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媽媽”到“媽”,孩子對母親稱呼的改變,是一場母愛的分離

閨蜜媛媛最近問我,“你家孩子怎麼稱呼你啊?”我答,“當然是叫媽媽了,要不然怎麼稱呼?”閨蜜卻道:“最近幾天我兒子都直接叫‘媽’了,我突然覺得他長大了,但不知道怎麼回事,那一刻我真的好失落!”

雖然我的女兒目前仍然還是叫我“媽媽”,但閨蜜的那種心情我是能理解的—— 從“媽媽”到“媽”,不僅意味著孩子長大了,也意味著孩子和母親的距離又遠了一些。

從“媽媽”到“媽”,孩子對母親稱呼的改變,是一場母愛的分離

無獨有偶,這兩天在網路上看到一位寶媽說,“受疫情影響,大人小孩宅在家,一看到孩子那作業真是氣不打一處來,於是把娃打了,從那以後娃對我的稱呼就從‘媽媽’就變成了 ‘媽’。”

從“媽媽”到“媽”,意味著孩子長大了

孩子從咿呀學語開始乃至整個幼年時期,對母親的稱呼總是“媽媽”,高興的時候會甜甜地叫“媽媽”,想買自己喜歡的零食和玩具的時候會帶著央求的語氣叫“媽媽”,害怕的時候會帶著哭腔喊“媽媽”,甚至偶爾在睡夢中,也會迷迷糊糊地呢喃一句“媽媽”……

這一聲聲“媽媽”,體現的是孩子對母親的那種深深的依賴,而母親則在這一聲聲“媽媽”中,獲得了極大的自我價值感,哪怕是再艱難的困境,一聲“媽媽”也會成為她勇往直前的動力。

從“媽媽”到“媽”,孩子對母親稱呼的改變,是一場母愛的分離

突然有一天,孩子不再稱呼母親為“媽媽”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聲簡短的“媽”:“媽,我回來了”,“媽,以後進我的房間請敲門”,“媽,我走了,到了再給你打電話”……

母親此時也會倍感欣慰:辛辛苦苦養育的孩子終於長大了!但欣慰的同時,或許更多的是失落:孩子長大了,離自己越來越遠了,自己不再那麼被需要了。

從“媽媽”到“媽”,是母愛逐漸分離的過程

著名的教育學者尹建莉在她的書中寫道“母愛是個逐漸分離的過程”,“強烈的母愛不是對孩子恆久的佔有,而是一場得體的退出”。從“媽媽”到“媽”,體現的又何嘗不是母愛逐漸分離的過程呢?

從“媽媽”到“媽”,孩子對母親稱呼的改變,是一場母愛的分離

孩子對母親,幼年和童年時總是充滿依賴的,這一階段,他們需要足夠的母愛才能獲得安全感,才能讓他們心靈的土壤豐饒。但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他們更需要逐漸獨立,因此母親此時也需要逐漸降低對孩子生活的參與程度,直到孩子完全獨立。

或許,這個過程會給母親帶來一些失落甚至是痛苦,但這卻是母親不得不完成的,是母愛的使命之一。從“媽媽”到“媽”,就是孩子對母親的依戀減少,自己逐漸走向獨立的體現。

人生苦短,請珍惜孩子的那一聲“媽媽”

我的女兒還有半個月就要過生日了,昨天老公突然感慨地對我說:“時間過得真快啊,想想你懷孕的時候,咱倆猜寶寶是男孩還是女孩,彷彿那情景還沒過去沒多長時間,但轉眼一看,孩子都這麼大了!”

從“媽媽”到“媽”,孩子對母親稱呼的改變,是一場母愛的分離

是啊,逝者如斯, 父母與孩子最親密的時光,不過短短三年。三年過後,孩子將走進幼兒園,TA的生命中,從此不再只有爸爸和媽媽。而當TA上小學,再上中學,大學,直至找到與TA攜手一生的人,父母就只能徹底退出TA的生活了。

所以,當你的孩子還對你有著深深的依戀,當你的孩子還稚聲稚氣地叫你“媽媽”時,請給予TA你能給的最多的陪伴,最多的愛吧!請珍惜與TA共度的每一分每一秒吧!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207 字。

轉載請註明: 從“媽媽”到“媽”,孩子對母親稱呼的改變,是一場母愛的分離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