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因為一直認為王夫人對促成寶黛的愛情悲劇有著不可小視的作用,所以對王夫人總是沒有好感。每每想要找到一些王夫人對林黛玉好的證據,翻來翻去,都沒有找到這樣的證據,倒是翻出王夫人對林黛玉不好的證據來。。。
有人說王夫人在林黛玉剛進賈府的時候就開始刁難她,故意讓一個六七歲的晚輩坐上座,還假裝熱情地請了無數次,是有意要讓林黛玉犯錯,從而判定王夫人對林黛玉不好。我倒認為這個時候,薛寶釵的人生目標是進入皇宮,而不是成為賈府的少奶奶,林黛玉不可能成為薛寶釵的競爭者,故而王夫人對其不會有敵意。再者,這時候的林黛玉和賈寶玉還不認識呢,誰知道他們將來合不合得來?王夫人還不至於這麼早就把林黛玉和賈寶玉的未來聯絡在一起。有人認為林黛玉的母親賈敏未出閣時,在賈府給了王夫人難堪,導致王夫人對林黛玉充滿敵意,把當時不能發洩的憤怒轉嫁在林黛玉身上,我也覺得不合情理,此時林黛玉的母親已經去世,對於一個已經去世的人,還能有多大的仇恨呢?
但這些並不能說明王夫人對黛玉好,事實上,我也覺得王夫人對林黛玉確實是一般般的,即使表面上還過得去,二人的實質關係也不可能好。在薛寶釵進賈府之前,並沒有太多文字描寫黛玉和王夫人相處的情況,除了林黛玉第一次進賈府的那一段。而那一段王夫人是幾近熱情地招待林黛玉的。但是在小說第七回,周瑞家的送宮花,就已經明確暴露出了王夫人和林黛玉的關係。
第七回,薛姨媽託周瑞家的送了十二支宮花給眾姐妹,小說中寫了周瑞家的是順路去送。先是住在王夫人附近由王夫人協同教養的三春,然後是王熙鳳,最後是林黛玉。林黛玉住在賈母那裡,在賈府的地位比其它人都要高的,小說第五回明白寫道:如今且說林黛玉自在榮府以來,賈母萬般憐愛,寢食起居,一如寶玉,迎春、探春、惜春三個親孫女倒且靠後。可是送宮花這件事,林黛玉是排在最後的,林黛玉高傲得很,只看了一眼宮花,就問:“這是單送我一個人的,還是別的姑娘們都有呢?”周瑞家的道:“大家都有了,這兩隻是姑娘的。”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麼,別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給我呀”。周瑞家的聽了,一聲兒也不敢言語。
林黛玉的這一番話,常常被詬病,說她小心眼兒。其實仔細想一想,林黛玉真的只是小心眼這麼說嗎?如果是因為林黛玉多心了,周瑞家的肯定要解釋一下,是順道過來的,沒有刻意讓別人先挑。可是周瑞家的一聲兒也不敢言語,意思就是默認了。林黛玉在賈母這裡,處處排第一,在周瑞家的那裡排到了最後。在賈府眾姐妹搬進大觀園之前,林黛玉在賈母那裡最先挑得了她中意的瀟湘館,在賈母這裡,她有優先權,都是別人揀她挑剩下的東西,可是在王夫人那裡呢?林黛玉那麼聰明,看到一個偌大的匣子裡只裝了兩隻宮花,就已經猜到了自己是最後一個得宮花的,別人都先她得了,這太不符合她一貫以來享受的待遇了,所以她才會這麼說。她說這樣的話,是對周瑞家的不滿麼?當然不是,她是對周瑞家的主子王夫人不滿。因為在王夫人那裡,她都是排在最後的,別人不挑剩下的不會輪到她,只不過她不敢在王夫人面前這麼說話,所以就發洩在周瑞家的身上了。倘若你要說周瑞家的不言語,是因為知道林黛玉小心眼,所以才不爭論,那麼周瑞家的如果尊重林黛玉,就會照顧到林黛玉的小心眼,早早地第一個把花送到林黛玉這裡來,不僅討了林黛玉開心,也順便討了賈母開心,可是她並沒有這麼做。作為王夫人的陪房,周瑞家的只看王夫人的臉色辦事,她對林黛玉的態度正好反映出了王夫人對林黛玉的態度。
由此可以看出,林黛玉在王夫人心裡的地位,就是什麼都排在最後,林黛玉也是很清楚地知道這一點的。因此王夫人和林黛玉的關係就是表面上過得去,實質上並不好,只不過林黛玉有氣不敢直接撒,王夫人在大事上動不了她,日常小事就把她都排在最後。
至於王夫人為什麼一開始對林黛玉很熱情,後來卻對她越來越不好了,我覺得原因有三:
第一:林黛玉進賈府以後太過受寵,地位超過了賈府的其它三位小姐,甚至可能超過了入宮以前的賈元春,這讓王夫人多少有點看不下去。再者林黛玉確實很有主子相,目下無人,不把賈府的奴才放在眼裡,包括王夫人家的下人,所以不小心得罪了王夫人。
第二:林黛玉不是王夫人喜歡的型別。這一點要結合王夫人自己的情況來看。小說前前後後都沒有看出王夫人有什麼才學,即使是指導賈環寫字,也不過是抄抄經書,而不是什麼名家名作。王夫人的大兒媳李紈,也是個沒什麼學識的人,李紈結婚以前受到的教育就是“女子無才便是德”,再結合王熙鳳掌管賈府以前大字不識一個的情節來看,王家恐怕也是推崇“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所以王夫人對才華橫溢的女孩子很不感冒。她喜歡的薛寶釵正是早早拋了書本,在家裡做些針線活,為長輩分擔家庭事務的型別。
第三:薛寶釵落選以後,就成了王夫人最中意的兒媳婦,林黛玉把賈寶玉的心牢牢地拴住了,是促成金玉良緣的絆腳石。隨著賈寶玉和林黛玉的關係越來越好,王夫人和林黛玉的關係,只會越來越不好,直至最終釀成寶黛生死分離的悲劇。
免責宣告:以上內容源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