兒女是小孩子,特別是太平公主又是最小的女兒,也許潛意識裡希望她在身邊多留幾年吧。可是,春花秋月等閒度,美眷如花,流年似水。道觀中的太平公主,眼看著自己的大好青春悄悄溜走,心裡難免有些著急,但父皇母后就是不提還俗出嫁的事。

揭秘:太平公主出嫁前為何出家當了幾年女道士?


  自求駙馬

  那麼太平公主會不會就這樣在道觀裡終老一生呢?當然不會。太平公主等來等去,終於等得不耐煩了,看來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上,有什麼要求還得自己提。怎麼提呢?直接說我想要個駙馬,這多不好意思呀!想了又想,怎麼才能讓父母明白呢?終於,她想出了一條妙計。有一天,唐高宗在宮中設宴,宴請親族,太平公主忽然從天而降,她身穿紫袍,腰圍玉帶,頭戴黑巾,手持弓箭,走到唐高宗和武則天面前,深施一禮,說:“父皇母后,我給你們跳舞助興吧。”說罷,載歌載舞起來。看著女兒英姿颯爽,一副青年武官的打扮,唐高宗和武則天哈哈大笑,說:“你一個女孩家,又不是武官,怎麼打扮成這樣?”太平公主馬上說:“既然我不適合這樣打扮,那把這身行頭賜給我的駙馬好嗎?”高宗夫婦一聽,這才恍然大悟,是啊,女兒已經十七八歲了,該出嫁了。就這樣,給太平公主選駙馬提上了議事日程。可以看出來,少女時代的太平公主,是個敢於大膽追求個人幸福的女孩子,這與年輕時果敢英氣的武則天如出一轍。

  說到這裡,有人可能就費解了,太平公主想要駙馬,為什麼要打扮成武官的樣子呢?咱們看戲、讀小說經常見的不都是“中狀元,招駙馬”嗎?她為什麼不扮成一個白面書生呢?這就是對唐朝的時代特徵不瞭解了。所謂“中狀元,招駙馬”,那主要是宋朝以後的事情。宋朝以降,文化教育更為發達,科舉考試成為選拔政府官員的主要途徑,在科舉考試中如果表現出色,隨後就能平步青雲了。在這種情況下,科舉不僅與仕途聯絡在一起,也和美滿婚姻聯絡在一起了,正所謂“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而唐朝尚武,駙馬大多數從功臣勳貴人家挑選,而且一旦當了駙馬,常常被委以重任,擔任禁軍將領,幫助皇帝穩定統治。所以,太平公主這樣一番表演,說明她當時的想法還是相當“主流”的,她也希望得到這麼一個英雄的駙馬,幫助父親保衛李唐江山。

  那麼,唐高宗給太平公主選中的駙馬到底是誰呢?此人姓薛名紹。唐高宗夫婦為了給她選這個駙馬,可是煞費苦心。為什麼呢?薛紹特別符合理想駙馬的標準,他有三大優點,無人能及。首先,薛紹出身河東大族薛氏,他的父親也是駙馬,當過左奉宸衛將軍。而母親則是唐太宗和長孫皇后的親生女兒,也就是唐高宗的親姐姐城陽公主。出身“革命家庭”,又是親戚,可謂門當戶對。其次,薛紹的父母出身高貴,但是當時都已經去世,套用現在的玩笑話,理想中的老公標準正是“有車有房,父母雙亡”,所以嬌生慣養的太平公主不用費心處理和公婆的關係。最後,薛紹本人年輕英俊,和太平公主又是姑舅兄妹,就像《紅樓夢》裡的賈寶玉和林黛玉,沒準兒也是青梅竹馬,兩小無猜。這個選擇,很可能徵求了太平公主的意見。因此對這個駙馬,太平公主無疑非常滿意。


  舉案齊眉

  駙馬人選確定了,再經過一番緊張籌備,開耀元年(681年)七月,高宗夫婦為太平公主舉行了盛大而隆重的婚禮。這可是唐朝第一個超豪華婚禮,場面蔚為壯觀。根據《新唐書?公主傳》的記載:“假萬年縣為婚館,門隘不能容翟車,有司毀垣以入,自興安門設燎相屬,道樾為枯。”婚禮的禮堂設在萬年縣的縣衙。當時首都長安一共有兩個直轄縣,一個叫長安,一個叫萬年。因此,萬年縣的縣衙就類似於今天北京東城區的區政府。這規格已經夠高了吧,但是,太平公主的婚車太豪華太龐大了,萬年縣衙的大門根本進不去,怎麼辦呢?這點小事還能難得倒高宗和武則天這對強人夫婦嗎?他倆立刻決定,拆牆!把牆給拆了不就進去了嗎!按照唐朝風俗,婚禮都在晚上舉行,可是當時街道也沒有路燈啊,只能點火炬。結果從長安城最東北的大明宮(興安門)出來,一直到城東南的萬年縣衙,一路上火炬點成了一條火龍,把道邊的槐樹都給烤焦了。這種規格的婚禮在以前是想也不敢想啊。當年,太宗皇帝和長孫皇后的愛女長樂公主出嫁的時候,太宗想要給她的陪嫁多一點,魏徵在旁嘮叨個不停,講禮制如何規定,明君應如何以身作則等大道理,最後唐太宗只能作罷。太平公主的婆婆城陽公主出嫁的時候,本來算卦的說,根據兩個人的命理推算,晚上結婚不吉利,想要改在白天舉行,結果又被大臣勸諫了一番,還是按老規矩辦了。以後唐高宗的另外兩個女兒,因為是蕭淑妃所生,接近三十歲才匆匆出嫁,所嫁的駙馬出身也不高,婚禮當然更是馬馬虎虎。現在太平公主可是武則天唯一的親生女兒,掌上明珠,怎麼寵愛都嫌不夠,當然要大操大辦;另外國家也富裕了,用不著再為花銷斤斤計較。所以這場婚禮雖不是絕後,但絕對空前。要是有攝像的話,不用剪輯,不用特技,就比得上一部好萊塢大片。

  看到最小的女兒出嫁,唐高宗心中異常欣慰。他不是愛好文學嗎?於是詩興大發,親自作詩一首誌喜,詩名就叫《太子納妃太平公主出降》,最後一句是“方期六合泰,共賞萬年春”。希望這場婚禮能夠給全國都帶來福氣,讓這樣繁盛的場面持續千秋萬代。

  中國不是講究好事成雙嗎?太平公主出嫁了,正好她的哥哥李顯的原配妃子幾年前得罪了武則天,被武則天給餓死了。如今李顯已經當了太子,還沒有正妻,也該給他再娶個妃子了。於是擇高門之女,與太平公主的婚禮同時舉行。那麼和太平公主同一天結婚的這個嫂子是誰呢?她,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韋皇后。日後,她將和太平公主在權力場上爭奪得你死我活。但是,那時候的她們不過是兩個花季少女,都在享受著婚禮的幸福,誰能預見到多年之後的事呢。

揭秘:太平公主出嫁前為何出家當了幾年女道士?


  豪華的婚禮一過,太平公主的少女時代也就結束了。我們究竟應該怎樣總結她的童年和少年生活呢?有四個特點格外值得關注。第一,作為皇帝的女兒,太平公主的生活從一開始就跟政治密切相關。無論是出家還是出嫁,都要遵從父母的政治利益。第二,儘管無法脫離政治,但是在當時,她和政治的關係畢竟還不太緊密,也不太直接。在可能的情況下,她還是充分享受著來自父皇母后的關心呵護,生活也顯得非常平靜幸福。第三,在這樣的環境之下培養起來的太平公主,雖然有一定的政治敏感度,但是也還和大多數傳統的中國婦女一樣,把一生幸福主要寄託在婚姻和家庭上,這從她請求招駙馬的舉動上可以看得一清二楚。第四,太平公主和年輕時代的武則天一樣,既聰明又潑辣,勇於追求個人幸福,也善於追求個人市幸福。

  就這樣,聰慧而又純情的太平公主,透過自己的一番努力,終於如願以償,嫁給了自己喜歡的貴族少年,如果政治穩定,內外無波,她應該像童話中那樣,從此過上幸福的生活吧。事實上也確實是如此,婚後的太平公主一心享受著甜美的家庭生活,與薛紹和睦恩愛,舉案齊眉,在當上薛家的賢妻之後,很快又當上了良母。光陰荏苒,幾年之間,四個兒女也相繼出生了。假如不出意外,這幾個小兒女也會循著她和薛紹那樣的道路,女兒可能嫁給某個皇子,兒子也許又給她娶回下一代公主,她的日子也就這樣太太平平地過下去,直到人生的盡頭。

  但是,太平公主畢竟不是一般的公主,她是武則天的女兒。武則天走的是一條離經叛道的道路,她的所有兒女,也都因此被綁上她的戰車,逐漸偏離預定的人生軌道。史載薛紹的哥哥因為太平公主的背景太好了,不免感到深深的憂慮。沒辦法,只好向經驗豐富的老族長問計。這個老族長嘆了口氣說:“帝甥尚主,國家故事,苟以恭慎行之,亦何傷!然諺曰:‘娶婦得公主,無事取官府。’不得不為之懼也。”這是什麼意思呢?說皇帝的外甥娶皇帝的女兒,這是咱們國家的慣例,親上加親,一直如此。因此這門親事也是不可避免的,以後只要謹慎行事,對公主客客氣氣,應該也沒什麼大問題。但是,你把這個公主娶回家,以後和官家打交道恐怕就是不可避免的了,還是令人擔心啊。那麼這個老族長的擔心有沒有道理呢?還是非常有道理的。果然,七年之後,已經和薛紹生育了四個子女的太平公主,終於被捲入政治旋渦之中,公主的生活隨即發生了重大改變,隨之改變的還有她的性格和整個人生軌跡。究竟是一樁什麼樣的事故降臨到這個和美的家庭?太平公主之後的人生命運又會發生怎樣的波折呢?

  太平公主到底叫什麼名字?

  太平公主雖然大名鼎鼎,但是,和大多數唐代公主一樣,她的閨名在史書中沒有記載。臺灣學者雷家驥根據《全唐文》崔融《代皇太子上食表》“伏見臣妹太平公主妾李令月,嘉辰降嬪公族”這句話,考證她的閨名叫做李令月。並且把這個名字和武則天的小兒子李旦(本名旭輪)聯絡起來,說這兩個名字一日一月,和武則天后來給自己改的名字“瞾”(日月當空)可以對應,反映了武則天的政治理想。但是,我認為,雷先生這樣斷句是錯誤的,正確的斷法應該是“伏見臣妹太平公主妾李,令月嘉辰,降嬪公族”。為什麼這樣斷句呢?理由有三個:第一,唐代公主給皇帝上書時候自稱“妾李氏”是一個規矩,不需要寫出名字,第二,“令月嘉辰”是一個比較固定的說法,是指一個好月份好時辰,不需要拆開;第三,“令月嘉辰,降嬪公族”這樣的說法符合當時通用文體——駢文的行文規範。把“令月”兩個字提到前頭,作為太平公主的名字並不妥當。

  這樣看來,太平公主和她的母親武則天一樣,也是一個“無名英雄”。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7324 字。

轉載請註明: 揭秘:太平公主出嫁前為何出家當了幾年女道士?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