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2,秦昊和三個小孩的“罪惡交易”,絕了

《隱秘的角落》豆瓣開畫9.0,播出四集之後竟然一路上漲到9.2分。
如果說播出第一天的諸多情節還只是角色介紹和故事引入,引起的效果更多是“震驚”,那麼三四兩集之中多線交錯的矛盾衝突,已然進入“情緒炸點”階段,效果很扎心、叫人唏噓。
那邊朱家爸爸在警察局裡對著女兒屍體處理的檔案準備簽字,這邊朱朝陽和兩個小夥伴開心過著生日,終於找到了邊緣的不被愛的孩子難得的歸屬感、幸福感。

劇作將這兩段情節並列在一起,對位切換剪輯、簡直絕了。
這邊孩子們喊著“三二一”倒數吹蠟燭,那邊老父親似乎正隨著死亡終結宣判的倒計時拿起筆。
三二一,這是臺詞劇情節奏,有真實的聲音;也是內心崩潰的臨界節奏,有肉眼可見的痛苦。
大悲大慟的絕望氛圍,和歡歡喜喜的開心場景,直觀對比讓人頭皮發麻。
失去孩子的父親,和雖有父親卻形同遺孤的孩子,錯位的“家”的幸福感、更讓人心裡發酸、脊背發涼。
優秀的影視劇作不是簡單的單面相側重“你看他有罪他該死”、然後煽動情緒販賣情緒,而是剖開復雜的難言局面:有情皆怨、眾生皆苦。
朱朝陽小朋友一個普普通通的生日,簡直是大型令人心疼現場。
第一點,在媽媽面前過度懂事。
小心翼翼問媽媽我爸說給我過生日、你希望我去嗎,小小年紀就一直活得非常自苦,太約束自己、太謹小慎微、太“懂事”。
第二點,在爸爸面前無措、被冷落。
鄭重其事穿了一件白襯衣去過生日,但爸爸一直在外面接電話、匆匆忙忙走了。
第三點,悲喜參照。
朱朝陽巴巴找來兩個更慘的小夥伴,三人一頓飯無比歡樂,但鏡頭裡另一邊卻是無盡隱憂和無限哀愁。
最致命的問題是,孩子這樣慘,你說應該怪誰?
怪家長嗎?
家長也很慘啊。
朱爸爸死了女兒,他怎麼能有心思和兒子過生日?
嚴良的父親患有精神疾病,聽見兒子長成大小夥了只會說“不見不見不見”,背身躲在角落崩潰不已。
人間疾苦,哪裡是幾句責怪能解決的。
最動人的是,這樣的無邊苦海中,有非常溫暖的善意。
劇作中給嚴良加的細節我很喜歡,這個孩子犧牲向的故事線根本就長在我的淚點上。
劇中他和妹妹想給朱朝陽買生日禮物,但買不起。
小賣部門口,送貨的以“停車會被貼罰單”為由、扔下十五箱飲料不肯幫忙搬進店裡,老闆娘和送貨的吵吵鬧鬧根本無法顧及這兩小孩。
嚴良已經成功將鋼筆塞進包裡,已經“偷竊成功”,但他又拿出鋼筆走到店門口:我可以幫你搬,我不要錢,你能給我這支筆嗎。
因為年紀太小、沒技能、沒學歷、沒資源,他的經驗裡只有街頭打架廝混當流氓這一套,他只能逼不得已偷偷搶搶,但是你看,他都是因為“沒得選”。
(這三個字請一定用無間道里華仔的方式念)
有得選的時候,他寧願老老實實辛辛苦苦搬十五箱飲料。
劣跡斑斑之下,內心純良。
這一段裡的幾個細節,都很暖、很酸。
小妹妹幫忙一起搬,她根本搬不動,努力在地上拖箱子。
老闆娘也挺動容,最後招呼了兩個小孩一人一瓶豆奶。
兩個孩子坐在陽光下喝奶,讓人恍惚間想到《肖申克的救贖》裡一群囚犯在臺上喝啤酒的鏡頭,他們也想堂堂正正憑努力獲得尊重啊。
當主角變成孩子,更讓人唏噓心疼。
小小的普普,站在欄杆前看著朱家女兒的少年班功課,尋常孩子的尋常課外生活,對她來說卻是天人永隔的天塹。
“欄杆”這個意象的使用,也很微妙。
誰是被鎖在牢籠裡被困的局中人,延伸的隱喻意味明顯。
同樣,王景春飾演的老陳去探望嚴文斌,隔著欄杆無限唏噓。
真是影帝級的表演。
一張靜態截圖就讓人鼻子無限酸楚啊。
張頌文在停屍間裡抱著兒子大哭的戲份,甚至沒有側寫拍兩位演員的正臉,但父子一場,此時的悽惻、未來的糾葛,都在那絕望的擁抱裡如藤蔓生長,很動人。
上一次在風雨雲裡看見張頌文和秦昊,兩位還是馬思純的窮爸爸富爸爸,一轉眼二人換了情境就“換戲如換頭”,毫無上部戲的影子,演技成熟到無可挑剔。
見慣了全員演技線上的黃金陣容被垃圾故事拖累,看見一部幕前幕後人人能力線上、每個環節都極其出色的劇,簡直恨不得每個鏡頭都回放仔細看。

接下來,繼續說三四兩集《隱秘的角落》對比小說的變動,核心重點應該都是“避免過度黑暗”,具體手法和操作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
一,更改好小孩、壞小孩的“責任區間”。
小說中朱家妹妹墜樓是朱朝陽意外推下去的,劇作中是她自己意外掉下去的。
同樣是發生爭執之後的意外事件,但有沒有“他推人下樓”這個動作,性質程度有本質不同。
劇作的表現,著力加重了小女孩的蠻橫不講道理和可惡,換句話說渲染受害者的可憎面貌,讓觀眾更同情朱朝陽。
小說裡嚴良的角色不叫嚴良,個性耿直、心思直接,在案件中處於不重要的從屬邊緣地位,存在感相對較低。
劇作中將他更名為嚴良,在一系列事件中大幅度增加他的參與度,很多原本由朱朝陽完成的黑色故事、劇作中都交由嚴良完成。
從本質上說原小說最驚人的細思極恐一筆是“好孩子壞孩子”的明暗真假對比,劇作中放大朱朝陽的無辜程度、被動程度,讓人疑惑後續劇情如何發展,如果徹底改變黑色結局會有損核心,如果不改、後續反轉如何建構“黑化”合理性?
二,和成人博弈的主動被動關係。
小說中三個孩子主動提出以錄影來敲詐勒索張東昇,劇作中變成了孩子們給他寫正義的匿名警告信。
張東昇發現寫信者的真實身份,主動找上門來,主動提出我花三萬買你們的證據。
很有江湖氣的大哥嚴良,站出來檔在弟弟妹妹身前扛事情:我們要三十萬。
讓秦昊飾演的成人角色主動提供“被敲詐機會”,美化幾位本質純良但行動上有汙點的小朋友們,這似乎是相對圓融的處理方式。
此外,張東昇在小說中早已發現妻子的外遇,苦心策劃很久、圖謀不淺;劇作中嶽父母出事之後,張東昇才察覺妻子冷淡的真實原因。
這一層打擊,無疑是人物繼續走向深淵的巨大助推。
動態展現出他被情感背叛刺激出的應激反應、惡毒舉動,也讓“惡人角色”更立體、更有真實的顆粒感。
豆瓣9.2,秦昊和三個小孩的“罪惡交易”,絕了
從某種程度上說,《隱秘的角落》提供了很好的“尺度博弈”範本,小說裡涉嫌性侵的內容劇作中並未提及,很顯然這是為了避免“過度黑暗”“過於敏感”;但刪除大尺度內容會影響故事細思極恐的程度嗎?未必。
少了情節,但增強了橋段的情緒張力。
比如朱父要在孩子屍體處理檔案上簽字、孩子們在過生日的對比橋段,衝擊力太強烈。
舒心結語
《隱秘的角落》猶如一出浮世繪,絲絲入扣揭開真假、善惡、對錯背後的人間疾苦。
原本,每個孩子都是天使、都應該起飛,他們為何無緣蔚藍天空?
淚水太重,折斷了飛翔的羽翼。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524 字。

轉載請註明: 豆瓣9.2,秦昊和三個小孩的“罪惡交易”,絕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