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萌娃地鐵偶遇黑人,好奇的眼神令人猜想:這叔叔是不是“曬糊”了

由 敖學農 釋出於 健康

寶寶們從出生開始,最熟悉的,接觸最多的人,毫無疑問就是寶寶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等家人了。而寶寶們所生活的周圍環境也是固定的。家長和熟悉的環境帶給了孩子安全感和歸屬感。不要以為寶寶什麼都不懂。只有在熟悉的地方,有熟悉的家人陪伴著,孩子才能安心的入睡。
寶寶總是接觸熟悉的人和物,那麼在突然遇到陌生人的時候,他們的反應也非常好玩。最近微博上有一位奶奶帶著幾個月大的寶寶乘坐地鐵,結果見到了一個黑人小哥。小寶寶從來沒有見過外國友人,可把他新奇的不行。寶寶被奶奶放在地鐵的座位上自己坐著,而旁邊就是那個外國小哥哥。寶寶的小眼神直勾勾的盯著黑人小哥,簡直是目不轉睛。這一幕太好玩了,把奶奶和小哥都逗笑了。
網友們在微博下留言說:“小寶貝太可愛了,以前沒見過就使勁盯著瞧,恨不得看出花來吧!”、“孩子的目光最純淨。”、“寶寶:奶奶,這個叔叔是不是被‘曬糊’了?
當家長們在孩子身邊的時候,孩子還是非常有安全感的。即使是見到陌生人也不會特別害怕。但是孩子也是有一些“怕生”的情況存在的。比如說寶寶牢牢捏住爸爸媽媽的衣服,窩在爸爸或媽媽的懷裡,死活不願意讓沒見過的,爸爸媽媽的朋友抱。這其實就是“陌生人焦慮”。
1969年,英國生態學家鮑爾比發現,嬰兒對潛藏的自然危險有本能的恐懼反應。當嬰兒獲得將熟悉和陌生事物區分的能力後,寶寶在與熟悉的養育者分離時,面對陌生面孔和陌生環境會感到恐懼,排斥。這種行為和反應就是“陌生人焦慮”。
那麼家長們應該如何幫助孩子緩解或者克服焦慮的情況呢?
⑴確保孩子熟悉的人在身邊
熟悉的人,尤其是爸爸媽媽是孩子安全感的重要來源。孩子依賴著熟悉的家長,家長們是孩子勇氣的來源。如果孩子在和陌生人相處的時候,就在家長身邊,那麼孩子會更加安心,不會有特別畏懼陌生人的情緒。但是如果孩子面對陌生人時沒有家長在身邊,孩子的情緒就會更加消極。
⑵營造孩子心理上安全的感覺
熟悉的環境能讓孩子感覺到安全。所以孩子在自己熟悉的環境裡見到陌生人時,焦慮的情況會比較少。所以家長們可以讓孩子在家裡,經常去玩的小公園等孩子熟悉的地方和陌生人見面,能有效緩解孩子的焦慮。
⑶在孩子面前,友善對待陌生人
孩子見到陌生人時害怕焦慮,是因為不知道這個陌生人會不會傷害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應該怎麼對待陌生人。所以家長需要給孩子做一個示範和榜樣,友善地對待遇到的陌生人。當孩子見到父母都對陌生人和顏悅色,就會覺得這個人不是壞人,從而降低戒備心理。另一方面,孩子在各個方面都還是比較懵懂的。他們也會下意識模仿父母的行為。家長們友善對待陌生人,孩子也會學著去友善待人。
⑷不給孩子貼標籤
有時家長讓孩子他自己不認識的人打招呼的時候,孩子可能還會比較緊張,畏懼,所以不敢說話。這時候,家長們通常都會感覺到不好意思。然後說:“不好意思,我們家孩子就是比較膽小,內向……”之類的話。這其實無形中就給孩子貼上了“膽小”、“內向”、“害羞”、“不懂事”等標籤。這其實也是給了孩子一種心理暗示。孩子聽多了這種話,就覺得自己就是這樣的人。在和他人交往的過程中更加內向拘謹。
對陌生的事物和事情產生恐懼是人類的本能。只不過大人們能夠很好的控制和安慰好自己的情緒,並且迅速熟悉陌生人或事。但是孩子卻沒有這樣的能力。所以要想讓孩子擁有安全感,面對陌生人減少焦慮恐慌的情緒,家長就應該做出更多的努力。努力去給孩子安全感,去讓孩子漸漸學會如何與陌生人相處,交往。等孩子掌握了人際交往的方法,自然就不會再焦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