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劇演員跨行導演電影,一般觀眾並不看好,覺得他們隔行如隔山,未必能拍出好作品。
但這種看法,在《你好,李煥英》這裡卻並不成立。因為一個新銳導演能否拍出好電影,往往不在過往,而在於他是否有充足的表達欲。
《你好,李煥英》是賈玲以子女身份寫給天下所有母親的懺悔書,也是她以女兒身份寫給已故母親的告白信。
打從一開始,這部電影就被賦予了真摯而豐沛的情感,可以輕而易舉地喚醒很多人的親情記憶。
正因如此,它會成為春節檔叫好又叫座的的票房黑馬,也就不足為奇了。
畢竟,就春節檔“闔家歡樂”的性質來看,一部春節檔電影能夠滿足觀眾觀影的情感需求,讓他們產生共情,就已經成功了一半。
而《你好,李煥英》,剛好就是這樣一部笑淚與共的動情喜劇——
《你好,李煥英》
正式聊電影之前,我們先來追溯一下這部電影與賈玲之間的淵源。
片中故事,由賈玲的親身經歷改編而來。“李煥英”,就是賈玲已故母親的名字。
對於母親,賈玲曾這樣形容:愛笑,心大,豪爽,有點好面子。
當年考大學,賈玲一共參加了兩次:第一次落榜,第二次考上了中戲。
而母親李煥英,就是在賈玲考進中戲後的第一個月意外去世的。
此後,母親的早逝就成了她心中一直邁不過去的一道坎。
每次提起媽媽,她都會泣不成聲,陷入深深的自責:
“如果現在自己在吃苦,那還好,因為媽媽也不會跟自己一起吃苦。”
“但是現在生活過得還挺好,那種遺憾感就不知道為什麼,會特別特別嚴重。”
在這份自責的驅動下,賈玲很想為已故的母親做點什麼。
於是,有了小品《你好,李煥英》的問世。
《你好,李煥英》是賈玲成立大碗娛樂後推出的第一個小品。小品和電影一樣,都是先笑後哭,都摻雜了穿越元素,都加入了“子欲養而親不待”的親情核心。
其中,有一段她與母親隔空喊話的動人臺詞,曾感染過無數人:
“媽,我給你買了冰箱,雙開門的。”“媽知道。”
“媽,那件買小了的綠色的皮衣,給你買了。”“媽知道。”
……
“媽,我想你了。”“媽知道”
表演過程中,賈玲曾數度哽咽、落淚。
而這出小品也因其強大的共情能力,被網友視作是賈玲在小品界的“封神之作”。
電影《你好,李煥英》保留了小品的情感主線和故事設定,在已有的敘事基礎上,又增加了很多戲劇橋段。就算觀眾看過小品,也不用擔心會提前被劇透。
片中故事,從1981年講起。
剛完成高考的賈曉玲和母親李煥英意外遭遇了一場車禍。
車禍後,李煥英性命垂危,而賈曉玲則陷入了深深的懊悔,覺得自己從小到大都沒做過一件讓母親高興的事。
就在這個時候,伏在病床前的賈曉玲,意外穿越到了1981年,與年輕時的李煥英相遇了。
那時候,李煥英正當花季,年輕、漂亮、身材高挑。
相遇之後,賈曉玲與李煥英成為姐妹,開始以另一種身份參與到母親的青春當中。
《你好,李煥英》給出的情境設定,看上去並不新鮮,不過是“穿越時空與父母相逢”的又一次應用。
在此之前,很多作品,都套用過類似橋段。
比如《回到未來》(1985)、《新難兄難弟》(1993)、《乘風破浪》(2017)和去年熱播的青春劇《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
《新難兄難弟》
這種設定,往往具備天然的戲劇性,可以一次又一次地激起觀眾的情感波瀾,引發共鳴。
比如,在《復仇者聯盟4》裡,鋼鐵俠就透過穿越見到了自己早逝的父親,為片中貢獻出了一段難得的淚點。
除了套用穿越梗之外,《你好,李煥英》裡的笑點與淚點還埋的非常接地氣。
影片沒有刻畫絕對的丑角,也沒有出現過分的鬧劇元素,更沒有出現強撓胳肢窩的尷尬場面,從根本上與低俗喜劇撇清了關係。
前半段,賈玲將真實貼地的喜劇橋段堆疊在電影當中,讓觀眾在捧腹之餘,能夠感受到一種家長裡短的瑣碎溫暖。
沈騰飾演的沈光林,雖然出場較晚,但卻為電影加分不少。
他飾演的角色,是一個能力不足的“廠二代”,靠父親的職務之便,得到了廣播臺臺長的位置。
很多觀眾,看到這樣的一個角色,都會本能地生出反感。
可電影中的沈騰,卻將這個角色演繹的生動可愛,讓觀眾對這個“長在笑點上的男人”生出由衷的敬佩。
儘管《你好,李煥英》獲得了觀眾的廣泛認可,但客觀來說,該片其實並沒有純正的電影思路。
它更像是在用電影的形式拍攝小品,在劇作上串聯出了多個小品段落:穿越、買電視、打排球、相親等等。
段落與段落之間,有著明顯的斷裂感與拼湊感,缺乏流暢的電影語言和場景排程。如果沒有賈玲強大的表達慾望作支撐,單獨把影片裡的段落拎出來,其實並不足以達到昇華主題的強大作用。
此外,《你好,李煥英》在展現女性價值觀方面,也表現得過分保守、過分單一。
電影裡,賈玲為我們塑造出了一個任勞任怨、無私奉獻的母親形象。這個母親形象,是一個符合刻板規範的母親形象。
雖然賈玲在採訪中曾一再強調女性在社會中所擁有的多個稜角,但她在電影裡卻並沒有給予女性做自由選擇的機會。
她只是交代了,李煥英在成為母親之前,會經歷怎樣的少女時代,一如電影所說:“自打我們記事起,媽媽好像就是一副中年婦女的模樣,但其實,她們也曾是花季少女,也曾是一個小孩,也曾是她們自己。”
如果片尾出現的“獻給所有母親”並不是一句口號化的標語,那這部電影大可在立意方面,站得更高一點——
女性可以選擇成為母親,也可以選擇只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