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慰安婦”是我的人生導師

  “慰安婦”題材的紀錄片《二十二》公映已第三天,從最初不被人看好票房、導演自稱“能有1%排片、600萬票房就知足”,到今天20:00,該片票房已破4000萬,排片量11.1%,上座率更是高達近26%,主創們連連驚呼“這是奇蹟”。

“慰安婦”是我的人生導師

  但在一片支援聲中,仍免不了有人質疑,認為《二十二》在“消費苦難”,“沒必要把這個群體再拉出來,讓公眾給她們貼上悲情的標籤”…在一篇名為《:或許她們根本不想被拍成電影》一文中寫道:

  有位96年的小朋友看完《二十二》對我說:“根本就不應該拍成電影。這些事,我們聽來是故事,對她們來說是人生,誰希望自己的人生被議論。她們對親人都開不了口,現在卻要被全國的人談論,去消費。道歉重要嗎?賠償金重要嗎?她們90歲了根本不在乎這些,她們只想安靜過完晚年,然後死去。”說這些時,她快急哭了。

  ——摘自魏森垚文章

  無論是哪一種爭議和質疑,出發點都是人性本真的善良,但當我們連線《二十二》歷史顧問,同時也是中國“慰安婦”問題研究中心主任蘇智良教授時,他聽聞此事笑言:“能理解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年輕人會有此想法,其實記錄是為了‘不忘’。”

  究竟作為在和平年代成長起來的我們,應該從《二十二》裡看到什麼?

  新京報採訪已研究及幫助中國“慰安婦”群體二十多年的蘇教授,他在感恩越來越多年輕人關心這群老人的同時,也說出了很多期許。

  與蘇教授通話時正是午飯時間,電話那頭的蘇教授聲音略有沙啞,因為自《二十二》上映引起全民熱議後,他這幾天幾乎都是守在電話前度過,接受的採訪實在太多,每天至少要接受4-5家媒體的訪問,這其中還包括直播、電話現場連線。

  但蘇智良很高興,因為他為之努力了二十多年的群體,終於迎來了大眾的廣泛關注,“這是好事。”

“慰安婦”是我的人生導師

  2002年,蘇智良、陳麗菲教授去崇明探望陸秀珍老人

  《二十二》應該“刺痛”年輕人

  為老人們討回公道的路依然漫長

  當我問出:“《二十二》郭柯導演整片表現得很平靜,作為普通觀眾在想,他其實是不是也是希望大家就把她們當作普通老人,不要再給她們貼上悲情的標籤?”

  蘇教授說:“你應該是一位年輕人吧?我能理解這種想法,今天很多年輕人在和平環境下成長,無所感知曾經的苦痛。《二十二》導演作為一個電影人的視角,他想真實的記錄她們最普通的晚年生活,這是另外一種尊重,更有它另一種意義在。只是我是做‘慰安婦’這個群體歷史紀錄的人,我接觸了太多揪心的時刻。”

“慰安婦”是我的人生導師

  2000年,黃有良、陳亞扁舉起自己繡的“討還血債,謝罪賠償”的織品

  蘇教授坦言,在親身接觸了這群老人幾十年後,越來越篤定,戰爭和暴行帶給她們的傷害一生都無法消散,“她們忘不了,有位叫袁竹林的老人跟我說,直到80歲她都還在做噩夢,夢見自己還在慰安所,然後自己會被嚇醒”。

“慰安婦”是我的人生導師

  2005年7月,蘇智良教授到武漢探望袁竹林老人。李碧華曾為這位老人寫過《煙花三月》,這本紀實小說裡記錄了被騙到湖北當“慰安婦”的袁竹林,後半生一心尋找被迫分離的老伴廖奎的故事。

  蘇教授說:“一百個‘慰安婦’,就有一百個故事,這就是歷史。”

  即便剋制如《二十二》,但從中你依然可以解讀出很多歷史資訊。比如《二十二》裡很重要的一個主人公就是毛銀梅,她的故鄉其實在朝鮮,原來姓樸:“我20年前就去尋訪過她。當年被誘騙到中國的日佔區,淪為日軍‘慰安婦’。戰爭結束後沒臉回家,就被一箇中國農民娶回了家。她和丈夫生活的地方叫做孝感,是一個孝文化氛圍很重的地方,民風很好。我問她,朝鮮話還會說嗎,她幾乎都忘了,但是對家鄉的名字記得很清楚——她說,如果把家鄉的名字忘了,那我就永遠回不了家了。

  這是一個很蒼涼的故事,毛銀梅為了回家,拼命地記住那個名字。但她這輩子都沒能再回去。今年1月,她去世了。”

“慰安婦”是我的人生導師

  毛銀梅老人

  影片裡出現的老人,蘇智良教授都瞭解。

  “比如曹黑毛老人,她是山西人,當時被關在類似‘慰安所’一樣的地方,在那裡懷孕兩次。一次生下了孩子死了,一次活著。活著的孩子輾轉送到了她母親手裡。後來她逃回了家,問她母親,孩子呢?她母親說,我把孩子扔到山溝裡喂狼了。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我認為完全可以理解。因為她覺得女兒已經因為被日軍抓去當性奴隸毀了一生,這個孩子活下來除了帶來更多悲劇,不會有什麼好的命運。”

“慰安婦”是我的人生導師

  曹黑毛老人

  還包括韓國電影《鬼鄉》的故事原型姜日出,她16歲那年被“強徵”到中國東北,花季從此成了噩夢,幾十年無法回家。1997年再次踏上故土時兄弟雙親都已不在,她只能靠“柿餅”慰藉自己的心,因為那是兒時工作晚歸的父親在她枕邊留下的食物,只是如今吃多少柿餅都化解不了這份錯過的遺憾。

  前兩年,姜日出去上海做活動,與另一位倖存者卓天妹老人見面,一見如故。蘇教授說:“雖然是第一次見面,但二人親如姐妹。但有一個細節,我們在轉交一份日本友人送給老人們的一大包禮物時,老人聽到‘日本人’三個字仍是當下一臉驚恐,那是卓天妹第一次走出大山。可想日軍暴行給她們帶來的傷害有多刻骨銘心。”

  包括8月12日逝世的黃有良老人,“她臨終之際還是在說‘你們要繼續幫我打官司’,她這口氣是咽不下的。”蘇教授說。

“慰安婦”是我的人生導師

  2001年11月28日,東京,黃有良出席聽證會

  以及在南京經歷過暴行的雷桂英,蘇教授說2007年在老人辭世的前兩天,她一直在要求自己的養子給蘇教授寫封信,蘇教授在收到這封信時老人已經離世了,他拿著信思考很久最終決定塑封好放進“慰安婦”主題紀念館裡,“那封信兩個主題,一個是感謝社會這麼多年來對她的關注和幫助,第二個還是希望能有一天看到日本政府對過去那些暴行進行道歉,即便她看不到了,也希望後代能看到,甚至還有人能努力為還倖存的其他老人發聲。”

  蘇教授希望有更多的中國人,尤其是年輕人能走進影院,或者以不同的方式去觸控一下戰爭的傷痕,這不是一種“二次消費”,記錄傷痛也是銘記歷史,才能避免讓慘痛的歷史不再重演。

  目前中國大陸登記在冊在世的倖存“慰安婦”還有14人(影片裡出現“倖存者8人”只是針對影片拍攝物件而言),她們的平均年齡已過九旬。這個人數數字會一直變化,因為一方面不停有人在離世,另一方面包括蘇教授在內的學者也在不停努力發現新的老人,為她們送去支援。他們希望作為這些老人的晚輩,能為她們在人生最後的日子裡做點什麼:

  “願意站出來說話的老人都是非常偉大的,頂住身邊人給的壓力公開自己的身份揭露暴行,不讓這段歷史被埋沒,也有的老人我們直到離世都不會公佈她們的身份、肖像等一切資訊,她們都很不容易。也許老人們都逐漸走到生命盡頭,但對她們受到的傷害‘討回公道’的鬥爭之路,依然漫長。”

“慰安婦”是我的人生導師

  2010年12月7日,在東京“戰爭與女性暴力和平資料館”為日軍性暴力受害者韋紹蘭母子舉行的聽證會上,韋紹蘭、羅善學母子述說悲慘人生,相擁痛哭

  她們身上很多品質

  年輕人們會喜歡,會學習

  90年代中國曾出現過一批“慰安婦”題材的紀錄片、文學作品,只是那個年代出現的文藝作品大多都很苦情,“主要因為那時大家還不瞭解‘慰安婦’群體,那批作品的出現是向大眾揭露當年日軍實行了什麼樣的暴行。”

  蘇教授說現在的社會環境變化很大,大眾輿論對這個群體的壓力在逐漸減小,甚至隨著各種藝術作品的傳播,人們越來越瞭解這些老人的真實生活,比如這次的紀錄片《二十二》,“你能看到這些老人真實性格有許多可愛的地方。”

“慰安婦”是我的人生導師

  這次《二十二》裡有出現,同時也是郭柯此前紀錄短片《三十二》的主人公——韋紹蘭,這位老人十分善良,且有著寬大的胸懷。

  “韋老人家裡真的六七十年來沒添一件新傢俱,其實生活很貧苦的,但她心態非常好,活得很高興,她愛唱山歌。我記得和太太去探望她,當時我太太拍照看到什麼東西,她頭也會湊過來一起看,她對這個世界充滿著好奇,老小孩,很喜歡看新鮮的東西。”

  蘇教授說,在片裡看到韋紹蘭笑得很燦爛,這是非常真實的鏡頭。“她的心裡一直覺得這個世界很美好,要留下來看看。十幾年前我們去探望她時,她說多年前媽媽要喝農藥自殺,她也要跟著一起去,媽媽對她說‘這個世界多好,即便吃野東西也要留出這條命看’,所以這麼些年她也一直唸叨這句話。”

“慰安婦”是我的人生導師

  蘇教授說這麼些年在自己遇到什麼難處時,總會想到韋紹蘭老人,“這種心態真的讓我非常受益,她們都是我的人生導師。其實包括現在的年輕人,創業、工作、失戀遇到點挫折覺得跨不過去時,都應該看看這些長輩。”

“慰安婦”是我的人生導師

  蘇教授發來這張韋紹蘭老人的照片,他說她總是笑得很開心

  而且這些老人即便經歷過如此多不公,仍然心存善良。

  《二十二》導演郭柯回憶,曾看到韋紹蘭老人家徒四壁,給了500元當生活費,結果老人家第二天返還了四個紅包,每個紅包裡裝著100元,分給前去的郭柯和團隊的人,並說“拿著買點好吃的”。

  還有14日,蘇教授的研究生學生去看望其中一位老人,她腿摔骨折了但精神頭還不錯,問到想說什麼時,老人一直在說“謝謝你們年輕人來看我。”

  《二十二》裡也能看到,李愛連老人即便自己不吃也要先把好東西拿來喂隔壁人家不管的貓

“慰安婦”是我的人生導師

  “她們其實一生都在努力自我調適,即便生活很不易,但她們能做到這樣寬廣的胸懷和善良,真的是我的人生導師”,蘇教授說。

  而當我問蘇教授,作為年輕人該怎麼樣去關愛這些老人時,他說“就像晚輩一樣的陪伴吧。”

  現在14名倖存者分別生活在海南、廣西、浙江、湖南、湖北、山西等地,蘇教授說他們十分希望在這些地方的年輕人能有機會組成社工小組,去陪她們說說話,聊聊天,哪怕給她們寫寫信都可以。

  而隨著大眾越來越關注這群老人,現在蘇教授也期許能有更多的年輕人加入,想辦法幫助她們做生活減壓,“比如培養她們畫畫的興趣、剪紙、跳舞,就是想讓她們愉快的生活。”

  早幾年北京也有醫院願意為這群老人提供免費治療,蘇教授他們也正在努力希望能有年輕醫學志願者能走進山裡為她們“上門送醫”。

“慰安婦”是我的人生導師

  《二十二》中的她們笑得如此好看,蘇教授說:“是老人家的執著、堅強、樂觀,讓我下決心一定得把她們的故事記錄下來。”


  1月25日上午9點,南京市新模範馬路66號,南京郵電大學綜合科研大樓,計算機學院研三的學生蔣華文從9樓一墜而下,結束了自己25歲的生命。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採訪獲悉,就在自殺前夕,蔣華文曾在QQ上向自己的一位朋友傾訴:“好傷心”、“最近好孤獨”。

  朋友追問他為何會這樣,他回覆說:“考上個研究生卻無法畢業”,“因為導師不讓畢業”,“就是快死的感覺。”

  蔣華文跳樓事件,很快成為網路上的熱點——在知名問答社群“知乎”上,話題“如何看待2016 年1月25日南京郵電大學計算機院研究生跳樓?”,有17500多人關注。對這個問題的其中一則匿名答覆,已獲得了1.4萬的贊同。

  網路上,有知情人將蔣華文自殺與其前任導師張代遠教授聯絡在了一起。在“知乎”上,多名自稱張代遠曾經的研究生髮文曝光該教師的一些言行。澎湃新聞記者多次電話或簡訊聯絡張代元教授,均未獲回應。

“慰安婦”是我的人生導師
“慰安婦”是我的人生導師
“慰安婦”是我的人生導師

  蔣同學自殺前夕與同學的QQ聊天。

  南京郵電大學官方微博1月27日晚發文表示,“我校研究生蔣同學不幸墜亡事件發生後,網路上出現相關帖子,學校對網帖反映的問題高度重視,已著手進行調查核實,並將依法依規處理。”

  1月29日晚上8點左右,南京郵電大學官方微博再次通報稱,針對網帖反映的相關問題,學校成立了專門調查組。調查組已找校內外相關人員和張代遠進行調查。根據初步調查結果,學校決定:取消張代遠碩士生導師資格,停止其一切教職活動,並接受學校進一步調查。學校將根據最終調查結果依法依規嚴肅處理,並將處理結果向社會公佈。

  白髮人送黑髮人,家屬稱小夥子不可能患抑鬱症

  1月28日清晨6點多,南京上空淅淅瀝瀝地下起了小雨。坐在南瑞路9號某酒店大堂裡的田三林,滿臉茫然。她被一群親戚圍在中間,身邊一個清瘦的中年男子呆呆地坐在她身邊。

  蔣華文的一位親戚告訴澎湃新聞記者,田三林是蔣華文的母親,坐在她身邊那個清瘦的男子則是蔣華文的父親。他們到南京已有兩三天了,但一直沒見到孩子。

  “發車了,家屬準備上車!”早上7點整,南郵的校車準點停在了該酒店的門口,家屬陸續上車。澎湃新聞記者上車後發現,學校在家屬車上還安排了校醫,並告訴家屬,如果出現不適,立刻告訴校醫。

  從酒店到南京殯儀館大約有1個多小時的車程。在這個過程中,車裡異常安靜。

  抵達殯儀館,家屬們陸續下車。蔣華文的嫂子說:“華文的父母親應該是蒙了,他們不會相信自己的孩子就這樣走了”。

  當日上午9點,在殯儀館的遺體告別儀式上,當蔣華文的照片被放在靈柩前,所有的人開始失控,他們的淚水奪眶而出,悲慟的呼喊聲一下子全部爆發出來。

  照片上,穿著黑色西裝的蔣華文帥氣、稚嫩的臉龐不禁讓人悲從心來。蔣的親姨情緒過於激動,致使維持現場的校方工作人員幾乎快要控制不住,大呼:“請家屬把最好的一面留給南郵!”

  蔣華文的親姨告訴澎湃新聞,蔣華文小的時候,他的父母在外打工,她經常幫助帶看孩子。她比劃著蔣小時候的個頭回憶道,“他這麼小,我就帶他。小時候就很乖,長得又漂亮。孩子老實得不行,他怎麼能就這麼去了呢?……”

  “家裡還有三個老人,有一個老人已經知道這事了,急著要趕到南京來。”蔣華文的嫂子說,自古最讓人傷心的是白髮人送黑髮人,“但你看看,他父母的頭髮還沒有全白,唯一的兒子就這樣沒了。”

  蔣華文的嫂子說,“我在網上看到,有人懷疑蔣華文是否得了抑鬱症,因為一般抑鬱症患者也不會留遺書的。雖然到現在為止,我們確實沒有看到華文留下一個字。但是我們這個家庭,依據我們對華文的瞭解,他是不可能得抑鬱症的。”家屬稱,他們在與生前的蔣華文接觸時,從未有人察覺到蔣華文有情緒抑鬱的一面。

  人老實本分,讀研期間更換了導師

  1991年出生的蔣華文系江蘇興化人,家境一般,父親在一家工廠上班,母親沒有固定工作,主要以做家政服務為主。

  據從小和蔣華文一起長大的表哥戴傑介紹,蔣華文從小是個性格活潑開朗的孩子,雖然成績屬於中等水平,但性格非常好,愛玩愛鬧,高中畢業後考上無錫一家大專學校,隨後又從無錫考上了南京郵電大學通達學院念本科,2014年成為南郵計算機學院研究生,導師為張代遠教授。

  “研一的時候,他性格挺好的,還經常在宿舍裡跟我聊天。我們聊天的話題也非常生活化,也會談到女生,他說想去追某個女生,但應該沒有真正地去談一次戀愛。”和蔣華文住同一個宿舍的同學小邱(化名)告訴澎湃新聞記者,蔣非常喜歡打籃球,研一的時候,有時間蔣就和同學去打球。“除了性格好,他的心理年齡要比同齡人小,人非常本分和老實,是個極為淳樸的同學”。

  小邱表示,但到了研究生二年級,蔣華文的性格逐漸開始有了變化——“開始變得有些自閉,不再愛跟同學多交流,也不再喜歡打籃球”。當時,小邱已經找到了實習的地方,因此研二時,他便沒有再住校,後來與蔣華文也逐漸疏遠。

  “我最後一次見他是今年的1月22日,當時一大早我準備回家了,他還在睡覺。沒想到3天后就發生這樣的事情。”小邱告訴澎湃新聞,研二的時候,蔣華文曾搬出了學校,在外面租了一間房間,後來蔣華文又搬回來學校裡住了。

  蔣華文在研二那年前後發生了什麼?蔣的性情為何會發生這麼大的改變?沒有人能清晰地得出原因,但瞭解情況的人都將其指向蔣華文的“延期畢業”。

  “他的事情我多少也有所耳聞。聽說他之前的導師(張代遠)一直不給他透過畢業論文,他後來換了一個導師。這在計算機學院,我還是第一次遇到換研究生中途換導師的事。”南郵大通訊專業研三的一位同學子堯(化名)對澎湃新聞說,“按理說,換了導師後,他的心理壓力應該會有所減少。為什麼還是會選擇這種方式?”

  關於蔣華文更換導師事宜,蔣的後任導師、南京郵電大學計算機學院副院長章韻僅模糊地表示,“我只是接受了學院安排的工作”。“本來以為他(蔣華文)已開始和同學們討論學術問題了,應該是好起來了,不料卻不是這樣……”

  畢業生回憶:張代遠穿著睡衣在家裡影片點名

  蔣華文跳樓的事情發生後,網上很快就有數篇聲討張代遠的文章。其中一篇文章,列舉了張代遠的“幾宗罪”:做助教沒有交通補貼,上繳實習工資,強行收取論文版面費等。

  南郵大一名也曾是張代遠的研究生、目前已畢業工作的方勝(化名)告訴澎湃新聞記者,他是2011級的學生,當時,他們那一屆曾經有多名研究生被張代遠集體做了延遲畢業處理。

  “當時他說我們小論文有問題,找了各種各樣的理由。一般來說,有人不合格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但怎麼可能六個人都不合格?除了畢業論文,本來我們還應該交一篇小論文就可以畢業,但他卻讓我們又交了2篇英文小論文。”方勝說。

  據方勝回憶,“我們有個教研室在三牌樓校區科研樓8樓,但他從來沒去過。我在那研究生三年一次都沒見過他,他從來都不去。他每週一、三、五,透過qq影片點名,每逢他點名的時候,我們必須坐在教研室裡等他點名。他每次點名都是穿著個睡衣呆在家裡面。”

  方勝說,張代遠還負責南郵本科生的畢業設計,本科生主要在南郵的仙林校區,離研究生所在的三牌樓校區非常遠,車程大約需要1個多小時。和研究生一樣,張代遠也在每週一、三、五,點本科生的名,為此,本科生每次點名,都要從仙林花費一個小時坐車趕到三牌樓。”

  “他平時會在下午3點半點名,但有時在點名前的十幾分鍾突然說‘今天不點名了’。本科生已經坐車來了,卻要告訴人家、叫人家回去,這樣有很多次。但是他自己從來不和本科生說‘不用來了’,每次都讓我們研究生當面通知這些本科生,我當時特別不好意思把這個事和這些學生說出口,他們太可憐了。”方勝告訴澎湃新聞記者,一開始接觸張的時候,有人告訴他“張特別嚴厲”,他還認為是說張“嚴師出高徒”,但其實並不是。

  對於上繳實習費的事情,方勝也證實了確有此事。他表示,從2005級後,張代遠的研究生在實習結束後都會上繳“實習費”給張。“我研二時,在北京實習了10個月左右。我實習回來後,除去自己開銷,我還剩下5000多塊錢,給了張4000塊。”

  方勝說,學生實習回來後,張代遠會把每個學生喊到辦公室,跟你談論論文問題,學生們就把錢放在信封裡交給了他。“在你實習前,他會讓你填一個表,那個表上有實習的單位,也有實習工資。你不填,他不會讓你實習。他曾經打過電話聯絡過實習單位,去查你的那個工資,到底是不是你表上所填的金額,是不是故意少報或者漏報了。”

  方勝告訴澎湃新聞,研究生髮小論文,一篇英文小論文版面費要交2000元。其他的師門都是老師發,學生並不會出這份錢,因為學校會出這份錢,老師會去學校報銷。“而張代遠讓研究生自己交了這2000塊版面費後,還要走了學生的發票。有些學生實在沒錢了,他就說,你們打個欠條給我,畢業前必須還錢。”

  對於上述對張代遠的指控,南京郵電大學計算機學院副院長章韻回覆澎湃新聞說,“關於網上說的事,許多(事情)我們也剛知道,或者說不知道這麼多(事情),因為學校裡各位老師的工作相對獨立。學校會調查的,我認為也會公正處理的。”

  家屬希望張代遠出席告別會未果

  據南郵公開資料顯示,張代遠於1999年在電子科技大學博士畢業。後來到南京郵電大學計算機學院從事科研和教學工作。張作為專案負責人主持了多項科研專案和教學改革研究專案。

  澎湃新聞記者獲得的一份內部資料顯示,在蔣華文跟張代遠讀研究生期間,張代遠在蔣的論文中期檢查考核上寫了一些對蔣極其不利的評價。在學生論文工作態度一欄中,張填寫著“很不認真”這樣的評語。按目前進度,導師認為能否按時完成學位論文一欄,張則寫出“不可能”。檢查評定等級中也說明“實際完成工作量較少,近期也無望出成果”。在學生是否擅自外出實習一欄中,顯示“是”。

  與蔣華文字科與研究生都同班的小強(化名)告訴澎湃新聞記者,蔣華文在校期間非常認真。張代遠後來之所以對蔣不聞不問,與蔣在校期間不上繳實習費有很大關係。

  從1月25日到1月28日,澎湃新聞記者多次撥打張代遠的手機,均處於無人接聽的狀態,給他發了多條簡訊,他也一直未回。根據張代遠公佈的郵箱及QQ號,澎湃新聞記者多次新增也未果。澎湃新聞記者前往張代遠曾留給學生的“家庭地址”,家中也一直無人。據張代遠的鄰居說,張出門的時間與一般人“不太一樣”,“很少見到張本人”。

  蔣華文的表哥戴傑說,表弟離開後,家屬從網上了解到一些資訊,他們對校方說,希望張代遠能參加孩子的告別會。如果張代遠參加了告別會,家屬也就原諒他了。但當天張代遠並沒有出現在告別會上。

  1月27日晚上10點許,南京郵電大學官方微博發文表示,“我校研究生蔣同學不幸墜亡事件發生後,網路上出現相關帖子,學校對網帖反映的問題高度重視,已著手進行調查核實,並將依法依規處理。”

  據瞭解,南京警方已將蔣華文生前使用過的電腦和手機拿到了警局。警方告訴家屬,因為電腦與手機均有密碼,目前警方還未能開啟。

  1月28日,澎湃新聞記者致電南京市公安局鼓樓分局中央門派出所,相關工作人員表示,目前還不方便透露更多訊息。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柯俊”:這麼大的警察局就沒有能開啟加密電腦的人才嗎?社會黑暗呀

  網友“胡國萍”:本科生只要出勤到位,考試過60,課程老師也不能怎麼為難吧。

  網友“Virus☻⛵️”:張代孕的小號?

  網友“樹袋熊同學”:現在人都瘋了吧!學術混子現在這麼多,研究生質量這麼差,還抱怨導師。導師就該著讓你畢業?也不看看發的什麼垃圾期刊。你中篇trans老師能難為你畢業?笑話。

  網友“木本”:一直在關注這個,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震驚!惋惜!氣得發抖啊!

  網友“張楨”:有密碼就打不開?太假了吧

  網友“℡ 小濤哥ゝ”:雖然我們學校也上過負面新聞,但是和此比,真是小兒科。和道義品德沾了邊真的會一去不復返。

  網友“秦小米”:這種人沒有為人師的資格,應該開除!

  網友“惠建國”:

  網友“白雲”:這個姓張的是不是已經觸犯了刑律?

  網友“胡國萍”:本科生也這麼聽話?

  網友“ChouKenGo”:讓你掛科你敢不聽話?

  網友“樹袋熊同學”:現在人都瘋了吧!學術混子現在這麼多,研究生質量這麼差,還抱怨導師。導師就該著讓你畢業?也不看看發的什麼垃圾期刊。你中篇trans老師能難為你畢業?笑話。

  (1970-01-01)


“慰安婦”是我的人生導師

  4月25日,華中師範大學,湖北省體操運動管理中心主任楊威(左一)被聘任為導師。華中師範大學官方微博 圖

  4月25日,華中師範大學舉行體育碩士專業學位校外研究生導師座談會和導師聘任儀式。浙江省體育職業技術學院院長張亞東,湖北省體操運動管理中心主任楊威被聘任為導師。我校副校長、體育運動委員會主任彭南生,研究生院、體育學院及相關職能部門的負責人及體育學院師生參加儀式。

  座談會上,張亞東回憶了自己的執教生涯,結合親身經歷強調了“幹”的重要性。他大四時成為國家隊的助理教練,雖是“高起點”,但作為一名非專業運動員出身的教練,仍受到了當時體育界的質疑。他說,支援他一路走下來的就是“肯幹”。張亞東提出,訓練不能墨守成規,要學會在吸收和批駁中形成自己獨特的訓練方法。面對人生的困境,張亞東鼓勵學生要堅定信念,從不同角度看問題。

  楊威談到自己專職運動員以及退役後在省隊工作的經歷。他認為要注重運動員的學習問題,為退役後的運動員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引導他們想清楚學習的意義。他希望進入大學的運動員可以不忘初心,明確自己所追求的目標,埋頭苦幹,學以致用。

  體育學院負責人介紹了我校體育學科建設、教師隊伍建設、人才培養、高水平運動隊競賽等情況。表示我校將整合多種資源,匯聚各方力量推進體育教學發展,稱兩位導師以其豐富的實踐經驗和廣泛的社會影響力為我校體育事業的發展注入了新動力。

  研究生院負責人介紹了我校專業人才培養和碩士發展的情況,表示我校會進一步按照教育部關於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要求採取措施,如在加強師資隊伍教育建設方面實行分類評聘,逐步建成穩定的專業研究生導師隊伍等。

  張亞東說,華師給他留下的深刻印象是濃厚的學術氛圍。他認為學術的不斷碰撞,能讓體育精神有新發展,使文化和體育精神相結合。楊威希望年輕人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誘惑,希望他們腳踏實地,打好基礎。他也承諾自己將擔起導師的責任,為學校培養更多優秀人才。

  副校長彭南生指出,我校在發展過程中,既要傳承優秀歷史傳統又要立足現實。他強調了在體育學科發展中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性,希望兩位導師用自己的經驗、智慧和影響力,為我校體育專業人才的培養做貢獻。他也表示,校方將努力創造條件,為兩位導師的工作提供便利。

  新聞連結:

  張亞東,1964年2月出生,浙江杭州人,現任浙江體育職業技術學院院長,原中國游泳隊總教練。在中國游泳處於低谷時期,他打破了傳統訓練概念,用獨特的訓練理念,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路,為中國游泳走出低谷作出了重要貢獻。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他所帶的隊員羅雪娟獲得女子100米蛙泳冠軍,在2016年裡約奧運會上,他所帶的隊員孫楊獲得男子200米自由泳冠軍。

  楊威,1980年2月出生,湖北仙桃人,現任湖北省體育局體操運動管理中心主任,體操奧運冠軍。2000年的悉尼奧運會,作為主力成員與隊友一起為中國體操隊拿下了第一個奧運會男團冠軍。2006年、2007年,連續兩次獲得世錦賽全能冠軍,成為體操世錦賽81年曆史上首位蟬聯個人全能冠軍的男選手。2008年北京奧運會獲得全能冠軍,並帶領中國體操男隊奪男團金牌。曾被評為“中國十大傑出青年”,也是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

  (原標題為《張亞東、楊威受聘為華中師大體育碩士校外導師!》)

  (1970-01-01)


  【編者按】

  近日,

  東北師範大學被爆出碩士論文抄襲事件。

  2月23日出版的《燕趙晚報》以《“師兄弟”的“父子論文”是如何出爐的 》為題刊文指出,

  這樣明目張膽地抄襲,不需要透過論文檢測查重系統比對,他們那個共同的“師父”要稍微有點記性,應該都能一眼識別。張立明自己難道不知?那為何敢如此膽大妄為?更令人奇怪的是,為何論文能透過?“同門師兄弟”的“父子論文”究竟是如何出爐的?

  全文如下:

  近日,澎湃新聞記者發現,東北師範大學兩名碩士研究生的學位論文高度相似,而完成時間僅一年之隔。此外,兩篇論文的作者還是同一導師指導、同一學院同一專業畢業的“同門”,前後僅相差一屆。(2月22日澎湃新聞網)

“慰安婦”是我的人生導師

  這兩名碩士研究生,一名叫馬達,一名叫張立明,馬達論文的完成時間是2005年5月,張立明論文的完成時間是2006年6月,時間上張立明論文比馬達論文晚一年。經媒體調查,這兩篇論文高度相似,記者透過萬方資料庫、PaperPass等多個論文檢測查重系統比對的結果是,馬達論文與張立明論文總文字重合比已經超過40%。鑑於張立明論文比馬達論文晚一年,可以認定為張立明的論文大面積抄襲自馬達的論文。這是嚴重的學術不端行為。就在不久前,有媒體報道了“山東大學一碩士論文疑似大面積抄襲”一事後,引發社會極大關注。後經證實,報道屬實,山東大學一名碩士的學位論文大面積抄襲,校方稱將對相關人員進行處罰。

  從碩士論文到博士論文,從大學生抄襲到知名學府的教授論文抄襲,論文抄襲事件頻現,學術不端現象屢見不鮮。此次抄襲事件,更讓人匪夷所思的是,兩名碩士研究生是“師出同門”,他們擁有共同的老師——東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傅亞庶,兩名學生之間算是“師兄弟”的關係。既然“師兄”的論文在前,作為“師弟”的張立明,為何會涉嫌大量抄襲“師兄”的論文?以往的很多抄襲者,或是抄襲國外學者論文,或是抄襲其他學者的論文,還很少有人敢直接抄襲“師兄”的論文,況且還是大面積抄襲,高度一致,如論文標題高度一致,連英文筆誤都一模一樣。“師兄弟”的論文變成了“父子”關係。

  這樣明目張膽地抄襲,不需要透過論文檢測查重系統比對,他們那個共同的“師父”要稍微有點記性,應該都能一眼識別。張立明自己難道不知?那為何敢如此膽大妄為?更令人奇怪的是,為何論文能透過?“同門師兄弟”的“父子論文”究竟是如何出爐的?

  此次事件,讓人將懷疑的矛頭指向了“師父”傅亞庶。作為導師,教育學生講誠信是最基本的教育,導師本應該嚴把論文關,何況還是如此低階而拙劣的抄襲辦法,導師更應該有一眼識別的能力。這也不由讓人懷疑此次涉嫌抄襲事件,導師也牽涉其中。

  校方要對此展開深入調查,徹查事情真相,嚴厲懲處違背學術道德的相關責任人。要加強學術誠信的教育,不能任由這種“師弟”抄“師兄”、相互“克隆”的抄襲現象繼續下去。當學術界只剩下抄襲,當學子、“學者”等學術圈中人都靠抄襲畢業,靠抄襲拿到學位,獲得名利,將不利於促進學術事業健康發展,也會對整個社會風氣造成惡劣影響。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山野之人”:這卻是什麼老師,什麼學生啊!研究生竟然可以這麼簡單就讀成了!真讓人長見識了!

  網友“宋 華清”:這位所謂博士生導師對此事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應吊銷其博導資格!誤人子弟的博導!

  網友“lay007”:2005年那會兒,哪兒有查重軟體。你要是放現在,不可能有直接抄的,學校那邊就卡住了。

  網友“xjxwoooo”:東北師大故事真多,呵呵

  網友“1148240123”:要求也太高了吧?“導師”本身也就是“搗糨糊導師”,你能對他有此苛刻要求嗎?

  網友“圍墩裡的人”:這種破事,老闆沒空,真實經歷。

  網友“壹貳叄”:治學不嚴謹!學風如此

  網友“丹丹”:也難為導師了,學生論文不過關就說老師刁難,甚至跳樓的事太多了,反正我們學校老師對學生畢業論文的事已經怕了

  網友“houkai4355”:因為導師也沒空看這些玩意啊

  網友“sky”:導師怎麼說

  (1970-01-01)


“慰安婦”是我的人生導師

  中央財經大學教授黃震放棄碩士生導師一職。

  最近兩天,中央財經大學教授黃震放棄碩士生導師一職的舉動,引發網友爭議。

  8月29日,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黃震首先在個人微信朋友圈發表宣告,請辭研究生導師一職。

  8月30日凌晨1點多,黃震又在其微博釋出訊息稱,“昨日本人在微信朋友圈所發停招研究生請辭導師的宣告,絕非玩笑!我20年前在嶽麓書院攻讀研究生時就萌生創立私塾書院的想法,二十年來唸念在茲。故所言內容決非心血來潮,確係本人真實意思表示。感謝侯寧兄指點迷津,藉助網際網路金融或可實現夢想,希望與有共鳴共識者眾籌之!”

  黃震,現任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金融法研究所所長,《網際網路金融》總編輯,網際網路金融千人會聯合創始人,中國銀行法研究會副秘書長,華民慈善基金會副秘書長,殘疾人就業促進網首席專家。 200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法學院,獲法學博士學位。後在中國社科院金融所特華博士後工作站從事金融研究。曾任中央財經大學國防經濟與管理研究院副院長、金融法中心主任。主要從事金融法、網際網路金融、法律文化等領域研究。

  8月30日,澎湃新聞致電黃震,他向澎湃新聞表示,“目前還沒有辭去公職,有關情況還要看各方反應,暫時不接受採訪。”

  附:黃震停招研究生請辭導師宣告(8月29日)

  感謝各位已畢業的同學配合,讓我過去列碩士研究生導師。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人生之大樂也!

  然中國教育之濫,已無藥可救?經十多年體制內煎熬忍耐,今天忍無可忍,我斷然決定放棄“碩士研究生導師”這一“光榮稱號”!且不再主動申請“博士研究生導師”這一“偉大崗位”。

  今天我已與學院主管領導溝通:

  1.因個人學識,能力和時間有限,指導無方,為避免誤人子弟,從今年起,原則上我不再招收碩士研究生。

  2.在讀的各位學生,必須嚴守師訓學規,若不尊者,可自定主意,凡願另擇良師者,本人設宴歡送!

  3.今後好學者若要從學於我,可到本人即將開辦的私塾書院,行跪拜之禮,且與其父母簽約,方得入門。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南方舟”:以這種方式向現有教育體制和腐敗宣戰呢?還是另有企圖?

  網友“達龘噠”:在哪眾籌!投一份!

  網友“孫帥九金所18805166088”:有幸和黃教授接觸過幾次,也是微信好友,黃教授是一個有良心,有水平的學者。不願同流合汙的人不多了,看看我們的那些巧立名目,吃拿卡要,還有某大學院長勸老同學的女兒千萬別讀博士的段子,哎。。。個人覺得現在的教育更多的培養的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讀讀私塾也許未嘗不可,也算是對現行教學的一種批判吧。

  網友“自言自語”:看來教育改革時間表可能會在四中全會確定了!

  網友“賈默”:居然認為私塾比現代教育體制好,有一個讀書讀傻了的代表。

  網友“IANA澎友”:先辭職

  網友“山西晉中澎友”:不管走不走下一步,黃先生還是講良心的學者。做學問的就應該這樣用膽識來做人。

  網友“湖南嶽陽澎友”: 行跪拜之禮,這種私塾摧殘人性,我的孩子不會去

  網友“湖南吉首澎友”:多半是個劇頭。別的不說,一看什麼行跪拜之禮即頭皮發麻。大學教育問題多多毋庸贅言,幾個“文化明星”發幾個特立獨行的微博能改變什麼?還是多關注些類似南方科大的系統性努力吧。聽其言,觀其行,且看此人繼續表演。當然,也許他自以為是真誠的。

  網友“約翰-克里斯朵夫”:有骨氣!現在最束縛人才的地方恰恰就是那個所謂培養人才的地方,望國家一定要深入改革!!!!!拯救教育!

  (1970-01-01)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3500 字。

轉載請註明: “慰安婦”是我的人生導師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