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了,還有人看劇上升演員?
Sir忍不了了。
源頭在這:
你第一反應:2020年了,還有人看劇上升演員?
呵呵。
部分人的惡毒,還真比我們想象的還要深,還要堅固。
細究下去,Sir發現事情沒那麼簡單。
前兩天就有苗頭了。
一個熱搜越爬越高:
林有有是誰?
《三十而已》中的一個女性角色,愛上劇中年紀大的已婚男士,被拒絕後仍辭去工作不依不饒追求。
通俗點說——
小三、綠茶、婊。
罵,是能想到的。
但如今罵人話術質量之高,花樣之多,確實是Sir沒想到的。
翻開林有有扮演者,張月的微博。
不堪入目。
初級。
純宣洩,絕不拐彎。
卻也是通常被點贊最多的一類,直接有效地煽動情緒。
你能不能別噁心人了
氣得我想衝進螢幕裡去打她
中級。
罵得“有理”。
樣貌是藉口,演技是藉口,最後目的依然是辱罵。
看似有理,根本站不住腳。
罵“醜”的,意思是長得美的小三你就能認?
罵演技模仿白百何的……
Sir坦白說,張月演技的確還稚嫩,但人家最多也就樣子有點像白百何吧。
還有。
給自己找好後路的,這括弧加得有靈性:
Sir就想不通。
要真不想上升演員,為啥要跑來演員微博底下罵?
當然,以上都比不上高階使用者。
罵起人來,有“分析”,有“對比”,假裝理中客。
當中的邏輯混亂,Sir就不細說了。
因為這並不是某幾個人的謾罵。
而是慢慢形成一種群體無意識的宣洩狂歡。
Sir昨晚刷著刷著抖音。
跳出許多相似的影片:用拖鞋等工具,猛抽電視上林有有的臉。
隨便一條,就是幾十萬贊。
這真的有對演員造成傷害嗎?
肉體上的,當然沒有。
但只要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的臉被這樣抽,你心裡怎麼想?
與網暴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演員的態度。
張月,94年的年輕演員。
Sir覺得這小姑娘已經比大多數同齡人成熟。
謾罵剛開始時,她還會逐個回覆網友,自黑自嘲:
承受著委屈同時。
還不忘專門發微博“感謝”,並無奈地說“下次想做好人”。
但再柔軟的人,最終還是被擊倒了。
微博關閉部分評論,只允許關注7天以上的粉絲評論。
至此。
又一次“運動”成功了。
又一個“小三”倒下了。
說實話,Sir最惱怒的不是這種現象發生。
而是,它為什麼總一再發生。
沒錯。
“國產小三”,始終是一份高危職業。
17年,《我的前半生》熱播。
受害者吳越。
她在該劇的角色叫凌玲。
儘管她當時已經從某種程度上成功顛覆我們對“小三”的態度。
不美豔但舒服。
大齡離異女,貌不驚人,穿著沒有牌子貨,清一色樸素大方。一笑,眼角還有淡淡的魚尾紋。
不作還獨立。
大專畢業,從跑現場的下游訪問員擠進諮詢公司,只有她自己知道是怎麼熬過來的。
單身媽媽,勤勞能幹,會這麼教育兒子,“如果你明天想過好日子,你今天就必須努力”。
最主要是,她不是趴在男人身上的“吸血蟲”,甚至是男人事業與生活,惺惺相惜的好夥伴。
出了事,還主動“認錯”。
這麼一個善解人意的形象,試問,誰不被俘獲。
後面的事我們都知道了,演員吳越在微博遭受了大概從影生涯以來,最猛烈的問候。
謾罵熱火朝天。
連她的情史也被扒出。
Sir不知道這中間發生了什麼,誰是壓死駱駝的那一根稻草,總之結果是,吳越關閉了微博評論。
當時的謾罵,放在今天看依然魔幻。
大概可分為三類。
第一類。
你是小三啊,怎麼可以如此“平凡”。
很討厭很噁心你這個吳越。
一直以為小三是美麗的,沒想到……
第二類,你演小三這麼像,你本人一定也當過小三。
演技真好……你就是一個長得又老又醜還很有心機的……
看你演著戲,一定也不是啥好貨
第三類就更可笑了。
我知道你的角色不是你,但我就是想罵。
雖然是角色,但我還是想罵
你為什麼想罵?
什麼叫惡意,縱容自己無緣無故地傷害別人,就是惡意。
從張月到吳越。
這些明晃晃的“詆譭”中,最常見的一個字是,#醜#。
誰才醜。
我們不得不再次直視這個詞——平庸之惡。
平庸之惡。
在過去,這是一種“對自己思想的消除,對下達命令的無條件服從,對個人判斷權利放棄的惡”。
而在今天,這是一種藉助網際網路的便捷與隱匿,“無思想、無責任的犯罪”。
小三就該是妖豔賤貨?
男人就是下半身動物?
乃至於,成功者比失敗者的話更有含金量,成年人就愛撒謊——
還記得2012年的丹麥電影《狩獵》吧。
男主盧卡斯在小鎮幼兒園上班。
每天早上出現的方式都很特別,他喜歡摘掉眼鏡,翻過柵欄,嚇得孩子邊跑邊笑。
這是一個好老師。
人人都愛他,大人,包括孩子。
有一天,一個四歲小女孩克拉拉跟院長說,盧卡斯對她做了“那樣的事”。
整個小鎮的態度變向了。
孩子是弱者啊?
孩子怎麼可能說謊?
孩子說謊,對她(他)有什麼好處?
正是在這種“慣性的認知”下,盧卡斯的生活毀掉了,有人殺了他家的狗,有人背後辱罵他,有人當面毆打他……
這些人以為自己在行使正義,但他們行使正義時,無憑無據。
正義是一種理性的判斷,不是一種情緒化的站隊。
蘇格拉底有句話:未經審視的生活不值得過。
同樣的,未經思考的“正義”不該被行使。
詭異的是,同時,這些未經思考的正義,又因為天然具有“煽動性”,喜歡抱團出擊。
從“抵制***”,到抵制***。
從普通人,到明星。
還記得孫楊的禁賽風波吧。
當他從領獎臺最高處下來,對著英國運動員趾高氣揚地回擊時。
輿論全在叫好:好樣的。
You lose,I win,Yeah?
之後呢?
你根本想不到事情會如此反轉——
當孫楊曝出醜聞,但事情還沒定論時。
部分網友就開始湧入孫楊對手霍頓的微博,集體道歉。
有接力刷“Sorry”的。
還有人深情款款,寫讚歌的:
從打別人的臉到打自己的臉,不就應了魯迅那句話——
“國民倘沒有智,沒有勇,而單靠一種所謂“氣”,實在是非常危險的。”
國民們,該想想了。
什麼是正確的?年長說的?權力大說的?還是多數人以為的?
……
最後,回到林有有。
這角色引起公憤,其實就在於一個詞:不體面。
一個二十多歲的小姑娘,不要臉地糾纏大齡已婚男。
怎麼忍?
但恰恰。
林有有暴露出一個更廣泛,更可怕的現象:
今天絕大部分國人,不體面,也不認識體面。
什麼是體面?
體面是尊嚴,更是智慧,只有由智慧判斷的尊嚴,才有底氣叫板年齡、財富、身份、地位。
體面也不是你有能力過你要的生活,是你發自內心地尊重,每個人都有他(她)的生活。
說白了,體面不是選擇。
是你尊重任何“經過思考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