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唐太宗李世民的“天下第一陵”秘聞
導讀:中國古代帝王陵寑文化中,帝王陵寑的建築風格不外乎兩種,一種是以秦漢時期的“封土起冢”為代表,封土堆積如山,故帝王陵又稱山陵,如漢高祖劉邦的長陵、漢武帝劉徹的茂陵;另一種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唐高宗李治與大周女皇武則天的合葬墓乾陵型別的“因山為陵”,這才是真正的“山陵”,防盜效果好。
一種築造方式就是在平地或山坡上挖出一個人造地宮來,堪輿術上稱是“地走龍蛇”,這種方式亦為百姓人家採用;後一種則是將大山從半腰鑿空,往下深挖,形成更為堅固的石質天然地宮,外表上整座山都成了陵寑,比封土堆更氣派,風水指向“山含王氣”。而有山的地方,從風水角度來看,也更容易“藏風聚氣”。再者,風水好的地方風景也不會壞,所以大唐帝王們青睞”因山為陵”是有充分考慮的。
清有“東西二陵”,明有“北京十三陵”,唐有“關中十八陵”。唐陵中,“封土起冢”、“因山為陵”這兩種建築形式同時存在,基本上承襲了秦漢時期帝王陵寑的特徵。但國力強盛時期、有條件的帝王都把自己的壽宮選擇在山中,因山為陵。“十八陵”中只有高祖李淵的獻陵、敬宗李湛的莊陵、武宗李炎的端陵、僖宗李儇的靖陵是“封土起冢”。
值得注意的是,李姓大唐帝王陵寑借用了600前劉姓漢家的風水,陵區在漢陵以北的北山山脈一帶。據陝西文物部門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就開始的系統調查,“十八陵”自乾縣至蒲城,東西綿亙近300裡,與大唐近300年的國運一樣雄闊。
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位於今禮泉縣境內的九嵕山,是李世民自己擇定的。與秦陵所在的驪山一樣,九嵕山也是一座名。從東看形似筆架,又稱“筆架山”;近年又有人稱之為“中國的富士山”,因從西南面看形如覆鬥,形如日本富士山。在堪輿師眼裡,此山風水妙不可言:席踞渭北,氣掩關中,九梁拱舉,一峰獨秀。背依群山及涇水,前有群山環衛,開闊的關中平原和浩浩渭水互為映襯,確是不可多得的風水寶地。但李世宗擇選此處建陵,與他是“馬上皇帝”有直接關係。
李世民21時即隨父親李淵在太原起兵,多次在這一帶埋兵佈陣,降敗對手,最後改天下姓李,李淵稱帝大唐興。後透過“玄武門兵變”,從父親手裡承繼了皇位,終以“朕”自呼。
還一個原因是,九嵕山在秦漢時期就是有名的風景區,是歷代帝王馳騁狩獵上佳之所,當了皇帝后的李世民經常到一帶放鬆,自然更添了一層喜歡,把九嵕山看成歸葬的絕好去處,死後也希望躺在如畫風景裡。貞觀10年(公元636年)長孫皇后死後,李世民即有意派堪輿師到九嵕山察看地理。李世民創造性地“因山為陵”史書上認為與長孫皇后有關,《舊唐書》記載,長孫皇后臨死時囑李世民因山而葬不需起墳,希望葬事從簡。實際上,這種把大山鑿空的葬法並不簡單,雖然省了良田,但挖陵動用的人、財、物一點不少,工程甚至更為繁重。
唐朝皇家葬制是帝后同穴,即民間常見的夫妻葬在一個墓穴裡,與西漢帝后同陵不同穴完全不一樣。所以,李世民擇址葬皇后,就是找自己的風水寶地。在定九嵕山陵址之前,李世民已派了堪輿師為他多處挑找吉壤,隋唐時期最為著名的善觀天象的大師袁天罡,即為李世民卜選過陵址,據說走遍了關中。李世民最終還是心儀九嵕山。
李淵的獻陵陵址也是李世民給擇定的,但李世民厚己薄父,雖然自稱也是薄葬,實際上李淵的獻陵才是真正的薄啊,陵寑的規模、陪葬品的數量遠不能和昭陵相比。後來溫韜掘開了昭陵,盜得了大量的寶物。有意思的是,李世民還很會做秀,在為長孫皇后親撰的碑文稱,“王者以天下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為己有。今因九嵕山為陵,不藏金玉、人、馬、器皿,皆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幾奸盜息心,存沒無累。”此地無銀三百兩,這話不說倒好,一說反而讓溫韜這類盜墓賊上了心。
帝王都是很貪心的,在死後也希望去陰間王國當皇帝。所以,要求歸葬處格局要造得與生前的宮殿一樣,有“寑 ”有“宮”,即此“陵寑”、“地宮”說法的由來。唐朝帝王陵寑一般都建有大型陵園,築陵城,寑宮處於陵城的中心部位,南邊建有獻殿。陵城四邊設四門,東、西、南、北分別取名“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主神道位於南邊朱雀門中心線上。此外,還要功臣死後陪葬於周圍。整個昭陵的規制就是這樣,可以說是唐陵中的標準陵。
據記載,昭陵整個建築佈局仿長安城設計,“設計師”是中國古代著名畫家閻立德、閻立本兄弟倆(閻家是繪畫世家,閻立本繪有《步輦圖》、《歷代帝王圖》等,其父閻毗也是歷史上有名的大畫家)。到公元649年,即貞觀23年李世民去世,昭陵共營建了13年。由於四周有魏徵、徐懋功這些功臣陪葬墓多達193座,當時形成了有兩個長安城大小的宏大陵區,有“天下第一陵”之稱,目前仍是中國最大、世界最大的單個帝王陵園,而不是後來的乾陵。
昭陵不僅風水好,文化含量也很高,如陵前的“昭陵六駿”,就有獨特的文化韻味。據說李世民隨父親打天下時,先後騎過特勤驃、颯露紫、白蹄烏、青騅、什伐赤、拳毛騧等六匹戰馬,這些戰馬真可謂有汗馬功勞。“馬上皇帝”對它們念念不忘,特地請畫師畫了六駿圖,又在昭陵前用青石給六匹馬塑了像,此即聞名海外的“昭陵六駿”。後來“昭陵六駿”遭盜,遭破壞,成了一大歷史遺憾,至今仍有兩座塑像流失在美國。
唐帝王陵中目前最出名的當算高宗李治與大周女皇武則天的合葬墓——乾陵,被媒體炒得火熱。這與它陪葬品甚豐,儲存完好有關,考古學界認為至今未被盜掘(見前文《盜墓賊最值得冒險的三座帝王陵 》)。如果從陵寑文化角度來看,昭陵開創了唐陵中“因山為陵”的第一,陵區規模第一,陪葬墓數量第一。而乾陵的“第一”更多,如惟一的兩朝皇帝合葬墓、開了陵前樹碑、“無字碑”先例、首創陵前司馬道石刻組合規制,等等。
乾陵位於今天乾縣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距西安160裡,與九嵕山、金粟山、嵯峨山、堯山等山脈遙相呼應。其風水和擇扯情況我曾在以前的文章裡大概聊過(見前文《中國古代帝王陵寑“風水”探秘》),與昭陵陵址是李世民自選九嵕山不同,據說乾陵的擇選是很專業的,由當時掌管大唐陰陽和天文曆法的太史令李淳風敲定。唐時人才很多,在社會上宮廷中都很活躍,李淳風為中國古代著名的天文學家、數學家,世界上第一個測定的人,傳世作品有《推背圖》、《甲子元歷》,《乙已佔》等。另外一位就是為李世民卜選過寶地的袁天罡,占卜高手,與李淳風一樣,預測沒有不準的,是當時的神人。用今天的話來,他們都是當時的學術權威、社會精英。李治為李世民第九子,長孫皇后所生,因李承乾被廢得位,於公元649年登基。當了皇帝后不久,根據慣例,李治就派袁、李二人“旅遊”看風景去了,為他選風水寶地。
據說,袁、李二人跑了不少地方。袁天罡來到關中後,一次於子時觀天象,發現山間有一團紫氣升起,直衝北斗。紫氣出現是一種吉兆,順著這團紫氣,袁天罡找到了這塊地方,並在地裡埋了一枚銅錢作記。李淳風后來也找到了這個地方,但他從地理學的角度探求風水,發現梁山二峰東西相對,遠觀貌似女性的一雙美乳;縱觀全域性,整個陵區所在就如一個熟睡之中的貴婦人,妙不可言,貴若天尊。李當時即以身影取子午,以碎石擺八卦,將定針插入算定的地方作記。李治得報後,便讓舅舅長孫無忌前去察看,再作定奪。不可思議的一幕出現了,長孫無忌尋到袁、李二人作記的地方時,驚得目瞪口呆,李淳風的定針正好插在袁天罡的方形銅錢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