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12頓飯更有滋味的,是劉儀偉說話
《舊約》裡有個“通天塔”的故事:眼見人類搭起通往天堂的巴別塔,上帝擔心情況超出掌控,就區隔開了人類的語言。果然,語言不通,就沒法齊心做事,塔也就建不成了。事實上,就算說著同樣的語言,同在一個屋簷之下,也少不了嗑碰和摩擦——說話,是人類的基本技能,但好好說話卻是技術,甚至被尊為藝術。
東南衛視每週日21:15播出的《可以給你做頓飯嗎?》
中,劉儀偉以氣場、態度、角度、方式、觀點這“五味”調和,烹出了一道道比美食更有滋味的說話大餐。
讓人吐露心聲的神秘能量
劉儀偉的氣場沒有兩米八,他擁有的是所有媒體人渴望擁有的:
讓受訪者迅速卸下心防的能量。
他和九零後在衚衕口擼串,舉著酒瓶灌一嗓子同為愛情乾杯;
他會嘗試和零零後一起開黑,虛心討教電競的妙趣所在;
當然,和婆婆媽媽們擇菜時將家長裡短聊得風生水起,他更是得心應手。
外賣員、樂隊、保險業務員、喜娘、閩劇演員、司機、影片博主、書店老闆……不論職業、不問年齡,劉儀偉都能和他們以及他們的家人、朋友聊到一塊,時有笑聲朗朗,間或淚光閃閃。用衚衕民宿建築設計師、主理人侯丹青的話說:
“他是很能讓人敞開心扉的人。”
這種“神秘能量”既來自於先天,更和劉儀偉豐厚的知識積累、人生閱歷有關。
他是個喜歡挑戰自己的人:擔綱主持人的時候,他玩轉多類節目,《天天飲食》《家庭幽默錄影》《天方夜譚》是很多八零、九零後的童年回憶;步入主持界之前,他開專欄、寫隨筆、作歌詞、編創意、拍攝MTV、創辦音樂公司;放下主持人的光環,他參演了不少影視作品,同王晶、黃建新、劉偉強、李少紅等大導演都有過合作,也陸陸續續執導了一些影片,“科幻聊齋”系列讓人耳目一新。
自然也有人覺得他的多次轉軌太過隨性,沒有集中在一個方面磨礪出應有的高度。
劉儀偉對自己有著清醒的認識:“我對事業沒有苛刻的要求,熱情只能夠維持一段時間,所以總是跳來跳去、變來變去。我能做的事情就是能夠給我和別人帶來快樂,至於能否達到一個事業的高峰或者人生的高峰,對我來說都是無稽之談。”
他的親和力,他的通透,讓12次的初次拜訪變成了12場老友記式的約會。
人文關懷是最佳的態度
古人形容說話滿點技能有一個詞“如沐春風”。
聽劉儀偉說話,真是如沐春風。
保險業務員潘湘淋,一人挑著養家的擔子,上有老母、下有嬌女。瞭解到這一情況,劉儀偉沒有奉以“世俗”的規勸,反而說:“不找也行吧,你們三個女性在一起生活也還行。”他認可現代女性獨立自主的能力,無論是精神還是經濟上,“單身生活沒有任何問題”。
這種平視和尊重,給予的是理解和支援,慰藉的力量溢位螢幕。
予每一位嘉賓尊重之外,劉儀偉還有深摯的共情力。
為了追求紀實的效果,節目組沒有安排劉儀偉和受訪嘉賓提前見面,也沒有告知受訪者的詳細資訊,因此,劉儀偉在交流中的表現都是自然流露的。讓人印象最深的,是他親耳聽聞出租車司機楊曉青談及小兒子被拐的那一瞬,他的震驚與難過溢於言表,一度失語。
作為一個父親,他深深理解其中的創痛,節目拍攝完成後,他還特意錄製了一支短影片,為楊曉青尋子助力。
楊小弟,17年過去了,你的父母一直在深圳等你
他的感同身受與受訪嘉賓產生了情感共振,亦深深感染了螢幕前的你我。
用不同的角度看生活
劉儀偉失語、無措,唯有在看到楊小弟尋人啟示的那一刻展現過。面對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境,他總能闢出不一樣的角度和受訪嘉賓進入更深層次的探討。
閩劇演員林特給劉儀偉打下手時,分享起了自己學戲的經歷,往事固然美好,深陷必然不妙,劉儀偉適時發問:學完以後好找工作嗎?
“不知該怎麼說”,然而林特還是給出了自己的答案:這是個相對寂寞的行業,但能吸引到一個是一個。
和百年老字號豆汁店傳承人徐嘉祥一握手,90後掌門人那粗糙的手掌一下子就引起了劉儀偉的注意:“他是一個勤奮的人,一個不辭勞苦的人,一個為了傳統的味道,放棄了很多的人。”
鏡頭以外,我們無法感知的人物的特質,劉儀偉幫我們發現了。
劉儀偉的角度是犀利的、細膩的,更是溫暖的。
得知劉儀偉為家人下廚是日常操作時,侯丹青的母親流露出了十足的羨慕:“您的夫人和孩子有福。”劉儀偉平和地回答:“這看兩說的。你能夠為家人做飯,讓他們感到高興,你也有福。”
庖廚之事,亦可踐行君子之道。也就是這刻,我們發現劉儀偉不只擅於烹飪食物,還擅於烹飪生活。
什麼是溫柔一刀?這就是了
“最美外賣員”蔡麗欣獨自在深圳打拼,是個現實版的“扶弟魔”。錄製節目的時候,蔡麗欣請來了此前從沒來深圳看過她的媽媽。劉儀偉先是邀請蔡媽媽到女兒住處看看,讓她感受下女兒的不易;又慢慢和她聊起兒女們的工作情況,並問蔡媽媽有沒享受過蔡麗欣物質和精神上的孝順,得到肯定答案後,他才祭出了關鍵問題:“聽說你們那重男輕女,哪有哥哥弟弟都不願上班,還得問她借錢?”“假如弟弟問姐姐伸手要錢,您知道後是支援還是反對?”
整個過程相當溫和,旁敲側擊、循循善誘,劉儀偉用不溫不火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立場和態度。
他深知家務事清官尚難斷,作為外人,能做的是點到為止。最後,他對蔡媽媽說:“我來就是給小蔡做一頓飯,瞭解一下她的生活;今天您能來,給她的溫暖其實比我給的多多了。”
劉式“雞湯”,你值得擁有
說是“雞湯”也不準確。不煽情,不矯情,靠著一個個有著溫度和厚度的觀點,
劉儀偉一次次給受訪嘉賓以及螢幕前的你我,
以醍醐灌頂的感悟。
王可,搖滾音樂人&定製西服店主理人,劉儀偉和她聊起了“焦慮”,勸解她:“其實你每一次獲得都在失去,當你有足夠自信的時候,你會發現失去不了。該走的一定會走,但是該留在你心裡的永遠都會留存。”
這段話瞬間擊中了王可,關於往事,關於曾經的偏執與糾結,在那一刻,她重新正視。
九斤書店的老闆何澤華,談及自己曾因經營艱難決意關門時,陌生人捐贈了他一批圖書,給予了他繼續堅持的力量。看到此處,我們多會停留在對善舉的肯定上,而劉儀偉卻說:“鄭先生幫助何先生,是何先生平時的努力換來的。絕不是因為同情、憐憫,我只相信透過自己的努力,一切外來的幫助都是對你努力的報答。”
劉儀偉說話,真是太“好吃”了!不“上頭”,但絲絲入心。
相較之下,他的廚藝反倒成了第二技能(當然,他的第二技能也十分了得,讓家庭主婦追著做小抄、不好下廚好點評的侯爸爸也讚不絕口)。相信看過《可以給你做頓飯嗎?》後,關於“幸福”我們都會有新的理解。
《可以給你做頓飯嗎?》迎來了最後一期,劉儀偉將為“北漂”16年的德國建築師德吉一家做頓飯,據說這家人好“折騰”——那是有多折騰呢?
相約東南衛視5月2日21:15播出的《可以給你做頓飯嗎?》。
編輯|何佳怡
主編|張素桂
監製|王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