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探秘:元朝皇帝們偽裝陵墓所用的的超級秘籍盤點

由 納喇曉枝 釋出於 八卦

  導讀:每個封建王朝的皇帝死後都陵墓,唯獨元朝皇帝沒有留下一座陵墓,留下了一個千古歷史之謎。明朝葉子奇《草木子》中記載:元朝皇帝駕山崩,“用囉木兩片,鑿空其中,類人形大小合為棺,置遺體其中……加髹漆,畢,則以黃金為圈,三圈定(箍兩頭、中間)”。然後,掘深溝一道埋葬,“以萬馬蹂之使平。殺駱駝於其上,以千騎守之。來歲草既生,則移帳散去,彌望平衍,人莫知也。”

  當年成吉思汗去世後,就是採用了這種方式下葬。南宋文人的筆記中記載,成吉思汗在寧夏病逝後,其遺體被運往漠北肯特山下某處,在地表挖深坑密葬。其遺體存放在一個將大樹中間掏空做成的獨木棺裡。獨木棺下葬後,土回填,然後“萬馬踏平”。為了不讓外人看出曾經動土的痕跡,“萬馬踏平”後,還要用帳篷將周圍地區全部圍起來,待到墓葬地面上的青草長出,與周圍的青草無異,才將帳篷撤走,這樣墓葬的地點就不會洩露了。

  元太祖成吉思汗,本名鐵木真。1162年出生於蒙古部孛兒只斤氏族,是我國古代蒙古族首領、傑出軍事家和政治家。關於“成吉思汗”姓名的由來,目前有三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根據《史集·部族志》的解釋:蒙語“成”的意思是“堅強”,“成吉思”是其複數,《通史簡編》也認為“成”是“剛強”,“吉思”是“多數”。因此成吉思汗是堅強的大汗的意思。;第二種說法,“成吉思”蒙古語意思為“天賜”。成吉思汗即是上天賜予蒙古人的大汗。第三種說法,《蒙古源流》和《蒙古世系譜》兩書認為:鐵木真即位前三天,每天清晨都有一五色鳥鳴,聲聲如“成吉思”、“成吉思”,似是一種吉祥的徵兆。所以,“成吉思汗”的名字便由此而來。


  全套工作完成後,蒙古人在墓葬地表殺死一頭小駱駝,這時,陪伴這頭小駱駝前來的母駱駝就會十分悲痛地號叫,並且記住這個地點。第二年來祭祀的時候,把這頭母駱駝牽來,在殺死小駱駝的地點,母駱駝就會悲痛地流淚。這樣,前來祭祀的人就能找到墓葬的確切地點。


  蒙古民族是一個有智慧的民族,他們建立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家絕對不是光靠著武力,也同樣依靠著很高的智慧。依靠駱駝尋找祖宗墳墓的說法,是建立在封建時代漢族統治者對蒙古民族的歧視和排斥的基礎上的荒謬論調。駱駝是一種牲畜,它的壽命不會比人的壽命更長,依靠駱駝尋找墳墓的說法並不可信。

  元朝建立以前,蒙古人有自己獨特的喪葬習俗,其特點是薄葬簡喪。蒙古人是生活在草原上的遊牧民族,他們沒有固定的居所,生活方式比較簡單實用。特別是在蒙古人大舉擴張的戰爭年代,喪葬儀式尤其簡單。下葬時,他們讓死者坐在一頂生前用的帳幕中央,邊上圍著祭祀的人進行禱告,隨葬的有馬匹、弓箭和擺放著肉乳的桌子,最後放入土中。目的是死者到另一個世界上生活時,有帳幕住,有馬騎,有肉乳吃。

  忽必烈建立元朝以後,實行漢法,也漸漸受到漢人喪葬習俗的薰染,開始用棺木入葬,但所用棺木與漢人不同。死者入殮後,兩塊棺木合在一起,又成為一棵圓木,然後“以鐵條釘合之”。但儘管入主中原,蒙古人入殮仍然簡樸如初,壽衣大多就是平時穿的衣服,隨葬的器物也會比較少,大部分是死者生前喜好的武器如弓箭、刀劍一類的東西。


  而元朝皇族特別是皇帝死後和一般的皇族及貴族稍有不同,皇帝死後首先是要有一個下葬的儀式,隨葬品也要多一些,只是在皇帝下葬時不得有漢族官員參加,也不會在地面上建設大規模的建築物,不設功德牌坊和墓碑,一切看起來都是很簡單。另外為了不留下可以讓盜墓賊發現的線索和痕跡,元朝在皇帝下葬地點上的史書記載也燒得可憐,以至於讓人感到元朝不存在皇帝陵墓。


  元朝皇帝忽必烈在位期間,為自己也為後代子孫找出陵墓不被盜掘的方法,為此他對於元朝皇帝陵墓做出了周密的安排:選擇一個人口稀少的風水寶地作為陵寢的埋葬地,然後將當地的所有人口進行遷移,讓這個地方變成無人知曉的空白地。下葬時,不允許有漢族官員參加元朝皇帝的送葬儀式和到達下葬地點;皇帝去世後,對外宣稱皇帝遺體運回漠北進行安葬,並且在歷史的記錄中加以記載,達到以假亂真的目的,讓盜墓賊無法下手;陵墓不做過多的建築,不設定過多的隨葬品,不設定墓碑,使得皇陵外表看起來和普通的墓葬沒有區別;在記錄皇陵時只記錄蒙古貴族和皇族清楚的地名,讓外人很難察覺一切都是精心策劃的騙局。

  記錄的不完整和有意的編造使得元朝這個漢族以外的朝代越來越蒙上了神秘的面紗,加上蒙古族特有的文化習俗、生活習性還有很多不為外界所瞭解,這就使後代很難了解歷史的真相。這或許就是元朝皇帝沒有陵墓的原有。不是沒有,而是沒有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