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膚色》之所以能獲得奧斯卡最佳真人短片獎,不僅是因其政治題材及劇本的出色,還在於影片的藝術手法上。那今天和大家聊聊《膚色》的視聽藝術。
充滿隱喻的海報
《膚色》的海報由一白一黑組成了一個完整的人。海報簡單明瞭,卻充滿著多重隱喻。
1、黑白的對比
一黑一白的膚色,不言而喻,是種族歧視的衝突對影片主題的契合。而海報也採用了黑白色調,直指在種族歧視面前,其他毫無色澤與意義,給人以壓抑感。
2、裂縫的隱喻
海報中有一道明顯撕裂的痕跡佔據視覺中央,這是種族、膚色間的裂痕。所謂的“人生而平等”也只是表象,因膚色不同帶來的傷害,是對政治謊言的強力抨擊。
3、小孩的設定
小孩作為畫面主體增強了諷刺意味。我們在很多戰爭題材的影視及文學作品中,幾乎都能看到孩子這一反戰元素。在本應該充滿童真歡樂的年紀裡,卻遭受著戰亂帶來的痛苦,透過硝煙四起的戰場,那孩童的目光純淨得讓人心痛。同樣,當種族歧視被潛移默化地根植在孩子的意識形態中時,社會的悲哀和諷刺更加強烈。
4、都是白T恤
如果對海報稍加細品,會發現不論是白人小孩還是黑人小孩都穿著白色T恤。白色是美好純潔的象徵,也是一個區域的象徵。這種區域的所指是白人至上的美國,即使在同一片土地上,也掩飾著黑白膚色的不平等。說什麼人權平等,都不過是崇高的理想。這一點,白人小孩所戴的飾物即能透露。
海報中,只有白人小孩特洛伊戴著鏈子,對於同齡來說,這是否暗示著先天的優越感呢?!這是由歷史積澱所帶來的膚色自豪感和優越感。
西瓜的意象
在上一篇的影片推薦中,有提到特洛伊射擊擊中了一個西瓜。
曾在網上,有則引起網友震驚的故事:一個職員因為送黑人西瓜被解僱了。
為什麼送西瓜會攤上大事兒呢?
就是因為西瓜是對黑人的侮辱,被視為了種族歧視。
WHAT?西瓜是一種歧視符號?
對,你沒聽錯。這還得從美國黑奴盛行的19世紀說起。
南方大力發展種植農業,黑人成了奴隸主最喜歡的廉價勞動力。對待表現好的黑人奴隸,白人奴隸主就會獎勵黑奴種西瓜。他們認為,黑人好吃懶做,只要一塊西瓜就能打發。而且,在那個時代,社會普遍認為只有低等人才會吃西瓜。於是,西瓜成代表黑人的一種符號語言。
隨著南北戰爭的結束,獲得解放的黑奴只能靠賣西瓜來養活自己。而白人難掩心中不快,便開始在很多公眾媒體上刊登了黑人與西瓜的圖片,用來肆意抹黑西瓜,醜化黑人。
除了西瓜外,炸雞、大瓶葡萄汽水或麥芽酒都被當成黑人的專屬符號。這點在《綠皮書》中也有過暗喻。白人司機Tony買了炸雞全家桶,而黑人鋼琴家Donald先是說:“黑人並不都愛吃同樣的食物”,但最終還是靠著後排座椅,翹著蘭花指,學著Tony吃起了炸雞。
在影片《膚色》中,年僅10歲的特洛伊擊中的這個西瓜,不僅寓意著意識形態上與黑人的對立,也為後面的故事發展埋下伏筆。
蛇的意象
蛇意味著冷血、暴力。
特洛伊在郊外抓住蛇並親吻它時,這意味著特洛伊欣然接受著暴力。但在孩子的眼中,蛇的顏色和毒沒有太大關聯。然而,在餐桌上約翰尼卻糾正特洛伊,說:判斷蛇是否有毒很簡單,就是看它的膚色,膚色越鮮豔,則毒性越強。
約翰尼培養了孩子根據膚色來辨別事物的好壞,這正是白人對黑人陳腐的、刻板的固化偏見。
色彩語言的運用
影片在拍攝時對色彩的運用也相得益彰。
1
在拍攝白人部分時,多為明亮色彩;而黑人片段則多為暗色系色調。透過這種典型化的藝術色彩處理,不僅深化了種族歧視間的矛盾,還能讓人直觀的感受到:白人至上和黑人卑微的社會生存狀態。
2
影片除了攝影色調上的色彩對比,還在道具上進行了設計。
比如:約翰尼在超市與黑人大叔產生矛盾時,約翰尼穿著著黑色T恤,而黑人大叔身穿白色T恤。聯想下約翰尼在餐桌上教兒子根據膚色辨別毒蛇的方法。就知道,此刻,對約翰尼有多大的諷刺,嚴重抨擊了對黑人敵意的刻板印象。
再比如:約翰尼將黑人大叔打倒後,當著黑人孩子的面,將純白色的牛奶倒在黑人身上。一方面,乳白色的奶隱喻著白人的天生優越感,也正是這種“白人至上”的觀念將黑人壓得窒息;另一方面,當著孩子的面,黑白對比的殘暴行為,加深了種族敵意,為黑人小孩用換膚復仇埋下伏筆。
當換膚後的約翰尼回到家長,妻子對他恐懼以及特洛伊的那一槍。我們不禁問道:
膚色是原罪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