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首發於皮皮電影
皮皮電影 / 每天一部精彩電影推薦
成龍,榮獲奧斯卡金像獎終身成就獎的華人影星,參演過110多部電影,7次獲得香港電影年度票房冠軍,15次獲得全球華語年冠。
他的電影,曾經代表了一個時代,在國際上享有極高的威望,是李小龍之後另一位被世界承認的華人功夫巨星。
且其在電影上的成就,比起李小龍有過之而無不及。
然而到了近幾年,成龍的電影卻屢屢遭遇“翻車事故”,令人大跌眼鏡。
隨著去年的《神探蒲松齡》1.51億元被無視;《龍牌之謎》僅收1833.27萬元創造歷史新低,“成龍作品”四字早已不是金漆招牌,反成為爛片代名詞。
有人說這是因為成龍老了,打不動了,電影的質量自然下降,這話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是最根本的原因。
電影是可容納多種藝術的現代科技與藝術的綜合體,動作場面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一方面不行,完全可以從其他方面取長補短。
成龍近幾年的電影質量滑坡,絕不僅僅是因為動作場面不及以前的問題。
今天皮哥就帶著大家從成龍44年的電影發展,來找尋這個問題的答案。
一、
回顧成龍的電影生涯,有幾部作品能夠成為他的表演風格形成的標誌。
1976年,成龍(當時還叫元龍)被羅維發掘加入羅維影視公司。
羅維為他改藝名“成龍”並寄予厚望,以李小龍為模板打造,便是要他成為李小龍接班人。
然而最終成就成龍的卻是吳思遠和袁和平,在羅維影視參演了幾部電影都宣告失敗之後,反而是被吳思遠借將,與袁和平合作的《蛇形刁手》和《醉拳》獲得了成功。
這兩部電影確立了成龍的喜劇功夫片風格,不再是以李小龍為模板,而是走出一條更加適合自己的道路。
與羅維分道揚鑣之後,成龍簽約嘉禾。
在其自編自導的《師弟出馬》中,他開始借鑑巴斯特·基頓和查理·卓別林的喜劇動作表演風格,在武打動作中融入了對場景和道具的利用,令動作鏡頭變得更加詼諧有趣。
《師弟出馬》在上映後拿下1103萬港元的票房成績,成功創造了香港電影的票房新紀錄,也標誌了成龍動作風格的形成。
而到了1981年的《龍少爺》和1983年的《A計劃》,這種武打風格也日趨成熟。
與此同時,從創作《龍少爺》時起,成龍開始著重於故事劇情的精心打造,並試圖將國家大義與民族價值觀融入到電影之中,使電影在思想層面的精神核心提升一個層次。
《龍少爺》中的主角為了保護國寶與惡勢力作鬥爭;
《A計劃》中的警察馬如龍則堅持要做一個維護治安的好警察而處處與警隊中的惡勢力針鋒相對,這些在同時期的動作電影中並不多見。
進入80年代後,成龍的電影也漸漸擺脫民國戲的背景設定,開始拍攝時裝動作片。
1983年的《快餐車》開始將故事場景設定在國外;
1986年的《警察故事》則開創了警匪功夫片這個動作片型別;
《飛鷹計劃》、《重案組》、《醉拳2》、《紅番區》、《我是誰》等片都是兼具成龍電影風格特點的典範。
二、
綜上所述,成龍電影從70年代開始,歷經30多年演化,已經形成了其特有的電影風格。
王朔曾將其列入港臺文化四大俗之一,可見其電影有非常固定的風格和特點。
這些特點包括:
一個精心打造的好故事;成龍特有的雜耍式喜劇化風格動作;高大上的精神主題;電影場景和演員的國際化。
以上四項正是“成龍作品”的標籤,然而時至今日,這些必須堅持的電影特色正被一點點削弱。
這些年成龍嘗試各種電影型別,有古裝片如《大兵小將》、《新少林寺》;歷史片如《辛亥革命》、《鐵道飛虎》;文藝劇情片如《解憂雜貨店》;科幻片如《機器之血》;奇幻片如《神探蒲松齡》和《龍牌之謎》。
但這些片口碑都是差強人意,也就是故事本身欠缺打磨,Bug太多,經不起推敲。
隨著年齡的增長,現今66歲高齡的成龍早已不再是以前身輕如燕,視翻跟斗如家常便飯的武行了。
多年摸爬滾打積累下來的舊傷也令他不堪重負,以前能做的簡單動作現在往往需要依靠替身來完成,這就令動作戲的觀賞性大打折扣。
再說成龍電影中堅持的高大上主題,這些倒是依然保留,每部電影中必定有一個鮮明的主題,民族大義、保護國寶、環保等等。
但失去了嚴謹的故事作為依託,便很容易陷入一廂情願說教的怪圈;
加上成龍這些年在電影之外所發生的那些事,令他在公眾心目中形象大跌,想要在電影中灌輸價值觀,早已不似以前那麼容易。
除去以上三個方面,也只有國際化的場景和影星加盟這一點能夠依然保留。
但這些也只能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並不能令一部糟糕的電影起死回生。
三、
所以我們看到成龍的電影,才不像以前那麼好看了,雖然他現在依然高產,過多質量欠奉的作品出現,也只會令觀眾對他失去耐心。
《英倫對決》的口碑不錯,也只能收穫5.40億票房成績,便是這個緣故。
假如讓皮哥給成龍支招,我覺得當務之急便是組建一支好的劇本創作團隊,以求創作出質量過硬的劇本。
而動作戲方面,應該給底子好又上進的年輕人多一點機會,效仿史泰龍的《敢死隊》系列,以一老帶一小;或者乾脆學周星馳退居幕後專業做導演,也不失為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