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唐代的酒應顏色發綠?中國古代哪個朝代才有白酒

由 不新伏 釋出於 八卦

  春節賀歲檔,《天將雄師》票房拔得頭籌。當然,咱這欄目不是來八卦票房的,是想說一下這部電影裡的一個鏡頭。

  電影所述故事發生在西漢漢元帝年間,當劇情發展到羅馬將軍盧魁斯護衛羅馬小王子逃命至雁門關,與遭奸人陷害淪為雁門關修城奴役的大都護霍安相遇後,二人從兵戎相見到惺惺相惜,最終化敵為友。而二人成為朋友的一場喝酒的戲,明眼人都能看到,霍安給盧魁斯倒的那酒晶瑩剔透,倍兒透明,這倒出來的是從元代穿越而來的白酒?還是自來水?

  中國人喝酒的資格最老。歷史學家一致認為,中國的穀物釀酒起源於新石器時代,具體是在仰韶文化時期還是在龍山文化時期尚有爭議,總之是洋人望塵莫及。酒的種類,堯舜禹三代時就有澄酒,又稱“清酒”,是久釀後又濾去酒糟的米酒;還有醴酒,又稱“醪糟”,是短期內釀成的連糟糯米酒;再有香酒,又稱“鬯”,主要用香茅草加在米酒裡浸泡的酒。這些酒,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渾濁。

  在元代以前,就是到南宋為止,我國的酒都是發酵酒,度數最多不高過二十度,大多是十度以下的米酒。米酒味道甘酸,但很是渾濁。米酒到宋代依然在民間流行,所謂“莫笑農家臘酒渾”說的就是這種酒。

  因為米酒的渾濁,古時候,在比較正式的場合用的酒,是需要過濾澄清的,這個工序叫做“縮酒”。但米酒雖經“縮酒”,仍渾濁,所以想在西漢喝上清亮的酒是不可能的。盧魁斯喝的是成龍(影片中成龍飾演霍安)從家裡帶到片場的酒吧。


  古裝劇中飲酒的戲不少,但十飲九不對,總有如“自來水”般清澈的酒不合時宜地出現在鏡頭中。在《武媚娘傳奇》第40集中,夜裡皇上與侯君集一同喝酒吃肉,兩人談起共同帶兵打仗的日子很是感慨,皇上還親自為戴著手銬的侯君集倒酒。這時,您仔細看看,皇上給侯君集倒的酒那可真是比自來水還清澈啊!

  唐人飲酒,最常見的是酒體顏色發綠的濁酒,即白居易詩中的“綠蟻新焙酒,紅泥小火爐”。把濁酒經過加熱再過濾,可以得到更高階的燒酒,這種酒酒體偏紅,唐人喜歡稱之為“琥珀色”。唐代釀酒的大師中,最有名的是太宗的名臣魏徵,他曾經將自釀的“酃淥”“翠濤”進獻給皇帝,李世民很是喜愛,特地寫詩為魏徵的酒“做廣告”:“酃淥勝蘭生,翠濤過玉薤。千日醉不醒,十年味不敗。”魏徵釀的酒,是顏色偏綠的濁酒。所以,無論皇上怎樣給侯君集倒酒,也不應該倒出清澈的酒來。

  我國古代有清亮的白酒是後來的事了。

  北宋時期,遼國、金國、西夏等蠻子進入,帶來了蒸餾酒。因為他們世代祖居北國的草原,氣候嚴寒,環境惡劣,必須要喝高濃度的蒸餾酒才能保暖。到了元朝,蒙古族人完全統治中土後,蒸餾酒便成了所有酒類之首,這時清亮的白酒才成為人們常見的東西,也進了尋常百姓家。雖然明朝時又興起了發酵酒,使得華夏傳統的釀酒工藝得到發揚。但後來滿清入關後,生於雪國的他們,對高濃度和極度抗寒的蒸餾酒更是情有獨鍾,因此入口辛辣、渾身發熱的蒸餾酒又漸漸替代了香醇濃郁、後勁很足的發酵酒,成為了主流,直至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