綽號一般是根據人們的長相特徵或者個性習慣,乃至某些表現所取的,一般來說,都帶有調侃或者侮辱性質的。眾所周知,水滸傳裡的人物無論好壞善惡,均會被冠以綽號,其中一些綽號初讀莫名其妙,甚至讓人無法理喻。但很多綽號讓人更加記住其人,往往忘卻其真實姓名。
及時雨、智多星、入雲龍、母大蟲等等,這些可以說,很精彩也很讓人能夠理解其本義。但有一些綽號,可就讓人費勁腦汁了。
一、天魁星宋江,有兩個綽號,“及時雨”很容易理解,就是喜歡救人與水火之中。第二個綽號叫“呼保義”,保義是宋朝最低級別的一個武官,官職低微。呼是自稱的意思,“呼保義”就是宋江對自己身份的一種自謙。
二、說起宋江,必須得說說宋江最忠實的小弟,“黑旋風”李逵。黑自不用說,旋風難道指的是李逵比較快嗎?原來,旋風在古代指的是一種“火炮”,李逵這暴躁脾氣,有時清白不分,婦女兒童都殺,用“黑旋風”形容再貼切不過了。
三、排名24位的天弘星穆弘。恐怕很多人都沒半點印象,實在是存在感極低。但此人在人才濟濟的梁山好漢中排名24,肯定是有真本事的。穆弘外號“沒遮攔”,自然不是口無遮攔的意思,指的是此人強悍無比,沒人攔得住,所以叫“沒遮攔”。有水滸研究者稱,穆弘是馬步水三棲全能戰士。
四、梁山好漢中有三位的外號很有意思,都帶有“病”字,“病關索”楊雄、“病尉遲”孫立和“病大蟲”薛勇。很讓人納悶,都是好漢了,而且這三人都是驍勇善戰武功高強之人,怎麼還帶著病呢。原來,這個“病”是使人病的意思,外號的意思就是讓關索、尉遲敬德、大老虎見了都生病犯愁的人,你說厲害不厲害。
五、看到這裡,自然有人問潘金蓮為何沒有綽號,其實不然,潘金蓮的綽號就是“潘金蓮”。《水滸傳》24回裡其實已經說明“一大戶人家,有一使女,小名便叫潘金蓮”,小名就是綽號的意思。潘金蓮是怎麼來的呢,南北朝時齊朝有一昏君,極喜女色,寵幸一個潘姓愛妃,並命人在宮殿中間雕刻一朵蓮花,每日讓潘愛妃在蓮花上行走,從此這名妃子便有了綽號“潘金蓮”。到宋朝時,潘金蓮便成了美麗、放蕩、奢侈女人的綽號。
今年有很多大製作的電視劇。
古代劇有《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等,現代劇有《我的前半生》等。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原著唐七因為抄襲大風颳過《桃花債》而被觀眾廣為詬病。
《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道具、服裝、演員都線上,劇情被觀眾罵了不知道多少遍。
《我的前半生》一經播出話題熱議不斷,但三觀不正。
老公陳俊生和小三凌玲出軌導致羅子君變成了失婚少婦,但羅子君最後卻逆襲成了搶閨蜜唐晶男朋友的小三……
且把亦舒的原著改的面目全非,嚴格來說,只是披著《我的前半生》的名字皮,其他的人物、劇情等等都不對版。
這也讓觀眾有一個困惑。
中國的編劇怎麼了?
難道話題和收視率真的是一切,劇本難道沒有標準和底線嗎?
《水滸傳》毀了一個潘金蓮,看《水滸傳》的觀眾覺得潘金蓮可恨、可惡、當殺。
歷史上潘金蓮的原形人物卻是一位大家閨秀,她知書達理,賢良淑德,和武大郎恩恩愛愛,白頭到老,先後生下4個兒子。
就因為《水滸傳》,讓潘金蓮背汙名近千年。
最近有一部電影《繡春刀2:修羅戰場》上映。
為了情節需要而把崇禎皇帝黑化。
當然,歷史上的崇禎皇帝也不能說是好人,政治人物是有多面性的。
他生性多疑,剛愎自用。
但他也大力剷除閹黨,勤於政事,生活節儉,曾六下罪己詔,是位年輕有為的皇帝。
《繡春刀2:修羅戰場》是怎麼寫崇禎的呢?
第一:崇禎皇帝朱由檢為了登基做皇帝,在哥哥天啟皇帝朱由校的船上做手腳,導致哥哥朱由校生病去世。
編劇啊,你寫這個情節的時候,麻煩你去翻翻歷史好嗎,你是不知道朱由校和弟弟朱由檢的關係有多好啊。
朱由校有一大堆缺點,但他重親情,由於他對張皇后的愛惜,使得權勢滔天的魏忠賢以及客氏始終不能動搖皇后。
臨終之際,他毅然傳位給弟弟朱由檢,同時囑咐朱由檢善待張皇后,頗有情義。
如果崇禎真是想弄死朱由校的話,兩兄弟的感情真的是一般般的話,當魏忠賢權傾朝野的時候,崇禎都不知道死多少次了。
第二:崇禎為了當皇帝,向魏忠賢下跪。
編劇,你真是小看了明朝人的氣節。
縱觀所有的朝代,明朝是最有氣節的朝代。
明朝從建國起,到崇禎滅亡,276年當中,“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是明朝皇族的祖訓。
在古代世界歷史上,不管是中國還是外國,所有歷史超過了百年的帝國之中,明朝是唯一沒有與其他國家或勢力簽定任何不平等條約,也唯一從不向任何勢力屈服的王朝。
漢朝送過公主和親。
唐朝也送公主和親。
宋朝甚至向遼稱臣。
清朝簽了多少不平等條約苟延殘喘。
只有明朝沒有。
明英宗朱祁鎮被虜,寧死不降,瓦剌太師也先想嚮明朝索要財物,明朝大臣們寧可立朱祁鈺為皇帝,尊朱祁鎮為太上皇,也不屈服。
明朝被李自成攻進來的時候,當時北京形勢很危急,有人勸崇禎遷都,他不從,有人勸他走,逃到南京,他不逃。
他登上煤山自縊殉國而死,留下血詔:““朕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毋傷百姓一人。”
同樣亡國的清朝宣統皇帝是怎麼說的:“我不管日本人在東北殺多少人,運走多少糧食和煤,只要不讓我當大清的皇帝我就不會心甘。”
就連南明隆武帝朱聿鍵在汀州被擄,也是選擇絕食而亡。
南明紹武帝被清軍俘虜,絕食而死。
就這樣有氣節的明朝,編劇都能讓皇帝向太監下跪……
你以為明朝的太監和唐朝的太監一樣,可以隨隨便便殺皇帝啊。
潘氏宗族一直在為潘金蓮正名而努力。
崇禎皇帝的冤屈應該找誰訴說呢?
如果要改歷史人物,底線在哪裡?
很多學者認為《史記》“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創作原則,應該是歷史劇及歷史人物的改編底線。
以前很多實力派演員都說,如果要演哪個歷史人物,會去看那個人物的書籍,揣摩人物的心態,這樣才能演的傳神。
同樣,如果要想成為一個好編劇,難道不應該多看看史書,揣摩人物的心態嗎?
大家覺得呢?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操慶傷”:現在拍的電視劇我看都不超過三集。
(2017-08-11)
大家都知道,潘金蓮和西門慶有染,並且因為丈夫武大郎捉姦兩人合夥把武大郎弄死了,但其實西門慶並不是第一個與潘金蓮偷情的男人,在他之前,還有一個男人,那就是潘金蓮以前的老闆——
張大戶
。
潘金蓮以前是張大戶家的一個丫鬟,這張大戶也是個老色鬼,看著潘金蓮越長大越看看,於是就找機會把潘金蓮給辦了。但是張大戶的老婆是個母老虎,聽說後非要把潘金蓮趕走,張大戶只好忍疼割愛,把潘金蓮免費的嫁給了武大郎,並且還把自己的房子租給了武大郎。
實際上,張大戶之所以這樣做,只不過是為自己以後來偷腥方便而已。
武大郎本來就是懦弱之人,他自己心裡也清楚張大戶為啥會把這麼一個如花似玉的姑娘免費給自己當老婆——說真的,就憑自己的長相這輩子誰願意嫁給咱啊——所以武大郎偶爾撞見兩人私會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還瀟灑地揮揮手:你們繼續你們繼續。自己則默默的又去街上賣炊餅。
這說明什麼?武大郎默許了,同意了,或者說妥協了,認命了。
但是,後來張大戶畢竟歲數大了,經常做這樣的體力活身體不支,一命嗚呼了。
張大戶死後,西門慶又把眼睛瞄上了潘金蓮,並且很快兩人打得火熱,有趣的是,這時候的武大郎並沒有隱忍,而是採取了行動——捉姦。
不得不說,武大郎的態度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那這又是為什麼呢?
首先說,在武大郎的心裡其實是把張大戶當成恩人對待的:自己沒老婆,人家免費給送了一個如花似玉的大姑娘,並且還陪送了嫁妝;不僅白送了美女當老婆,張大戶還資助了武大郎一些本錢,讓他去把生意做得更紅火;張大戶甚至讓武大郎和潘金蓮住在自己多餘的房子裡。這一切如果沒有張大戶,武大郎就算是一輩子累死也是不可能實現的,這時候如果你還不明白人家是為了什麼,那就真的對不起人家張大戶的“一片苦心”了是不?
難不成你武大郎真的天真的以為張大戶看你長得一表人才又是好學上進的有志青年?
另外,張大戶一死,武大郎其實心裡才長出了一口氣:
妮瑪啊,終於這老傢伙死了,這小潘以後可就是名正言順的老婆了。
而之前,武大郎不過是一隻移動的小烏龜罷了。
你想想,這時候西門慶還想再來自己的鍋裡分碗湯喝,你覺得武大郎會同意嗎——妮瑪,我已經被嘲笑了這麼多年,終於要過好日子,你又要來攪和,又不給老子一分錢。
但是這些,實際上還只是武大郎心中的一種意識,還並不一定敢做出什麼來,但是一個人的出現,讓武大郎的腰桿徹底硬了起來。
沒錯,這個人就是他的弟弟
武松
。
張大戶雖然給了她一個老婆,又給了他相對穩定的生活,但是武大郎心裡永遠沒有安全感,他也永遠不知道下一刻會發生什麼,但是弟弟的出現,讓他瞬間自信爆棚,有了強大的靠山。
不說武松身材魁偉,英勇神武,光是在縣衙任職這一點就足夠讓武大郎驕傲了:武松,我弟弟,在縣裡當都頭,誰特麼以後還敢欺負我?以前你們欺負我,老子記著呢,現在你們再來欺負我一個試試,東風吹,戰鼓擂,有了我弟弟who怕who啊?
所以,當他得知西門慶居然跟自己的老婆勾搭,立即不顧一切衝過去。
試想,還像以前一樣,自己也就只是個擔挑賣炊餅的,手裡也沒有因為張大戶的資助而積攢下一點家業,也沒有這樣一個能為自己伸頭撐腰的弟弟,武大郎哪來的勇氣敢跟西門大官人叫板?
(2017-06-15)
我不是潘金蓮/
I Am Not Madame Bovary
一
馮小剛曾在2010年宣稱,“把中國的故事講給中國人就挺好”,“想著讓法國人”“聽懂”“就不會說話”;但他並沒有真的忘記“法國”觀眾。他根據劉震雲的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我不是潘金蓮》,即使在中國院線裡給中國人看時也配有英文字幕,電影的英文片名更把“潘金蓮”翻譯成一個法國人名:Madame Bovary——包法利夫人。
潘金蓮與Madame Bovary,隔著中英文的語言界限,隔著從“宋朝”到十九世紀的歷史間隔,在電影片頭的同一幀畫面裡相遇。藉助“我不是”(I Am Not)這樣一個否定句式,藉助語法位置的相似,她們二人形成了一種可相互置換的肯定關係——包法利夫人和潘金蓮都因婚姻外的情感與性而揹負著不忠與淫蕩的惡名。
不過,這隻能是一種有限的置換,有限的肯定。“我不是潘金蓮”是這部電影內部的元素,它來自電影中的女主人公李雪蓮的自我判斷與自我認識,是當她的已經離婚的丈夫秦玉河因她婚前性行為而把她比作潘金蓮時,她為自己所做的辯護。而
I Am Not Madame Bovary
是這部電影的外部的標籤,來自電影編劇、導演、製片人或發行人的文學知識與商業意識,是當他們在西方國家參加電影節或營銷時,為西方電影人或觀眾擬定的入口。
一個“法國”的故事介入了一個“中國的故事”,一個“法國”觀眾的視角被預設為一個“中國的故事”的當然的視角。對中國人而言,“潘金蓮”屬於彌散在日常生活裡的默會的知識,但對“法國”人,這是一個必須從頭講起才會被理解的名字。因此馮小剛藉助於常在西方舉辦畫展的魏東為電影創作的六幅圓形畫,在電影的開頭敘述了一個完整的“潘金蓮”的故事,一個對“法國”觀眾來說由非常東方的畫面所組成的非常東方的故事。於是”法國“觀眾將體驗到電影標題與電影故事的分離,他/她確實相信主人公李雪蓮不是Madame Bovary,因為在標題之外,他/她從字幕看到的與從對話聽到的是李雪蓮辯解:她不是“Pan Jinlian”。
二
潘金蓮的故事,李雪蓮的故事,都由馮小剛本人的聲音直接講述或匯出。他的聲音作為畫外音貫穿電影始終,對於觀眾來說,他是這個“中國的故事”的敘述者。他經常採用小說裡自由間接引語(free indirect discourse)的手法,傳遞李雪蓮的內心世界。除了馮小剛像福樓拜將自己等同於“包法利夫人”一樣自稱“小女子潘金蓮”之外,或許這是這部電影和《包法利夫人》為數不多的相關之處:在西方小說史上,自由間接引語這一技術正成熟於福樓拜的這部小說。
馮小剛用其畫外音不斷強調這是一個“故事”,透過把整個故事他者化,一方面阻止觀眾向故事的主人公移情,另一方面切斷故事與現實的直接指涉關係,將其限制在電影的內部。觀眾因而獲得了一個安全的位置,這是一個觀察與認識的位置,而不是一個體驗與感受的位置。因此李雪蓮在自己的故事裡所經歷的上訪路上的艱苦與困惑,是一個可以在笑聲裡消解的物件:劉震雲小說裡的黑色幽默,在電影裡褪去了那層黑。——如果畫外音來自於范冰冰飾演的李雪蓮呢?
三
小說的故事發生在“XX省”“XX市”“XX縣”,是個無地名的空間,小說僅透露出它大體上位於山東的鄰省。而電影的故事發生在“永安市”的“光明縣”,演員個個說著南方方言。電影還置入了一些地理資訊:秦玉河有個湖北的故鄉,十年後的市長馬文彬是贛南人。此外,小說中李雪蓮是個純粹的農民,電影中她經營著一家水邊的二層樓農家樂;小說中秦玉河在化肥廠工作,電影中他是製茶廠的司機。
小說的無名空間是普遍的,隱喻的是中國本身;電影的南方空間是特殊的、審美化的。而從種地到農家樂,從化肥廠到製茶廠:小說裡有荒涼的現實(“種地”和“化肥”的共同體的崩裂是痛苦的),電影裡沒有,電影裡的職業和居家生活把現實審美化了。
范冰冰的裸背
電影開頭魏東所繪圓形畫
四
電影裡的永安市光明縣處於圓形畫幅之中。圓形畫幅內,中遠景居多,觀眾與角色拉開了距離,彷彿在欣賞一幅幅靜態的畫。據說這一畫幅是受南宋團扇畫的啟發,換言之,呈現東方化的優美是導演的企圖。表面上,觀眾透過圓形畫幅觀視到了中國的現實,其實,觀眾一直在偷窺的是女明星范冰冰,甚至是她的裸體——范冰冰的裸體呼應了電影開頭具有春宮圖氣息的圓形畫。這裡暴露了偷窺的實質,印證了傑姆遜《可見的簽名》(
Signatures of the Visible
)的開篇之語:“視覺在本質上是色情的。”(The visual is
essentially
pornographic…)
小說裡,李雪蓮經過二十年的上訪,滿頭白髮,體形走樣。電影把二十年縮短為十年,十年之後,范冰冰飾演的李雪蓮竟比原先更加時尚,絲毫看不出上訪之於她的悲劇性:她依然是那個慾望化審美的物件。一個荒誕且帶有悲劇意味的故事卻要用審美化的電影語言表達,在內容與形式之間形成了一種分離的關係。
簡言之,電影《我不是潘金蓮》用西方視角講述中國故事,用古代視角講述現代故事,用男性視角講述女性故事。此外,它還用首都視角講述外省故事,就像《包法利夫人》有個副標題“外省風俗”。
五
從劉震雲的小說到馮小剛的電影,一些角色的名字發生了變化:“那一年”的法院院長從“荀正義”變成了“荀正一”(雖然英文字幕顯示為“Justice Xun”),縣長從“史為民”變成了“史惟憫”,市長從“蔡富邦”變成了“蔡滬浜”,省長從“儲清廉”變成了“儲敬璉”。在這一序列裡,沒有發生變化的是主審法官的名字,小說和電影裡都叫“王公道”——“Justice Wang”。
小說裡的人名由“大觀念”構成(序言一的人名都是政治的,序言二的人名都是倫理的, “公道”是二者的結合點),包含了政治哲學上的反諷意味(找不到正義);電影標註在銀幕上的人名幾乎沒有類似的功能。就此而言,後來的法官“賈聰明”的名字是個例外,因為他的功能是證明自己“假聰明”。
電影中,法官、院長、縣長、市長、省長、首長的佔比顯然大於李雪蓮,所以很難說李雪蓮/范冰冰是主角。相形之下,小說對李雪蓮諸多行為的交待和展開則充分得多。換言之,李雪蓮很大程度上被電影弱化了。
“潘金蓮”的意象在電影中出現的次數也很少:如秦玉河汙衊婚前有過性行為的李雪蓮是潘金蓮,李雪蓮和趙大頭髮生關係後覺得自己真成了潘金蓮。電影中的官員反倒經常把李雪蓮稱為“小白菜”。小說中,“潘金蓮”是個貫穿始終的、普遍化的概念:人人都覺得自己冤,覺得自己“不是潘金蓮”,包括那些被撤職的“長”們。
電影把李雪蓮事件和各級官員對該事件的處理,割裂了開來。
六
透過電影的圓形畫幅和方形畫幅(前者對應永安市光明縣,後者對應北京,二者構成反差,而非矛盾),觀眾得知,李雪蓮和秦玉河為分房而假離婚。此後秦玉河另娶他人為妻,假離婚變成真離婚,李雪蓮則欲證明離婚是假的,李所求不得繼而逐級上訪。電影接近尾聲時,時任永安市長馬文彬和光明縣長鄭眾有一段對話。對話的要點有三:第一,李雪蓮本人沒什麼道理;第二,各級官員在處理這一事件時,都想解決問題,並無貪贓枉法;第三,問題的關鍵是要幹部改進作風。馬文彬和鄭眾進行這段對話時,身處方形畫幅中的圓形空間,就馬文彬的口氣,可以說,這一對話代表了北京對光明縣事件的結論。
此後,電影進入全畫幅,高調布光。大特寫的李雪蓮向當年被撤職的縣長史惟憫吐露:當年她假離婚,其實是為了逃避計劃生育,生二胎。說出真相的李雪蓮彷彿打開了心結。最後,電影畫外音說,李雪蓮把自己過去的告狀看成是一個笑話。一個如同患了偏執狂一樣的上訪者自我治癒了。
在電影進入全畫幅之前,觀眾或許會比較認同馬文彬的表述:李雪蓮是為了分房的利益假離婚,最後弄巧成拙,咎由自取。而當得知她是為了多生一個孩子而假離婚,觀眾或許會更泛起一點同情。但問題是,騙房和生二胎區分的只是假離婚行為正當與否,前者是不正當的,後者(一定程度上)是正當的,它們對“假離婚難題”本身而言,並不重要。電影最後為整個事件提供了一個想象性的解決方案:如果我們的幹部早點幫助李雪蓮自我解釋、自我說服,聽她講述這件事的曲折,她或許就不會一直告狀了。這毋寧是用治理問題取代了價值問題,從而取消、擱置,甚至壓抑了“假離婚難題”本身。李雪蓮告狀是“千里之堤毀於蟻穴”中的“蟻穴”,是“防微杜漸”中的“微”和“漸”,是“因小失大”中的“小”,只是治理問題的空能的能指。她告狀彷彿僅僅是因為個人的偏執,是純粹的荒誕,其意義被降到了最低的程度。
可以說,在電影敘事上,圓形畫幅和方形畫幅是全畫幅的一部分。在全畫幅裡,李雪蓮會面對自己過去的故事,把自己作為自己的一部分。全畫幅部分揭示了圓形畫幅和方形畫幅裡的故事的動力和結局。但在難題的表達上,圓形畫幅和方形畫幅裡的“假離婚難題”,在寬形畫幅裡只是被想象性地解決,甚至被壓抑了。
反慾望的秋菊
慾望化的雪蓮
反慾望的秋菊
慾望化的雪蓮
七
當李雪蓮在全畫幅部分把自己的上訪的內在起因追溯至她懷二胎及二胎的流產,並與別人一起把自己的上訪當作故事或笑話,她的上訪就完全成了內部的掙扎,但在小說裡,上訪對李雪蓮而言,從不是個笑話,而是雙重的反抗:內部的反抗與外部的反抗,或者說對“假離婚”中的自我的反抗,以及對整個司法、行政系統的反抗。
“假離婚”暗含著法律行為中當事人作意思表示時,表示和意思(意圖)之間的矛盾。無論法院,還是民政部門——在電影裡出場的是鎮上的民政助理老古,對於離婚案的判決,惟一有效的根據是當事人的表示,而不可能完全查證其離婚的內在意思(意圖)。李雪蓮的“假離婚難題”就在於,她無法讓法官、民政助理相信,她當初作離婚申請時所示的是一種虛假的意思,而在她的觀念裡,她未作表示的內在意思應該作為判決的前提。
從法律上說,關於李雪蓮和秦玉河離婚案的判決是個正確的判決,因此李雪蓮的上訪,所質疑的是法律或治理術本身。在她看來,法律錯了,法律/治理術無法解決意圖與現實之間的衝突。而她一路遇到的各個“長”,也只是關心現實,關心治理方法(阻攔上訪或寫保證書)。李雪蓮期待的是某種把內在意圖作為前提的司法,她要對既存的司法審判進行政治的考問,所以她來到全國人大——關於法律的法律機關。這是李雪蓮的第二個難題,政治與法律/治理之間的矛盾或衝突問題。
在既存的司法/治理體系中,李雪蓮的難題是無解的。她作為人民的一分子,將其難題再現給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試圖以政治的方式解決法律/治理問題,但顯然,在她的個人難題與政治的場域之間,有一個她無法跨越的裂隙。她只能自己完成自己的轉換,從“雪蓮”化為“雨荷”:在電影的最後一個鏡頭裡靜靜地站立。
電影最後的雨荷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18145812042”:T什麼人?
網友“18145810663”:知識是從刻苦勞動中得來的,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勞動的結果。
網友“18145811813”:知識是從刻苦勞動中得來的,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勞動的結果。
網友“18126258486”:知識是從刻苦勞動中得來的,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勞動的結果。
網友“18145812834”:知識是從刻苦勞動中得來的,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勞動的結果。
網友“行者無疆”:李雪蓮期待的是某種把內在意圖作為前提的司法。。。。存在這種司法馬
網友“欲言又止”:電影整個把小說的基調都改了,雖然劉震雲還是編劇
網友“woody”:哈哈題目很押韻
網友“youarethesunshine”:鞏俐不知道比范冰冰高到哪裡去了
網友“glee”:很專業的分析
(1970-01-01)
千古奇冤01:武大郎、潘金蓮
透過《水滸傳》和《金瓶梅》兩部著名小說,武大郎潘金蓮的故事,可謂路人皆知,小說中的武大郎被描述為矮醜挫,潘金蓮被描述為毒殺親夫的淫蕩女人。
然而事實上的武氏夫婦,卻是郎才女貌、子孫滿堂的幸福之家。
歷史上,武大郎、潘金蓮、西門慶確有其人,但都生活在明朝。武大郎本名武植,清河縣武家那村人。他出身貧寒,但聰穎過人,中年考中進士,出任山東陽穀縣令。
潘金蓮是知州家的千金小姐,住在距武家那村不遠的黃金莊。她喜歡武植,經常接濟他,並與他私訂終身。兩人結婚後和睦恩愛,養育了四個子女。
1946年,武植墓被人發掘出來,墓碑銘文曰:“武公諱植,字田嶺,童時謂大郎,暮年尊曰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門淑媛。公先祖居晉陽郡,系殷武丁後裔,後徙清河縣孔宋莊定居。公幼年歿父,與母相依,衣食難濟。少時聰敏,崇文尚武,尤喜詩書;中年舉進士,官拜七品,興利除弊,清廉公明,鄉民聚萬民傘敬之。然悠悠歲月,歷歷滄桑,名節無端詆譭,古墓橫遭毀劫,令良士賢婦飲恨九泉,痛惜武公,以示後人,是為銘記焉。”
武植的24世孫武書常說,從銘文不難看出,武大郎雖然出身貧苦,但從未“賣炊餅為生”。相反,他是造福一方百姓的七品父母官。而本是名門淑媛的縣令夫人潘金蓮,卻被描述成“淫女蕩婦”遭到唾罵,實在比竇娥還冤枉。
另據1996發現的武植的小腿骨測算,武植身高應該超過1.8米,絕非“三寸丁谷樹皮”,更不是“五短身材”。
武植潘金蓮的故事純系民間惡人杜撰,後被施耐庵聽到,又添油加醋寫進了《水滸傳》,不僅讓武植潘金蓮兩人名聲盡毀,也給武潘兩姓帶來災難:清河縣的
武家與潘家至今不通婚。
亡羊補牢,2009年12月18日,施耐庵的直系後人施勝辰(河北省著名書畫家)專程來到清河縣武植祠,代表先人向武氏後人表達歉意,為武植和潘金蓮造像,並寫下道歉詩,該詩至今仍裱糊在武植祠牆壁:
杜撰水滸施耐庵,武潘無端蒙沉冤。
施家文章施家畫,貶褒迄今數百年。
累世因緣今終報,正容重塑展人間。
武氏祠堂斷公案,施姓欠賬施姓還。
千古奇冤02:陳世美
由於戲劇《秦香蓮》(又名《鍘美案》)的廣泛傳播,在劇中忘恩負義、拋妻棄子的反面人物陳世美,最後被包拯所斬,也因此在後世成為負心人的代名詞。
實際上,陳世美和武植武大郎一樣是個重情重義的好官,都是被人冤枉的。而冤枉陳世美者,系其好友仇夢麟。
陳世美的原型名字叫陳年穀,字熟美,清順治年間進士,在官場上順風順水。仇夢麟因家中失火,家財盡失,便向找好友陳熟美謀個差事。不料,他在陳家住了數月,天天好酒好菜,卻始終不見提攜。仇夢麟覺得陳不夠哥們兒,一怒之下不辭而別。
當時戲劇很流行,仇夢麟又有才,為了發洩心中鬱悶,就編造了一齣戲劇,把好友陳熟美描述成負心漢,給戲班演出,名字用得是一字之差的陳世美。
當仇夢麟回到家才發現自家房屋已被重新修蓋。妻子說,是好友陳熟美派人送來錢重修了房舍,還購置了新傢俱。
仇夢麟無比懊悔,但他捏造的戲劇已不可避免地流傳開來……
千古奇冤03:潘仁美
由於《楊家將》的廣泛傳播,害死楊家父子的潘仁美成為中國歷史上的重大奸臣之一。在《楊家將》中,他公報私仇,對於陷入敵營的楊業不但不予接應,致使楊業撞死在李陵碑,他還亂箭射死楊七郎。
歷史上並沒有潘仁美,其原型是潘美,實際功勞可是比楊業還要大的,參與過陳橋兵變,擁立趙匡胤稱帝,是宋朝開國功臣,
後撫陝帥袁彥,協平李重進,協徵嶺南,廣北門役,徵江南,說降陳,擊北漢,戰太原,抵遼軍,稱得上政治家軍事家了
。《宋史》傳中,潘美位於列傳第十七的位置,而楊業僅在列傳三十一。
之所以被牽扯到《楊家將》,是986年的一場戰爭。雍熙三年(986),宋遼岐溝關之戰中,潘美任西路軍主將,楊業為副將,但實際掌權的是監軍王侁。
當時西路軍的主要任務是掩護各州人民撤退到內地,楊業提出聲東擊西的辦法,潘美表示認同,但王侁強迫楊業通過出擊吸引敵軍的辦法,換取民眾撤退時間。
楊業沒辦法,又自知敵眾我寡,此戰難以取勝,遂要求王、潘在陳家谷口(即演義中兩狼山)預設強弩步兵接應。楊業的作戰經驗豐富,北宋軍以步兵為主,對抗契丹騎兵在野戰中難有勝算,但用勁弩裝備的軍陣確實是抵抗騎兵的最佳選擇。
實戰中,王侁和另一個監軍劉文娛率領的接應人馬先是為了爭功私離防地,發現戰況不妙又狂奔而逃。楊業突破遼軍重圍,浴血轉戰到陳家谷口,已經矢盡弓折,卻發現接應人馬早已逃走,“撫膺大慟,再率帳下士兵力戰”,以疲兵反身迎戰。最終,楊業負數十創被俘,絕食而死。
按照《宋史》說法,潘美當時與楊業的立場相近,只是沒有力爭,王侁軍離開防地時還曾予以制止,似乎潘在其中責任不大。從戰後的處分來看也是如此,潘美僅受降職處分,而兩個監軍皆被撤職發配。
但潘美倒黴在他是此戰的主將上,後世演義誰管他監軍的事。
另根據某些歷史考證,佘太君、穆桂英等人物並非真實存在,而是民間杜撰出來的。
千古奇冤04:法海
還是民間故事惹的禍。真是應了這句話:眾口鑠金,積毀銷骨!
在《白蛇傳》中,千年修行的蛇妖為了報答前世恩人的救命之恩,
飄然下凡,化名白素貞,泛舟西湖,與中國農耕社會最為標準的男人形像的白面書生許仙“不期而遇”,藉助於借傘還傘的故事,與許仙相愛了。
就在白娘子與許仙相親相愛於西子湖畔之際,這鎮江金山寺的法海和尚卻橫加干涉,按法海的理念,佛教教義中的“六道”是指地獄、畜生、妖怪、阿修羅、人與諸天(神仙),由於白娘子在“六道”中不明不白,非妖非仙,已經主體錯位。加之白娘子在前世修行中誤吞了法海的金丹與之結下宿怨。因此法海採取了種種法術,將許仙騙至金山,實施變相綁架,意圖截斷白娘子通向人間的愛情之路。
為了許仙,敢作敢為的白娘子來到了法海和尚的金山寺,面對坐鎮金山、以逸待勞、處於強勢的法海和尚,白娘子不顧自己身懷六甲,法力不濟,她要殊死一搏。這就是快意恩仇、愛憎分明的白娘子,她不可能捨棄許仙,捨棄人間溫馨的愛。於是,就有了白娘子水漫金山的千古傳說……
但事實卻是,法海原為唐代宰相裴休之子,一生潛心於佛學研究,後出家成一代禪宗大師。這位以慈悲為懷的得道高僧一身追求的便是博愛。
當然,白蛇的事也是真有的,不過,那白蛇可不是白素貞那般善良。
始建於東晉的金山寺,初名澤心寺。唐朝時,宰相裴休將其子送入佛門,取號法海。因其嚴持戒律,行頭陀行,故被稱為“裴頭陀”。裴頭陀(法海)入山不久,發現半山有一蛇洞,一條白蟒經常出洞咬人,便與白蟒相鬥,終將白蟒趕走。當地百姓感謝他,為他修蓋寺廟,裴頭陀(法海)在此開山,成為金山寺祖師。然而馮夢龍撰寫《白娘子永鎮雷峰塔》的指令碼後,民間藝人加工將法海揉捏一起,遂形成了法海迫害白娘子的冤案。
歷史就是這樣無情,白娘子的悲劇懾人心魄,她在塔下的哀怨使人們內心遭受強烈震撼。但歷史的演進有時也能奇蹟地出現有情有義的一面。一九二四年九月,雷峰塔坍塌,這一歷史文化遺產建築的倒塌,居然得到人們的歡乎雀躍。可見同情白娘子的人之多超過了對文物的愛護。
千古奇冤05:龐太師
在小說演義中,他可算得上是史上最敬業的奸臣,他就是龐太師龐籍:
龐籍和楊家將鬥,從楊令公斗到楊文廣,鬥了整整四代!
和包青天鬥,從少年鬥到老年;
與八賢王五廉王鬥了一生;
與張三丞相李四尚書鬥個不停……
這可是多麼強大的人生啊,至少要活500年的節湊啊!
歷史上真實的龐籍,可是個大官,而且是個好官。龐籍(988年—1063年),字醇之,單州成武(今山東菏澤市成武縣)人,北宋宰相,累遷至樞密副使、樞密使,太子太保等,封穎國公。
其當宰相時,殫精竭慮,為人剛正不阿,敢於直言進諫,整頓糜爛的軍隊。
龐籍還是韓琦、范仲淹等人的好友,司馬光、狄青等人的恩師。
他之所以被黑,可能是因其剛正不阿,整頓軍紀得罪了人吧?
千古奇冤06:秦檜,他怎麼可能是害死岳飛的主謀?
秦檜一直以來便被視為臭名昭著的大奸臣、賣國賊。不僅屈膝投降金國,更迫害了一代名將岳飛。杭州嶽王廟內的岳飛墓前,跪著秦檜兩夫婦的雕像。
如果說秦檜是主和派,岳飛是主戰派,是對的。歷朝歷代,凡有外敵,都有主和主戰之分。但要說,秦檜有本事弄死岳飛,那真是冤枉他了。
要岳飛死的,只有一人:皇帝!要知道,宋朝開國起,就忌諱武將擁有私兵的,而岳飛的“岳家軍”卻叫的震天響,
在軍隊中勢力漸長的岳飛不僅違抗了十二道金牌的召回聖命,且敢於干預立儲之事,已明顯有了“武人干政”的嫌疑,迫使宋高宗趙構不得不對其痛下殺手。
要知道,在中國古代,皇帝是不能錯的。所以,在宋高宗一朝,岳飛被殺了就殺了。但後來,繼位的宋朝皇帝發現形勢又不對頭了,需要樹立忠勇的武將典型,要撥亂反正,怎麼辦?總要有人承擔責任吧。於是,主和派的秦檜只能背黑鍋了。
千古奇冤07:周瑜
在《三國演義》中,東吳年輕有為的大都督——周瑜硬被描繪成了氣度偏狹、忌才妒能的人。自從遇上了諸葛亮,便連番上演”三氣周瑜“、”賠了夫人又折兵“的戲碼,更在留下”既生亮,何生瑜“的遺言後,氣絕而亡。
而正史上,周瑜與諸葛亮並未會面,那時的諸葛亮的地位,遠不及周瑜,東吳大都督不可能見到才出茅廬的諸葛亮,也不會在乎這個新角色。所以,二人不可能產生恩怨糾葛。
但是羅貫中為了突出諸葛亮,所有和諸葛亮對立的,就只能被矮化了。而且,“羽扇綸巾”的是周瑜,也給羅貫中按在了諸葛亮頭上。
千古奇冤08:尹志平
又是小說惹得禍,而且是現代的事,金庸金老爺子還活著。對此,他已致歉,但是,又能改變什麼?
我們知道,尹志平是金庸小說《神鵰俠侶》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作為全真教丘處機的大弟子卻暗戀小龍女,並趁小龍女的穴道受歐陽鋒所制之時“強姦”了小龍女。
歷史上是真有尹志平的,而且一個字都不差,但卻和金庸描寫的完全不一樣。真實的
尹志平一生甘居淡泊,連當時人所共慕之掌教職位,亦持謙讓態度。當邱處機居長春宮,四方請謁不絕之時,以”我無功德“,不敢享此供奉為辭,而退隱於僻處;當邱處機逝世,遺命其繼任掌教時,則欲絕跡遠遁,只因眾人敦請,始勉從之;當掌教十一年後,又以年老為辭,請李志常代主教席,而隱居修煉。
前兩年,金庸也認為這樣描寫尹志平不妥,公開道歉了,並在新書中修改了名字。只是,誰又會記得金老爺子的道歉?
(2017-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