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在古代小說中未婚的公主也可自稱“哀家”

  導讀:現在有些地方的方言,還保留著在稱呼中附加一個詞尾“家”,比如自稱“吾家”,稱對方“你家”(即“你”)。在古代白話文學中就更常見:皇帝自稱“孤家”、藩王自稱“某家”、青年女子自稱“奴家”或“兒家”、皇室女子自稱“哀家”、平頭百姓自稱“咱家”……。

  近年來,宮廷戲氾濫,特別是《甄嬛傳》的火爆,有不少女士在網上發言時學著自稱“哀家”,覺得好玩;隨後有人責難:“你死了老公啦?”其理由是,“哀家”只能是丈夫去世後太后、皇后的自稱,就是說,哀家只是先帝留下來的“未亡人”,是日夜“哀”悼先帝的苦人兒。看到這個指責,我大吃一驚,因為自己從來沒有這樣的語感。於是趕快查考,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這種說法還真是有根有據的。

  《漢語大辭典》解釋“哀家”說:戲曲中孀居的太后的自稱。評劇《秦香蓮》第十場:“忽聽皇兒稟一聲,不由哀家怒滿胸。”臺灣《國語辭典》(修訂本)把“太后”擴充套件到“后妃”:戲曲中孀居后妃的自稱。網上的《中華線上詞典》則把適用範圍從單純的“戲曲”推廣到“舊小說”:舊小說、戲曲中太后或皇后在丈夫死後的自稱。查考了這些目前通用的權威辭書後,感覺不對勁。蓋因為五十多年前的古代演義小說,以狄青為主角的《五虎平西》中,那位看中狄青欲求下嫁的青年公主就是自稱“哀家”的,人家還未婚配呢!

揭秘:在古代小說中未婚的公主也可自稱“哀家”


  李雨堂,號西湖居士,清代人,編著了狄青演義三部曲:《萬花樓》、《五虎平西》、《五虎平南》。在後面兩部中,各有多處單單國八寶公主自稱“哀家”的例證,如《五虎平西》第十四回:“且說公主回到宮中,坐下想道:‘想哀家二九之年,姻緣注就,猶恐配著本國之人,不稱哀家之意。常常想起,煩悶不過,情願終身孤獨,再不想到與天南地北的狄青夙有良緣之份!哀家一見這英雄,是心中所願,奈非父母媒灼作合,哀家實是打算不來,難以明言,喜得師父前來說合。’”

  又如《五虎平南》第三十九回:“公主看罷,說:‘書上雖言他父子無災無咎了,但今又來此妖道,如何是好?……想來朝中未知差哪人前往除妖道。倘若無人,哀家必要領旨的。’”清代宣統二年,上海人華琴珊著有《續鏡花緣》,書中亦多處有公主自稱“哀家”的。如第十六回:“公主道:‘哀家自幼喜歡這一道,故而學會的。近悉駙馬調兵出征,哀家也在此溫習一番,也好與父王出力。’”

揭秘:在古代小說中未婚的公主也可自稱“哀家”

  香港著名粵劇編劇家唐滌生1957年6月撰寫的粵劇《帝女花》,至今為人傳頌。故事講述明末思宗長女長平公主年方十五,因奉帝命選婿,下嫁太僕之子周世顯的悲劇故事。該劇第一場《樹盟》,即有多處公主自稱“哀家”的臺詞,例如:“(長平羞介口古)老卿家,世顯正話提起棵含樟樹,哀家忽然有感於心,我想在含樟樹下吟詩一首哩。”

  綜合上述例證,我認為,“哀家”是明、清通俗小說和現代戲曲中皇室女子(太后、太妃、後、妃、公主等)的自稱,與婚姻狀況特別是“孀居”與否並無關係。“哀家”中的“哀”字,其實並非只表示“悲哀”,它也有“愛憐、眷顧”的義項,不可望文生義,隨意推斷。和尚不得自稱灑家;做著公主夢的女孩兒,在網路這等虛擬世界裡玩鬧,倒是無妨自稱哀家。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275 字。

轉載請註明: 揭秘:在古代小說中未婚的公主也可自稱“哀家”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