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飯沒了秀》到《爸爸去哪兒》,國產親子類綜藝節目一直都有著非常廣闊的受眾群體,尤其是《爸爸去哪兒》中明星父子的參與,更增加了話題度和收視率。不僅讓觀眾在節目中感受到明星家庭的普通日常,也帶火了不少國內不為人知的旅遊景點。
而在湖南衛視熱播的原創育兒觀察類節目《誰知盤中餐》自播出以來就收穫良好口碑。同時,話題熱度也屢創新高。
該節目第二期六網上星綜合組第一;全國城域11-30歲年輕觀眾同時段所有頻道第一;全國城域90後觀眾份額7.12%,忠實度近40%;智慧端歡網新生代人群份額破9%。
素人版《爸爸去哪兒》為何火爆全網?跟它所探究的當下二胎教育的問題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絡。
作為素人版《爸爸去哪兒》,《誰知盤中餐》節目更具時代價值和現實意義,它緊扣厲行節約的社會主張,並圍繞二胎萌娃團結勞動等主題,傳播“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文化理念。
《誰知盤中餐》中的萌娃體驗“勞動創造價值”的主題比《爸爸去哪兒》中的孩子們的遊戲活動更能體現獨立和互助,他們幾乎是真正意義上離開父母獨自在陌生的鄉村開始自己人生的第一趟獨立生存之旅。
節目中的6對萌娃都來自二胎,令觀眾們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10歲的朗朗和6歲的開開兩兄弟、9歲的彤彤和6歲的安安兩姐妹,以及11歲玥潼和8歲玥儀兩兄妹。
節目組非常巧妙地選擇了兄弟組合、姐妹組合和兄妹組合,以展現不同家庭教育中的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的親子關係,以及用他們的視角看世界,與成年人對話。
在這三對組合中,被質疑最多的,是11歲的李玥潼哥哥,而被稱讚最多的,是10歲的朗朗哥哥。
同樣是哥哥,他們在團隊中為何表現差別如此之大呢?原因有很多。
首先,玥潼與玥儀之間年齡相差是3歲,而且女孩的發育比同齡男孩要早一些,因此實際上玥潼不會感覺妹妹比自己小很多,這是一個比較客觀的因素。
其次,玥潼是男孩,玥儀是女孩。通常在家中,女孩會被家長要求做更多家務,無論是姐姐還是妹妹,她們通常沒有哥哥或者弟弟貪玩。如果遇到有些重男輕女的家庭,妹妹可能要求比哥哥承擔更多。
第三,玥潼的性格是自我和表現型,他更以自己為中心,希望身邊的人以他的意志力為主,他發號施令,並且要求別人也必須公平。
所以,在活動過程中,潼潼給妹妹分配任務時並沒有因為她是妹妹或者她是女孩就照顧她,尤其是去給莊稼施肥時需要挑糞,妹妹玥儀表現比哥哥玥潼要好得多。
按理說女孩更怕臭更嬌氣,可是玥儀卻主動跟著阿姨學舀糞,還哭著求哥哥幫忙。
而另一邊,朗朗作為哥哥和彤彤作為姐姐,他們的表現都超過了潼哥。
因為安安想吃零食,朗朗把自己最愛吃的韭菜給退掉,因為弟弟開開要吃棒棒糖,他又跑回去把雞蛋退掉,來來回回的奔跑,就是為了滿足團隊中弟弟妹妹們的心願。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事事替大家著想的朗朗,卻因為蛋炒飯分量不足被大家搶光而飽受委屈強忍淚水。
這只是一個10歲大的小男孩,鏡頭前的他,一直是堅強樂觀有擔當。
他帶著弟弟承擔起了絕大部分任務,甚至還拉著載著彤彤和安安的車飛奔在田野裡,像個十足的小男子漢。
當看到鏡頭中的他為忍住淚水拼命仰起頭時,坐在電視機前的媽媽已經忍不住淚水漣漣了。
主持人問開朗媽媽,朗朗這樣做,是你要求的,還是他發自內心的?他這樣做,他快樂嗎?
朗朗媽媽回答說,這其實既是他們要求的,也是他發自內心願意做的,他在做這些的時候是快樂的,然而,她卻不快樂。
“他快樂,但是我不快樂”——二胎媽媽一句話瞬間戳中觀眾淚點。
誰家的孩子在父母心中不是一塊寶呢?誰願意看著自己的孩子只懂付出不求回報呢?這份心疼,只有至親的人才能體會。
孩子其實是家長的一面鏡子,哥哥姐姐其實也是弟弟妹妹的一面鏡子。
一個家庭,教育出什麼樣的孩子,跟父母的言傳身教有著最為密切的關係。
同樣的是6歲的孩子,開開明顯比安安要明理懂事得多。
朗哥在忙碌的過程中,開開會不時地來問,哥哥,我有什麼可以幫忙嗎?
大家的菜不夠吃了,他會說,剩下的都給我哥哥吧。
安安要吃零食,開開說,為了你我哥把他最愛吃的韭菜換了,我哥好吧?
哥哥我來給你壓水,哥哥我來幫你端菜,哥哥我來幫你扇火。
哥哥不開心了,他畫了一幅畫,把哥哥逗笑。
朗朗和開開,把多少電視機前的觀眾給治癒了。
9歲的彤彤,同樣表現非常出色。作為姐姐,她幾乎承擔起了媽媽的責任。
安安晚上找媽媽睡不著,彤彤強撐眼淚安慰妹妹。妹妹撒嬌任性,她也只有不斷督促妹妹成長。
在勞動時腳崴了,腫了,卻還想堅持,因為她心裡想著的是,如果爸爸媽媽來了,吃不到我做的菜,該多傷心吶。
雖然朗朗媽媽為兒子的“付出型人格”感到一絲絲的委屈和傷感,但看到開開與朗朗之間血濃於水的親情和相親相愛的互助,我們只想為暖男朗朗和逗趣開開兩兄弟點贊。
當有一天父母老去,這樣的兄弟一定可以攜手並肩共同前行的。
對於孩子來說,最長情的告白,就是手足的陪伴。相信這才是二胎媽媽們最願意看到的情景。
我們常說,養育二寶有兩份責任和雙倍辛苦,可是,這也有加倍的歡喜和幸福呢。
你看馬小妞主動去給哥哥拿拖鞋,你看潼潼最終在妹妹的眼淚中妥協。
誰叫你是哥哥呢?誰讓我們是親兄弟親兄妹呢?
《詩經》中有一句詩:“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那個身上同你流著一樣血的人和你最親近,也更能讓你在成長中學會分享,懂得愛的意義。
在電影《我的兄弟姐妹》中有一句臺詞:
“兄弟姐妹本是天上的雪花,落到地上結成冰化作水,就誰也離不開誰了。”
在《以家人之名》中,也談到親情:“所謂家人,絕不僅僅是割捨不斷的血緣關係,更是風雨同舟的親密陪伴。”
胡可、何潔和蔡少芬在《不可思議的媽媽2》中聊起二胎的話題。
何潔說:“因為我自己是在兩個孩子的家庭長大,太明白這種共同成長的好處了,長大後父母不在身邊,能靠的就是兄弟姐妹。”
胡可說:“給孩子留下的最大財富,不是金錢也不是房子,而是一個親人。”
所以,生二胎之前,可能大家都有無數拒絕的理由:人力、物力和財力,都是問題。
可是,當你把孩子帶到世界來,才明白:不是圖兒女雙全,不是圖後半輩子無憂。而是,人生旅途漫長,總有父母無法到達的遠方。如果有一個兄弟姐妹,也許就是你將來唯一的依靠。
不過,在生育和教育二胎的問題上,最重要的還是父母。偏心的父母,不懂得管理自己情緒的父母,最好還是不要輕易嘗試把無辜的生命輕易帶到世界來。
因為帶ta來了,就意味著責任和擔當,就意味著付出和愛。
戳中觀眾淚點的朗朗和朗媽,其實才是最幸福的人。因為善良和擔當會開出一路繁花,讓朗朗在成長中不斷閃耀光彩,成為一個身心健全的且傳遞溫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