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在很多父母的眼中,做人要大方,不要這麼自私,有好東西要大家分享。所以一直是這麼教育孩子的。
讓孩子學會分享這個觀念可以說是已經深入每個家長的內心。中國式的家長從小就會教育孩子,把美好的東西大方和他人分享。
2歲時被家長強迫分享玩具,長大後孩子的兩種結局,無奈又心酸
前些天,同事帶自己的寶寶到小張家做客。兩邊的孩子都正好兩歲多。小長想著正好孩子們可以玩兒到一起,於是讓寶寶把他最心愛的玩具車拿出來一起玩兒。沒想到寶寶卻一把抓起了玩具車迅速跑到自己房間躲了起來。
小楊面子上有些掛不住,於是大聲呵斥寶寶不懂得分享。沒想到寶寶居然大哭大鬧起來,手裡還拿著玩具,說什麼也不放手,場面十分尷尬。
這時候,同事跟他說自己的孩子兩歲時開始也是這樣,啥東西都看得死死的,後來自己上網查了才知道,兩歲多的孩子有一個物權意識敏感性。
這時候的孩子,會有一種“我的,我的,什麼都是我的”的想法,這是孩子要對物品歸屬的確認,孩子透過對一些事物歸屬權的確認,來判斷和認知他與周圍事物的關係。最終孩子會明白哪些是他自己的東西,自己可以做主,哪些是別人的東西,不可以亂動。
這時候家長強迫孩子分享,就會破壞孩子內心的這種敏感性,如果孩子的物權主義沒有建立好,長大後等著孩子的就是兩種結局。
一種是討好型的人格什麼都無所謂,別人問要什麼就給什麼,也就是老好人,別人借錢就馬上錯,別人不還也不著急。甚至會說錢財身邊之物,而事實上自己每個月都是入不敷出。
另一種孩子就更讓人心痛,變成一種貪小便宜的人,看到別人什麼東西就是順手牽羊。並不認為自己有什麼不對。因為他覺得想要就去拿。自己的東西別人可以拿,別人的東西自己也可以拿。
所以在合適的時間用合適的方法讓孩子學會分享也是非常重要的。
文學家托爾斯泰這樣告訴我們:“當我們愛別人的時候,生活是美好快樂的。”的確,分享也是一種愛,這種愛會給孩子帶來無盡的益處和快樂。
保護好孩子的物權敏感期,家長正確引導孩子分享,養成高情商的娃
1、分享是快樂的源泉
一個孩子如果學會了分享,他的快樂就會變成大家的快樂,快樂本身的生命力也會得到延續。另外,快樂的來源有時不只是事物本身帶來的。分享這個行為背後會帶來一些別的快樂。
比如他人對自己的感激,自身道德感、成就感的滿足等等,這些快樂維持的時間有時候比單純的享樂來得更長。這也是分享深層次的重要性之一。
2、分享可以讓孩子結交更多的朋友,情商更高
如果一個孩子大方自信,願意和他人分享,那麼他一定會受到朋友的歡迎。尤其是現在,大家都住在高樓裡,孩子之間本身就缺乏溝通交流的機會。
此刻,如果有一個孩子願意站出來領頭和大家分享他的玩具,那麼這個僵局就會被打破,他也就自然會收穫很多朋友。下一次當自己需要幫助的時候,朋友們也會投桃報李,孩子的人際圈就會慢慢地開啟。
3、分享讓孩子學會獨立思考
從一個孩子是否能夠正確分享事物可以看出,他是否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是否是一個有自己思想的人。因為一個孩子面對他人的請求,能夠依照自己的本心去做出選擇權衡,那麼說明他已經可以憑自己的思考去做出決定。這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是能力上的巨大飛躍。
分享絕不是以父母的意願為準繩。分享也絕不是單純放棄自己的東西。
懂分享的人情商更高,什麼樣的分享更受歡迎呢?
1、有原則的分享
正確分享一定是有原則的。所謂有原則就是說不能無條件的大方。如果別人開口,不假思索就把自己的東西交出來,這就是沒有原則的大方。
沒有原則的孩子通常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孩子對東西毫不珍惜,另一種是孩子內心過於怯弱,他不敢隨便拒絕別人。
所以家長們要告訴孩子,分享是有原則的。分享要依據你的內心感受去判斷。如果你極其珍視這件東西,那麼完全可以拒絕分享。
比如家裡家裡要來客人時,可以和孩子一起把重要的玩具收起來,把一些自己平時不怎麼玩的玩具放出來給客人玩,自己喜愛的玩具可以不分享!一些不太喜歡的玩具可以分享出來,大家一起玩更開心。
而帶孩子去別人家裡玩時,建議可以拿一個玩具去和別人孩子交換著玩,這樣可以更好的讓孩子知道我的東西我做主,別人的東西別人做主。
2、學會分享別人真正需要的東西
正確的分享是分享別人需要的東西。有的孩子在分享玩具的時候,喜歡用自己的意志去強迫別人。他覺得這個玩具好玩,那麼你就應該和我來玩。我覺得這個東西很好吃,那麼你也必須來吃一口。
他們做出這樣的行為,有時候是因為他的年齡真好處在 “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大家都要聽我的”這個階段。所以家長要告訴孩子,正確分享要尊重他人的意願,分享別人需要的東西。
3、分享是自我選擇而不是討好別人
正確分享的主體一定要是孩子本身。也就是說要尊重孩子的意願,一切行為從孩子的本心出發。家長如果為了在他人面前展現出自己的孩子是大方得體的,而強行剝奪孩子對事物的所有權。這樣會讓孩子失去了分享的積極性,進而傷害到孩子的內心。
家長如何引導孩子進行分享呢?
1、不要違背孩子的身心發展
父母們一定要明白,孩子不是生來就具備分享的能力。這種能力也是隨著年齡增長才出現的。
比如一兩歲的孩子對自己的東西極其敏感珍視,他們掛在嘴邊的話就是“這是我的”,如果家長拿走了他的東西,他一定非常難受甚至大哭大鬧。這就是孩子“物權意識”的敏感期。
在這個年齡段,家長如果強行要求孩子學會分享是違背孩子身心發展規律的,是孩子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而到了四歲之後,家長們開始有意識地引導孩子進行分享則是可行的了。
2、讓孩子看到以身作則
自私的父母可以培養出大方分享的孩子嗎?答案肯定是不會。如果永遠只用語言去鼓勵孩子分享而自己卻原地不動,那麼大一點的孩子甚至會認為你是虛偽的。而一個熱情、樂於分享的父母,就算他不開口引導孩子,他的日常行為也會在潛移默化中對孩子形成影響。
3、引導孩子體會分享帶來的快樂
家長不應該只是引導孩子去領悟分享這個行為,還應該引導孩子去體會分享這個行為給自己帶來的快樂。只有當孩子體會到了分享的快樂之後才會在自己的內心形成原動力。
這種原動力會促使孩子再一次分享。家長還可以引導孩子站在他人的立場去考慮問題。如果自己需要幫助,自己的內心是多麼的煎熬,如果此刻得到了他人的幫助,那麼內心的感覺該是怎樣的激動。
孔子告訴過我們:“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引導孩子放開心胸,急他人所急,愛他人所愛。把狹隘的小愛變成大家一起分享的快樂,這樣的胸懷會帶給我們一生的受益。
05寫在最後:
做為家長,保護孩子的物權,同時也要有技巧的教育孩子學會分享,才能讓孩子在日後的學習和工作中,成了一個受歡迎的人,以後也會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