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化道高階=劇高階嗎?
不知從何時起,這種觀念成為了大部分人用來衡量古裝劇質量高低的標準,只要服化精緻,濾鏡配色有質感,那就一定有大量的吹噓追捧者。
但《延禧攻略》與《清平樂》同樣都是古裝宮廷劇,也同樣都在服化道上下足了功夫,可從品質來看,最終一個被評為國產口碑經典,一個卻被帶上了滿是槽點的“爛片”標籤,若要以服化製作的水平來看,《清平樂》是要強於《延禧》的,但收穫的卻是截然不同的評價,而這2者口碑之所以天差地別,無非是因為劇情。
理智的觀眾願意為精彩的劇情買賬,而不會只在意空有華麗卻沒內容的外在,如果一部劇的劇情薄弱,甚至邏輯不通,再高階的配色與服化,對於觀眾來說,也不過是雞肋。
許凱眼下正播的新劇《驪歌行》,便陷入了“重服化輕劇情”的吐槽聲中,本被看好有望成為爆款,但該劇目前的反響卻不達預期。
與同期在播的《長歌行》,同樣都是將故事背景設定在唐朝,但相比《長歌行》,由許凱李一桐主演的《驪歌行》在服道化方面更加高階精緻,更具唐風古韻。
扎染製成的服裝、絨花的頭飾,以及用敲銅做成的衣物裝飾、掐絲的飾品、盤金的刺繡,唐朝風韻處處可見,而在女子裝扮的細節處理上也可見劇組的用心,譬如劇中的女子都是沒有戴耳飾的,因為據歷史記載,在唐代只有胡人才會佩戴耳飾,漢人是很少佩戴的。
在濾鏡配色上,於正依舊延續了《延禧》《鬢邊》與《烈火軍校》的風格,自從《延禧》大爆,於正被贊審美高階後,他對這種冷暗的色調似乎尤為偏愛,接連幾部劇都是採用同樣的濾鏡風格,但這種搭配雖然凸顯畫面的質感,卻也容易造成觀眾的審美疲勞,且這種冷色調,也並不是適合所有風格的古裝劇。
《驪歌行》是輕喜甜寵的古偶題材,從已播劇情也能看出,整部劇的基調是輕鬆愉快的,許凱依舊是那種吊兒郎當,不學無術的人設,他對女主一見鍾情,為博美人歡心,搞出各種啼笑皆非的手段,而劇中其他的配角,譬如“歆楠公主”、“盛驍靖”、“陸盈盈”等人,也是跳脫搞笑的性格,這種輕喜劇情與搞怪人設,和暗色系的濾鏡搭配起來,有種強烈的割裂感,很是違和。
而從已播劇情來看,雖然該劇的節奏進展絲毫不拖沓,男女主5集定情,第6集就搞起了事業,但故事內容卻是寡淡無趣了些,《驪歌行》“模仿”到了《延禧》的濾鏡配色,劇情卻遠不能與之相比,至少從已更新的劇集來看,少有看點,甚至有觀眾表示看了2集就完全追不下去了。
相比《延禧》中吳謹言的硬核宮鬥,《驪歌行》的女主雖然也是一路帶著光環,不過在處理困難的合理性上,很難讓觀眾感到信服,譬如尚容局的李典制想要博取皇帝的歡心,找機會上位為妃,她在宮中等待多年,也沒能獲皇帝青睞,但因女主“傅柔”隨口提出的幾個建議,便成功讓皇帝注意到了她,並封其為妃,成功上位的李典制為了報答女主,替女主收服了尚容局的人心,還為其解除潛在的危機,這一段有關於“傅柔”事業線的描寫顯得有些薄弱了。
其實從《清平樂》到《上陽賦》,再或是《大宋宮詞》,皆是服化獲贊,但卻因劇情趕客,即使整部劇的投入資金巨大,且選角也都是實力派戲骨,可劇情無邏輯,沒有亮點,觀眾是根本不願意往下追的,畢竟現今的影視市場,可供選擇的作品多不勝數,誰會願意去看一部無聊無趣的劇呢。
有人會說,沒有一部劇是十全十美的,有瑕疵,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也很正常,但觀眾追劇,如果沒有滿意的體驗感又為什麼要勉強自己去看呢,所以那些投資巨大,瘋狂營銷畫面質感的大製作,與其專研濾鏡與服化配色,不如在劇情上多下功夫,劇情有亮點,才是觀眾往下看的動力。
《鎮魂》與《太子妃》的劇組窮得連基本的服裝都沒有,但就是靠著劇情搬回了局面,遠比那些投資幾千萬上億的作品更有熱度,最終也是收視口碑雙豐收,且錢也沒少賺。
目前《驪歌行》開播不久,劇集更新並不多,不知後續的劇情能否讓觀眾改觀,但如果一直是這種寡淡的內容,必將因為這一硬傷無法成為令更多觀眾滿意,想要重現《延禧》的盛況也就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