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第8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月光男孩》

由 鍾離綺琴 釋出於 八卦



編輯 | 子木




《月光男孩》是巴里·傑金斯執導的劇情影片,講述了喀戎從孩童到青年時期,逐步發現自己的性取向,經受外界非議和內心掙扎後,找到真正自我的故事。該片獲得第8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獎,被英國《衛報》評選為“21世紀最佳影片100部”,位列第8名。


童年的喀戎因為個頭矮小被旁人喚作“小不點”。他生長在一個單親家庭,母親寶拉對他不管不問,經常毒癮發作對他大吼大叫。喀戎從小在孤獨中長大,因為過於瘦小的身材而時常遭到周圍人的欺侮和作弄。


一次偶然的機會,喀戎與當地的毒販胡安成為朋友。胡安教他游泳,給他講自己的過去,給予他缺乏的父愛,但同時又繼續把毒品賣給喀戎的母親。這一切讓喀戎在幼小的年紀就需要直麵人性的矛盾。


少年時期,母親的毒癮愈發嚴重,甚至要依靠喀戎付錢,讓他痛苦不堪。與同班男孩凱文親密接觸後,喀戎逐漸認識到自己的同性戀傾向。然而,凱文卻在一群“恐同”小混混的脅迫下對喀戎大打出手,使喀戎悲痛欲絕,最終忍不住用暴力反抗,遠走他鄉。


成年後的喀戎有著強壯的身體,成為亞特蘭大街頭的毒梟。而他卻對往事難以釋懷。隨著一通不期而至的電話,他重回故鄉邁阿密與母親冰釋前嫌,與“初戀”凱文的見面依舊緊張不已。故事的結尾,他不再在意別人的眼光,開始接受自己的一切。



這部影片根據劇作家塔瑞爾·麥卡尼的劇本《月光下憂鬱的黑人男孩》改編,導演傑金斯從侯孝賢的電影《最好的時光》獲取靈感,將舞臺劇本改為三段式的敘事結構。


電影中的故事情節全都來自於麥卡尼與傑金斯的童年經歷。兩位都在上世紀80年代成長於溼熱的邁阿密,都是在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母親都有可卡因毒癮(且為艾滋病毒攜帶者),也都有在學校被凌霸的經驗。麥卡尼在童年時受到過一位毒販的保護,後被其教會游泳,家裡缺水斷電是常事,因此喀戎的故事幾乎來自於他倆自傳性的私密記憶。


這個由最私人的經歷所編寫出來的生活,卻又訴說著人類最普遍的生活,些原本令人期待的敏感關鍵詞都被邊緣化了,我們能夠從中感受到電影故事以外超越種族與身份的人性主題。


影片非常細膩地展開黑人男孩喀戎的三個階段,讓觀眾透過同性戀、暴力、毒品這三個來自邊緣的放大鏡,去理解他的成長和蛻變,以及血液中不曾更改的對生命,對社會的理解。這不是一個有著起承轉合的完整故事,而是一首低聲吟誦的成長詩。


母親吸毒賣身,自己被別的男孩當做變態追打,在學校裡和同性交往,因為復仇傷人進了監獄,出了監獄後開始販毒,成為顯示陰暗面的大佬。


按照這樣的發展風格,如果出現在黑幫片可能是有情有義的英雄,警匪片可能會成為殘暴的魔鬼,但《月光男孩》重點既不是同性也不是毒品和膚色,既沒有說教,也沒有誇大故事的情境,把平實的劇情演繹得很精彩,宛如平常的娓娓道來所包含的真知灼見令人印象深刻。


該片技巧純熟而又謙虛低調,透過喀戎的主觀觀感與體驗,配以音樂背景,讓觀眾有強烈的代入感,那充滿創痛的精神旅程讓人感同身受,讓觀眾體會到了簡單卻富有強大力量的故事,該片中的角色憑藉自己的影響力改善了種族問題,減少了人們對性少數人群的偏見。


片中多采用晃動的手持鏡頭、環繞式排程、主觀視角、變幻的色調(藍白紅黑)與迷幻音樂之間的間離感,使之產生超現實的風格。在美景的襯托下,現實顯得更赤裸殘酷。


剋制的情緒、隱忍的表達,以及三幕之間的大量留白,導演把更多想象的空間留給了觀眾,也許就是想讓觀眾能夠感同身受。無關膚色和性向,這個男孩對愛的認知與常人無異,普通而美好,細膩而溫柔。當結尾的題卡出現在眼前的時候,還未回過神來的我們感受到的只能是那道不明的沉重與痛苦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