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傳統美德是值得稱讚和歌頌的,很多家長也會給孩子從小灌輸懂禮貌的觀念,不過有部分家長在教孩子明事理、懂禮貌的時候卻走進了“中國式禮貌”的誤區。“中國式禮貌”其實就是過度的謙卑,嚴重的話還會影響孩子心理健康成長,造成自卑心理,形成討好型人格,將來到了社會中也很難受重用,家長們千萬別以為自己的孩子很懂事就是件好事。
小萱是一個5歲孩子的媽媽,十一假期的時候,朋友帶著她4歲的兒子到小萱家玩,本以為兩個年齡相仿的孩子會迅速成為好朋友,沒想到兩個孩子卻因為玩具而起了爭執。小萱把孩子叫來並斥責他:“就不能把玩具讓給弟弟?你怎麼這麼不懂事?不可以這樣自私。”聽了媽媽的話,孩子委屈地去玩別的玩具了。臨走時,4歲的小朋友對玩具愛不釋手,小萱大方的說“既然孩子這麼喜歡,就拿回家玩吧,我家寶貝還有別的玩具可以玩。“雖然只是一件小事,但小萱不會意識到,這件事會讓孩子產生怎樣的變化。
諸如此類的事例還有許多,總結來說,以下五種“中國式禮貌”中長大的孩子,很容易造成內心的缺失。
1、讓孩子學會分享
這些在家長看來的禮貌懂事,實際上忽略了孩子對物品的支配權。家長們總是告訴孩子要學會分享,但不能以強勢、忽視孩子感受的方式。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對於物品有決定是否分享的自由。
2、逼孩子打招呼
很多家長都會覺得孩子不打招呼就是不禮貌,這種情況尤其是在逢年過節時,家長不管孩子認不認識這些親戚,就讓孩子打招呼,喊“叔叔阿姨好”。在年幼的孩子眼裡,除了平時常接觸的家人,其他親戚會有陌生感,遇到時也會焦慮、害怕。
3、大的要讓著小的
古有“孔融讓梨”的故事,家喻戶曉,家長們都喜歡對孩子說“你是哥哥/姐姐,就要讓著弟弟/,妹妹”。對於“孔融讓梨”的故事,我特別喜歡陳銘的解釋:我們都知道孔融是主動謙讓的,但是如果梨一開始沒有遞到孔融手裡,而是父母直接說你比弟弟大,就要吃小的,那麼孔融心裡也不一定開心。很多有二胎的家庭就是因為沒有處理好這件事,導致兩個孩子之間並不親近,甚至老大還會跟父母有隔閡。
4、過分謙虛
這種情況也非常普遍,當孩子考出了好成績、在某些方面有進步時,家長不會直接誇讚孩子,尤其是當著親戚朋友的面,當他們誇孩,父母都會謙遜地說“他這回是運氣好,哪有你家孩子厲害啊!”這些話說出來,會令孩子受多大傷害呀!得不到認可和肯定,會開始懷疑自己,變得越來越自卑。
5、不拒絕親朋好友的不妥要求
當親戚朋友聚在一起時,有些大人喜歡逗孩子,讓孩子唱個歌、背首詩,甚至還有讓孩子喝酒,有的家長為了面子不拒絕,其實已經傷了孩子的自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