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翻微博的時候,看到演員張庭在微博上發了一條影片:
影片裡面,女兒對於長相非議幽默的回答“我又不靠臉吃飯,吃飯靠嘴,還用問嗎?”
正是在這條影片下面,還是會看到關於女兒長相這樣那樣的評論:
因為有網友說小姑娘長得還行,就有人馬上槓起來了,“你們這是硬誇。”
還有人一本正經的“說實話”,說女兒的長相完全沒有遺傳到張庭。
甚至還有人跑到張庭的微博下面直接評論,“這是你親閨女嗎?”
這條微博真的是把對於張庭女兒的惡意表露得明明白白,就差把更惡毒的話直接講出來了。
看完了網友的評論,尤其是那些充滿了惡意的評論,我久久不能釋懷。
張庭曾經是我很喜歡的一個女演員,尤其是她和徐崢曾經拍的電視劇《穿越時空的愛戀》,這應該是內地的第一部穿越劇,給我的童年帶來不少歡樂。
同樣也是和張庭合作過的徐崢,他的女兒也和張庭的女兒一樣飽受網友爭議。
尤其是前一陣子電影《我和我的家鄉》熱播的時候,有眼尖的網友發現了徐崢的女兒和王俊凱一起演戲。
不知道是處於什麼樣的心理,某些文章直接把“最醜星二代”的標籤放在徐崢女兒徐小寶的身上。
當類似這樣的言論多了以後,徐小寶在學校裡也被人嘲笑說“長得醜”,回家以後對著媽媽陶虹直接就哭了起來。
陶虹很有耐心的幫女兒解開了心結,“你確實長得不醜,可你也長得不漂亮,但是你在我心中是獨一無二的,沒有人可以取代你在我心中的位置。”
不知道這句話道出了多少為人父母的真實想法,我不能保證一定給你最精緻的容貌和長相,但我可以保證盡我全力給你最好的人生。
可是當孩子回到日常生活中,依舊會受到身邊人的惡語相向。
我挺整不明白的,為什麼現在的大家討論一件事情的時候越發的暴戾,尤其是網路上的一些言論,甚至連孩子都不放過。
不管是長相,還是言行,對於“苛刻”的某些網友來說,都是可以拿來抨擊的點,都是眼中最不舒服的一根刺。
回想一下,這樣被抨擊的小孩還少嗎?甚至有人開始評選“最醜星二代”。
似乎一切長相都要按照他們眼中的預期發展,一旦偏離他們的“認知”,就要上去踩一腳:
“你家孩子那麼醜,你是不是整容了?”
一個看起來“很有邏輯”的話,其實蠻不講理,不僅傷害了家長也傷害了孩子。
或許成年人尚且可以無視這樣的看法和言論,但是對於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誰能保證他們一定不困於此?
02.
一句話是這樣講的“說者無意,聽者有心”,也有一句話說“惡語傷人三春寒,良言一句暖三冬”。
可能是一句沒有經過大腦就出口的話,放到孩子的身上,卻成為了一個難以治癒的童年。
如果說網友對於孩子長相的惡意攻擊是刺向孩童內心的利劍,那麼身邊人的言語攻擊則生生撕裂了孩子的童年。
無論你是相信“人之初,性本善”還是“人之初,性本惡”,這兩句話都有相通的道理,那就是童年對於人的影響是巨大的。
引用一句被說了無數遍的話,“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瀋陽心理研究中心在中國青少年犯罪資料的研究中發現,走向犯罪道路的原因,很大一部分跟孩童時期受到的言語霸凌有關。
這裡很大一部分的語言暴力,可能是網路上喋喋不休的網友,也可能是某一刻頭腦不咋清楚的朋友,甚至是孩子心中最信任的父母和老師。
在瀋陽的拘留中心,有一批從小就走上犯罪道路的孩子,他們的經歷則讓人唏噓不已。
16歲的年紀,正是人這一生中的青春歲月,豆蔻年華。他們走錯了路,可能蹉跎一生。
“你不嫌丟人,我還嫌丟人呢!”
“你看看別人孩子怎麼做的,看看你是怎麼做的?”
“你怎麼這麼笨,白痴都比你強!”
“我怎麼和別人講你的成績?我都不想養你這樣的廢物!”
類似這樣的話語曾經是他們生活中的常態。
當這些話一次次出現在他們的耳邊,他們在走上犯罪道路的時候,終於驗證了那一句話。
“你終究還是成為了你最討厭的那個人。”
“我拿了把槍,找到賭場最有錢的人,拿槍把他殺了。”
“我去後廚拿了把斧子,把他砍了”
“我拿水果刀,捅了他兩刀”
你永遠不知道,這些話會成為孩子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因為很多老師,很多父母也害怕面對,自己會成為孩子誤入歧途的元兇。
最後大多都是悻悻的丟下了一句“誰叫他心裡素質那麼差”“我從來沒有教他放火殺人。”
這些字眼在瀋陽被展出,目的是為了告訴大家“語言暴力也是一種兇器”。
我們都忽略了惡語中傷真的會擊潰一個人,我們總是高估了孩子的承受能力,也低估了自己的教育水平。
因為像這樣的話,不管是社交網路,還是現實生活,我們多多少少做過施暴者,也做過受害者。
在人間,又有誰想活在一場語言暴力構造的煉獄?
03.
前一陣子聽郭德綱的相聲,他說的一句話:
“吃不了辣口,你可以選擇不吃,但是你不能天天跑到火鍋店去罵人。”
這何嘗不像那些網路衝浪的時候看到的有些言論,無論是對一個心智成熟的成年人,還是一個涉世未深的孩子。
可是沒有人會對自己的行為感到不妥,也沒有人會說走上歧途的孩子,全都是言語暴力搞出的禍。
因為人們還是隻看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卻閉口不談負面情緒其實是慢性累積的結果。
現在的網路風氣,開始走入了某些極端,甚至產生了以罵人為樂趣的“祖安文化”。
輕則小罵以表尊敬,重則直接上頭問候家人。
而開始熱衷這一文化的人,又是三觀還尚未成型的年輕人。
在這些群體的眼中,說髒話不是惡趣味,而是一種值得輸出的文化,他們樂此不疲的罵人,傾瀉著自己眼中一文不值,但對於他人無比痛苦的惡意。
這些人不會為自己的行為買單,充其量回復一句“我罵你一句怎麼了?”
據統計,有1/3的人因此自殘,有1/10的人曾嘗試過自殺。然而,很多人對此仍然存以 “抗壓能力太差”“被罵一罵就自殺”這樣的質疑。
我們粗暴的為這些現象找到了一看似合理的原因:“都是網路帶壞了孩子”。
但是有沒有思考過,其實很多時候孩子就是在現在這樣一個惡語相向的網路環境中走向深淵。
文字往往是最靈活的,靈活在它可以組合拆解,既是夸人的好東西,也是殺人的兇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