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齡增加,老年人群免疫力下降,與青壯年人群相比其自身基礎疾病更多,也更容易感染中招。研究顯示,感染新冠後導致重症和死亡的兩個重要因素一是年齡,二是基礎性疾病,這兩個因素恰恰都體現在老年人群身上,這使得老年人群感染後將面臨更高的疾病風險。
即便不常出門,家中其他成員也可能將新冠病毒感染風險帶回家,導致家中的老年人感染和發病,對沒有接種疫苗的老人來說,情況則更為嚴重。
經過一段時間的科普,現在許多老年人想接種新冠疫苗的心情很迫切,但礙於自身有基礎疾病、對新冠疫苗的接種禁忌認識不夠準確,所以始終對於接種新冠疫苗存有一定顧慮。市疾控中心綜合了《新冠病毒疫苗接種技術指南 ( 第一版 ) 》及新冠疫苗說明書的內容對新冠疫苗接種的禁忌及相關問題進行了進一步梳理和明確,一起來看看吧!
一、不能接種的人群
1. 對疫苗成分及輔料過敏者不能接種,滅活新冠疫苗輔料主要包括 : 磷酸氫二鈉、氯化鈉、磷酸二氫鈉、氫氧化鋁。
2. 既往接種新冠疫苗或同類疫苗出現嚴重過敏反應者 ( 如急性過敏反應、血管神經性水腫、呼吸困難等 ) 不能接種。
二、暫緩接種的人群(疾病或症狀緩解後建議接種)
1. 任何原因 ( 感冒、傷口感染、區域性炎症 ) 引起的發熱 ( 腋下體溫 ≥37.3°C ) 暫緩接種,待症狀緩解、健康狀況良好後,建議接種。
2. 痛風發作、重感冒、心梗、腦梗等急性疾病,暫緩接種。
3. 慢性疾病的急性發作期,或未控制的嚴重慢性病患者,暫緩接種。健康狀況穩定,藥物控制良好的慢性病人群不作為新冠疫苗接種禁忌人群,建議接種。
4. 惡性腫瘤患者手術前後,正在進行化療、放療期間,暫緩接種。結束放療、化療等相關治療後半年,經臨床醫生評估免疫系統恢復正常、健康狀況相對穩定的情況下建議接種。
5. 患有未控制的癲癇和其他嚴重神經系統疾病者 ( 如橫貫性脊髓炎、格林巴利綜合症、脫髓鞘疾病等 ) 暫緩接種。
三、建議接種的人群
1. 對塵蟎、食物 ( 雞蛋、花生、海鮮、芒果 ) 、花粉、 酒精、青黴素、頭孢或者其他藥物過敏,未處於過敏發作期建議接種。
2. 心臟病、冠心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等疾病,非急性發作期健康狀況良好,建議接種。
3. 高血壓藥物控制良好,血壓一段時間內較為穩定,建議接種。
4. 糖尿病藥物控制良好,血糖一段時間內較為穩定,建議接種。
5. 甲減患者服用穩定劑量左甲狀腺素 ( 優甲樂 ) ,甲功正常,建議接種。
6. 慢性溼疹沒有明顯發作,建議接種。
7. 慢性蕁麻疹當前症狀不明顯,建議接種。
8. 慢性鼻炎症狀不明顯,建議接種。
9. 慢性肝炎不用吃藥治療,肝功正常,建議接種。
10. 肺結核不是活動期,建議接種。
11. 銀屑病非膿皰型等急性型別,建議接種。
12. 慢阻肺非急性發作期,無明顯咳喘,建議接種。
13. 強直性脊柱炎無急性疼痛表現,建議接種。
14. 抑鬱症藥物控制良好,生活工作如常,建議接種。
15. 用於治療糖尿病的各種藥物 ( 包括注射胰島素 ) ,均不作為新冠疫苗接種的禁忌。
16. 免疫系統疾病 ( 系統性紅斑狼瘡、類⻛溼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乾燥綜合徵等 ) 總體原則是謹慎接種,一般來說,在病情穩定時建議接種滅活新冠疫苗和重組亞單位新冠疫苗。
17. 腎病綜合徵;腎移植後吃免疫抑制藥物;艾滋病患者、HIV 感染者,建議接種滅活疫苗和重組亞單位疫苗。
18. 既往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 ( 患者或無症狀感染者 ) , 在充分告知基礎上,可在 6 個月後接種 1 劑新冠疫苗。
四、注意啦!"避坑"小貼士
1. 注射人免疫球蛋白者應遵照所接種新冠疫苗說明書中相關要求接種,以免影響免疫效果。
2. 新冠疫苗不推薦與其他疫苗同時接種。其他疫苗與新冠疫苗的接種間隔應大於 14 天。
3. 任何情況下,當因動物致傷、外傷等原因需接種狂犬病疫苗、破傷風疫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破傷風免疫球蛋白時,不考慮間隔,優先接種上述疫苗和免疫球蛋白。
4. 如果先接種了狂犬疫苗、破傷風疫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破傷風免疫球蛋白等,需先完成上述疫苗最後一針接種,間隔 14 天后建議接種新冠疫苗。
5. 在疫苗接種前無需開展新冠病毒核酸及抗體檢測。接種新冠疫苗後也不建議常規檢測抗體作為免疫成功與否的依據。
6. 滅活疫苗基礎免疫需要接種兩劑次,未按程式完成接種者,建議儘早補種,無需重新開始免疫程式儘快補種即可。並在完成第二劑次接種滿 6 個月後儘快進行加強免疫接種。
7. 滅活疫苗在 14-21 天完成 2 劑接種的,無需補種。
8. 現階段我市已啟動兩種新冠加強免疫接種方式——同源加強、序貫加強,符合接種條件的市民請選擇適合的疫苗儘早完成接種。
9. 不論哪種加強方式,都只需要加強 1 針。不可同時接受序貫加強免疫接種和同源加強免疫接種,已完成同源加強的市民,不能再進行序貫加強。
※若出現其他健康狀況或症狀不易自行判斷,請具體諮詢臨床醫生或接種現場醫生。
半島晨報、39 度影片記者黃鳳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