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的心靈課》:孩子究竟該如何成長?

今天要為大家解讀的書是《媽媽的心靈課——孩子、家庭和大千世界》。

一位剛生完寶寶8天的媽媽因為奶量不足請母乳指導為她做母乳餵養諮詢,之後的每一天她會在微信上問母乳指導至少5個問題,從她擠奶的情況、每天的飲食到寶寶的哭鬧、寶寶屁股的紅疹、大便的顏色,再到她會陰撕裂的傷口恢復、惡露等等。

母乳指導不厭其煩地回覆她的每一個問題,一點一點教她。但是一週後,她告訴母乳指導,她想請一個月嫂,因為她和孩子姥姥已經不知道要怎麼照顧這個孩子了。

又過了兩天,她很難過的告訴母乳指導,月嫂請不了了,因為寶寶爸爸無論如何都不同意,她只好繼續煎熬著坐月子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相信做過媽媽的人都會對這樣一段脆弱而需要幫助的時期感同身受,在剛生完寶寶時,我們要面對自己身體的疼痛與不適,要擔負起從未做過的工作——照顧寶寶,我們渴求幫助,卻又被現實所挫敗。

媽媽,到底是怎樣的一個角色?孩子,到底要如何成長?

1964年,英國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家唐納德•溫尼科特應英國BBC廣播電臺的邀請,做了一個育兒系列節目,其中涵蓋母乳餵養、斷奶、獨生子女與多子女家庭的利弊、幼兒園與學校教育等主題,並出版了一本書,很快變成了全英國父母的指路牌,這本書就是從今天開始為大家解讀的《媽媽的心靈課——孩子、家庭和大千世界》,儘管過去了54年,書中的內容對今天的父母仍然有極大的啟發和指導意義。

《媽媽的心靈課》:孩子究竟該如何成長?

溫尼科特成長於二戰時的英國,儘管英國曾在當時經歷了德軍長達8個月的轟炸,整個世界戰火紛飛,他對人類自我恢復、發展和成長的能力從未失去過信心。

在成為精神分析師之前,他是一名小兒科醫師,這一雙重身份讓他一生接待和治療了6萬個母嬰和家庭,他不僅能幫助父母解決孩子生理上的病痛、瞭解孩子生理發育的正常過程,還關注母嬰間的互動,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幫助父母認識到一個孩子正常的心理發育軌跡,協助父母給孩子提供促進性的養育環境。

在接下來的學習中你也會像當年的那些媽媽一樣,感受到他的溫暖和力量,鬆開綁在身上的枷鎖,享受育兒的樂趣。

我們將透過這本書,獲得上述兩個問題的答案:媽媽,到底是怎樣的一個角色?孩子,到底要如何成長?

一:溫尼科特給新手媽媽的操作指南

二:換個角度看寶寶

三:寶寶為什麼哭?

四:孩子與家庭——融合還是分離?

五:孩子與大千世界——融入五彩斑斕的世界

六:什麼是正常孩子?

《媽媽的心靈課》:孩子究竟該如何成長?

現在,我們就進入第一期的內容:溫尼科特給新手媽媽的操作指南。

有一天,一位剛坐完月子的媽媽小Z突然在深夜給她的母乳指導發了一條微信:“我受不了了,我要斷奶!!”

她的母乳指導被嚇了一跳,她瞭解小Z,她那麼想給寶寶用母乳餵養,現在寶寶每天只是額外補充90ml的配方奶,在母乳指導看來完全是一個安慰劑,小Z之前對此也並沒有很焦慮,怎麼突然就想斷奶了?肯定是碰到什麼事了。

果然,外婆和奶奶每天數落她奶不夠,要給寶寶餵奶粉,她們發生了很大的衝突。

從“婦女能頂半邊天”這句口號喊出來開始,無數女性走出家門進入社會,創造社會價值,大部分女人都擁有自己的工作和收入,渴望獨立,而經濟獨立也成為現代女性很重要的價值觀。

可是當女性成為媽媽之後處境就會變得尤為艱難。

一邊是媽媽對經濟和人格獨立的需要,一邊是完全依賴自己的寶寶,媽媽能做的選擇非常有限,大部分會選擇請一位有養育經驗的女性幫助自己,通常是外婆或奶奶,這很符合中國文化;很少的一部分是請育嬰師;最少的是自己做全職媽媽,可做全職媽媽就真的安心嗎?

很多全職媽媽都頂著巨大的心理壓力,緊張而焦慮的生活著。

於是家庭結構因一個寶寶的到來改變了,上述的故事每天在不同的家庭上演,引發了媽媽們的思考:誰才是媽媽?媽媽是怎樣的一個角色?

溫尼科特在書中寫到:“照顧寶寶是媽媽天生就會做的事情。”

在他看來做媽媽不需要你多聰明美麗,不需要你擁有碩士甚至博士學位,更不需要你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你只需要憑藉內心對寶寶的愛,就能成為一位平凡而奉獻的媽媽。

聽到這裡你是不是會大吃一驚,現在網路上的育兒課程鋪天蓋地,都在倡導積極學習育兒知識,你卻告訴我只要憑藉愛就能當好媽媽,這不是開玩笑嗎?

《媽媽的心靈課》:孩子究竟該如何成長?

彆著急,我們透過小Z的故事,從溫尼科特的視角來看一看一個女人是如何自然而然成為媽媽的。

一個女人在懷孕之前和懷孕初期,她可能是藝術家,職場精英或是公務員,有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小Z也不例外,她是一名普通的公司職員,當寶寶的第一次胎動出現後,她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從工作轉向自己正在孕育的生命。

她感覺整個世界都在身體內,開始自然地與胎兒互動,併為寶寶出生後的生活做準備。小Z夫婦準備好了一切,並打算依靠自己度過月子。

剛生完寶寶的小Z雖然虛弱地躺著,但她能清楚的感覺到她知道自己的寶寶需要什麼,不用教就懂得要輕柔地抱起寶寶,關注她的吃喝拉撒睡,格外留意寶寶的哭聲,生怕她有什麼不舒服或者出什麼問題,小Z的全部注意力都在寶寶身上,彷彿寶寶比自己還重要。

溫尼科特將媽媽的這一特點稱為原始母性貫注,媽媽會從孕晚期到產後的幾周或者幾個月內,把大部分注意力都集中在寶寶上,她擁有最能貼近寶寶感受的特殊能力,這隻發生在媽媽和寶寶之間,在其他人身上是不可能發生的。

媽媽在自己嬰兒期被照顧的身體記憶、小女孩時期模仿自己媽媽照顧洋娃娃的經驗都會為她提供參考,使媽媽不用教就懂得如何對待寶寶。

很多媽媽說寶寶3個月後就好帶了,這是由於媽媽利用這段時期認識和熟悉寶寶,並練習如何照顧寶寶,大約在寶寶3個月時,媽媽積累的經驗讓她足夠自信,真正成為媽媽。

正如溫尼科特所說:“即使是媽媽們也必須從經驗中學習如何成為媽媽。是育兒經驗讓她們成長為一個真正的媽媽。”

然而,虛弱的小Z沒辦法親自照顧寶寶,外婆和奶奶提供的建議又與閨蜜提供的相左,短短几天就因為到底給寶寶穿多少、30度的氣溫下要不要打包被鬧了好幾次矛盾。為了避免更大的衝突,她臨時決定請一位月嫂。

這是一個女人最脆弱也最需要幫助的時光,她本能地感覺到,她和寶寶需要身體上細緻溫柔的照顧和心理上的呵護,一位有育兒經驗的女性是最好的選擇,比如自己的媽媽和婆婆或月嫂、育嬰師等。

而寶寶的出生像一個開關,打開了所有人嬰兒期的記憶,同時小寶寶對大部分女人來說極具誘惑,他會激發她們的母性,情不自禁地把愛倒給寶寶,有的時候這對媽媽來說卻是一個麻煩事。

這些有育兒經驗的女性看到你給寶寶餵奶時笨拙的樣子就著急,也會害怕沒有經驗的你在換尿布時不小心弄傷寶寶嬌嫩的皮膚,於是忍不住親自上陣,替你做很多媽媽要做的事情。

小Z的月嫂也不例外,月嫂非常給力,小Z每天除了餵奶、擠奶、睡覺,其他都由月嫂一手包攬,她把小Z和寶寶照顧得很好,還幫小Z擋住了來自外婆和奶奶各種過時的育兒言論。

但是麻煩終於在月嫂結束工作離開時凸顯出來:小Z要獨自面對寶寶了!要知道她在月子裡連寶寶都沒怎麼抱過,缺少照顧寶寶、和寶寶相處的經驗。

家裡人對寶寶的意見經常不統一,小Z經常受到媽媽和婆婆的數落。

溫尼科特一直強調,照顧寶寶是媽媽天生就會的事情,媽媽憑藉對寶寶的愛就能自然而然做好媽媽該做的事情,媽媽們最害怕的是來自外界對她和寶寶的干擾,雖然有不少是出於好意,但是很容易讓新手媽媽喪失自己的立場,陷入相互比較的惡性迴圈,媽媽的位置被他人替代會影響情緒以及母嬰關係的建立。

新手媽媽需要足夠多與寶寶相處的時間和練習才能擁有足夠多的自信。所以他認為醫生、護士、母乳指導、保姆應該以照顧母嬰的生理狀況為目的。

他寫道:“一開始,媽媽與寶寶的情感聯結非常強而有力,所以家庭必須盡一切所能,保證媽媽可以在這段自然時期內,專心致志地照顧她的小寶寶。”

小寶寶出生後,家庭中很多事情需要做好分工,而爸爸的參與尤為重要。

《媽媽的心靈課》:孩子究竟該如何成長?

聽到這裡,可能很多媽媽會跟小Z一起大喊:“老公是最沒用的東西!”小Z的老公給寶寶換個尿不溼就手抖,生怕自己傷著她,換了幾次後直接不幹了,說這是女人的事。

無論是從人類的演化過程還是男人、女人的心理成長過程來看,男人的關注點會更加向外,男孩的遊戲元素大多是打鬥、槍炮,充滿了力量、赤裸的競爭以及權力,這是男人的特性。

而女孩的遊戲更多是過家家,模仿媽媽照顧洋娃娃,充滿情感與關係的元素。男人在照顧寶寶這件事上普遍缺乏指導,加上愛面子,自然會用逃避的方式處理。

小Z理解了這一點之後,在去母乳門診諮詢時專門邀請甚至強制老公一同前往,順便和母乳指導學習了安撫寶寶的技巧。

從那以後,只要老公在家,寶寶一哭,他第一個衝出去,抱著寶寶就開始做深蹲;自從學會給寶寶換尿布以後,老公比小Z還像媽媽,一邊換一邊跟寶寶溫柔的說話。

原來媽媽們只要肯給爸爸們明確、清晰、有效的指導,他們是非常願意參與育兒的。

溫尼科特這樣來描述爸爸的作用:“爸爸有能力參與進來也有著很重要的作用,這不僅是因為在有限的時間裡也能發揮一些好媽媽的功能,而且他們還能夠保護媽媽和寶寶不受外界或別人的干擾,保護母嬰之間的親情關係不被打斷。這種母嬰之間的親情聯結,正是兒童養育的精髓和本質。”

小Z和老公認真談了一次,讓她意外的是,老公早就把家裡的事情看在眼裡,只是他不知道怎麼幫小Z,也不知道小Z需要他做什麼。

兩口子一拍即合,迅速分頭跟自己的媽媽談話,以後寶寶的事由小Z主要負責,由於離孃家一條馬路之隔,平時吃飯在孃家吃,週末帶寶寶去婆家過,家裡的家務由老公做。

不僅如此,小Z的老公還特地減少了工作量,他說事業什麼時候奔都來得及,寶寶的成長只有一次。

我們能看到,當媽媽明確自己的底線,坦誠表達自己的情感與需求時,爸爸會更願意幫她和寶寶擋住外界的干擾,擔負起撐起家庭保護傘的重任。

在科學育兒盛行的今天,小Z開啟學霸模式,育兒書、網路課、育兒公號,利用所有能利用的資源學習,在休產假的時間全神貫注學習如何養育寶寶,勝任媽媽的角色,擁有做媽媽的自信。

小Z每學到一個新知識,就迫不及待的在寶寶身上練習、印證,但她很快發現這些堆積如山的知識有很多矛盾的地方,比如寶寶晚上要奶睡,隔2小時吃一次奶,有書上說是正常的,有的乾脆說寶寶有睡眠障礙,要進行睡眠訓練,小Z被弄得頭暈轉向。

在養育第一個孩子的時候,新手媽媽通常會兩種模式,一種是模仿自己的媽媽,另一種是完全照書養,溫尼科特認為採用這兩種方式的媽媽都缺乏自己的立場,很容易被外界影響,形成僵化的育兒模式。

而寶寶需要的是一個靈活並生機勃勃的媽媽,因此他認為學習是必要的,同時媽媽需要思考和判斷怎麼做才是對寶寶和自己有利的。

這個過程要用到一個秘密武器,那就是媽媽自己的感受。

很多時候當媽媽感覺某個方式讓她內心溫暖舒適,通常是合適的;如果讓媽媽感到痛苦和難過,可能就不適合。

小Z自己帶了幾個月寶寶,產假快結束時,她請媽媽幫她照顧寶寶,這時發現媽媽和婆婆已經很久沒有數落過她了,反而認真聽她交待的各項事宜,她們看到小Z自然而然成為媽媽的過程。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4501 字。

轉載請註明: 《媽媽的心靈課》:孩子究竟該如何成長?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