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有苦衷?國家依然太平

  明代的社會發展治隆唐宋,疆域拓展遠邁漢唐,是中國歷史上十分重要的一個時期。其從明太祖朱元璋開國到明成祖朱棣時代,短短几十年時間,經濟、文化、軍事就發展到鼎盛時期。那麼,大明王朝為什麼就遭遇上了突然死亡呢?這個問題,發人深省。不管明朝亡於何種原因,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要探討明朝的滅亡,就必須先從萬曆年間說起。清人趙翼就說:“論者謂明之亡,不亡於崇禎而亡於萬曆。”萬曆,是明神宗朱翊鈞的年號,其時間跨度為公元1573年至公元1620年,共48年,是明朝使用時間最長的年號。在這漫長的48年裡,萬曆帝大部分時間不上班,史學家孟森稱這一時期為“醉夢之期”,說萬曆帝的特點是“怠於臨朝,勇於斂財,不郊不廟不朝者三十年,與外廷隔絕”。

  北京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所長閻崇年在孟森所說的不郊、不廟、不朝的基礎上又加上了不見、不批、不講三個“不”。臺灣學者柏楊先生則更乾脆,稱萬曆的統治是一種“斷頭政治”。那麼,是不是這種“斷頭政治”導致萬曆一朝成為了明代由治及亂的開端呢?其實不盡然。萬曆三十年不上朝,其背後還有強大的文官集團在共同處理朝政,國家機器依然在正常運轉。當然,話說回來,萬曆不上班是懶惰,但他的懶惰是有原因的——他的身體很差,套用現在的一個網路用語,就是——弱爆了。新中國成立後,我國考古工作者發掘埋葬萬曆的墓穴定陵,他們驚奇地發現,“無論是棺內萬曆右腿蜷曲的痛苦形狀,還是屍骨復原後,右腿明顯比左腿短的情形,都足以說明這位皇帝生前確實患有嚴重的足疾”。這樣的身體條件,嚴重地妨礙到了他出席各項活動,他也就因此揹負上了“怠政”的惡名。

萬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有苦衷?國家依然太平


  對於臣子的指責和謾罵,他只能一次又一次地耐心解釋,說自己:“腰痛腳軟,行立不便”、又說“足心疼痛、步履艱難”(明代申時行《詔對錄》)。可是沒有用,人們認為他這是推托之詞,為自己的懶惰找藉口。直至晚年,他已經“面目發腫,行步艱難”了,大臣們還是不依不饒,說你活該,你這是酒色所致,咎由自取。好吧,好吧,你們說“怠政”就“怠政”,嘴巴長在你們的身上,愛怎麼說就怎麼說,我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就好。那麼,萬曆到底有沒有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呢?明清史學家樊樹志認為他做到了。

  他在《晚明史》中說:“神宗在此後的二十多年中,處理朝政的主要方式是透過批閱奏疏,釋出諭旨來進行。他始終牢牢地掌握著朝廷的大政方針,這從‘萬曆三大徵’的全過程可以看得很清楚。非但這三大徵都取得了勝利,在東南沿海和東北邊境,因為萬曆知人善任,重用了戚繼光和李成梁這兩位當世名將,邊事頗有成效。

免責宣告:以上內容源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112 字。

轉載請註明: 萬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有苦衷?國家依然太平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