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藏象理論是研究活人的動態生理功能,把它分成12大系統,即6髒6腑。體內的臟腑之氣沿著不同的路徑輸於體表就形成了經脈即12正經。
中醫精氣神學說認為人在丹田煉精化炁,即元氣,元氣充溢會沿著與12正經不同的路徑循行,故稱之為奇經八脈。
人體出現疾病的原因往往是由於某一臟腑、經脈功能出現亢進、過熱或衰弱、過冷,從而導致全身失衡、失和。
中藥歸經理論就是研究食物和藥物靶器官,也就是藥物對特定臟腑或經脈的影響和作用。
明確了歸經,醫生就能在準確辨證診斷的基礎上,選擇相應的藥物,精確制導,迅速準確調整臟腑、經脈的偏差,恢復和平,達到既治癒疾病,又不殃及無辜的目的,避免副作用的發生。
俗話說“同氣相求、臭味相投。”藥物因性質、氣味、劑量、炮製、煎煮的不同,對特定的臟腑、經脈產生影響和作用會產生變化。
一. 中藥的‘性”
性指藥物的寒熱溫涼屬性,簡單地說溫熱走表,影響腑以及循行在人體陽側的經脈。比如頭面、項背、手背、大腿外側,背側。
寒涼入裡,影響髒以及在人體陰面的經脈,比如胸腹、手足掌、腋窩、肘窩,大腿內側、陰部。
二. 中藥的“質”
質指藥物的質地,礦物藥、金石介殼類藥物,比如磁石、生鐵落、生龍骨、生牡蠣殼等,質地堅硬,主沉降下行,能入裡安心神、降心火、斂肝陽。
質地輕清的蟬蛻、木蝴蝶、蛇蛻多能解表散風。
動物類藥物,屬於血肉有情之品,大多能入心包和心,比如阿膠、鹿角膠、雞子黃、紫河車,能補益心氣心血。
食用動物有以髒養髒之說,比如夜盲症、乾眼、經血稀少的人可以食用羊肝、豬肝。心氣心血不足,心悸怔忡的人可以用菖蒲燉豬心或雞心。小便失禁、夜尿過多、白帶浸淫、陽事不舉的人可以吃腰花、羊腎羊旦,甚至可以用狗鞭鹿鞭。
全蠍、蜈蚣、白花蛇,能入血搜風、活血化瘀,解毒。而痛風的病人則不能吃這些陰寒的肉食,要去吃辛香苦溫的化肉毒植物類食品,普洱茶、磚茶、生薑、紫蘇等等植物藥中長在地下根莖類藥物,性多沉降入髒。
人參、黨參、黃芪、甘草性溫入脾;生地、玄參、藕根入腎;山藥、沙參、麥門冬、何首烏入肺;烏頭、附子、當歸入肝。半夏、天南星、薤白、瓜蔞根入心。
花葉類藥物,大多輕清上浮入上焦走表,比如菊花、薄荷、麻黃、紫蘇葉、荷花、荷葉等。
枝幹、表皮類藥物也多走表、入六腑,如桂枝荊芥、桔梗、蘇梗、藿香、葦莖等等。果實種子類多能入裡補益精氣,比如五穀、核桃仁、胡桃仁等等。
三. 中藥的“形狀”、“顏色”
藥物的形狀、顏色也與歸經有一定關係,比如帶尖刺藥物多入肝,比如白蒺藜、皂刺、玫瑰、蒼耳子多能疏通氣血,驅風除痺。
鉤藤狀如彎鉤,能收斂肝氣,安神定驚;絲瓜絡、橘絡能化痰通絡;茅根、葦莖中空能利溼排尿。丹參、硃砂、代赭石色赤入心;山藥、白芨、白果色白色白入肺;生地、玄參、磁石色黑入腎;麻黃、青皮、青黛色青入肝;黨參、灶心土、黃芪色黃入脾。
影響藥物歸經最主要的因素是其氣味。一般情況下,腥味入心,如魚蝦鱉蟹;芳香醒脾、如砂仁、白豆蔻、大料、桂皮。羶味入肝,如食草類動物羊、牛、馬、駱駝;腐臭味入肺,如臭豆腐、乳酪、黃醬。臊味入腎,如童便、豬腰子、馬尿。
辛辣的藥物主入肝、脾、肺;甘淡的入脾、腎、肝;鹹鮮的入心、肺、腎;酸澀的入肺、肝、心;焦苦的入心、腎、脾。
四. 中藥的炮製加工
很多中藥透過炮製加工加強或削弱了本身的性味,也就加強或改變了歸經。
比如經過鹽漬或鹽炒的藥物,如厚朴、黃柏、澤瀉、附子,加強或增加了入心腎的功效;
經過酒洗、酒炒的藥物比如柴胡、白芍、當歸等,增強了入肝辛散酸收的效果;
炒焦的藥物,大多改變了原來的性味,比如荊芥炭、茜草炭、棕櫚炭、焦三仙等,變成了入心止血、消化積滯的藥;
醋炙以後的藥物辛散的效果變得溫和,比如香附、柴胡、元胡等等;經過蜜炙藥物更能入脾補氣、入腎利水,比如炙甘草、炙黃芪、熟地黃等。
五. 中藥的煎煮、劑型
煎煮方法、製藥劑型也影響藥物的歸經。
比如許多芳香的藥物比如薄荷、細辛,久煎就失去了解表開竅的效果。
半夏放置久了,散去了辛辣味,入心化痰除痞效果才好。大黃久煎能入心化瘀血通小便,短時間煎煮能入大腸通大便。
開水短時間浸泡以後服用稱為飲、能走上焦,清心火,宣肺氣。比如桑菊飲、大黃黃連瀉心湯。煎煮甚至去滓以後濃縮再煎能入中下焦,比如小柴胡湯、小建中湯。
藥物研末成粗末做散服用,多能健脾燥溼,比如平胃散、參苓白朮散。做成蜜丸服用多能緩補脾氣、或利小便。比如人參歸脾丸、烏雞白鳳丸。做成膏服,能入心腎,補益精血。比如龜鹿二仙膏、龜板膏。
鮮榨果汁能補肺津,如五汁飲、秋梨汁。火鍊金丹能補命門之火,如女金丹、小金丹。酒泡藥物能舒筋活血,比如虎骨酒、鹿鞭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