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未來如何不能知道,現在說再見會不會太早”

後臺有人要這篇。嗯。

最初,我對李宗盛毫無概念。那會兒我只聽歌,還不懂得注意歌背後的人。

我只知道趙傳唱了《我終於失去了你》,只知道張艾嘉唱了《愛的代價》,只知道辛曉琪唱了《領悟》。那時似乎許多歌迷,都如此。我們聽的是歌,認的是歌星。

寫歌的人是誰?不認得。

1994年世界盃後,央視做了個配樂MV。用馬拉多納,配《我終於失去了你》。

這個大概只有球迷懂了:33歲的馬拉多納,那年世界盃藥檢出了問題,被禁賽,阿根廷淘汰。

我印象最深的一幕是,馬拉多納被剷倒後,起身,人群已經卷走,馬拉多納跟裁判無奈地揮了揮手。

“我終於失去了你,在擁擠的人群中”。

那種輝煌、惘然中失落的感覺,重錘擊心的感覺。

我第一次有概念“李宗盛的歌”,是楊佩佩工作室電視劇《碧海情天》那劇,劉松仁、李立群和葉童演的。

主題曲《凡人歌》。我一聽就覺得很奇怪。

那時我還小,只覺得歌詞真是不夠正面。

什麼叫“多少同林鳥,已成了分飛燕。”

什麼叫“有了夢寐以求的容顏,是否就算是擁有春天?”

偏這傢伙——眾所周知——唱歌還吊兒郎當的,半念半唱,“已成了分飛燕”,最後三個字還下重音,你是指望真成了分飛燕是怎麼著?

“雖然未來如何不能知道,現在說再見會不會太早”

那時我還小,還不覺得李宗盛唱歌好聽。

他唱歌有種大胡茬子味,就像刮完了又長了兩天的胡茬子,掛手,蹭人,顆顆粒粒的。

那會兒我的審美,還停留在老輩們播的李谷一和鄧麗君:瓷器般圓潤流轉,羚羊掛角的聲音裡。

還是楊佩佩工作室的電視劇,《末代皇孫》。我是衝著周海媚去的。

這裡插一句,周海媚真是嬌媚妖嬈又楚楚可憐,說句高圓圓粉絲不愛聽的話,只論周芷若,高圓圓拼命學,也沒學到周海媚的味道。

《末代皇孫》的片頭曲,是《鬼迷心竅》。

開頭就李宗盛式的大沉重:

“曾經真的以為人生就這樣了,平靜的心拒絕再有浪潮”,連著幾句都是下行音符,聽不慣。

但中間,忽然就揚了起來:

“是命運的安排也好,是你存心的捉弄也好。

然而這一切已不再重要,我願意隨你到天涯海角。”

這份痴勁,忽然就擊中我了。

當然那時我還小,還不明白這些詞句的意味,不明白他最後為什麼要蒼涼地嘆:

“雖然未來如何不能知道,現在說再見會不會太早”。

“雖然未來如何不能知道,現在說再見會不會太早”

後來就知道了,《我是一隻小小鳥》,是他寫的。

《領悟》,是他寫的。

《愛的代價》,是他寫的。

後來,《陰天》,後來,許茹芸的《真愛無敵》(空城計?)。

我自己也慢慢長起來了。

憋著的難過感,聽張艾嘉“走吧,走吧,人總要學著自己長大”。

聽很久,一口氣,撥出去了。

在大學裡,自己租了房子一個人住,晚上一個人寫稿,抬頭看窗外燈火闌珊時,“我是一隻小小小小鳥,小鳥飛呀飛,卻怎麼也飛不高。”

把背仰上椅子,嘆一口氣。

現在想,許多時候,不是李宗盛多完美符合我的心境,只是年紀漸長,會慢慢地明白他那些詞與歌,一鱗半爪地。

然後,會自然地往那邊靠。

對喜歡“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少年們而言,李宗盛是個很好的物件。

“對啊,他說出了我們的心聲!”

哪怕沒有那麼多“開始總是分分鐘都妙不可言”的感覺,也會捧著《陰天》,聽。

再後來,經歷的事情多了,真有點明白李宗盛了——不只是代入感的情境。李宗盛很通透。

他並不高唱頌歌,他很現實:

“多少同林鳥,已成了分飛燕,人生何其短,何必苦苦戀”。

但他也並不遺世獨立。他唱男人女人,每個尋常男女的感情。

他知道人事無常,但他挺入世,而且以身作則地享受這點甜與苦中的詩意。

怎麼說呢?他那鬍渣子般的嗓音,小時候聽,顆顆粒粒,長大後聽,像黑巧克力,像雪茄,甜味不多,主要是苦與酸,以及,厚實。

小孩子時愛吃甜的,長大後,才能懂得品味苦。

李宗盛不勸你超脫,只是拿著顆顆粒粒的嗓音,半念半唱,自我解嘲似的,說段子。

最代表這種態度的,是《最近比較煩》:動聽悅耳的小旋律,自我解嘲的小段子。

玩兒唄。

“雖然未來如何不能知道,現在說再見會不會太早”

我有時候,會想起《鹿鼎記》裡的美刀王胡逸之。看著鄉巴佬一般的小老頭兒,其實身負絕代武功,卻又偏偏對陳圓圓一片痴情,老來猶且如此。

他的痴勁兒,到了這般地步:竟能記住這種細節:

“這二十三年之中,跟她也只說過三十九句話。她倒向我說過五十五句。”

吳六奇試圖勸他時,胡逸之如是說:

“吳兄,人各有志。兄弟是個大傻瓜,你如瞧不起我,咱們就此別過。”

這種自知痴得過分,卻並不跳出來的勁頭,下面這句話裡,感慨系之:

“不知疲倦地翻越每個山丘

……

越過山丘,才發現無人等候”

每次聽到這句歌詞,我老想到《東邪西毒》裡張國榮那句話:

“以前看見山,就想知道山的後面是什麼。現在我已經不想知道了。”

小時候,總覺得“過了一個節點,一切都好了”。讀書時,

相信上了大學一切都好了。

上大學時寫東西,覺得自己出版第一本書後一切都好了。

總覺得過了一關,就什麼都好了。

然而並非如此。世上並沒有一個“你過去了,從此無煩憂”的山丘。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不消多提。

時間流逝最讓人難過的真相是,年少時總還以為,過了這座山就沒事了,再怎麼煩惱,心裡有個念想,頗有點“做完這一票,就回老家結婚,從此過著幸福的生活”之意;但多少次撩撩繞繞之後,才多少明白並沒有結束的那一天——斷了念想的翻山越嶺,才是真的疲憊。

這個事實多殘忍啊。李宗盛還是唱出來了。

就像他二十年前就問了:“有了夢寐以求的容顏,是否就算是擁有春天?”

“雖然未來如何不能知道,現在說再見會不會太早”

他看破也點破了,用他顆顆粒粒的,粗黑巧克力似的嗓子。

但他沒走遠,還是坐在人堆裡,跟我們一起,用他坑坑唧唧,半念半唱的調子:

抒情一下子,又沉鬱一下子。

我們很多時候,怕的其實不是失敗,而是被遺棄。

李宗盛一直沒忘記普通人的感情。

他給辛曉琪寫的《領悟》,MV拍得極好。一對男女,愛過,分手了。

多年後,男人去到一個小酒館喝酒,發現女人已成了老闆娘。

那時彼此都老了,但也就這樣了。

按照我們一般希望的劇情,是能破鏡重圓——當然並沒有。

男人出門時,外面瓢潑大雨。女人追出來,遞給男人一件雨衣,轉身回去了。

就是這樣。

“雖然未來如何不能知道,現在說再見會不會太早”

“多麼痛的領悟

你曾是我的全部

只願你掙脫情的枷鎖

愛的束縛 任意追逐

別再為愛受苦”

李宗盛的歌,大概就是那件雨衣。

沒法阻擋瓢潑大雨,沒法逆轉時光。

只是,在時光流逝時,遞過來,一起穿越風雨往前走。

他看通透了,但還在塵世間,與我們這些尋常男女同甘共苦。

同甘不難,主要是,共苦呢。

唱了人世間的苦,但最後也給點希望。

“雖然歲月總是匆匆的催人老

雖然情愛總是讓人煩惱

雖然未來如何不能知道

現在說再見會不會太早”

(嗯,我就只是想找藉口再放一次周海媚)

“雖然未來如何不能知道,現在說再見會不會太早”

後臺有人要這篇。嗯。

最初,我對李宗盛毫無概念。那會兒我只聽歌,還不懂得注意歌背後的人。

我只知道趙傳唱了《我終於失去了你》,只知道張艾嘉唱了《愛的代價》,只知道辛曉琪唱了《領悟》。那時似乎許多歌迷,都如此。我們聽的是歌,認的是歌星。

寫歌的人是誰?不認得。1994年世界盃後,央視做了個配樂MV。用馬拉多納,配《我終於失去了你》。

這個大概只有球迷懂了:33歲的馬拉多納,那年世界盃藥檢出了問題,被禁賽,阿根廷淘汰。

我印象最深的一幕是,馬拉多納被剷倒後,起身,人群已經卷走,馬拉多納跟裁判無奈地揮了揮手。“我終於失去了你,在擁擠的人群中”。那種輝煌、惘然中失落的感覺,重錘擊心的感覺。

我第一次有概念“李宗盛的歌”,是楊佩佩工作室電視劇《碧海情天》那劇,劉松仁、李立群和葉童演的。

主題曲《凡人歌》。我一聽就覺得很奇怪。

那時我還小,只覺得歌詞真是不夠正面。

什麼叫“多少同林鳥,已成了分飛燕。”

什麼叫“有了夢寐以求的容顏,是否就算是擁有春天?”

偏這傢伙——眾所周知——唱歌還吊兒郎當的,半念半唱,“已成了分飛燕”,最後三個字還下重音,你是指望真成了分飛燕是怎麼著?

“雖然未來如何不能知道,現在說再見會不會太早”

那時我還小,還不覺得李宗盛唱歌好聽。他唱歌有種大胡茬子味,就像刮完了又長了兩天的胡茬子,掛手,蹭人,顆顆粒粒的。

那會兒我的審美,還停留在老輩們播的李谷一和鄧麗君:瓷器般圓潤流轉,羚羊掛角的聲音裡。還是楊佩佩工作室的電視劇,《末代皇孫》。我是衝著周海媚去的。

這裡插一句,周海媚真是嬌媚妖嬈又楚楚可憐,說句高圓圓粉絲不愛聽的話,只論周芷若,高圓圓拼命學,也沒學到周海媚的味道。《末代皇孫》的片頭曲,是《鬼迷心竅》。

開頭就李宗盛式的大沉重:

“曾經真的以為人生就這樣了,平靜的心拒絕再有浪潮”,連著幾句都是下行音符,聽不慣。

但中間,忽然就揚了起來:“是命運的安排也好,是你存心的捉弄也好。

然而這一切已不再重要,我願意隨你到天涯海角。”

這份痴勁,忽然就擊中我了。當然那時我還小,還不明白這些詞句的意味,不明白他最後為什麼要蒼涼地嘆:

“雖然未來如何不能知道,現在說再見會不會太早”。

“雖然未來如何不能知道,現在說再見會不會太早”

後來就知道了,《我是一隻小小鳥》,是他寫的。

《領悟》,是他寫的。

《愛的代價》,是他寫的。

後來,《陰天》,後來,許茹芸的《真愛無敵》(空城計?)。

我自己也慢慢長起來了。

憋著的難過感,聽張艾嘉“走吧,走吧,人總要學著自己長大”。

聽很久,一口氣,撥出去了。在大學裡,自己租了房子一個人住,晚上一個人寫稿,抬頭看窗外燈火闌珊時,“我是一隻小小小小鳥,小鳥飛呀飛,卻怎麼也飛不高。”

把背仰上椅子,嘆一口氣。現在想,許多時候,不是李宗盛多完美符合我的心境,只是年紀漸長,會慢慢地明白他那些詞與歌,一鱗半爪地。

然後,會自然地往那邊靠。

對喜歡“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少年們而言,李宗盛是個很好的物件。

“對啊,他說出了我們的心聲!”

哪怕沒有那麼多“開始總是分分鐘都妙不可言”的感覺,也會捧著《陰天》,聽。

再後來,經歷的事情多了,真有點明白李宗盛了——不只是代入感的情境。李宗盛很通透。

他並不高唱頌歌,他很現實:

“多少同林鳥,已成了分飛燕,人生何其短,何必苦苦戀”。

但他也並不遺世獨立。他唱男人女人,每個尋常男女的感情。

他知道人事無常,但他挺入世,而且以身作則地享受這點甜與苦中的詩意。

怎麼說呢?他那鬍渣子般的嗓音,小時候聽,顆顆粒粒,長大後聽,像黑巧克力,像雪茄,甜味不多,主要是苦與酸,以及,厚實。小孩子時愛吃甜的,長大後,才能懂得品味苦。李宗盛不勸你超脫,只是拿著顆顆粒粒的嗓音,半念半唱,自我解嘲似的,說段子。

最代表這種態度的,是《最近比較煩》:動聽悅耳的小旋律,自我解嘲的小段子。

玩兒唄。

“雖然未來如何不能知道,現在說再見會不會太早”

我有時候,會想起《鹿鼎記》裡的美刀王胡逸之。看著鄉巴佬一般的小老頭兒,其實身負絕代武功,卻又偏偏對陳圓圓一片痴情,老來猶且如此。

他的痴勁兒,到了這般地步:竟能記住這種細節:“這二十三年之中,跟她也只說過三十九句話。她倒向我說過五十五句。”吳六奇試圖勸他時,胡逸之如是說:“吳兄,人各有志。兄弟是個大傻瓜,你如瞧不起我,咱們就此別過。”

這種自知痴得過分,卻並不跳出來的勁頭,下面這句話裡,感慨系之:“不知疲倦地翻越每個山丘……越過山丘,才發現無人等候”

每次聽到這句歌詞,我老想到《東邪西毒》裡張國榮那句話:

“以前看見山,就想知道山的後面是什麼。現在我已經不想知道了。”

小時候,總覺得“過了一個節點,一切都好了”。讀書時,

相信上了大學一切都好了。

上大學時寫東西,覺得自己出版第一本書後一切都好了。

總覺得過了一關,就什麼都好了。

然而並非如此。世上並沒有一個“你過去了,從此無煩憂”的山丘。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不消多提。

時間流逝最讓人難過的真相是,年少時總還以為,過了這座山就沒事了,再怎麼煩惱,心裡有個念想,頗有點“做完這一票,就回老家結婚,從此過著幸福的生活”之意;但多少次撩撩繞繞之後,才多少明白並沒有結束的那一天——斷了念想的翻山越嶺,才是真的疲憊。

這個事實多殘忍啊。李宗盛還是唱出來了。

就像他二十年前就問了:“有了夢寐以求的容顏,是否就算是擁有春天?”

“雖然未來如何不能知道,現在說再見會不會太早”

他看破也點破了,用他顆顆粒粒的,粗黑巧克力似的嗓子。

但他沒走遠,還是坐在人堆裡,跟我們一起,用他坑坑唧唧,半念半唱的調子:

抒情一下子,又沉鬱一下子。我們很多時候,怕的其實不是失敗,而是被遺棄。李宗盛一直沒忘記普通人的感情。

他給辛曉琪寫的《領悟》,MV拍得極好。一對男女,愛過,分手了。

多年後,男人去到一個小酒館喝酒,發現女人已成了老闆娘。

那時彼此都老了,但也就這樣了。

按照我們一般希望的劇情,是能破鏡重圓——當然並沒有。

男人出門時,外面瓢潑大雨。女人追出來,遞給男人一件雨衣,轉身回去了。

就是這樣。

“雖然未來如何不能知道,現在說再見會不會太早”

“多麼痛的領悟

你曾是我的全部

只願你掙脫情的枷鎖

愛的束縛 任意追逐

別再為愛受苦”

李宗盛的歌,大概就是那件雨衣。

沒法阻擋瓢潑大雨,沒法逆轉時光。

只是,在時光流逝時,遞過來,一起穿越風雨往前走。

他看通透了,但還在塵世間,與我們這些尋常男女同甘共苦。

同甘不難,主要是,共苦呢。

唱了人世間的苦,但最後也給點希望。

“雖然歲月總是匆匆的催人老雖然情愛總是讓人煩惱雖然未來如何不能知道現在說再見會不會太早”

(嗯,我就只是想找藉口再放一次周海媚)

“雖然未來如何不能知道,現在說再見會不會太早”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5086 字。

轉載請註明: “雖然未來如何不能知道,現在說再見會不會太早”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