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在越秀山球場結束的中超第25輪一場比賽,做客的北京中赫國安隊艱難扳平比分後又丟球,最終以1比2敗下陣來。此輪過後,在積分榜上北京國安隊已經落後第四名的天津權健隊足有7分之多,而且還多賽一場,幾乎可以說已經失去了爭奪亞冠資格的可能。
在這場比賽中,施密特的排兵佈陣和戰術思想其實都沒有問題。因為巴頓有傷不能出戰,施密特本場比賽用U23的朱朝慶替代U23的巴頓屬於正常的調整。唯一迫於無奈的,就是於洋上輪拿到黃牌後,本輪累積黃牌停賽,不得已,施密特派上姜濤出戰,而把趙和靖放在中衛位置上。可以說這是施密特無奈之中的敗筆。
但國安真正輸掉比賽的,是球隊整體技戰術上的衰落。想當初,施密特剛接手球隊時,在他嚴格要求的高壓逼搶指導下,北京國安隊就像打了一針雞血一樣,勇猛無比。那時候,幾乎每場比賽,北京國安隊都以積極的奔跑和高壓逼搶戰術,逼得對手無法傳接。因此,國安總是能在就地反搶後打出快速反擊破門得分。那時候,施密特的執教能力,京媒吹得像神仙一樣。
只是,施密特的這種逼搶戰術,就如馬加特執教的山東魯能隊一樣,球員們剛開始時,體能充沛,在堅決執行戰術指令下,總是能憑藉體能優勢奏效。可一旦隨著比賽深入,球員的體能已經消耗得差不多時,新教練到來後的新鮮感逐漸失去時,本土球員天生的體能不足就開始暴露出來。
其實,施密特應該從邊觀察山東魯能的現狀,就該對北京國安球員的體能優勢做一瞭解,和客觀的判斷才是。因為,賽季前,山東魯能隊在馬加特的戰術指令下,同樣依靠積極的奔跑和逼搶,打出了一段好成績。但隨著比賽深入後,魯能球員的體能就已經不再有優勢。因此,此後的魯能隊成績就逐漸下滑。
而北京國安的球員在體能上,其實是跟山東魯能的球員相差無幾的。當施密特到來的新鮮感失去,球員的體能消耗得差不多時,國安的高壓逼搶戰術就逐漸打不出來。這就是為何國安最近戰績上不去的原因。施密特想再怎麼拼,可球員的體能已經拼不出來了。當球員已經沒有那樣的體能優勢去拼時,施密特那種簡單粗暴的戰術,也就一夜間成了凡人。
而且,北京國安本場比賽的對手,可是傳接配合比國安的小快靈打得還好看的廣州富力隊。從比賽中我們可以看到,面對國安球員的逼搶,富力球員總是能很從容的透過傳接瓦解國安的逼搶。可以說,在斯托伊科維奇的調教下,國安的小快靈足球在富力漂亮足球面前,弱爆了。
當國安球員不再有體能優勢,在拼搶中又鬥不過富力隊的傳接配合時,可以想象國安隊怎能不輸球?何況防線上的問題,施密特一直還沒有找到更好的辦法解決。所以,已經沒有體能優勢,傳接上又不如對手,客場輸給廣州富力,國安輸得一點都不冤。
其實,早在聯賽第10輪時,在工體主場迎戰廣州富力隊時,北京國安隊就該輸球。那時候,廣州富力隊兩球領先之下,最後國安隊憑藉宋博軒的讀秒絕殺扳平。那場比賽,除了國安方面,任何人都認為,那場比賽國安平得僥倖,逃過一劫。因為,就國安那樣的表現,在富力隊面前,就該輸。
如今,正所謂逃得了初一躲不過十五,在富力隊的漂亮足球面前,技戰術上已經不佔優勢的北京國安隊,輸掉比賽一點都不冤。而渡過蜜月期的施密特,也從剛開始接手時的神仙地位,很快就回到了凡間。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天師無情”:從純技術的角度講,施密特的高位逼搶就好像三板斧,看昨天的比賽想富力這樣講究傳控的球隊,國安上搶不到球,立馬被富力的反擊打得後衛線七零八落,如果昨天不是扎哈維太獨,國安就被打花了
山西省芮城永樂宮的道教壁畫區域性
眼睛是靈魂之窗,這句國人熟悉的諺語據說從法文而來,其實孟子老人家早說過透徹話:“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孟子·離婁上》)從眼眸判斷一個人的生活狀況甚至人品,這是今天江湖術士熟知的相面術。清澈黝黑的眸子說明生活安逸睡得好,渾濁的眸子則洩露了主人混亂的作息、運作不暢的內臟,如果眸子重影了呢?那就是異相。相傳舜帝、項羽都有“重瞳子”,古人視之為帝王之相,可是現代醫學稱之為多瞳症,是瞳孔畸形的一種。凡人有異相,那麼異於凡人的神仙又長著怎樣的眸子?
東漢以來道教一直在推廣“神仙可得,不死可學”的修仙理念,在白日飛昇之前,凡人的生命將發生怎樣的異變?這是道教經書需要描述的未來。東漢末期成書的《老子中經》詳述學仙道路上的變形歷程曰:“百歲之人黃頭髮,二百歲之人兩顴起,三百歲之人萬物耳,四百歲之人面縱理,五百歲之人方瞳子,六百歲之人脅肋胼,七百歲人骨體填,八百歲之人腸為筋,九百歲之人延耳生,千歲之人飛上天。”
頭髮黃了,顴骨突了,耳朵長了,皺紋滿面,這些還只是老年人的普適特徵,眼瞳變成方形,才算實現質的飛躍,初具仙相。《老子中經》說方瞳的功能是“徹視八方”,這說明視野開闊是神仙養成的第一步,因為駕著飛龍遨遊天界,飛行導航如果不準確,很容易發生安全事故。葛洪《抱朴子·微旨篇》這樣描述神仙的標準相:“眼有方瞳,耳長出頂,亦將控飛龍而駕慶雲,凌流電而造倒景。”
眼有方瞳,在魏晉南北朝漸漸變成仙人道士的專業特徵。三國曹魏時期有位叫李根的方士,據稱活了七百多歲,“根兩目瞳子皆方。按《仙經》說,八百歲人,瞳子方也”(《神仙傳》卷十)。《仙經》是一本魏晉時人修道的指導手冊,可惜已佚,這裡說的修煉八百年才變形為方瞳子,又比《老子中經》加了三百年的籌碼。
從初唐李延壽的《南史·陶弘景傳》來看,方瞳子的達成時間一直在拉長:“(陶弘景)年逾八十而有壯容,仙書雲:‘眼方者壽千歲。’弘景末年一眼有時而方。”這裡採納道內仙書“千年修成方瞳”的說法,道教上清祖師陶弘景修成了一隻方瞳,本應該用上五百年,可是歷史上陶弘景生卒年又是確定的公元456-536年,所以《南史》很有策略地稱為“有時而方”,意思是速成的方瞳,效果尚不穩定。
認識到神仙的標準相是方瞳子,這對於古代修道之人來說十分重要。修仙除了個人努力,成功的關鍵在於獲得神仙的點化與接引。可是神仙下凡執行“度人”任務往往很低調,侍從、羽毛、飛龍、雲彩等暴露“真相”的東西一律不帶,只以醜陋齷齪的“凡相”示人,而且還故意裝瘋賣傻試探凡人的決心,這就是“試煉”。陶弘景《真誥》記述清靈真人裴君的告誡雲:“真人隱其道妙而露其醜形,或衣敗身悴狀如痴人。人慾學道,作此試人,卒不可識也。不識則為試不過,汝恆當慎此也。”
也許神仙一副邋遢猥瑣樣,但那雙清澈湛明的方瞳孔,卻洩露了他的真相。於是裴君傳授透過試煉的要訣:“若規中方明者,仙道人也。悟者,便拜之。不悟,為試不過。”(《真誥》卷五)
眼規裡的瞳子,一是方形,二是如閃電般明亮,符合這兩個條件的就是微服私訪的神仙。這條識仙法則,難道魔界就不知曉麼?放心,魔鬼可以模仿仙的臉,卻無法模仿仙的眼。裴君繼續教導,遇到下土惡強之鬼“作婦女以惑試人”之時,“仍看其眼中,童(瞳)子若暗者,知非是仙,則邪鬼耳”(《登真隱訣》卷中)。
之後透過方瞳識仙的法則在唐代漸漸隱退,方瞳只是神仙導師的LOGO,接受凡人的膜拜。李白《遊泰山六首》寫他去天門山訪仙:“清曉騎白鹿,直上天門山。山際逢羽人,方瞳好容顏。”據傳開元初期的一代國師道士葉法善曾經“遠訪茅君而遇,嶽骨上起,目瞳正方,冰雪綽約,嘕然微笑曰:‘爾來乎!’”(《故金紫光祿大夫鴻臚卿越國公景龍觀主贈越州都督葉尊師碑銘》)面對遠道而來的尋仙客,神仙們大大方方亮出了軒然仙貌、方方瞳孔,再也不用“你猜你猜神仙的臉”。
唐宋計程車人常有以方瞳導師來“自神”的。中晚唐有位與裴度、牛僧孺等達官士人交往密切的道士毛仙翁,“我師惠然來,論道窮重玄”,白居易《送毛仙翁》說這位導師“肌膚冰雪瑩,衣服雲霞鮮”,頭髮呈深青透紅的紺色,容顏卻如花兒一樣的鮮妍,“方瞳點玄漆,高步凌非煙”,方眸子如同黑漆一般明亮。蘇軾有一位勤於煉丹的朋友王頤,自稱獲得神仙親傳丹訣,“叮嚀勸學不死訣,自言親受方瞳翁”(蘇軾《王頤赴建州錢監求詩及草書》)。
既然方瞳神仙這麼受敬仰,漸漸地“方瞳”也成為祝人長壽、“他神”的一個吉祥詞彙。歐陽修《送京西提點刑獄張駕部》詩中有“汝陽昔見今十載,丹顏益少方瞳明”,張駕部看到這樣表揚他修煉精進、練成方瞳的好詩一定很高興,不過他可能不知道“方瞳”是歐陽大人愛用的典故。歐陽修在《又寄許道人》中誇許道士“綠髮方瞳瘦骨輕,飄然乘鶴去吹笙”,贈別高僧又用上了仙家的配置:“方瞳如水衲披肩,邂逅相逢為灑然。”(《贈廬山僧居訥》)
到了宋代,方瞳就更被祝壽詩詞給用濫了。辛棄疾《鵲橋仙·為人慶八十席間戲作》有“朱顏暈酒,方瞳點漆,閒傍松邊倚杖”,這是題給男壽星的;張孝祥《畫堂春·上老母壽》贈言女壽星“方瞳綠髮對儒仙,歲歲尊前”。相對而言,道經還是保持了方瞳的高規格,一般只有描繪元始天尊、文昌帝君的時候才用上“驪珠湛方瞳,內外洞照清”的讚頌語。
五百年、八百年、一千年,道教文獻裡的方瞳修煉時間在持續拉長;神仙、道士、壽星,有資格“佩戴”方瞳的主體又一直在擴大,宋元以降,方瞳甚至升級到4.0版本——碧眼方瞳。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青衿士”:彭祖
網友“cnbws”:PP裡也就今談古論道好些了,其它欄目……
網友“Bryts”:喜歡~感覺古人好神奇,古代那時候山山水水乾乾淨淨的,了無人煙,想想就神往呀
網友“alpha”:方瞳隱形眼鏡
網友“Donna_Kang”:很有意思
網友“抑鬱”:一本道
網友“圖圖醬”:給我兩隻美瞳
網友“centrial”:很不錯~~~
(1970-01-01)
神仙可學,神仙可修,神仙可成
《元始天尊說生天得道真經》
爾時,元始天尊,在大羅天上,玉京山中,
為諸天仙眾,說此生天得道真經。
告諸仙曰:吾今為汝,略啟身心,明宣道要。
十方得道神仙,皆從此經修行,而通微奧。
善男子,善女人,
依憑齋戒,作是津樑。
一切有為,顯諸真路。體此法相,乃可受持。
能屏眾緣,永除染著。
外相不入,內相不出。
於正念中,乃得五臟清涼,六腑調泰,
三百六十骨節之間,有諸滯礙。
十惡之業,百八十煩惱之業,
眾苦罪源,悉皆除蕩。
即引太和真氣,注潤身田,五臟六腑,心目內觀,
真氣所有,清淨光明,虛白朗耀。
杳杳冥冥,內外無事,昏昏默默,正達無為。
古今常存,總持靜念,從茲解悟。
道力資扶,法藥相助,仍節飲食,驅遣鬼屍。
安寂六根,靜照八識,空其五蘊,證妙三元。
得道成真,自然升度。
爾時,諸天仙眾,上白天尊言:
自從無始以來,至於今日,未聞如是大乘經典。
我等緣茲幸會,廣及一切道果圓明。
而說偈曰:
杳杳冥冥清靜道,昏昏默默太虛蹤。
體性湛然無所住,色心都寂一真宗。
元始天尊說生天得道真經
一心奉請玉清聖境清微天宮大羅元始天尊
一心奉請上清真境禹余天宮大羅靈寶天尊
一心奉請太清仙境大赤天宮大羅道德天尊恭望大道天慈,俯賜恩光,鶴駕鸞輿,來臨法會。
今日大吉,弟子宣講《元始天尊說生天得道真經》,伏願三清道祖慈光加被,弟子今日所講經典上合聖心,下契凡情!
大悲大願,大聖大慈的元始天尊曾在大羅天上,玉京山中為諸天仙眾金口宣說了一部《生天得道真經》。元始天尊在這部真經中向我們宣說了什麼樣的妙法呢?我們照元始天尊經中所說,信受奉行能得到怎樣的利益和褔報呢?我們得了人身雖然比地獄道、魔靈道、餓鬼道、畜生道的眾生要幸褔的多。這也是我們過去生所積褔德因緣所致。
但人道中隨個人的業力褔果壽夭窮通也是長短不一,唯有仙道才是永久安樂逍遙的,才是最殊勝圓滿的。人們往往不能覺悟真常,以至被無常所縛,輪迴生死,漂浪愛河,流吹慾海,沉滯身色以無休。
有道是:世人都曉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錢忘不了,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嬌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神仙是我們每個修道者所宗奉的信仰,修神仙是我們每個修道者的功課,成神仙是我們每個修道者的歸宿。無常如此怖畏,唯有修行才能降伏無常,唯有修行才能得證真常。
《生天得道真經》就是元始天尊教我們如何生天得道修成神仙的一部大乘經典。天尊說經之初就明宣了此經是“道要”,“十方得道神仙,皆從此經修行,而通微奧。”十方一切的得道神仙,都是照此經的修持法門修煉,而位列仙班的。
天尊言:“善男子,善女人。依憑齋戒,作是津樑,一切有為,顯諸真路,體此法相,乃可受持,能屏眾緣,永除染著。外相不入,內相不出,於正念中,乃得五臟清涼,六腑調泰。三百六十,骨節之間,有諸滯礙。十惡之業,百八十煩惱之業。眾苦罪源,悉皆除蕩。即引太和真炁,注潤身田,五臟六腑,心目內觀,真炁所有,清淨光明。虛白朗曜,杳杳冥冥。內外無事,昏昏默默。正達無為,古今常存,總持靜念,從茲解悟。道力資扶,法藥相助,仍節飲食,驅遣鬼屍。安寂六根,靜照八識。空其五蘊,證妙三元。得道成真,自然升度”。
這段經語,頓漸之門雙啟,始終之理必陳,實得道之筌蹄,昇天之梯級也,推尋經意,用力工夫凡有六節:
一、入道之初,先持齋戒,以堅信心;
二、廣建福田,精修妙行,而不染眾緣;
三、常持正念,使內想不出,外想不入,以除煩惱業障;
四、保養真氣,使一身之中,太和充溢,內外光明;
五、減節飲食,以養真氣,遣鬼屍而絕嗜慾;
六、淨六根,空五蘊,以造虛妙,如能照六者行之,則心凝形釋,骨肉都融,可以遊行太虛,縱觀萬化,然後見道體之全真,心之妙始於有為,而終於無為,至此而生天得道返樸歸真也。
下面貧道分別說說元始天尊所說“生天得道”之妙法。
一、入道之初,先持齋戒,以堅信心
學道之士莫不持戒精虔以積累功行,故左仙公雲:“學道不修齋戒亦徒勞山林矣”。夫戒者,戒諸惡行也,故不持戒,道無由得。持齋戒是修道者持身之津樑,積功累行之徑路,益善止惡,皈真舍妄,莫不由此漸進而頓悟。王常月祖師也說:“這個戒字,是降魔之杵,能鎮壓妖邪;是護命之符,能增延褔壽;是昇天之梯,能朝禮三清而超凡入聖;是引路之燈,能清除六慾而破暗除昏;是仙舟寶筏,能渡眾生離苦海;是慈航津樑,能濟眾生出愛河。”學道之士學道之初先學受戒持齋,神明自然輔佐。薩真人云:“道法於身不等閒,思量戒行徹心寒。千載鐵樹開花易,一入豐都出世難。”西河救苦薩真人因湘陰城隍廟廟祀血食太甚,用雷火焚廟,其神上奏,玉帝敕賜金鞭,隨公察過,十二年之久,以慧眼觀察竟全無過可尋,其神歸降為輔將。真人若一犯戒,其神即以金鞭罰之必矣。所以嚴持齋戒能有如是廣大威德。我們想要成仙了道,信德也至關重要。成仙之路入門的初機就是要培固自己的信德,《道德真經·第四十九章》上說“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又《道德真經·二十三章》上說:“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我們修道之人,一定要深信神仙實有,神仙可學,神仙可成。俗語說的好:“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堅。”我們對《生天得道真經》中元始天尊經中所說一切法語要深信不疑,如果信心不足,就會產生不信效果,或者剛開始信,後來又不信了。做為一個真正深信經典修學的人,不管群魔如何毀謗真經,自已的初心不退,道心堅固,不管群魔如何引誘自已步入魔道,自已常存真正之心,虔誠信奉元始慈尊一切法語,將此身心奉獻於元始天尊聖前,決不入邪魔外道。天魔外道以凡夫愚執不信心為宮殿,以凡夫破戒破齋為魔力。只要我們真心清靜,常侍天尊,以自已的信德為依怙,深信《生天得道真經》是元始天尊金口宣說的成仙得道的無上妙法,則群魔的宮殿自然倒塌,魔力自然消除。我們作為信仰道教的人,在信仰層次上,我們其實非常需要一種“迷”,這個“迷”,實際是一種人人都要重視的“篤行精神”、“堅定信仰”。《生天得道真經》所說的“十方得道神仙,皆從此經修行,而通微奧”,以及此經的無量功德。貧道相信,只要我們按法修持,積德道備,則眼前就是大羅仙境。
二、廣種福田,精修妙行,而不染眾緣
我們修神仙的人,當先立功德。葛洪祖師《抱朴子·內篇》上說:“為道者以救人危使免禍,護人疾病,令不枉死為上功也。欲求仙者,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務方術,皆不得長生也。”所謂精修妙行,就是要行出世,入世的功夫。出世即行真功,晉真人云:“若要真功者,需是澄心定意,打疊神情,勿動勿作,真清真靜,抱元守一,存神固氣,乃真功也。入世即行真行:“若要真行者,須是修仁蘊德,濟貧救苦,見人患難,常行拯救之心,或化誘善人,入道修行,所行之事,先人後己,與萬物無私,乃真行也”。《道法九要》上說“昔旌陽許真君,一困者為患,其家抱狀投之於君,君聞得疾之因,乃緣貧乏不得志而已。真君以錢封之於符牒,祝曰:此符付患者開之。回家,患者開牒得錢,以周其急,其患頓愈。濟貧佈施則積陰德,行符之人則建功,皆出於無心,不可著相。著相為之,則不是矣。若功成果滿,升舉可期矣。”我們修神仙的人積累功德,都出於無心,無為,這就是《道德真經》所說的“上德”。《生天得道真經》所說的“妙行”。出世法必須從入世法積功累德做起,也就是從學做好人做起。故元始慈悲教主教我等“廣種福田”,即廣泛的行善,德業不雄厚,要做出世的修煉,就如同夸父追日,是可望不可及的。邱長春祖師在《寄西州道友書》上說“大抵修真慕道,須憑積行累功。若不苦志虔心,難以超凡入聖。或於教門用力,大起塵勞:或於心地下功,全拋世事。但克己存心於道,皆為致福之基。然道包天地,其大難量,小善小功卒難見效。所以道,剎那悟道,須憑長劫煉磨。頓悟一心,必須圓修萬行。”修行人在行入世出世功夫之時,千萬不能迷了自性。隨眾緣而被物迷。《呂祖百字碑》也說:“真常需應物,應物需不迷”。不為“物累”,不被“俗迷”才能保持樸真的境界。
三、常持正念,以除煩惱業障
常持正念,使內想不出,外想不入,以除煩惱業障。
正念即我們的道心,向道之心沒有偏離,則心清意靜。心清意靜則內想不出。內想不出則神明內守。神明內守則外想不入。外想不入,不受外物之勞擾,自然煩惱業障消失。《清靜經》雲:“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唯有妄心”。我們“心”是一身之主宰。古聖有云:“萬法千門修心為上”。要達到返樸歸真,修心尤為重要,修心也就是修“性”。那麼我們如何修性呢?太上道祖在《道德真經》中告誡我們:要求人們“虛其心”即淨化我們的心靈,按《清靜經》上說即是“澄心譴欲”我們本性圓明的心,如同中天的寶月,但因“客塵”(浮雲)障礙了自性的光明與樸真,所以經書上說:淨掃迷雲無點翳,一輪光滿太虛空”。光滿太虛即本性光明的朗照。
四、保養真氣,太和充溢,內外光明。
保養真氣,使一身之中,太和充溢,內外光明。
人之三寶即精,氣,神,《心印經》稱為“上藥三品,神與氣精”,按照道教內丹學說言:人年齡逾大,真元潰散越多,所以教人嗇寶精氣神使之不外洩,人如果達到精旺神足氣全,自然百骸調和,內外無病,若在加以鍛鍊“上藥”結成“內丹”自然長生久視。《道德真經》中太上道祖向我們宣講嬰兒生命樸真的狀態。“含德之厚,比於赤子……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母之合而脧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我們對命功的修煉,就要向嬰兒般的“精之至”,“和之至”。道教內丹學講,順以成人,逆以成仙,而修煉命功(內丹)則在於返回先天,歸根覆命,即透過煉精化氣,煉神還虛,復歸無極,以與真樸虛靜的道合而為一。
五、減節飲食,以養真元,遣鬼屍而絕嗜慾
修道之人貴在清心寡慾,如果諸欲不生,則鬼屍自亡。若能恬淡為上,減節飲食則真氣充盈,五臟皆泰。《四少歌》說:“口中言少,心頭事少,肚中食少,自然睡少,依此四少,神仙可了。”
六、淨六根,空五蘊,以造虛妙
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眼為視根,耳為聽根,鼻為嗅根,舌為味根,身為觸根,意為念慮之根。“根”者能生之義,如草木有根,有“六根”則能生“六識”,亦復如是。所謂“六識”,指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言“六根”對“六塵”而生見、聞、嗅、味、覺、思的作用。所謂“六塵”,指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塵”者,染汙之義,謂能染汙人人們清的心靈,使真性不能顯發。“淨六根”,就是要求修道之士,眼不視色,耳不聽聲,鼻不嗅香,舌不味味,身離細滑,意不妄念。修道者如能得證如是,則心境清靜,一塵不染也。詩云:“一塵不染香到骨,姑射仙人風露身。”五蘊者,色,受,想,行,識。如何得證空五蘊?色者,窒礙之義,若見境逢物,不著不染,是無窒礙,色蘊自空也。受者,領納之義,若遇一切聲色境界,心不領納,得受蘊空也。想者,妄想,思慮之義,若過去不思,未來無想,現在自如,得想蘊空也。行者,心念不停遷流之義,若十二時中心不外遊念不煩亂,不被物轉,不被境留,一念不離當處得行想空也。識者,別無親疏之義,亦乃著物之理,若見一切境物,一無分別辨認,一概平等。見如不見,識如不識,無親無疏。來則應之,去則不思,得識蘊空也。修道之人如能“淨六根,空五蘊”則能造玄入妙,仙道成就指日可待也。
我們照這六條妙法精進的修持,就一定能夠生天得道。元始慈尊說經將畢,十方的諸天仙眾同時讚歎:“自從無始以來,至於今日,未聞如是大乘經典,我等緣茲幸會,廣及一切,道果圓明”。神聖的大慈無量無邊,若不是諸仙垂經演教,我等凡夫又豈能得聞如是真經?我們人身難得今已得,中土難身已生中華福國,正法難遇已得聞如是甚深微妙經典。董真人說:“生在中華得人身,六根俱全風流體。一身周全無弊病,這就是個好根基。”我們都有這麼好的一個根基,換句話說我們都是神仙種子,眾生皆有道性,眾生皆能成仙。今生今時今地的廣大發心,即未來成仙做祖的大事因緣。經雲:“道清靜,德清靜,朝上瑤臺;指神仙,學神仙,終歸蓬萊。”大家都來學神仙,修神仙,成神仙,做一個逍遙仙,自在仙,清靜仙。
今日講經圓滿,願道祖恩光加被:乞降玉清道氣,靈寶慧光於華夏大地。敬祈國泰民安,風調雨順,時和歲稔,五穀豐登,天下太平。十方善信福壽增延,各家道泰,逐戶清平。道教教法興隆,人人悟道修行,個個長生久視。修真有份,進道無魔。為國捐軀,因災殉命,一切亡魂,齊超仙界。稽首皈依,無上至尊三寶。
志心皈命禮,無上道寶,當願眾生,常侍天尊,永脫輪迴。
志心皈命禮,無上經寶,當願眾生,生生世世,得聞正法。
志心皈命禮,無上師寶,當願眾生,學最上乘,不落邪見。
版權宣告:文章來源於網路,由中華道友會弘道編輯部整理釋出,轉載請註明出處。中國道教微信公眾平臺,微訊號:daoyuancn,歡迎新增關注!
(2017-03-25)
日本畫家尾形光琳的《風神雷神圖》
寒潮來襲,段子手紛紛大開腦洞,筆者這樣憂國憂民的死胖子,即使凍成狗,還是會努力思考超現實世界的問題:
在《西遊記》裡,涇河龍王因為沒有按照天帝旨意規定下雨,被砍了腦袋;而第四十八回中的鯉魚精,為了捉住唐僧,自行造雪、封凍,卻不被追責。為何下雨有嚴格規定,下雪卻可以亂來?或者有政治上的潛規則?
筆者在微信朋友圈求教,眾友人紛紛指點,筆者拜謝之餘,對這些回應做了梳理,大致有以下幾類:
一、唐僧該有八十一難,沒有那場雪,哪來的“身落天河三十七難”。八十一難是組織安排的,鯉魚精是奉命違規。
二、因為龍王是天庭系統內的專職司水,職權清晰,一犯錯自然要按法究治。鯉魚精是系統外的。
三、鯉魚精是觀音的手下,有豁免權。
四、農業社會雨是生命線,是剛需,天庭對雨進行了價格管制,雪不是,雪可以留給妖怪做自留地。
五、一個是二逼的龍,一個是文藝的鯉。
《西遊記》中的龍王與孫悟空
最後一條筆者不評述了,因為此人是業內著名段子手。第一條也沒法討論,總不能找吳承恩開撕吧。第三條是比較容易想到的,因為《西遊記》裡的政治勢力劃分已經被分析得很清楚了。很多人持第二條的看法,不管出身如何,當時鯉魚精是野生的、系統外的,這是毫無疑問的。系統內降雨的橋段在車遲國鬥法中就有,虎力大仙登壇求雨:
鄧天君領著雷公電母到當空,迎著行者施禮。行者又將前項事說了一遍,道:“你們怎麼來的志誠!是何法旨?”天君道:“那道士五雷法是個真的。他發了文書,燒了文檄,驚動玉帝,玉帝擲下旨意,徑至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府下。我等奉旨前來,助雷電下雨。”
鳳仙郡降雨就更加嚴苛了,因為得罪玉帝,導致三年大旱(需要說明的是,這次是玉帝親自發現的違規線索,所以處罰特別嚴厲)。
可是在朱紫國,孫行者給國王配藥草還丹,需無根水做藥引,召喚龍王:
龍王道:“大聖呼喚時,不曾說用水,小龍隻身來了,不曾帶得雨器,亦未有風雲雷電,怎生降雨?”行者道:“如今用不著風雲雷電,亦不須多雨,只要些須引藥之水便了。”龍王道:“既如此,待我打兩個噴涕,吐些涎津溢,與他吃藥罷。”行者大喜道:“最好,最好!不必遲疑,趁早行事。”那老龍在空中,漸漸低下烏雲,直至皇宮之上,隱身潛象,伉一口津唾,遂化作甘霖。那滿朝官齊聲喝采道:“我主萬千之喜!天公降下甘雨來也!”
可是,這仍未解決亂下雪不受懲處的問題。《西遊記》中的降雨,無論是否有玉帝旨意,均有專職神負責,車遲國鬥法中,除了四海龍王,尚有風婆婆、巽二郎、推雲童子、布霧郎君、雷公、電母參與,班子成員全部出席。而鯉魚精只需“即出水府,踏長空興風作雪,結冷凝凍成冰”即可,根本沒有天庭公務員參與。事實上,在中國的神仙譜系中,雪神幾乎沒有地位,很少提及,被選擇性無視了。
敦煌壁畫裡的風雷神
這就涉及上面提到的第四條解釋,雨是剛需,而雪不是。對於關係到國計民生的剛需,必須管起來;至於雪,天庭沒有相應的機構管理。按照《漢書·五行志》的說法:“凡雨,陰也,雪又雨之陰也,出非其時,迫近象也。”也就是說,雪是雨的附屬品,其作用是增加陰氣指數。在《文獻通考》關於物異的數卷中,列為條目的氣象災害有水災、恆雨、恆暘(大旱)、恆燠(酷熱)、雹、木冰、冰花、恆風、恆陰、雷震等,雪並沒有單獨的條目,只列在“恆寒”條目下出現,與霜並列,且列舉的事例,多為雨雪連用。換句話說,大幅度降溫算氣象上的災異,雪只是結果。上海群眾看著杭州、南京甚至廣州都下雪了,心中不平,紛紛吐槽,導致包郵國分裂,其實殊無必要。看看廣州文青圍觀精緻小雪人的照片,會好受得多的。
大致來說,筆者比較贊同第四條理由。降雨執行的是天庭管制,降雪則是原則上隨便玩。漢代桓寬的《鹽鐵論》是漢武帝時期一次經濟工作會議的記錄,核心是討論鹽鐵專營制度。說到專營就容易理解了,比如鹽必需品,所以要專營,醬油不是剛需,則無需專營。沒有醬油,吃不了紅燒魚,可以清蒸啊!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理解力”:說點鬼神最安全!
網友“周墨”:青女算什麼?
網友“shcpphoto”:有趣!
網友“wendymaxine”:呃,其實真的不關神仙什麼事,是冰雪奇緣裡的艾莎又抑鬱了。
網友“花花群群”:哈哈哈哈哈作者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
網友“圍墩裡的人”:清蒸魚需要醬油,小編。廣東文青路過。
網友“奧爾洛夫”:喜歡吃海魚,不喜歡吃河魚。
網友“張真人”:還好
網友“青衿士”:管他紅燒清蒸炭烤,就是不喜歡吃魚
網友“月照溝渠”:先評論再看文
網友“青衿士”:管他紅燒清蒸炭烤,就是不喜歡吃魚
(1970-01-01)
黃梅戲《天仙配》劇照
今天是七夕,各種情懷黨又藉機氾濫。去年筆者就寫了一篇噴七夕情懷的文章,本想這次稍微做些增補就扔出去。恰好昨天見到老同學的微信公號“一默如雷”發了篇《神仙為什麼不談戀愛》的文章,不由好勝心起,要跟他對噴一下。
簡單地說,老同學的觀點是,由於天庭的資源有限,“所以,神仙不允許戀愛、結婚應該是天庭的一條基本戒律”。當然,他也舉了《西遊記》中天庭成員偷偷戀愛被懲處的情況。
神仙之間是否不許戀愛、結婚呢?當然不是。《荊楚歲時記》說:“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織杼役,織成雲錦天衣。天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織紝。天帝怒,責令歸河東。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會。”這裡說得很清楚,天女嫁給牛郎還是天帝賜婚的。怎麼可能不允許結婚呢?
我們要清楚,天庭並沒有制定禁慾的法規。《西遊記》中提到的那些受懲處的情事,違犯的是其他法規。比如天蓬元帥因為調戲嫦娥,被貶入凡間,這和愛情無關。在任何正常社會,調戲婦女都是違法的,更何況是嫦娥這種級別的女神。另一個我們可能忽略的是,天庭並不是平等的社會,等級制是非常嚴格的,否則蟠桃宴人人都可參加了。跨身份等級的婚戀,即使在今天的印度,也是要出問題的。
所以在嚴格的等級制下,談戀愛確實是一件比較奢侈或冒險的事。《神仙為什麼不談戀愛》舉的“奎木狼和披香殿侍女之間的戀愛”,就是因為等級不匹配,所以兩位才相約下凡。
抗戰時期,因為環境艱苦,我軍曾明文規定,軍官結婚必須要符合“二五八團”的標準:即年齡二十五週歲以上、黨齡(或軍齡)八年以上、職務團職以上。這個規定並不是禁止戀愛結婚,而是設定了門檻。
而神仙的等級,恐怕要複雜得多。按照道教的說法,神仙有八類:天神(如玉皇大帝、西王母、日月星辰之神)、地祇(山神、土地、河海之神等)、物靈(龍鳳麟龜、花神、樹神等)、地府神靈(泰山府君、酆都大帝、十殿閻王等)、人體之神(三尸神)、人鬼之神(關公、岳飛以及行業神)、仙人(八仙為代表)、真人(王重陽、丘處機等)。
這麼一分,等級就清楚了,在下界赫赫有名的呂洞賓、何仙姑,因為是後天修煉才得以昇仙的,其實在神仙界的地位並不高。上面提到的奎木狼,是二十八星宿之一,屬於天神,而披香殿侍女,雖無明確說法,但最多不過是主人在下界收服的妖精,大約接近物靈。雙方根本不屬於同一等級,怎麼能透過天庭的審批呢?
至於神仙與凡人之間的婚戀,這之間的差距有多大,就不必筆者多嘴了吧。在等級制無法消滅的情況下,即使做了神仙,門當戶對的婚姻也還是最佳的選擇。
關於天庭等級制的嚴苛,可以簡單舉一個例子說明,《玄怪錄》卷二“李汭言”條說了一個故事,上仙太元夫人(疑為太元聖母,西王母的娘)屬下的倉庫主任,下界到凡間遊玩,找了個“微有仙骨”的美女為妾,本來也就是露水姻緣。沒想到這位倉庫主任膽大包天,為了炫耀,竟然將太元夫人的一件衣服偷來給小妾穿著出席宴會。結果被嚴厲處罰,那位小妾直接被處死,打入無間地獄。
按照民間傳說,牛郎織女是神仙凡人之戀,雙方的身份差距太大,受懲處也是必然的。比起上面說到的太元夫人對倉庫主任及其小妾的處罰,西王母還允許雙方每年見一次面,簡直仁慈得不得了了。
筆者反覆說了這麼些天界的婚姻家庭制度的原則,最主要的目的不是為了與同學互噴,而是要說七夕的問題。剛才引的《荊楚歲時記》的說法,牛郎織女之所以分開,是因為織女自出嫁後就好吃懶做,天帝震怒,才如此處罰。在明代小說《牛郎織女傳》中,也沿習了這個說法。更有甚者,織女紅杏出牆的事也不少見(見《太平廣記》卷六十八引《靈怪集》)。
簡單地說,把七夕提升為中國的情人節,並且發出一系列“歲月靜好”式的感慨,筆者覺得比較違和。
去年七夕,有報道說淘寶在那天賣螢火蟲人造“歲月靜好”,但因為高溫,快遞的螢火蟲大多死傷慘重,被稱為“最殘忍的七夕禮”。還有一層可能大家都不知道,這麼多的螢火蟲,難道不會是冤魂所致嗎?且看這個故事:
明嘉靖年間,黎聞野擔任山東樂平縣令,此人刻薄寡恩,為了打擊響馬盜魁,濫用酷刑,殺了不少非死罪之人,最終以酷吏而被免職。因為宦囊頗豐,雖然免職,但在家裡做員外爺也很清閒。
七月七日晚,他在院子裡乘涼。月色朦朧中,忽有大群螢火蟲飛來,繞著他上下飛舞,煞是詭異。黎員外情知古怪,不過他膽兒肥,厲聲呵斥道:“這樣亂飛成什麼體統,能聚成半月形嗎?”那群螢火蟲宛如排練團體操一般,立刻聚成上弦月的形狀。黎又大喝道:“這沒什麼,有本事再聚成滿月形?”螢火蟲果然又聚成滿月之形,然後後又依次顯出下弦月和群星薈萃的樣子。黎員外這回傻了,嚇得趕快進屋關門睡覺。第二天一早,就有紀委成員將其雙規,雖然沒有入刑,但是一年後就憂懼而死。(《堅瓠餘集》卷二“螢異”)
每當七夕,除了滿屏的“歲月靜好”,另一個所謂的時尚樂趣就是充滿惡意地虐單身狗。不過,古人早就為單身狗報仇了。
《玉臺新詠》有詩云:“東飛伯勞西飛燕,黃姑織女時相見。”說的是牛郎織女難相見,其中黃姑指牽牛星。崑山縣恰好有個黃姑鎮(似今屬浙江平湖),於是傳說牛郎織女就降於此地。可是織女一到凡間,就用篦子在河中一劃,河水暴漲,牛郎無法渡河(有點像女神甩了雲備胎)。這條河後被人稱為百沸河。鄉民因為兩顆大星下凡,就造了一座織女祠,裡面安放著牛郎織女兩座塑像。
南宋高宗年間,因金兀朮入侵中原,不少士大夫到此避難。一位姓範的書生見到這座廟,不免犯了書呆子氣,在牆壁上留下一首詩:“商颷初至月埋輪,烏鵲橋邊綽約身。聞道佳期惟一夕,因何朝暮對斯人。”前兩句是寫景,秋風初起,月落烏啼,廟裡的織女風姿綽約。後兩句就不對了,意思是,傳說中明明講得很清楚,牛郎織女的佳期只有一晚,為什麼你們要在廟裡放兩座塑像,讓這夫妻倆朝夕相對?這不科學嘛!寫完之後還向鄉民解釋,鄉民一聽有道理啊,於是把牛郎的塑像搬走,只留下織女的塑像,獨守空房(《堅瓠二集》卷二“織女祠”)。
另一位耿介的秀才,更是在七夕那天,賦詩為單身狗代言:“一拳打破支機石,兩手拆坍烏鵲橋。四十鰥夫猶未返,雙星不許度今宵。”(《小豆棚》卷十一“楊椒水”)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衣櫃來的人”:鐵粉
網友“衣櫃來的人”:好有才
網友“Excho”:這年頭吹牛逼也要有學問,如不引經據典,看官都覺無味。
網友“Daolu”:結尾笑死我啦~\(≧▽≦)/~
網友“九鼎食的觸手君”:看了此文,我覺得今晚一人吃泡麵似乎也別有風味。
網友“放羊的昕昕”:本是是非人,其何言怪
網友“人比黃花瘦肉”:有這麼複雜?
網友“小四”:我是欄目粉
網友“哀家”:學海無涯苦作舟啊
網友“小四”:新知識 get√
(197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