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歷史上最怨望的美人蘇妲己並非禍水紅顏
導讀:在《封神榜》中,妲己受女媧娘娘派遣。本意只是讓她迷惑商紂王,使之不理朝政,從而斷送掉商紂王的江山。
傳說紂王參拜女媧時,竟然對女媧娘娘動了色心,提起筆來就寫了首淫詩。這等無恥行徑,自然是人神共怒,女媧娘娘也鳳心不悅。要知道,在我們的文化體系裡,女媧娘娘是大地之母,是我們的母親。一個不肖子孫竟然對自己的“母親”動了歪心,絕對是大逆不道!於是,女媧娘娘派了人間的九尾狐妖和琵琶精等小妖來傾覆商紂,並“順應天意”幫助周武王伐紂。但沒想到,這位附身到妲己身上的狐狸精最後竟貪戀人間榮華,做起了塗炭百姓的勾當。正事不幹,反倒是借題發揮,專幹些不入流的壞事。
有一年嚴冬,妲己看見有人赤腳走在冰上,認為其生理構造特殊,和常人不同。於是就求知慾極其旺盛地叫紂王命人將他雙腳砍下來,研究那兩隻腳不怕寒凍的原因。紂王看著嬌滴滴的美人,腦漿子都紅了,大手一揮,一條人命就沒了。又有一回,妲己看見一個大腹便便的孕婦。她神秘地對紂王說,她能算出孕婦懷的是男孩還是女孩。紂王一聽,大為驚奇。想不到美人除了好看之外,還有其他本事。於是倆人一本正經地打賭,賭孕婦肚子裡的孩子是男是女。紂王命人剖開孕婦肚皮,一看,對了,美人果然了不得。這對狗男女相視而笑,非常快樂。可割開肚皮的孕婦,卻一屍兩命。
因為比干得罪了妲己,她就要死要活地非得吃他的心不可。說自己有病,必須得吃一片“七竅玲瓏心”方可活命。愛美人到骨子裡的紂王立馬心急火燎地把比干召來,說:“王叔,現在王后病了,要借你的心一用。”比干一聽就火了:“昏君,人沒了心,還能活嗎?”可紂王的邏輯是,美人不能少,王叔可以隨便拋。你要是乖乖地配合,就還是一位忠臣;你要是捨不得你那顆心,那對不住,必須強行讓你“報國”。一位賢臣、忠臣,就這樣沒了!
當然,妲己也沒落個好下場。最後沒修成正果不說,還被處罰斬首。但因為她豔如桃花、妖媚動人。在殺死妲己時,連劊子手都被其美色迷住,不忍下手,願替其死。
傳說終歸是傳說。但由此卻傳達了兩個重要的資訊:一是她確實很好看;二是她確實夠壞。傳說妲己姓蘇,不過有關蘇的來源有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認為其父親乃是諸侯蘇護;另外一種說法是妲己來自一個叫蘇的部落。根據《史記》的記載,妲己是有蘇氏諸侯之女,生得美若天仙,加之能歌善舞,因此是“分外妖嬈”。在商紂王征伐蘇部落時被好酒貪色的紂王擄入宮中,尊為貴妃,極盡荒淫之能事,併為了討好她發明了“炮烙”之刑。據說有蘇氏是以九尾狐為圖騰的部落,所以才有了《封神演義》的附會。雖然“狐狸”不是真狐狸,卻照樣把紂王迷得五迷三道,“妲己之言是從”。後來,被周武王所殺。
妲己喜歡歌舞,紂王就令樂師創作靡靡的音樂,在宮中朝夕歡歌。妲己伴著“靡靡之音”起舞,妖豔迷人。於是紂王荒理朝政,日夜宴遊。九侯(封地在今河北省臨漳)有一位女兒長得十分美麗,應召入宮,因看不慣妲己的淫蕩被殺,九侯也遭“醢刑”,剁成肉醬分給諸侯。妲己喜觀“炮烙之刑”,將銅柱塗油,燃以火炭,令犯人行其上,跌落火紅的炭中,腳板被燒傷,不時發出慘叫聲。妲己聽到犯人的慘叫,如聞仙樂,樂不可支。紂王一看到美人笑,也心花怒放,忍不住就濫用重刑。所謂物極必反。紂王的無道激起了人民的反抗。周武王乘機發動諸侯伐紂,在牧野之戰一舉滅商。紂王逃到鹿臺自焚,妲己也被斬首而死。
妲己真有這麼壞嗎?無論正史典籍,還是稗官野史,妲己都被描寫成一個蛇蠍美人。可問題是,這是真實的歷史嗎?先說紂王,歷代已經把他符號化成一個暴君的形象了。可這個形象離他真實的情況還是有很大的距離。春秋時期,子貢就有點兒看不過去。他憤憤地為紂王鳴不平,說:“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後世言惡則必稽焉。”
在春秋時,關於紂王的罪狀還只限於“比干諫而死”。到了戰國,比干的死法就生動起來。屈原說他是被投水淹死,呂不韋的門客則說他是被剖心而死。到了漢朝司馬遷寫《史記》時,就有了更生動的演繹,說紂王剖開他的心是為了滿足妲己的好奇心,想看看“聖人”的心是不是七竅。而在晉朝,皇甫謐因為職業是醫生的緣故,寫些文史文章的時候,也不免會犯些“職業病”,又演繹出紂王在妲己的慫恿下,還解剖了懷孕的婦女,要看看胎兒的性別。紂王縱是不好,也不至於如此之壞。文人都有這個毛病,指點江山時,難免激揚文字。筆桿子一動,歷史就不一樣了。
同時,妲己的妖孽和毒辣形象也逐步升級。從《尚書》裡討伐紂王的一句“聽信婦言”開始,到《國語。晉語》:“妲己有寵,於是乎與膠鬲比而亡殷。”再到《呂氏春秋。先識》:“商王大亂,沈於酒德,妲己為政,賞罰無方。”都還是不太離譜的合理推斷,再到後來,年代愈久,想象力就愈沒邊際,寫出來的史料也就愈天馬行空。終於,《封神演義》來了。藉著“演義”的掩護,一個無道到無恥的昏君暴君,和一個狠毒到令人髮指的蛇蠍美人,就雙雙出爐了。
妲己,就這樣成了後世狐狸精的開山鼻祖。把一個政權的滅亡完全算到一個女人的頭上是欠公允的。直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考古學家在河南省安陽縣小屯村挖掘出土了許多殷商時期的遺物,其中的玉器、銅器,尤其是龜甲與獸骨上所刻的大量文字與“卜辭”,才使得我們對周代以前的歷史狀況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而妲己和紂王的真實面貌,也有了接近事實的評估。
首先,“紂王”並不是正式的帝號,是後人硬加在他頭上的惡諡,意思是“殘又損善”。他正確的名稱應該是商代的第三十二位帝王子辛,也叫“帝辛”。其次,帝辛暮年熱衷於聲色之娛與酒食之樂是事實,虐殺比干也有確切的記載。然而砍掉赤腳在冰上行走的人的腳,以及剖開孕婦的肚皮就有些難以令人置信了。特別是“唯婦人之言是聽”這條罪狀,根本不切實際,因為商人頗重迷信,任何重大舉措,都要求神問卜來決定吉凶。在出土的甲骨文中是有確切記載的,妲己能夠影響的力量,實在微乎其微。
再說帝辛性情剛猛,不喜聽人擺佈,妲己只能算是他晚年生活的伴侶,談不上言聽計從,干涉到商朝的政治策略。倘若妲己在被帝辛寵幸的那些年月之中,具有政治權力,何以有蘇氏的一族人,始終就沒有能夠得勢呢?妲己的惡名是周人宣傳的結果。
就在帝辛寵愛妲己時,在陝西渭水流域的周部落逐漸發展壯大,周部族原是夏朝後稷的後裔,早在古公時代,便有了東下圖商的企圖,《詩經》中的《魯頌》中有這麼一段:“后稷之孫,實維大王,居歧之陽,實始鎮商。”而對付強大的商朝,不是那麼簡單的事,一直到姬昌時,國力強盛,才開始沿黃河東下,把觸角伸向商都朝歌。
周人的首都由歧地遷到渭南的豐邑(今陝西鄂縣),一面整軍經武,一面展開對帝辛的宣傳攻勢,重點放在汙衊妲己與醜化帝辛上。說妲己是一個驕奢淫逸的妖孽、心腸毒辣的蛇蠍美人;說帝辛好大喜功,是個不恤民情、殘酷昏淫的暴君,歸結到“唯婦言是用”的傀儡。
公元前1056年,周文王姬昌駕崩,由他的次子姬發即位,他的第四個兒子姬旦(周公)有賢德、多才藝,對於政略的掌握和戰略的運用都十分嫻熟。自封其二哥姬發為周武王,貶抑帝辛為商紂王,並宣佈帝辛的十大罪狀,聯合天下諸侯,進軍商朝的新都朝歌。帝辛的哥哥微子衍率領軍隊把周武王聯軍拒於朝歌以外四十里的牧野(今河南汲縣),軍隊臨陣倒戈,周軍不費吹灰之力即長驅直入。帝辛看大勢已去,舉火自焚而死。
據司馬遷的說法是:“紂王自焚而死,妲己為周武王所殺。”另外《世說新語》中引孔融的話說就是:“周師進入朝歌以後,妲己為周公所得,後來成為周公的侍姬。”這可以從周師進入朝歌以後,再也沒有貶抑妲己的話語,得到一些側面的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