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國人冤枉千年的竟然是他!
隨著歷史長河的不斷前行,許多真相都在人云亦云中變了味。那些被你唾罵多年的歷史人物中,揹著怎樣的一個黑鍋在地底沉睡?
NO.10李鴻章——替罪羔羊,枉背滿清黑鍋
滿清的賣國賊只有一個,那就是掌握滿清實際權力的西太后。在清朝,特別是在西太后時代,連光緒皇帝都得聽太后的,何況一個當北洋大臣的李鴻章。
李鴻章冤,所以儘管當時就有全體軍機大臣為其喊冤,集體上奏:“中國之敗全由不西化之故,非鴻章之過”,但總要有人承擔責任吧?朝廷豈可將矛頭指向自己,豈可輕易引火燒身?所以,那個帽子也只有給他戴上了。李鴻章簽完《馬關條約》就被革了職,1900年,他躺在病榻上吐著血還在與洋人爭辯周旋。
1901年他代表大清國與11列強簽完《辛丑條約》後,再次大口大口地吐血。他死前一小時,俄國公使的還站在他躺著的床頭面前逼迫他,其時李鴻章已經是口不能言,唯有眼中不停的流著淚。李鴻章給朝廷遺折中說“切盼”大清國“舉行新政,力圖自強”的願望,並提醒朝廷“一國生事,多國構煽”,要警惕列強對中國存在“野心”。
史實相悖指數:★★
世人誤解指數:★★
綜合評定指數:★★
NO.9李道宗——王朝基石,慘變猥瑣小人
李道宗(600年-653年)字承範,唐宗室,始封任城郡王,18歲從秦王李世民征戰劉武周,參加了唐初全國統一戰爭、唐對東突厥、對吐谷渾、對薛延陀、對高麗的歷次對外戰爭,功勳卓越、影響深遠。
道宗雖貴為皇室,但禮賢下士、勤奮讀書、生活儉樸、品德高尚,又極富謀略眼光、善於謀劃、作戰勇敢、身先士卒,一生百戰未有所失,同河間王李孝恭並稱當代英傑,受世人所敬仰,實為中國歷史上一代名將。
小說《薛家將》把他描述成一個反面人物是不符歷史事實了,是對李道宗將軍的汙衊,在此必須指出,因此讀者要分情歷史同文學,不要委曲歷史名人還原歷史人物原貌。
史實相悖指數:★★★
世人誤解指數:★★★
綜合評定指數:★★★
NO.8蘇定方——軍功顯赫,何來奸詐之說
說起這個蘇定方,老一輩的人都會想到著名的武生戲《羅成叫關》裡那個動不動就奸笑的白臉大鬍子。在《說唐》和《隋唐演義》裡,在竇建德旗下的時候,他設計害死了正面英雄羅藝、羅成父子,尤其是這個少年英武的帥哥羅成,是英雄秦瓊的表弟,是天下第一武狀元,又是唐軍第一勇將,人氣高得不得了,結果中了蘇定方的圈套,萬箭穿身,死得那個慘啊。
然而歷史上真實的蘇定方,其膽略真是絕倫超群。有人評價蘇定方為唐高宗時期天下第一良將。蘇定方一生中,為大唐破滅三個國家,都活捉了他們的君主,獻給高宗。可以軍功甚著。舊唐書評價它為“神略龕張”真是恰如其分。
史實相悖指數:★★★
世人誤解指數:★★★★
綜合評定指數:★★★☆
NO.7潘仁美——大宋名將,竟變千古奸臣
歷史上並沒有潘仁美,其原型是潘美。明朝有本叫《楊家府演義》的書,在歌頌楊業一門忠烈的同時,把潘仁美寫成了一個大奸大佞。隨著楊家將的故事在民間的廣泛流傳,潘仁美的形象也被破壞怠盡,怎麼看都如那天下的烏鴉一般,橫豎都成了黑的了。
潘仁美其實是北宋一名有著赫赫戰功的開國名將,把他寫成大奸大佞,實在很冤枉。潘仁美當時乃河北大名人,軍校出身,周世宗時,已經是一位頗有才幹的年輕將領,周世宗徵西北時,命他為永興軍(今陝西省西安市)護軍。宋太祖趙匡胤未即位時,也對他格外信任。
登基時命潘美召集後周宰輔,曉以大義,使這些人對新朝俯首稱臣,甚至連改朝換代的聖旨,也是由潘美曉諭天下的。當時陝西軍閥袁彥心懷異志,趙匡胤擔心袁彥作亂,命潘美前往西北監其軍,膽勇過人的潘美單騎入長安,迫使袁彥入朝,趙匡胤對潘美此舉倍加讚賞。979年,潘美北伐契丹,節節勝利,被封代國公。潘美南征北戰,為宋王朝立下了赫赫戰功,可與史稱“良將第一”的曹彬相提並論。
史實相悖指數:★★★★
世人誤解指數:★★★★
綜合評定指數:★★★★
NO.6魏延——一代良將,硬安腦後反骨
魏延字文長,是三國後期蜀國的第一虎將,他曾效命於荊州劉表,後來轉投他處,在關羽攻城時,義斬太守,救下老將黃忠,成為蜀漢開國元勳的猛將。《三國演義》中的魏延卻是一個被說成“腦後有反骨”的反賊。
魏延作為蜀國後五虎將時代的戰將扛把子,卻一直不受信賴,尤其以子午谷奇謀不被諸葛亮採納最為後人惋惜(當然這個“子午谷奇謀”究竟可行性幾何尚有爭論)即使是在那樣的環境下,魏延依然奮勇向前,為蜀漢的北伐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功勳。
至於魏延之死實乃與楊儀政治鬥爭的結果,與諸葛亮無關。魏延雖然才幹出眾,但他性格耿直,甚至有些剛愎自用,同僚們普遍對他敬而遠之。許多人因接受不了魏延的這種性格,便處處讓著他,更助長了魏延的這種脾氣。
不過,蜀軍中掌管後勤的官員楊儀卻從不把魏延放在眼裡。楊儀本性狷狹,為人奸詐。魏延一向看不起楊儀,而楊儀又偏偏與魏延對著幹,這使魏延十分惱火,對楊儀恨之入骨。久而久之,二人積怨很深,猶如水火。諸葛亮一死,楊儀就讓費禕去揣摩魏延的意圖。
這時的魏延卻對形勢做出了完全錯誤的判斷,他天真地認為,諸葛亮活著時自己受到壓制,才能得不到施展,現在諸葛亮既然已經不在了,那麼也就輪到自己大展雄才,伐魏殲敵了。楊儀便上表朝廷,告魏延謀反。事後魏延也覺得自己言辭不當,但有口難辯,也告楊儀謀反。一時間二人羽檄交馳於成都、漢中之間。
而後魏延自知謀反之罪已定,必死無疑,便一不做,二不休,揮軍逆擊楊儀主力。楊儀派王平出戰。兩軍對壘,王平指著魏延大聲質問:“諸葛丞相屍骨未寒,你們就要謀反嗎?”魏延手下將士也都認為魏延理虧,又知孤軍難敵,便紛紛倒戈,一鬨而散。魏延無奈,帶著幾個兒子向漢中逃去,途中被馬岱追斬,死於非命。
魏延頭顱被割下,作為禮物獻給楊儀。楊儀起身將魏延頭顱踩在腳下,咬牙切齒地:“狗奴才,還能再作惡嗎?”在楊儀的授意下,魏延全家被滿門抄斬,雞犬不留。楊儀洩私憤之情,暴露無遺。
史實相悖指數:★★★★
世人誤解指數:★★★★★
綜合評定指數:★★★★☆
NO.5廖化——文武雙全,豈是平庸之輩
中國有一句盡人皆知的俗語:“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比喻辦事缺乏好手,讓能力一般的人出來負責。一句話蓋棺論定,把廖化說成了一錢不值的平庸之輩:廖化這個人能力一般般,純屬“矬子裡面拔將軍”,任用他當先鋒是沒辦法的辦法。
實際情況是這個樣子嗎?曾看陳壽的《三國志》與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廖化不但不象成語中說的那樣窩囊,而且他“高調精彩亮相,武藝無比高強,也曾千里走單騎,差點活捉司馬懿”,是一位叱吒疆場的三國英雄。廖化一生,先後跟著關羽、諸葛亮、姜維南征北戰,屢立戰功,以勇敢果斷著稱,最後官封至右車騎將軍,假節,領幷州刺史,封中鄉侯。
在三國時就有“前有王、句,後有張、廖”之譽。王是王平,句是句扶,張為張翼,廖就是指的廖化。蜀國後期人才缺乏不假,但把廖化這樣文武雙全,有勇有謀的人才比喻成“平庸之輩”,只能是伯樂瞎了眼,豈不是歷史上一樁冤案!
史實相悖指數:★★★★★
世人誤解指數:★★★★★
綜合評定指數:★★★★★
NO.4周瑜——雅量高致,反誣心胸狹小
因為一部“七分虛構、三分真實”的《三國演義》,周瑜讓人家喻戶嘵。但人們所知曉的這個周瑜卻與歷史上真實的周瑜判若兩人。《三國演義》中的周瑜是一個風流倜儻、有些才幹,但心胸狹窄,總想算計諸葛亮卻總是搬起石頭砸自已的腳的大都督,是一個性格暴躁,政治、軍事才能遠遜於諸葛亮的人最後被諸葛亮氣死的人。是與“三氣周瑜”、“賠了夫人又折兵”、“既生亮,何生瑜”這樣一些典故相聯絡著。
而歷史上真實的周瑜卻是一個德才出眾堪為中國古代男人楷模、洋溢著漢代風骨和中國古人崇尚的氣節之美、慷慨之氣、忠義之氣的優秀男人,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一位軍事奇才,是中國古代優秀男人的典範。
而據民間傳說原來周瑜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周循頗有周瑜的風範,但周循死得很早。而周瑜的二兒子周胤因為言語觸犯了孫權,被髮配到了當時的廬陵郡(今江西吉安烏東)。
周胤到了廬陵郡,一度落魄不堪,被當地一個姓羅的老員外(也就是羅貫中祖先)收為女婿。兩家結為親家後,代代相傳,一直到元末明初,周家為周敘一代,羅家為羅貫中一代。“羅貫中每次科舉考試都落榜,而周瑜後裔周敘卻金榜題名,羅貫中心裡非常不服氣。後來羅貫中隨父到山西太原一帶經商鹽業,常出沒茶館聽三國戲曲。
當時的三國戲曲都是以劉姓為正統,後人就把周瑜的功勞轉移到了諸葛亮的身上。羅貫中聽在耳朵裡,覺得有趣,就把平時聽來的改編改編,寫成了《三國演義》,他不僅沒給和自己有親戚關係的周氏祖先周瑜平反,還進行了誇張創作來惡搞周瑜,以達到貶損和自己同時考科舉的明代進士周敘的目的。”
史實相悖指數:★★★★★★
世人誤解指數:★★★★★
綜合評定指數:★★★★★☆
NO.3登徒子——好色之名,竟因笨嘴拙舌
“登徒子”是好色之徒的代名詞,但登徒子到底是誰,他究竟怎樣好色,很多人都說不清楚。登徒子是戰國時期楚國國君楚襄王的大夫,是一位政府官員。楚襄王很寵幸辭賦作家、屈原的弟子宋玉,登徒子很嫉妒,就向楚襄王進讒言道:“宋玉雖然長得文雅英俊,但是老是喜歡發牢騷,又是一個好色之徒,希望大王為了您的名聲著想,不要讓他跟隨您隨便在後宮出入。”
楚襄王沒想到在別人眼中,宋玉居然是一個好色之徒,於是回頭來質問宋玉。宋玉不慌不忙地回答道:“臣不是好色之徒,相反,登徒子先生倒是地地道道的好色之徒。”
楚襄王一聽來了興趣,問道:“此話怎講?”宋玉回答道:“天下的美女以楚國為最,楚國的美女以臣的家鄉為最,臣家鄉的美女以臣東邊鄰居家的女子為最。這個東鄰的美女,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搽粉則太白,塗胭脂則太紅;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一束白色的生絹,比喻腰細),齒如含貝;嫣然一笑,惑陽城,迷下蔡。就是這樣的傾城美女,因為愛慕臣,登上牆頭偷偷瞄了臣三年,我至今都沒有答應跟她拍拖。
登徒子先生就不一樣了,他老婆長得蓬頭卷耳,齙牙稀疏,彎腰駝背,身上又長滿了疥瘡和痔瘡。就是這樣一個奇醜無比的女人,登徒子居然還跟她生了五個子女!大王您仔細想一想,我倆到底誰是好色之徒?”
楚襄王一聽,頓時暈了。宋玉雖然是詭辯,但是邏輯性極強——我宋玉美色在前連眼睛都不眨一眨,登徒子卻連醜妻都愛得要死要活,登徒子難道不是真正的好色之徒嗎?這番混蛋邏輯居然說服了楚襄王,楚襄王繼續寵幸宋玉,只是可憐了登徒子老先生,自從宋玉把和楚襄王的這段對話寫成了著名的《登徒子好色賦》,登徒子從此就成了“好色之徒”的代名詞。
史實相悖指數:★★★★★
世人誤解指數:★★★★★★★
綜合評定指數:★★★★★★
NO.2陳世美——得罪小人,冤背千古罵名
“陳世美科考時,妻子含辛茹苦,對他恩重如山,高中狀元后被仁宗招為駙馬,從此便數典忘祖,休了結髮妻子,享盡人間榮華富貴……於是他便成了中國男人忘恩負義的代表。”世人皆罵陳世美並不是沒有根據,可是,又有幾個人瞭解陳世美幕後真正的故事呢?在中國的歷史上,確實存在陳世美這樣一個人。他出身在清朝時期的一個仕官家庭,成年後,便做了一名清正廉潔、大公無私、待人謙和的官員。
一日,朋友上門拜訪,並希望尋得一官半職,陳世美爽快答應並幫助了這位朋友。很快這件事就在當地傳開,於是同窗、好友、親威紛紛上門尋求幫助,由於人數太多實在無法應付,陳世美便吩咐管家將這等人士統統拒之門外。不久後,一位曾在科考時幫助了陳世美的同窗也來到了陳府,管家在不知名的情況下也將他掃地出門。
事後,他非常記恨陳世美,於是執筆將當時社會上發生的一些小人所為之事統統記於陳世美頭上。後來此傳記被一戲班子所得,於是把他改編成戲劇,在各地上演,於是便有了《秦香蓮》——陳世美休妻之說。
世代相傳後,陳世美的後代一直不服於這種說法,在傳到第8代後,陳的子孫曾將這出戏的道具、人馬掀了個底朝天,但都無濟於事,陳世美還是背上了千古罵名!
史實相悖指數:★★★★★★★
世人誤解指數:★★★★★★★
綜合評定指數:★★★★★★★
NO.1華南虎——萬獸之王,竟輸赤手空拳
景陽岡武松打虎可謂《水滸傳》中的一段最婦孺皆知的著名橋段,小說中赤手空拳打死老虎的行者武松,早被人們看成歷史的英雄。但《水滸傳》畢竟是虛構的小說,歷史上根本沒有武松打虎一事。
《臨安縣誌》《西湖大觀》《杭州府志》《浙江通志》等史籍都記載了北宋時杭州知府中的提轄武松勇於為民除惡的俠義壯舉。上述史籍中,武松原系浪跡江湖的賣藝人,“貌奇偉,嘗使技於湧金門外”,“非盜也”。杭州知府高權見武松武藝高強,人才出眾,遂邀請入府,讓他充當都頭。
不久,因功被提為提轄,成為知府高權的心腹。後來高權因得罪權貴,被奸人誣諂而罷官。武松也因此受到牽連,被趕出衙門。繼任的新知府是太師蔡京的兒子蔡鋆,是個大奸臣。他倚仗其父的權勢,在杭州任上虐政殃民,百姓怨聲載道,人稱蔡鋆為“蔡虎”。武松對這個奸臣恨之入骨,決心拼上性命也要為民除害。
一日,他身藏利刃,隱匿在蔡府之前,候蔡婆前呼後擁而來之際,箭一般衝上前去,向蔡鋆猛刺數刀,當即結果了他的性命。官兵蜂擁前來圍攻武松,武松終因寡不敵眾被官兵捕獲。後慘遭重刑死於獄中。當地“百姓深感其德,葬於杭州西泠橋畔”,後人立碑,題曰“宋義士武松之墓”。
可見,歷史上武松打的是“蔡虎”(蔡京的兒子蔡鋆),這段真實的記載,想必施耐庵是看過的,將其中的幾個細節充分渲染,便成了小說中的武松。退一步說,就算武松真的碰到老虎也就是華南虎了(因為事發中國山東,故為華南虎),也不可能赤手空拳將其打死。
因為從人與老虎的種種生理對比,人如果不借用武器是不可能將一頭成年老虎打死,而歷史上所記載的打虎之事,也都是藉助了武器才成功的。所以說,華南虎被說成可以被人赤手空拳打死實在冤枉,弄得人們都覺得華南虎好對付,以至於它們在野外都都絕跡了!
史實相悖指數:★★★★★★★★
世人誤解指數:★★★★★★★★
綜合評定指數:★★★★★★★★
千古奇冤:王八蛋是怎麼得罪中國人的
中國話中,罵人最厲害的當數這“王八蛋”了:因為這三個字不但罵了你本人是“王八蛋”,還罵了你父母是王八,可以說是一箭雙鵰,狠毒下流。那麼,為什麼“王八蛋”是罵人,而其他動物的蛋,比如雞蛋、鴨蛋,甚至其他爬行類動物的蛋,比如蜥蜴蛋、蛇蛋……都不是罵人的話呢?王八究竟怎麼得罪了中國人,居然成為這麼惡毒的咒語?
最大的原因是來源於人們對王八(烏龜)的誤會,這誤會大概從漢代就開始了:東漢時號稱“五經無雙”的經學家古文字學家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講到“龜”字時,這麼說:“龜,舊也。外骨內肉者也,從它(蛇),龜頭與它頭同。天地之性,廣肩無雄,龜鱉之類,以它為雄。”後人在《五雜俎》也說“龜不能交,而縱其牝者與蛇交”。《埤雅》中說“廣肩無雄,與蛇為匹,故龜與它合,謂之玄武”———也就是說,古人認為龜這種動物全是雌的,所以,它要下龜蛋(“王八蛋”)生小烏龜的話,就只有把蛇(“它”)當自己老公,和蛇交配。古人把他們心目中的龜這一特點用在人類身上,那些老婆跟其他人上床生下來的蛋,自然就是“王八蛋”了!
其實,這種說法是人們的想當然:大家看到烏龜揹著個大甲殼,胸上也是一塊甲板,就想象這樣的東西要相互交配,簡直不可能。於是又胡思亂想它該跟誰做夫妻最合適,想來想去,就想到了蛇頭上:這首先是因為“龜頭與它頭同”,既然它們這麼有“夫妻相”,那它們搞在一起也就有了基礎;其次,也因為古人大概以為只有蛇的那種無孔不入的身軀才能與龜這種壁壘森嚴的動物交配。就因為這兩點想當然的理由,古人就亂點鴛鴦譜地將烏龜配給了花蛇。
其實,這只是古人的胡思亂想與胡說八道。我看中央臺的《動物世界》就親眼看見過烏龜小姐跟烏龜先生製造“王八蛋”的過程:它們彼此是愛得十分艱難吃力,沒有萬物之靈的人類那麼隨心所欲,可經過努力,也還是能夠琴瑟和諧的。焉用那八竿子都打不著的蛇來幫忙?不過,話又說回來,古代的許慎又沒有看《動物世界》的幸運,憑空想象龜與龜做愛,也實在困難,所以硬將龜派去與蛇做親家,也不是不可原諒的。
上世紀初,曾參加過戊戌變法的王照就漢語拼音化問題與當時有名的油嘴吳敬恆發生爭執。吳敬恆這傢伙口才端的了得,嬉笑怒罵尖酸刻薄,把個口才不如他的王照噎得直翻白眼。王照急了,就張口罵對方:“王八蛋!”吳敬恆這傢伙哪裡是盞省油的燈?又豈是捱了罵不回擊的主兒?不過,他的回擊很有趣———他裝模作樣地嘆口氣:“鄙人不姓王!”就一句,便把這綠帽子完璧歸“照”。罵得雖然很巧妙,但站在烏龜的立場上,卻完全可以告他們二人誹謗罪。
千古奇冤揭秘:岳飛為什麼“必須要死”?
南宋政權雖然暫時安定了下來,但外有金兵虎視眈眈,隨時可能再次南下,內有各地潰兵敗將組成的遊寇集團和農民的反抗武裝,極大中興四將圖地威脅著宋廷的統治。在這種情況下,高宗不得不拋開壓制武將的祖宗家法,著意籠絡重用武將。當時最有名的將領就是南渡後的“中興四將”。其中,劉光世出身將門,其父官拜節度使,他本人早年曾隨父鎮壓方臘起義;張俊和韓世忠都是行伍出身,靖康年間就追隨趙構,在平定苗劉兵變中又都立有大功;而岳飛則是資歷最淺的一位,但是在短短几年間,他的戰功和威名就已超越其他諸將,紹興四年八月,在收復襄漢六郡之後,宋廷授他為清遠軍節度使,地位與劉光世、張俊、韓世忠不相上下。
高宗是在向金人求和而不得的形勢下才重用武將的,其目的只是自衛,並沒有北伐恢復的打算。岳飛收復的失地,實際是從金人建立的傀儡政權偽齊手中奪取的。岳飛出兵前,高宗明白他與其他將領只守不攻的作風不同,特地下手詔,告誡他只需收復偽齊所奪之地,千萬不可領兵北上,觸犯金人,否則就算立下戰功,也定要嚴懲。這一紙詔書,牢牢地束縛了岳飛的手腳,加上岳家軍只有不到三萬人的兵力,也無力進行北伐,因此岳飛只好在收復襄漢後,率主力退守鄂州。
偽齊銅印
面對金人的進攻,高宗始終不願放棄投降求和。儘管紹興四年以後,岳飛、韓世忠等率軍先後擊敗了金和偽齊的兩次南侵,但高宗並不想利用這絕好時機進行北伐,宋軍的戰果只是為他與金朝議和提供了討價還價的砝碼。就在各地抗金斗爭接連取得勝利的時候,高宗派出求和的使臣絡繹不絕。紹興七年年底,宋使王倫從金朝帶來了議和條件,金朝要求南宋稱臣、交納歲幣,作為交換,金朝答應廢黜偽齊,歸還徽宗帝后棺木和高宗生母韋氏,歸還河南地。高宗得到這個訊息,欣喜異常,屈膝求和的決心更加堅定,他再派王倫使金,與金朝商量具體的和談事宜。
高宗議和的決定遭到了朝野上下的強烈反對,其中幾位手握重兵的大將的意見,對於和議能否順利簽定至關重要。紹興八年八月,高宗召韓世忠、張俊與岳飛入朝,希望說服他們至少不反對和議。張俊向來害怕金兵,在歷次對金作戰中都極力避免與金兵交鋒,其為人又善於岳飛像
逢迎,所以馬上表態支援議和。而韓世忠與岳飛則堅決反對,岳飛更是對高宗明確表示:“夷狄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相臣謀國不善,恐貽後世譏議。”這番義正詞嚴的話不禁使高宗對岳飛心生嫌忌。
其實,在此之前,岳飛已經在兩件大事上冒犯了高宗。這位抗金最堅決的大將個性耿直,在戰場上有勇有謀,而在政治鬥爭中卻顯得缺少心計,太不善於保護自己。
紹興七年三月,宋廷解除了“中興四將”之一的劉光世的兵權,高宗本來答應將劉光世率領的淮西軍隊撥給岳飛指揮,岳飛信以為真,以為這樣一來,自己兵力大增,興奮之餘,立即提出要帶兵10萬,出師北伐,這正犯了高宗的大忌。高宗臨時變卦,拒絕將淮西軍隊交給岳飛。對高宗的出爾反爾,岳飛十分憤慨,一怒之下,他竟然離開本軍駐地鄂州,以為母守孝為名上了廬山。在高宗看來,這種行為分明是要挾君主,但當時金兵的威脅尚在,解除岳飛兵權的時機並不成熟,因此高宗不得不再三下詔,對岳飛好言撫慰,敦促其下山。六月,岳飛返朝,向高宗請罪,高宗表示對其寬恕的同時,引用太祖“犯吾法者,惟有劍耳”的話以示警告,言語之中已經暗藏殺機。
第二件事發生在同年八月。返朝不久的岳飛好心建議高宗早立太子。高宗的獨子趙旉8年前夭亡,他又在揚州潰退時受了驚嚇,失去了生育能力,但高宗時年才30歲,內心仍抱有生育的希望,此時立太子,在他看來無疑是向天下暴露其難言之隱。宋朝的祖宗家法也規定武將不得干預朝政。所以,岳飛的建議一下又觸犯了兩大忌諱,更加深了高宗對他的忌恨。
這兩件事以及在抗金恢復上毫不妥協的立場,為岳飛日後的命運埋下了禍根。紹興八年,高宗與金朝的媾和活動正緊鑼密鼓地進行,文武百官的反對之聲日益高漲,只有秦檜極力支援高宗議和。十一月,金朝“詔諭江南使”張通古與宋使王倫南來。金使的稱號中將“宋國”稱為“江南”,敵對兩國互通訊息,應稱“國信”,金朝卻稱“詔諭”,顯而易見,這是金人故意羞辱南宋。金人接下來的要求更令南宋臣民難以接受,金使居然要高宗跪拜受詔,奉表稱臣。為了苟安偷生,高宗對此並不介意,他冠冕堂皇地表示:“只要百姓能免於刀兵之苦,朕可以犧牲自己的體面來換取和議。”然而,岳飛手跡天子有此“美意”,臣民們卻不願“領情”,朝廷內外群情激憤,抗議運動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聲勢和規模,臨安市民甚至在街上貼出醒目的榜文:“秦相公(秦檜)是細作(奸細)!”矛頭雖然是指向秦檜,實際上表達出對高宗的強烈不滿。儘管高宗惱羞成怒,將反對激烈的大臣一一貶謫,但面對輿論的強大壓力,他也不能不有所顧忌。十二月,高宗以為徽宗守孝為藉口,由秦檜等宰執大臣代他向金使行跪拜禮,接受了金朝的國書。
高宗以為和議之事已成,從此就可以安享太平,便大赦天下,給文武大臣加官晉爵。岳飛在接到升官詔書後,當即上書表示拒絕,提醒高宗不可相信金人,並重申自己率師北伐的宏圖大願。高宗和秦檜此時對岳飛切齒痛恨,除掉岳飛的陰謀已經在醞釀之中了。
果然不出岳飛所料,紹興十年五月,金人撕毀和議,再次南侵,岳飛率軍又奔赴抗金前線。隨著金兵在川陝、兩淮等地的進攻相繼受挫,宋軍進入戰略反攻,岳飛進軍中原。他命
原抗金義軍首領梁興等渡過黃河,聯絡河北義軍,結成“忠義巡社”,攻取河東、河北州縣,以實現他確立的“連結河朔”的戰略方針,同時親自領兵長驅直入,進駐郾城。七月,金將兀朮集結大軍,從開封直撲郾城,岳家軍以寡敵眾,大敗金兵。接著,兀朮又轉攻潁昌,岳飛對此早有防範,事先已命長子岳雲前往支援,兀朮在潁昌再遭岳家軍的沉重打擊。岳家軍乘勝追擊,一直打到了距離開封只有45裡的朱仙鎮。北方義軍也紛紛響應,收復了黃河南北的部分州縣。金兵不得不發出“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慨嘆,並打算放棄開封,渡過黃河北逃。
岳家軍的接連勝利當然不利於高宗和秦檜與金朝重開和議,他們連下12道金字牌,催促岳飛立即班師。此時,數萬岳家軍由於收復失地很多,戰線過長,兵力分散,而且,其他各路軍隊也已接到撤軍的命令,張俊、韓世忠、劉錡等部陸續班師,岳飛要想在沒有後方支援、缺乏友軍配合的情況下,孤軍深入,收復故土,實是難上加難。在形勢和君命的逼迫下,岳飛違心地拒絕了兩河百姓要他繼續北伐的懇求,奉詔班師。退兵之日,他不禁深深痛惜自己的“十年之力,廢於一旦”!這次最有希望的北伐就這樣被高宗和秦檜葬送了。
紹興十一年正月,兀朮統領近10萬大軍捲土重來,直攻淮西。高宗命駐守鄂州的岳飛率軍增援淮西,但岳飛援軍尚未趕到戰場,楊存中與劉錡、王德等已在柘皋大敗金兵。張俊準備獨吞戰功,便打發岳飛等回軍,不料兀朮命孔彥舟回師攻陷亳州,並重創前來救援的楊存中和王德軍,當岳飛率領的援軍趕到時,金兵已安然渡淮北上。
岳飛兩次赴援淮西,行動似乎都慢了一些,他向以用兵神速著稱,這不能不說是極大的反常。究其原因,第一次據說是當時岳飛正患感冒,第二次則是軍隊乏糧,其中是否夾雜著對高宗阻撓他北伐的不滿情緒,就不得而知了。但不管實際情況如何,這件事還是成了後來秦檜陷害他的口實。
淮西之戰後,高宗加緊了削奪武將兵權的活動。由於南宋建立以來,他不得不倚重武將外抗金兵,內平遊寇,結果造成武將勢力崛起,對皇權構成了潛在的威脅。因此,紹興十一年四月,高宗將張俊、韓世忠和岳飛召到臨安,任命張俊、韓世忠為樞密使,岳飛為副使,名為升官,實際是奪去了三大將的兵權,三將所轄軍隊從此直接聽命於皇帝。
接著,高宗和秦檜將迫害的矛頭直指岳飛。七月,秦檜死黨万俟卨(mòqíxiè)秉承上意,上章彈劾岳飛,他抓住岳飛曾經擅離職守、私上廬山以及沒有及時應援淮西等事,大做文章,並把張俊撤除淮東防務的事情栽贓到岳飛頭上。岳飛意識到自己處境險惡,上書辭職,懇求高宗“保全於始終”,能放過自己,但高宗對岳飛的厭惡由來已久,根本不打算手下留情。
僅憑上面的幾條“罪狀”,尚不足以置岳飛於死地,秦檜又指使張俊脅迫岳飛部下王貴、王俊,誣告岳飛愛將張憲密謀要挾朝廷還兵給岳飛,串通謀反。張憲被押送大理寺審訊,嚴刑逼供之下,張憲仍然不肯屈招。好不容易等來了除掉岳飛的機會,高宗怎能因證據不足就輕易放過?他決定讓大理寺審理岳飛一案。十月,岳飛、岳雲父子被投入大理寺獄中,御史中丞何鑄與大理卿週三畏奉詔審訊。何鑄反覆訊問,實在得不到任何岳飛謀反的證據,在審訊時,又看到岳飛背部刺的“盡忠報國”四字,深知岳飛的忠心與清白,便向秦檜力辯其冤。秦檜抬出高宗來,明確告訴他:“此上意也。”也就是高宗要置岳飛於死地。何鑄憤然道:“我豈是為區區一個岳飛的性命,強敵未滅,無緣無故誅殺一員大將,勢必失去軍心,決非社稷長久之計!”何鑄既然對岳飛下不了毒手,秦檜便奏請高宗,改命万俟卨為御史中丞,鍛鑄冤獄。岳飛身受酷刑折磨,知道自己根本沒有申辯的機會,他在獄中悲憤地寫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個大字,向高宗和秦檜發出了最後的抗議。
聽說岳飛以謀反罪入獄,已經辭官在家、明哲保身的韓世忠再也無法坐視不理,他當面責問秦檜,岳飛謀反的證據究竟何在,秦檜答道:“其事體莫須有。”意思是這件事情大概有吧。韓世忠氣憤地說:“‘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但是,高宗和秦檜殺害岳飛的心意已決。在高宗看來,除去岳飛,既可以使和談順利進行,又能震懾其他武將,收到殺一儆百的效果,真是一舉兩得。因此,他不惜違背“不殺大臣”的祖宗家法,於紹興十一年(1141)十二月二十九日,親自下旨,以毒酒賜死岳飛,張憲、岳雲斬首。
岳飛墓
岳飛自20歲從軍,到39歲被害,一生戎馬倥傯,戰鬥在抗金的最前線,時時不忘以恢復中原為己任。他領導的岳家軍紀律嚴明,驍勇善戰,沉重打擊了南侵的金兵。有人曾問岳飛,天下何時才能太平,他答道:“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的確,像岳飛這樣既不蓄姬妾又不營私財的正派官員,在中國古代社會里是非常罕見的。但是,在當時的情勢下,岳飛越是廉潔正直,高宗和秦檜對他就越是忌恨,必欲除之而後快。一代抗金名將最終不是犧牲在戰場上,而是死於自己所保衛的朝廷之手,不禁令後世之人對他更生無盡的痛惜和由衷的崇敬之情。
相關閱讀:
岳飛什麼錯導致被皇帝處死
河南很多地名都有來歷、有講究。前不久,記者在漯河市郾城區(原郾城縣)就發現了幾個有趣的村名:指揮寨、掛刀營、柺子張。普通村名都是丁崗、馬灣什麼的,這幾個村名卻有點“殺氣騰騰”的味道。
在指揮寨村外,記者與幾位村民聊起了村名的來歷,60來歲的袁德成先生有點不好意思地摸著後腦勺說:“好像以前這兒住個大官,是個指揮長,他叫啥名字我可不知道。”記者有點失望,請教他們找誰能問清楚,他們商量了好一會兒,很肯定地告訴記者,怕是沒人知道了。
陪同記者前去的郾城區文化局辦公室主任王俊傑也有點失望,他指點著路旁藍色的“指揮寨”村牌說,根據地方史志專家的研究,800多年前郾城大戰時,岳飛指揮部就駐紮在這裡,後來為了紀念岳飛起了這樣的村名;掛刀營的得名,是由於岳飛為嚴整軍紀,在村口大樹上懸掛過一口大刀;柺子張村則是岳飛大破柺子馬的地方。15年前,縣裡曾想在指揮寨造個指揮台,但因資金問題擱置了。
郾城大戰青史留名,如今竟然找不到一點遺蹟了,只找到幾個似是而非的村名,這實在讓記者感到遺憾。
隨後記者來到許昌,想找找潁昌大戰的蹤跡,但也幾乎沒什麼收穫。只是許昌火車站前同樣是藍色的“潁昌路”牌子,能讓人產生一點聯想。
1140年,許昌(宋時叫潁昌)和郾城這兩座城池,曾見證了一個歷史時刻,一個讓後世無數人既熱血澎湃又悲憤填膺的歷史時刻。
岳家軍在這裡數次擊敗金軍主力,岳飛與諸將相約痛飲黃龍;而潁昌大戰三天後,岳家軍就接到撤軍的命令,不得不放棄已經收復的河南半壁河山,班師南下,從而錯失了收復中原、洗雪靖康之恥的最好時機。河南也因此錯過了再次成為全國性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機會。
當時南宋四路大軍進攻中原,岳飛的部隊又打敗金軍主力,收復失地、洗雪國恥的機會就在眼前,趙構和秦檜為什麼下令大軍班師?一年後人們似乎看到了謎底,韓世忠、岳飛等人被任命為國防部正、副部長,不再具體管理部隊,“岳家軍”、“韓家軍”、“張家軍”統統變成了“趙家軍”。趙構拍拍手安了心,但收復中原的王朝夙願卻越來越渺茫。
岳飛收復鄭州、洛陽
“十年之功,毀於一旦!”800多年前,岳飛在郾城如此嘆息。
1140年6月到7月,岳家軍揮師北伐,一個多月的時間,他們收復了許昌、鄭州、洛陽等地,並在郾城、許昌連續擊敗金軍主力,岳飛的心情暢快到了極點,但幾天後,他就被迫班師,心情由大喜到大悲,糟到了極點。
“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耳!”為了這一天,岳飛努力了十年。
1129年,岳飛被迫跟隨杜充撤離開封時,他夢想的就是這一天。在江南,他阻擊金軍,收復建康(今南京),又奉命掃平許多叛軍和農民起義軍,他率領的“岳家軍”也逐漸發展壯大,成為南宋最可依靠的勁旅。他本人的軍事才華充分展露,成為南宋“中興四將”中功勳最著、升遷最快的一個。但岳飛之志,並不在個人富貴。打造一支鋼鐵之師,收復中原,洗雪國恥,是他平生最大的夢想。
岳飛的生活極其儉樸。一位新加入岳家軍的將領是位美食家,他請岳飛吃飯,上了一道好菜,岳飛吃了幾口,稱讚道:真好吃,這麼好的東西一次吃完太可惜,留著晚上再吃吧。那位大將羞愧得恨不能找個地縫鑽進去。還有位好色的大將千里迢迢給岳飛送來一個四川美女,岳飛在屋外問道:我這裡穿不上絲綢的衣服,吃的都是粗糧,這樣的日子你能過下去嗎?屋內傳來“哧哧”的笑聲,於是岳飛見都沒見,就讓來人把美女帶了回去。
岳飛的心思都放在治軍打仗上。他的部隊“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打仗時銳不可當,深得南宋及淪陷區百姓的愛戴。在他看來,國仇大過天。名將楊再興原是流寇曹成的將領,與岳家軍作戰時,他殺死了岳飛的弟弟嶽翻。後來兵敗被俘,楊再興在岳飛面前慷慨陳詞,表示要為國效命。岳飛愛他豪壯,親自為他鬆綁。後來在郾城大戰中,楊再興單槍匹馬殺入金陣尋找金兀朮,雖沒遇到兀朮,卻也殺了百十名金兵。隨後他在小商橋以300名騎兵殺入12萬金軍大陣,殺敵上千,自己也被亂箭射死。戰後岳飛為他舉行火化葬禮,發現他身上的箭頭竟有兩升,全軍為之感泣。
1134年,岳飛奉命北伐,收復襄陽、唐州(今唐河縣)、鄧州和信陽等地,從此坐鎮襄陽,時刻準備進軍中原。兩年後,岳家軍再次北伐,所戰皆捷,攻取了河南欒川、盧氏、嵩縣,陝西商縣等地,但由於後勤供應不上,留在襄陽的岳家軍甚至有士兵活活餓死的,岳家軍不得不退兵。
1140年,金軍毀盟攻取河南,順昌被圍時,金軍極有可能再下江南。宋高宗為了自保,令張俊攻取宿州、亳州,韓世忠攻淮陽(今江蘇邳州),岳飛進軍陳州(今河南淮陽)。數路大軍劍指中原,形成頗有戰略優勢的進攻態勢。當劉在順昌擊敗金軍主力後,宋軍士氣高漲,形勢極為有利。
岳飛打下陳州後並沒有在這裡止步,他的百勝之師在一個多月內,攻佔了許昌、洛陽、鄭州、中牟等地,然後把主力集結在許昌一帶,準備尋機與金兵主力決戰。在郾城、許昌發生的數次大戰中,岳家軍“人為血人,馬為血馬”,仍無一人肯回顧,終於一次次大敗金軍主力。
為收復中原,岳飛派人在淪陷區做了大量的工作,關隘、渡口的車伕和舵手,飯店、旅社中的店小二,組成了一張岳家軍聯絡網,抗金的“地下工作者”“往來無礙,食宿有所”。到達許昌後,岳飛派遣原從黃河北投奔過來的梁興、董榮等人渡河北上,聯絡當地義軍,一時間打著岳家軍旗號的義軍風起雲湧,“剿殺金賊,佔奪州縣”,使金人在燕京以南很多地方的統治陷入癱瘓。
宗澤臨死前“過河”的夙願,極有可能由他當年賞識提拔的部將實現。
但就在這個時候,命令岳飛班師的聖旨——民間傳說中的12道金牌送到了岳飛的手中。不難想像,下達班師的命令,對岳飛是一件多麼痛苦的事情。據說,岳飛從郾城、許昌撤軍時,當地百姓“哭聲遍野”,岳飛也傾灑了無奈的英雄淚。岳家軍一撤,淪陷區起事的義軍失去依靠,將要燎原的大火頓時熄滅。
南宋版“攘外必先安內”
1140年岳飛班師,成為後人爭論不休的話題。
有人說,岳飛是“愚忠”,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幹嗎聽他的?收復了開封再說。
事實上,其他幾路大軍已經奉命撤退,岳飛已成孤軍。如果不撤退,不但得不到糧草供應,甚至可能被視為叛軍,那樣的話岳家軍就很危險了。
有人認為,趙構命令撤軍有他的道理,當時宋軍沒有徹底打敗金人的實力。但當時趙構跟金人可能是“麻稈打狼——兩頭都怕”,宋朝大臣洪皓那時出使燕京,他發回密報說:“順昌之捷,金人震恐喪魄,燕之重寶珍器,悉徙而北,意欲捐燕以南棄之。”史學家多認為,宋金強弱之勢已經發生變化,金人宿將大多已經死了,金軍整體戰鬥力下降,而如果宋朝諸路大軍齊心協力,分路進擊,協同作戰,則“兀朮可擒,汴京可復”。遺憾的是,“王師亟還,自失機會,良可惜也”。清代著名學者王夫之認為,宋軍還不具有滅金的實力,但他同樣認為,當時宋軍收復黃河以南地區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秦檜的兒子秦熺在描述1140年前後南宋內部軍政狀況時,用了四個字:“太阿倒持”,太阿是古代著名的寶劍,所謂“倒持”的意思是,本來應該由皇帝握著對付臣下的寶劍柄,反而握在了臣下的手中。秦熺說,高宗早就有意革除“積歲倒持之患”。或許在高宗看來,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岳飛所想的收復中原、洗雪國恥,而是如何鞏固自己的皇權,避免受到內部的威脅。換句話說,命令岳飛班師,很可能不是擔心打不過金人,而是擔心岳飛的威望和兵力大得超出了自己的控制範圍。這算得上南宋版的“攘外必先安內”。
宋太祖曾經“杯酒釋兵權”,建立了一套文臣控兵體制。而在宋金戰爭中,軍事才能突出的武將逐漸建立了自己的部隊,他們權力很大,不但有軍權,還擁有轄區內的民政、財政大權,部隊與武將關係十分密切,都以主將之姓為名,如岳飛的“岳家軍”、韓世忠的“韓家軍”等。
這種狀況極大地提高了南宋軍隊的戰鬥力,使他們在與金人的戰鬥中逐漸扭轉了局面。不過,這種情形絕不是趙構所希望的。
削奪武將兵權的行動,從1132年就悄悄地開始了,只不過當時南宋風雨飄搖,趙構不得不依靠這些大將,不敢驟然重收兵權。1140年發生的一切,讓趙構底氣足了,他意識到金人已經不能對他構成致命的威脅,於是收兵權的步子就大了起來。
1141年年初,兀朮再次舉兵南侵,但在合肥附近的柘皋鎮被宋軍打敗,隨後兀朮在濠州(今鳳陽)設伏打敗宋軍後北撤。他也意識到今非昔比,再與南宋交兵佔不到什麼上風了,於是,宋金議和再度悄悄進行。
高宗以慶祝柘皋之捷為名,把岳飛、韓世忠、張俊三大將召回杭州,任命韓世忠、張俊為樞密使,岳飛為副使,看起來是讓他們參與最高軍事決策,實際是不再讓他們掌管軍隊。高宗又下詔:“凡爾有眾,朕親統領”,解散三大將的統帥部,使他們的軍隊直接隸屬中央,提高軍隊“中層幹部”的權位,讓他們分別管理部隊,而軍隊的統帥則臨戰時由皇帝親自指派。至此,趙構完成了宋朝第二次“杯酒釋兵權”,“岳家軍”、“韓家軍”、“張家軍”統統變成了“趙家軍”。
但岳飛、韓世忠威名素著,深得軍民愛戴,他們的存在,都可能是一種威脅。
韓世忠先被選為打擊物件。岳飛被派和張俊一起去原“韓家軍”檢查工作,岳飛發現張俊竟按照秦檜的吩咐在整韓世忠謀反的“材料”,他大吃一驚,趕忙連夜派人送信。韓世忠聞訊大驚,他連忙入宮求見趙構,伏地大哭,解開衣服,請趙構看自己身上的刀痕箭瘢。他的手曾中毒箭入骨,兩隻手只剩四個指頭。或許這雙殘手救了他,趙構此後不再與他為難。而韓世忠從此深居簡出,不再跟自己過去的部下見面,喜歡上了佛教和老子,自號清涼居士。偶爾他會帶個書童,騎頭小毛驢,在西湖邊看看風花雪月。
岳飛救了韓世忠,卻難救自己。
岳飛的錯,就在於他太完美了。作為武將,他不但不惜死,還不愛錢,不貪女色,打勝仗得到賞賜就分給部下。平時什麼事都很低調,唯獨在收復中原問題上他異常桀驁不馴,“忠憤激烈,議論持正,不挫於人”。
或許趙構真的把岳飛看成一個威脅。但秦檜夥同張俊用盡了各種辦法,給岳飛定的罪名也就是三個字:“莫須有。”這三個字,後世成為冤獄的代名詞。
岳飛死了,那年,這個河南人年僅39歲。
同時死去的,還有收復中原的希望。
南宋的歷史,在和與戰之間徘徊。後來,南宋軍隊曾經兩次北伐,但都無功而返,甚至自取其辱。杭州繁榮起來,不亞於當年的汴京,很多人安逸下來,收復中原成了一個遙遠的夢想。但在柔美旖旎的西子湖畔,還是有一些陽剛磊落的詩魂在懷念中原,他們內心積鬱的悲憤,化為南宋文學最動人的光芒。明日請繼續關注“大宋南遷·仰天長嘯收拾舊山河”之四:《回望中原:南宋愛國詩詞的靈魂》。
1140年6月到7月,岳家軍揮師北伐,一個多月的時間,他們收復了許昌、鄭州、洛陽等地,並在郾城、許昌連續擊敗金軍主力,但幾天後,岳飛就被迫班師,收復中原的希望成為泡影。
漯河市郾城區指揮寨村,是當年郾城大戰時岳飛指揮部駐紮的地方。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岳飛,起了這樣的村名。
還原歷史真相:揭露中國十大千古奇冤
NO.10 李鴻章—— 替罪羔羊,枉背滿清黑鍋
滿清的賣國賊只有一個,那就是掌握滿清實際權力的西太后。在清朝,特別是在西太后時代,連光緒皇帝都得聽太后的,何況一個當北洋大臣的李鴻章。
李鴻章冤,所以儘管當時就有全體軍機大臣為其喊冤,集體上奏:“中國之敗全由不西化之故,非鴻章之過”,但總要有人承擔責任吧?朝廷豈可將矛頭指向自己,豈可輕易引火燒身?所以,那個帽子也只有給他戴上了。
李鴻章簽完《馬關條約》就被革了職,1900年,他躺在病榻上吐著血還在與洋人爭辯周旋。
1901年他代表大清國與11列強簽完《辛丑條約》後,再次大口大口地吐血。他死前一小時,俄國公使的還站在他躺著的床頭面前逼迫他,其時李鴻章已經是口不能言,唯有眼中不停的流著淚。
李鴻章給朝廷遺折中說“切盼”大清國“舉行新政,力圖自強”的願望,並提醒朝廷“一國生事,多國構煽”,要警惕列強對中國存在“野心”。
NO.9 李道宗—— 王朝基石,慘變猥瑣小人
李道宗(600年-653年)字承範,唐宗室,始封任城郡王,18歲從秦王李世民征戰劉武周,參加了唐初全國統一戰爭、唐對東突厥、對吐谷渾、對薛延陀、對高麗的歷次對外戰爭,功勳卓越、影響深遠。
道宗雖貴為皇室,但禮賢下士、勤奮讀書、生活儉樸、品德高尚,又極富謀略眼光、善於謀劃、作戰勇敢、身先士卒,一生百戰未有所失,同河間王李孝恭並稱當代英傑,受世人所敬仰,實為中國歷史上一代名將。
小說《薛家將》把他描述成一個反面人物是不符歷史事實了,是對李道宗將軍的汙衊,在此必須指出,因此讀者要分情歷史同文學,不要委曲歷史名人還原歷史人物原貌。
NO.8 蘇定方——軍功顯赫,何來奸詐之說
說起這個蘇定方,老一輩的人都會想到著名的武生戲《羅成叫關》裡那個動不動就奸笑的白臉大鬍子。
在《說唐》和《隋唐演義》裡,在竇建德旗下的時候,他設計害死了正面英雄羅藝、羅成父子,尤其是這個少年英武的帥哥羅成,是英雄秦瓊的表弟,是天下第一武狀元,又是唐軍第一勇將,人氣高得不得了,結果中了蘇定方的圈套,萬箭穿身,死得那個慘啊。
然而歷史上真實的蘇定方,其膽略真是絕倫超群。有人評價蘇定方為唐高宗時期天下第一良將。
蘇定方一生中,為大唐破滅三個國家,都活捉了他們的君主,獻給高宗。可以軍功甚著。舊唐書評價它為“神略龕張”真是恰如其分。
NO.7 潘仁美——大宋名將,竟變千古奸臣
歷史上並沒有潘仁美,其原型是潘美。明朝有本叫《楊家府演義》的書,在歌頌楊業一門忠烈的同時,把潘仁美寫成了一個大奸大佞。
隨著楊家將的故事在民間的廣泛流傳,潘仁美的形象也被破壞怠盡,怎麼看都如那天下的烏鴉一般,橫豎都成了黑的了。
潘仁美其實是北宋一名有著赫赫戰功的開國名將,把他寫成大奸大佞,實在很冤枉。
潘仁美當時乃河北大名人,軍校出身,周世宗時,已經是一位頗有才幹的年輕將領,周世宗徵西北時,命他為永興軍(今陝西省西安市)護軍。
宋太祖登基時命潘美召集後周宰輔,曉以大義,使這些人對新朝俯首稱臣,甚至連改朝換代的聖旨,也是由潘美曉諭天下的。979年,潘美北伐契丹,節節勝利,被封代國公。潘美南征北戰,為宋王朝立下了赫赫戰功,可與史稱“良將第一”的曹彬相提並論。
NO.6 魏延—— 一代良將,硬安腦後反骨
魏延字文長,是三國後期蜀國的第一虎將,他曾效命於荊州劉表,後來轉投他處,在關羽攻城時,義斬太守,救下老將黃忠,成為蜀漢開國元勳的猛將。
《三國演義》中的魏延卻是一個被說成“腦後有反骨”的反賊。魏延作為蜀國後五虎將時代的戰將扛把子,卻一直不受信賴,尤其以子午谷奇謀不被諸葛亮採納最為後人惋惜即使是在那樣的環境下,魏延依然奮勇向前,為蜀漢的北伐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功勳。
至於魏延之死實乃與楊儀政治鬥爭的結果,與諸葛亮無關。魏延雖然才幹出眾,但他性格耿直,甚至有些剛愎自用,同僚們普遍對他敬而遠之。
不過,蜀軍中掌管後勤的官員楊儀卻從不把魏延放在眼裡。楊儀本性狷狹,為人奸詐。魏延一向看不起楊儀,而楊儀又偏偏與魏延對著幹,這使魏延十分惱火,對楊儀恨之入骨。久而久之,二人積怨很深,猶如水火。最後在楊儀的授意下,魏延全家被滿門抄斬,雞犬不留。楊儀洩私憤之情,暴露無遺。
NO.5 廖化—— 文武雙全,豈是平庸之輩
中國有一句盡人皆知的俗語:“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比喻辦事缺乏好手,讓能力一般的人出來負責。
一句話蓋棺論定,把廖化說成了一錢不值的平庸之輩:廖化這個人能力一般般,純屬“矬子裡面拔將軍”,任用他當先鋒是沒辦法的辦法。
實際情況是這個樣子嗎?曾看陳壽的《三國志》與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廖化不但不象成語中說的那樣窩囊,而且他“高調精彩亮相,武藝無比高強,也曾千里走單騎,差點活捉司馬懿”,是一位叱吒疆場的三國英雄。
廖化一生,先後跟著關羽、諸葛亮、姜維南征北戰,屢立戰功,以勇敢果斷著稱,最後官封至右車騎將軍,假節,領幷州刺史,封中鄉侯。在三國時就有“前有王、句,後有張、廖”之譽。王是王平,句是句扶,張為張翼,廖就是指的廖化。蜀國後期人才缺乏不假,但把廖化這樣文武雙全,有勇有謀的人才比喻成“平庸之輩”,只能是伯樂瞎了眼,豈不是歷史上一樁冤案!
NO.4 周瑜—— 雅量高致,反誣心胸狹小
因為一部“七分虛構、三分真實”的《三國演義》,周瑜讓人家喻戶嘵。但人們所知曉的這個周瑜卻與歷史上真實的周瑜判若兩人。
《三國演義》中的周瑜是一個風流倜儻、有些才幹,但心胸狹窄,總想算計諸葛亮卻總是搬起石頭砸自已的腳的大都督,是一個性格暴躁,政治、軍事才能遠遜於諸葛亮的人最後被諸葛亮氣死的人。
而歷史上真實的周瑜卻是一個德才出眾堪為中國古代男人楷模、洋溢著漢代風骨和中國古人崇尚的氣節之美、慷慨之氣、忠義之氣的優秀男人,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一位軍事奇才,是中國古代優秀男人的典範。
NO.3 登徒子——好色之名,竟因笨嘴拙舌
“登徒子”是好色之徒的代名詞,但登徒子到底是誰,他究竟怎樣好色,很多人都說不清楚。
登徒子是戰國時期楚國國君楚襄王的大夫,是一位政府官員。楚襄王很寵幸辭賦作家、屈原的弟子宋玉,登徒子很嫉妒,就向楚襄王進讒言道:“宋玉雖然長得文雅英俊,但是老是喜歡發牢騷,又是一個好色之徒,希望大王為了您的名聲著想,不要讓他跟隨您隨便在後宮出入。”
宋玉雖然是詭辯,但是邏輯性極強——我宋玉美色在前連眼睛都不眨一眨,登徒子卻連醜妻都愛得要死要活,登徒子難道不是真正的好色之徒嗎?
這番混蛋邏輯居然說服了楚襄王,楚襄王繼續寵幸宋玉,只是可憐了登徒子老先生,自從宋玉把和楚襄王的這段對話寫成了著名的《登徒子好色賦》,登徒子從此就成了“好色之徒”的代名詞。
NO.2 陳世美——得罪小人,冤背千古罵名
“陳世美科考時,妻子含辛茹苦,對他恩重如山,高中狀元后被仁宗招為駙馬,從此便數典忘祖,休了結髮妻子,享盡人間榮華富貴……於是他便成了中國男人忘恩負義的代表。”
世人皆罵陳世美並不是沒有根據,可是,又有幾個人瞭解陳世美幕後真正的故事呢?在中國的歷史上,確實存在陳世美這樣一個人。他出身在清朝時期的一個仕官家庭,成年後,便做了一名清正廉潔、大公無私、待人謙和的官員。
一日,朋友上門拜訪,並希望尋得一官半職,陳世美爽快答應並幫助了這位朋友。很快這件事就在當地傳開,於是同窗、好友、親威紛紛上門尋求幫助,由於人數太多實在無法應付,陳世美便吩咐管家將這等人士統統拒之門外。
不久後,一位曾在科考時幫助了陳世美的同窗也來到了陳府,管家在不知名的情況下也將他掃地出門。事後,他非常記恨陳世美,於是執筆將當時社會上發生的一些小人所為之事統統記於陳世美頭上,於是陳世美還是背上了千古罵名!
NO.1 華南虎—— 萬獸之王,竟輸赤手空拳
景陽岡武松打虎可謂《水滸傳》中的一段最婦孺皆知的著名橋段,小說中赤手空拳打死老虎的行者武松,早被人們看成歷史的英雄。但《水滸傳》畢竟是虛構的小說,歷史上根本沒有武松打虎一事。
《臨安縣誌》《西湖大觀》《杭州府志》《浙江通志》等史籍都記載了北宋時杭州知府中的提轄武松勇於為民除惡的俠義壯舉。
上述史籍中,武松原系浪跡江湖的賣藝人因功被提為提轄,成為知府高權的心腹。後來高權因得罪權貴,被奸人誣諂而罷官。繼任的新知府是太師蔡京的兒子蔡鋆,是個大奸臣。
他在杭州任上虐政殃民,百姓怨聲載道,人稱蔡鋆為“蔡虎”。武松對這個奸臣恨之入骨,最終了結了他的性命。
可見,歷史上武松打的是“蔡虎”(蔡京的兒子蔡鋆),而且從人與老虎的種種生理對比,人如果不借用武器是不可能將一頭成年老虎打死,而歷史上所記載的打虎之事,也都是藉助了武器才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