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沒什麼記憶,但所有傷害,都已經在他們的大腦中形成創傷

每個孩子都是上天賜予父母愛的禮物,那麼在他們成長的道路上如何進行引導和幫助才可以使他們更加優秀呢,讓我帶大家一起探索寶寶們的成長之路吧!

前段時間寫恆河猴實驗與哭聲免疫法、碗櫃理論的衝突時,突然想到這個觀點:

人類從出生伊始,就一直為了獲得安全感而努力,直到死亡。這是我們選擇群居、構建越來越堅固的房屋、制定法律約束人性等等行為的原動力。

心理學上也認為,人類的安全感與他們對於死亡的焦慮有關,一切只為了獲得片刻快樂,能忘卻自己還要死亡。

幼年時期,人類和實驗中的小猴子一樣,把媽媽看做全能的“上帝”,哪怕她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完美,但依然藉助她發展自己的依戀與安全感。

再長大一點,會慢慢認識到父親的重要性,將他看為可以承載一切的高山,發展自己的自尊心、獨立品格。

但就像有句話說的那樣,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並非所有人都能在生命早期擁有足夠的安全感。

嬰幼兒沒什麼記憶,但所有傷害,都已經在他們的大腦中形成創傷

很多父母認為孩子這麼小懂什麼,況且嬰幼兒時期又沒什麼記憶,哪來的童年創傷呢?

其實,所有的傷害,都已經在他們的大腦中形成了創傷。兒童創傷協會中就有眾多難以置信的兒童創傷案例,但為了避免給大家帶來痛苦感受,這次就不寫了,可以自行搜尋。

01嬰兒的大腦能記住創傷

首先,創傷是指某一個經歷對人造成了嚴重損壞,使其壓力響應系統失常,遇到相似事情就會變得更加敏感且出現強烈反應。

永遠不要認為嬰兒記不住傷害,今天施以虐待,明天他仍然會向你伸手要抱抱。

但其實創傷經歷得越早,產生的毀滅作用就越大。黑暗的嬰幼兒時期,會讓孩子長到兩歲之後難以過上正常的生活,這樣的傷害不僅僅是心理上的,還可能出現在身體以及智力上。

◆羅馬尼亞的孤兒

這也是心理學史上最著名的孤兒,特殊的法案導致羅馬尼亞許多父女不得不選擇地下墮胎手術。由於缺乏安全保障,23年的時間內,超過1萬名婦女喪生,這就導致大量的嬰兒被送到孤兒院中撫養。

由於孤兒院的護理人員無法應對如潮水一般湧來的嬰兒,於是只能採取制度化管理,一個人照顧10個、20個甚至40個嬰兒。

嬰幼兒沒什麼記憶,但所有傷害,都已經在他們的大腦中形成創傷

因此,每個嬰兒都必須保證7點起床,7:30喝奶,8點換尿布。如果孩子換完尿布沒多久就又弄髒了,工作人員也沒有時間幫他換新的,必須等好幾個小時,一直到下次換尿布的時間。

除了換尿布和餵食這短短几分鐘的時間之外,其餘時間這些嬰兒都無法與其他人接觸,只能盯著天花板、牆面或者小床的柵欄。

之後,許多孤兒被歐美家庭收養,然而即便後期的生活環境是溫暖正常的。在一項長達13年的追蹤研究中,他們的表現卻不樂觀。

嬰幼兒時期在孤兒院的經歷,給他們的大腦造成了巨大創傷。無論大腦發育、身體發育還是適應能力、學習能力,都遠遠落後於正常成長的兒童。

02創傷改變大腦的機制

從嬰兒時期一直到青少年,孩子的身體發育都保持線性發展,比如我們常說的身高體重。

但大腦的發育規律卻並非如此,在媽媽的子宮中大腦就已經發育到了一定程度,出生後的三四年大腦系統建設已經完工一大半。

從下面這張圖可以得知,一個4歲小孩的大腦,就已經能達到成年人大腦體積的90%。而孩子大腦中的神經系統,也在此時完成階段性竣工。

嬰幼兒沒什麼記憶,但所有傷害,都已經在他們的大腦中形成創傷

當然,這並不是說孩子的大腦從此以後就不發展了,只是說成長速度會出現顯著降低。

下面這張圖,就是剛出生、6歲與14歲孩子神經元的突觸數量。

嬰幼兒沒什麼記憶,但所有傷害,都已經在他們的大腦中形成創傷

孩子小時候接觸到的東西越多,大腦中的神經元和知識也就越豐富。

但腦容量是一定的,如果嬰幼兒時期一直受到的是父母的漠不關心或傷害,那麼孩子的大腦就會對恐懼、悲傷這類負面情緒變得十分敏感,而他們感受到快樂、喜悅的神經迴路,就會被慢慢修剪掉。

也就是說,即使嬰幼兒時期的記憶比較模糊,甚至毫無記憶,但所有的傷害性行為都會對其大腦進行塑造和修剪。

大家可以更直接地理解為孩子在早期,沒有形成安全型依戀。

03依戀理論

這是1973年由英國心理學家鮑比提出的,他認為嬰兒與撫養者之間的互動模式,會形成早期依戀,而依戀是否健康,則攸關孩子未來對親密關係的期望和感知。

也就是說,那些從小沒有從父母那裡獲得充足安全感的孩子,長大後在為人處事以及面對親密關係時的處理,也會不恰當,並出現自己不值得被愛的感知。

焦慮型依戀和迴避型依戀,都屬於不安全依戀。只有幼年時期能得到媽媽及時的回應與關注的嬰兒,才能形成安全型依戀。

嬰幼兒沒什麼記憶,但所有傷害,都已經在他們的大腦中形成創傷

家長不必擔心這會寵壞孩子,因為三歲之前的孩子哭鬧是沒有目的性的,3~6歲才是塑造性格與立規矩的關鍵階段。

如果父母沒有做到這一點,孩子就會遊離在不安全的邊緣,成為不幸福的人。

04如果早期經歷給孩子造成創傷,應當如何補救?

首先,好訊息是大腦具備很強的可塑性,而不安全依戀也可以透過良好的關係進行改善。

其中發揮重要作用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對孩子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親子關係。

著名的哈佛幸福研究認為,決定人生是否幸福最關鍵的因素,就是良好的社會關係。

因此,父母需要與孩子重建信任、信心,而後再透過自己真誠的行為,幫助孩子找回安全感。

需要注意的是,這個過程一定不能操之過急,如果強迫孩子敞開封閉良久的心扉,只會讓他們如同驚弓之鳥,變得越來越危險。

正確的方式是父母保持、持續、有耐心且不斷重複的關愛,尊重孩子的心理狀態和情感需求。相對於考試分數來說,父母要明白,更重要的是孩子的社交技能,哪怕他只是漫無目的地聊天。

當然,最重要的仍是預防。相信每一個媽媽對待孩子都會有本能的憐惜,看到孩子傷心大哭,都會下意識安撫。

不必違背自己的心,就去安撫吧!

嬰幼兒沒什麼記憶,但所有傷害,都已經在他們的大腦中形成創傷

碗櫃理論中比較著名的“哭聲免疫法”,早已被證明是不利於孩子心理發展的。提出者華生自己的子女也深受其害,童年時期的冷漠讓他們長大後出現種種問題行為,希望中國的父母們不要再犯這個錯誤。

上述這些只是一點心得和想法,讓每個孩子都充滿希望。我相信,只要我們做父母的能夠注意方法,對孩子的個性特徵、興趣、愛好和生活自理能力及各個方面都進行了調查,並做好了詳細的記錄,使我們就對孩子成長過程有了一個全面瞭解,就能讓孩子健康的成長。不僅是一個身體健康,也是一個愉快、大膽、主動、自信、容入團體、不怕困難的孩子。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434 字。

轉載請註明: 嬰幼兒沒什麼記憶,但所有傷害,都已經在他們的大腦中形成創傷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