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經常會說一些"童言童語",看起來稚氣未脫。成年人聽到後,往往會哈哈一笑,不當一回事,有的甚至還會嘲笑一番。
然而,孩子的這些“童言童語”,恰恰反映了孩子最直接和本真的想法,也許會成就未來無限可能。
從孩子心底說出的話,對孩子的生命有多重要?今年國慶閱兵讓萬眾矚目,而參與的官兵們,用激昂計程車氣與態度,向人民交付了一份得意的答卷。
在這份答卷中,有一位特別的"考生",他的名字叫程強。
這個名字的主人,在2008年仍是一個孩子,當時他只有12歲,在汶川遭遇了那場天災。與眾不同的是,被空降兵救過的程強,心中萌生了要當一位光榮空降兵的願望。
並且在給空降兵們送別的時候,他舉起了一條"長大我要當空降兵"的橫幅。
2019年的國慶70年閱兵中,他以"黃繼光"班班長的身份,昂首闊步接受人民的檢閱,實現了人生的蛻變。
當年只有12歲的孩子,遵守和自己的諾言,這個過程在心理學上被稱為"自證預言"。
這是由已故美國著名社會科學研究專家、美國前科學社會學研究會主席羅伯特·金·默頓,在19世紀60年代左右提出的,這是一種社會心理學現象。
"自證預言"指的是:
最初人給自己假設了一個情境,若干時間之後,該虛假的情境,最終被實現。
孩子發自內心說出的話,根據"自證預言"效應,很大機率會在孩子成長中的某一個時間點,變成現實。
家長應瞭解"自證預言"的兩面屬性當然,除了類似程強的"我要當空降兵"這樣的"積極自證預言",其實也還存在"消極自證預言"。
這是因為"自證預言"也具有兩面性,既可以是樂觀的,又可以是悲觀的。在孩子在成長中,實現了最初印在心中的"積極"或是"消極"。
孩子透過"自證預言"完成的現實,就像傳說故事中的雙生子,一個走向光明,另一個沉沒如黑暗。
▲"消極自證預言"對孩子未來具有破壞作用
"我本是男兒郎,又不是女嬌娥"——程蝶衣《霸王別姬》
張國榮在《霸王別姬》裡飾演的程蝶衣,是中國電影史上一個極為經典的角色,常常被影迷津津樂道。
成年的程蝶衣,柔弱且瘋狂,眷戀師哥段小樓,會說出那句著名的臺詞:
"說的是一輩子!差一年,一個月,一天,一個時辰,都不算一輩子。"
為什麼他會有這樣"性別倒錯"的認知?
他原本是男性,從小在唱戲館子裡學唱的卻是青衣,也就是現在所說的"男扮女裝"的角色。
在程蝶衣小時候,他並沒有接受自己的青衣角色設定。
有句戲詞是"我本是女嬌娥,又不是男兒郎",他老是唱成"我本是男兒郎,又不是女嬌娥"。顯然這樣唱,是賺不到錢的,於是他遭受到了師父的嚴厲懲罰。
在當時畸形的社會背景下,除了因為生計要被迫出演"女嬌娥",小小的程蝶衣還經歷過張公公的摧殘。
在環境和自我的"洗腦"之下,程蝶衣終於在靈魂裡住進了女性角色,接受了自己"女嬌娥"的性別設定。
當小程蝶衣仍是個孩子的時候,不斷地接受到"我本是女嬌娥"的心理暗示之後,人格開始向女性化偏移,就是一例"消極自證預言"。
孩子的世界很小,對於成人來說,有些話可當耳旁風,對孩子來說,卻堪比天大。
如果孩子在幼小的心底埋下"消極自證預言",會摧毀孩子未來的可塑性,家長不應該忽視"消極自證預言"的不利影響。
▲"積極自證預言"不是人腦的第一選項
追尋"自證預言"得以實現的原因,可以發現,其源自於人對於未來的恐慌,焦慮感讓其對以後的行為作出"定義",形態態勢的正面或負面走向,造成截然不同的結果。
大眾在面對恐慌時,相對積極應對,更多人會自然而然的選擇消極的方式。
這是因為大腦的運轉資源也是有限的。日本著名腦神經科學家菅原道仁,在《超級大腦的七個習慣》中明確表示:
大腦喜愛節約能量,大腦天生懶惰,喜歡隨大流,且禁不住誘惑。因此,我們才會產生"無法挑戰自我""無法積極行動"等消極想法。
因此,當孩子遇到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時,大腦會不自主地摒棄掉"積極自證預言",這不是人腦的第一選項。
小沈是一位高三的學生,在班上成績中等偏上。老師對他的評價一直是"心理素質不過硬"。也就是說,平常考得都挺好,可一遇到正視考試就"發揮失常"。
"心理素質不過硬"這幾個字的評價,也就成了印在小沈心底的烙印。臨到考試前,小沈還焦慮不已"我總是考試失常,高考怎麼辦?"
不出所料,小沈最終沒有考上理想的大學,笑容似乎都從這個青春洋溢的少年身上悄悄溜走。
多少像小沈一樣的孩子,在苦悶中,與"積極自證預言"擦肩而過?
"自證預言"具有兩面屬性,而由大腦神經學和兒童發展心理學兩個角度,都可以判斷出,選擇消極容易,選擇積極艱難。
與此相反,能夠選擇積極"自證預言"的孩子,都具有常人沒有的人格特質,才有可能造就不一樣的非凡人生,綻放出奪目的光華。他們在面對挑戰的時候,會產生強大的動力,踐行自己的諾言。
那些能在逆境中依然積極向上的孩子,才擁有逆襲人生的資格,才有成功的本錢。
能實現"積極自證預言"的孩子,都有什麼特質?大人都喜歡問孩子:你長大想成為什麼?絕大多數孩子回答的是"科學家",部分孩子會回答"警察""醫生""老師"等等。
值得我們思考的是,又有多少孩子能實現自己當初的"預言"呢?而那些少有的實現夢想的孩子,又具備什麼樣的特質呢?
01.擁有強烈的心理動機
能夠以積極的面貌實現"自證預言"的孩子,一定要具備"必須"完成某事的強大意志力。
前兩天的熱搜中,賈玲以高情商,又讓大家關注了一把。
沈騰評價賈玲:"男明星喜歡她,女明星不嫉妒她",在風雲詭譎的娛樂圈,至今沒有黑料,可以說是到了人人喜歡的地步。
豆瓣舉行過一次最喜愛女明星的票選,候選人中不乏很多人從童年就奉為女神的王祖賢、林青霞、張曼玉。
這些"女神"是多少少年憧憬的夢想,而她們統統敗在"胖妹子"賈玲的手上。
賈玲以當之無愧的第一,領銜最喜愛女明星。大家看過賈玲插科打諢,讚美她情商高。
就像賈玲當初在綜藝中,為鹿晗女友關曉彤緩解尷尬一樣。正是賈玲具備的高情商,讓她更有共情能力,並且讓感情投入到行動當中,屢屢化解一切明槍暗箭,換來了娛樂圈中如今的地位。
可賈玲小時候家裡很窮,那時尚年少的她對自己說:"我一定會紅的,我一定會很有錢,我一定會嫁的很好。"
為了完成人生逆襲,她在人生路以及事業上,雖然屢屢受挫,強大的驅動讓她卻永不止步越挫越勇。為了達到喜劇效果,她甚至增肥幾十斤,以至於當初臉蛋清秀的賈玲,變成了現在屢用身材逗樂大家的"女漢子"。
如今她已經實現了自己在孩子時許下的前兩個"預言",只等最後一個"預言"開花結果。當然了,想來這件事是最不用操心。畢竟有網友說,賈玲值得整個娛樂圈的男明星。
02.擁有"必須要做到"的行動能力
小時候都有希望成為宇航員的夢想,想去無垠的太空看一看,可最終只能坐在螢幕前,看楊利偉去太空遨遊。
這個世界不缺空想家。沒有切實的執行能力,無法完成任何"預言"。"天上不會掉餡餅",是這個世界亙古不變的道理,相信當年身材苗條的賈玲,若整天躺在沙發上吃薯片,現在也可能變成"胖妹子",但絕對無法逆襲一眾女神。
瑞士著名精神科醫生,卡爾·古斯塔夫·榮格,在3歲的時候,隨著母親來到博登湖看望親友。
那時他看著這片湖水,感受到了安寧,他對自己說:"我一定會住在這個湖邊。"
最終,他成年時真的實現了這個願望。
他還有另一個故事,榮格21歲時,去拜訪朋友。
在朋友家,意外看見一個女孩走下樓梯,那一瞬間,他的心絃被撥動,他又對自己說:"我一定會和這個女孩結婚。"榮格把這個想法告訴了朋友,換來的是朋友的嗤笑。
6年後,榮格真的和女孩兒訂婚,併成為了甜蜜的伴侶。
如果只看這兩則故事的開頭和結尾,只需要"許下願望"然後就能"實現",如果生活只有真麼簡單就好了。
實際上,夢想不可能實現得如此容易,生活也不可能如此枯燥無味。
在購買湖邊房產的過程中,就算是榮格也需要付出相當的努力,賺取財富;
在追求日後妻子的行為中,也必然不會一帆風順,自然需要榮格獻上全部的情感,打敗所有的困難,才能最終抱得美人歸。
這個世界上不存在無意義的"預言",一切被實現的"預言",都是付之於大量以所謂"預言"為目的的行動,才最終實現的。
這才是"自證預言"的真相。
所以,父母只有掌握了"自證預言"中的各個要點,並充分理解孩子,才能讓孩子變得更優秀。
父母如何幫助孩子建設"積極自證預言"?家長需要對"自證預言"心中有數,才能予以相應的引導,最終讓消極消弭,讓積極成為孩子成長的養分。
第一,建立雙向交流
很多父母聽到孩子童氣十足的"志向",要麼胡亂搪塞一番,要麼對孩子的語言和天性進行打壓。這樣的家庭,是無法擁有實現積極"自證預言"契機的。
父母用成年人的價值觀來衡量孩子的行為,單方面關閉了和孩子的交流空間。這樣的情況下,孩子因為屢屢碰壁,又無法得到有效而正面的語言引導,陷入了自我懷疑和否定中,最終陷入"消極自證預言"漩渦。
雙向交流才是正面的,是一種養分。要知道,賈玲在實現夢想的過程中,她的媽媽支援她學表演,付出了多少努力。雖然賈玲的媽媽在賈玲考取藝術院校之後離開了人間,但賈玲仍然以《你好,李煥英》中表達出了對母親的追思和愛。
其實父母需要做的很簡單,不僅要聽孩子說什麼,也要慢慢學著和孩子講自己經歷過什麼。
和孩子聊聊你人生中,遇到的挫折,經歷的不安,講講你的困擾和曾經的夢想。
第二,以身作則培養孩子高情商
人們都說"孩子是父母的小尾巴、是家長的鏡子"。看家長的為人,透過孩子就能明明白白。也就是說,孩子會在不知不覺中模仿家長的言行舉止和思維習慣。如果家長希望孩子實現"積極自證預言",那麼就需要自己作出表率,成為榜樣一般的存在。
很多家長喜歡在家裡抱怨,有時候抱怨公司的領導苛刻,有時候抱怨同事不好相處,又或是抱怨親戚嘴碎。
這種充滿抱怨和負能量的語言環境裡,會讓孩子浸染出軟弱、錙銖必較的性格,無法擁有高情商。
低情商的孩子,只會關注自己,無法關注到更遠的目標,也不能理解積極的人生目標對他的意義,更不會付諸行動。
如此一來,孩子是無法走向成功的,更不用談實現小時候許下的"宏願"。
第三,幫助孩子剪除消極包袱
孩子在走向"預言"的過程裡,會遇到很多困難,會想要退縮。就像前文提到腦神經科學家菅原道仁所認為的那樣,這都是正常的現象。任何人在遇到困難的時候,都會想要退縮,都會在腦海裡告訴自己"我做不到的"。
此時,家長除了糾察自身的問題,也要關注孩子的行為舉止。
這就像給樹苗修枝葉一般,若想樹苗健康成長為參天大樹,就要剪去那些枯枝爛葉,以免搶奪了主幹的營養。
剪除掉孩子負面的、消極的行為,盡力挖掘孩子積極的行為,這樣才可以為孩子實現實現積極"自證預言"做好輔助和鋪墊。
鼓勵是剪除負能量最好的武器。
有網友分享自己願望得以實現的經歷:有一次考試考砸了,當時下定決心要考清華北大,如今已是北京大學大二學生。
希望所有家長都能擁有一個不怕小時候失敗、並立志成功的孩子,就這位堅韌不拔考取北大的孩子一般。
請珍惜孩子們的"童言童語",誰也不能否定孩子的美好未來。說不定就實現了呢?夢想總還是需要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