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大詞人張孝祥年輕時非常愛國,曾經在大將張俊宴席上作了一首《六州歌頭》的詞,張浚為之罷席。全詞如下:長淮望斷,關塞莽然平。征塵暗,霜風勁,悄邊聲,黯銷凝。追想當年事,殆天數,非人力。殊泗上,泫歌地,亦羶腥。隔水氈鄉,落日牛羊下,區脫縱橫。看名王宵獵,騎火一川明,茄鼓悲鳴,遣人驚。念腰間箭。匣中劍,空埃,競何成!時易失,心徒壯,歲將零。渺神京,幹羽方懷遠,靜烽燧,且休兵。冠蓋使,紛馳鶩,若為情。聞道中原遺老,常南望翠葆旌。使行人到此,忠憤氣填膺,有淚如傾。
這首詞自寫作的那一天起,就不脛而走,成為當時文人指點江山的榜樣。不過張孝祥也曾經對一個美麗尼姑動心,只是流水無情落花有意。那個時候,張孝祥要到臨江做縣令,到達臨江縣境的青石鎮舍舟登陸,夜宿鎮外山麓的女貞庵中,準備歇息兩天,然後走馬上任。唐宋的時候,佛教在中國盛行,寺廟庵剎遍及全國各地,大多備有潔淨雅室,以供遠道而來的香客住宿祈夢,和尚廟裡可住女客,尼姑庵內也可供男客過夜。久而久之,通衢大道附近的寺廟庵剎,大都肩負著為旅客服務的任務,和今天風景名勝地區的觀光飯店,沒有多大區別。正是初秋季節,入夜月白風清,張孝祥忽聽一陣悠揚的琴聲,順著琴聲望去,一妙齡女尼正在焚香彈琴,眉目如畫,姿態秀逸,酷似瑤池仙子,心中頗有所感,於是朗吟一詞:誤入蓬萊仙洞裡,松蔭禪房睹嬋娟,花樣年華最堪憐;瑤琴橫几上,妙手拂心絃。雲鎖洞房歸去晚,月華冷氣侵高堂,覺來猶自惜餘香;有心歸洛浦,無計到巫山。
那女子正是陳妙常,她本是當地官宦之女,只因為自小體弱多病,家人才將她舍入空門,削髮為尼。在女貞庵中誦經禮佛。空門多暇。陳妙常好學不倦,她不但詩文俊雅,而又兼工音律,十五六歲以後突然容光煥發,秀豔照人,穿著寬袍大袖的袈裟,就象仙女下凡,令人目眩神迷。陳妙常聽見有人朗誦詩詞,心中大為不爽,便迎合了一首,想讓這狂徒死了這份心:清淨堂前不捲簾,景幽然;湖花野草漫連天,莫胡言。獨坐黃昏誰是伴,一爐煙,閒來月下理琴絃,小神仙。張孝祥碰了個軟釘子,怏怏而去。
兩天後,同窗好友潘法成來訪,言語之間便談到陳妙常,潘法成則聽得心旌搖曳,決心繼續老友沒有完成的心願。就這樣潘法成在急景凋年之際,住進了女貞庵中。潘法成認為女兒家削髮為尼,妙齡女郎長伴青燈古佛,總會有一段不同尋常的心路歷程,再不然就是遭遇到巨大的打擊或痛苦的折磨;否則好端端的何不穿紅戴綠,塗脂抹粉,享受女性黛綠的年華,以及戀愛嫁人,生兒育女,相夫教子,迎接充實而幸福的人生呢?於是,潘法成就問陳妙常:"人言,非經大難,不入空門,姑娘才貌才人,何事看破紅塵"。陳妙常答道:"人思病時,塵心自減;人想死時,道念自生。皈依佛門,乃獲永生,又何必一定要經過大難呢?"
兩人相談甚歡,。一日晨起,潘法成興致勃勃地踱往東廂去找妙常女尼,說是夜來填詞一闕,煩請斧正。陳妙常接過鬆花箋,只見上面寫道:清風明月女貞庵,方外地;物我兩忘好修行,活種仙。絕世容顏瓊姬態,傾城國;淡裝全無半點俗,荊山玉。那潘公子相貌俊朗,談吐不俗,讓陳妙常大有好感,於是和了一首:松院青燈閃閃,芸窗鐘鼓沉沉,黃昏獨自展孤衾,欲睡先愁不穩。一念靜中思動,遍身慾火難禁,強將津唾咽凡心,怎奈凡心轉盛。潘法成一見有門,空幃孤衾,輾轉反側,青春的胴體,翻騰於無盡的蒼茫裡,那不就是夢寐以求的妙齡豔尼陳妙常嗎?於是展紙濡毫,也填詞一閡:玉貌何傅粉,仙花豈類幾品,終朝只去戀黃芽,不顧花前月下。冠上星移北斗,案頭經誦南華,未知何日到仙家,曾許綵鸞同跨。就這樣二人就在尼姑庵中成就了好事,非止一天,不久陳妙常有了身孕,見到潘發成,珠淚盈眶,並從袖中掬出一幅彩箋遞了過來,上面寫道:眉似雲開初月,纖纖一搦腰肢。與君相識未多時,不知因甚裙帶短些兒。
潘法成一見此刻才慌了手腳,於是請知縣張孝祥幫忙,陳妙常不知跪在堂下,只聽堂上又道:"你曾說:清淨堂前不捲簾’,如今卻為何事告到官裡"。陳妙常一聽堂上言出有因,剎那間嚇得魂不附體,心想此刻落到舊日冤家之手,這可如何得了。所幸接下來縣官並不為難他們,看過狀紙,問明原委,立即執筆判道:道可道,名可名;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清者濁之源,守不住煉藥丹爐;動者靜之機,熬不過凡情慾火。大都未撞著知音,多半屬前生註定。拋棄了布袍草履,再穿上翠袖羅裳;收拾起紙帳梅花,準備著羅幃繡幔。無緣處青蒲黃庭消白日,有情時洞房花燭照乾坤。真個是郎才女貌,天作之合。張孝祥通情達禮,法外施仁,湊成了一對美滿姻緣,有人戲作一詩以記這事:短髮蓬鬆緣未勻,袈裟脫卻著紅裙。於今嫁與潘郎去,省得僧敲月下門。
免責宣告:以上內容源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