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是拖出來的?提醒:一旦出現“臭、癢、黃”,儘早檢查肝功能
李濤(化名)是一位程式設計師,最近一段時間他發現身邊的人出現了個怪現象——同事跟他說話總是離得遠遠的,或者是直接帶著口罩;回去之後有時候想親下女朋友,更是會被直接推開,還很嫌棄的問他是不是沒刷牙。
這讓他覺得奇怪,自己每天都很注重個人衛生,也聞不到自己有口臭的情況,但身邊的人一個個都嫌棄他,令他十分地尷尬。
本以為是上火引起,一段時間後即可恢復。然而隨著時間的延長,李濤身上的口臭症狀並沒有得到緩解,甚至身體還出現了噁心嘔吐、食慾不振以及皮膚變黃的情況,時不時會感覺腹脹難受。
在女友的催促下,李濤去了口腔科檢查,醫生了解到他的情況後,讓他轉去肝臟內科做個檢查,雖然內心有些不解,但李濤還是去了。
結果這麼一查,他竟被確診為肝癌,且病情已經發展到了晚期,他身上出現的口臭正是因為肝癌引起。李濤不解,一個常見的口臭,怎麼會扯到肝癌上面去呢?
資料顯示,全球10~65%的人曾經被口臭困擾。而在中國有27.5%存在口臭問題,即每4個人裡面就有一個有口臭。但很多有口臭的人自己是不自知的,這是為什麼呢?
主要是兩個原因導致的,一是口臭人群本身存在嗅覺疲勞,嗅神經細胞長期和臭味待在一起,已經被熏習慣了。
二是在嗅覺疲勞出現後,即便是有點感覺自己的味道和別人不同,但也會產生自我心理認同,認為自己是正常的。
而口臭的來源主要就是口腔,如牙齦炎、牙周炎、齲齒以及口腔不潔等因素都可能會導致口臭,當齲齒內殘留食物殘渣,在分解發酵後也會產生明顯的臭味。
但有些時候,一些特殊的口臭卻可能是疾病的訊號,比如以下3種:
一是肝病,晨起時大部分人口腔內都會有異味存在,但如若出現長時間的口苦表現的話,則要警惕可能是膽汁代謝異常引起,與肝炎相關。
二是糖尿病,糖尿病患者體內的脂肪、蛋白質分解後會產生丙酮類物質,這些物質隨著血液流向肺部,會讓患者的呼吸、口腔內出現明顯的爛蘋果味。
三是胃腸疾病,罹患胃腸疾病的患者,胃內會產生硫化氫,該物質的味道類似於臭雞蛋。
肝病的發生並非悄無聲息,很多時候身體出現一些輕微症狀正是肝病發出的訊號,但這些症狀很容易被忽略。
肝臟是個特別能“忍”的器官,只要還留有1/3的肝臟就能維持正常的身體執行,且肝臟上沒有痛覺神經。出現肝臟輕微損傷時多不會有明顯症狀,而當出現明顯症狀時,病情往往已經很嚴重了。
因此,肝臟受損時除了會出現口臭外,還需留意以下幾種異樣:
1、皮膚瘙癢
肝臟可幫助合成膽汁,當膽汁合成後會流向膽囊儲存、濃縮,而當肝功能出現異常時,會導致膽汁無法正常排洩進入到膽囊內。
大量的膽汁淤積在肝臟內會突破膽管壁流向膽管旁的小血管內,繼而讓患者血液內的膽紅素、膽鹽等指標升高。而膽鹽會刺激到皮膚上的神經,誘發皮膚瘙癢症狀出現。
2、皮膚和眼底變黃
肝功能代謝異常會導致體內的膽紅素代謝異常,大量的膽紅素隨著血液流向全身,會導致皮膚上出現色素沉澱,導致皮膚、虹膜等處出現黃染症狀。
此外,肝病還會引起患者出現消化不良、疲勞以及午後低熱等表現,發現這些症狀後一定要及時就醫。
三、少做4件傷肝事,肝會“感謝”你據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署2020年釋出的全球最新癌症負擔資料顯示,全球原發性肝癌新增90.6萬例,其中中國新增41萬例,佔了全球肝癌患者的近一半數量。
肝功能的好壞與日常的一些習慣之間息息相關,長期保持不良生活狀態下,很容易誘發肝功能損傷,這幾件事勸你別再做了。
- 酗酒
酒精在進入體內後需要透過肝臟進行代謝,大量飲酒會導致肝臟負擔過重,容易誘發肝功能損傷,引起酒精肝、肝硬化等發生。
- 過度疲勞
長期熬夜對於肝臟健康而言是很不利的,因為在夜間睡眠狀態時,是肝臟的修復時間,進入睡眠可以讓肝臟獲得更多的養分、氧氣。熬夜會導致肝臟超負荷執行,發生肝病的風險也會隨之上升。
- 飲食油膩、高脂肪
肝臟在體內也負責分解脂肪,但攝入大量人體可能無法用到的脂肪時,肝臟會先將脂肪儲存。而當這個量堆積到一定程度時,會導致肝細胞被脂肪圍堵,導致其無法正常從血液內獲取養分,容易出現缺血性壞死。
- 藥物傷肝
同時服用多種感冒藥、中草藥以及濫用抗生素等,都可能會誘發肝功能損傷。
想要護肝,在日常想要從生活中的細節去進行改變。
首先,日常的飲食要注意以清淡為主,不要攝入大量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情緒上要儘量保持穩定,怒氣傷肝這句話是有依據的,容易引起肝功能損傷;儘量少喝或不喝酒,避免讓肝臟負擔過重;針對於一些還未打肝炎疫苗的人群,要及時去接種疫苗。
建議所有人在日常都要多關注自己的身體表現,在發現異常後及時就醫檢查,避免延誤最佳的治療時機。
參考資料:
[1]《口臭到沒朋友,自己竟然聞不到!從不口臭的人,99%都在做這6件事》.騰訊醫典.2020-09-15
[2]《口臭不僅是尷尬這麼簡單,也可能是7種疾病預警……》.生命時報.2017-12-05
[3]《【科普】生活中最傷肝的行為,看看你佔了幾個?》.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2020-11-26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