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生活養生啟示錄
文/李友鵬
生活,是一條曲折而又漫長的路,對於中老年來說,激情燃燒的創業之路已經走過,打拼的年代成為歷史,每個人都有篳路藍縷的苦樂年華,有過春風得意,也有過失意落魄,但事業無需驚天動地,有成功就足矣。無論成功也罷,失敗也罷,那都是過去的事情,不必去多想了。接踵而至的是退休閒暇後的“慢”生活,這種“慢節奏”應該成為老來生活的主旋律。退休後沒有什麼硬性任務,不用趕點上班了,一切事情應變得緩慢而從容,從容則圓滿,心閒則氣定,氣定則益壽延年。
由快到慢,這是一個很大的轉折點,能不能做到真正慢下來,是一個值得認真對待的問題。古人曾雲:“天地萬物之理,皆始於從容,而卒於急促。”“事從容則有餘味,人從容則有餘年”,這是對慢生活和做事容易獲得成功的啟示。中老年養生要做到快與慢的轉換,年輕時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就是生命,“快”了就能為國家多做貢獻,說白了那是用生命去改變生活;老來時間稍寬鬆,慢了能有益健康,而健康就是金錢,健康就是生命,不給子女和社會增加負擔就是對社會的貢獻,說白了這是用生活改變生命。因此,凡事要沉住氣,慢慢來,不要著急。要善於靜下心來慢慢思考,因為“能靜則仁,有仁則壽,有壽是真幸福”。慢是什麼?慢,是思考、是睿智,是張與弛的轉換與結合,是為了活得更加從容;慢,是沉著、是冷靜,是在尋找生活的另一種平衡,慢慢享受有品質的美好生活;慢,是休養生機,能使身體各部位得以充分放鬆,是有利於養生的行為;慢,是修身養性,是為了在人生路上走得更遠;慢,是一種情操,是一種秉性,有的人想快卻快不了,有的人想慢也慢不下來,這是由性格所決定的,而且具有“江山易改,秉性難移”的特點,特任性的人更是難改。因此,要想改變一個人快或慢的性格,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中老年要把慢生活當成養生和益壽的重要事情來做,但開啟“慢”生活通道談何容易?難就難在真正慢下來。在過去幾十年中形成的快習慣,不是三兩天就能糾正過來的。我觀察了很多中老年人群體,退休後仍存在快生活節奏的“後遺症”,表現在說話上那就是搶著說,不等別人把話說完,就搶先表白自己的意見,頭上一句,腚上一句,東一榔頭西一棒;表現在吃飯上那就是稀里嘩啦地往嘴裡扒,狼吞又虎咽;表現在喝水上那就是咕咚咕咚地暴飲,一口氣能喝一大碗;喝茶更是沒有功夫,不等茶泡好就喝,喝不出什麼茶的滋味;表現在幹家務活上,那就是做事粗拉,東西用完不是放回原處,而是隨便就地一扔;表現在廚房料理上,那就是一首絕佳的噼裡嘩啦的鍋碗瓢盆交響曲,不是碰壞了碗就是打壞了盆,使得碗邊上滿是豁子;表現在走路上,那就是匆匆忙忙,跌跌撞撞,不是碰著腿就是崴了腳,天天像是忙著去趕考場,又像是“帕金森氏症”病態;外出旅遊,那是典型的走馬觀花,導遊規定一小時集合,卻提前半個小時到車邊等著走。快生活吞噬了某些人的健康,只可惜有的人卻執迷不悟,火爆性子不改,快節奏的生活不變。快節奏的生活使人增加了壓力,活得疲憊不堪,喘氣也處於不均勻的狀態,身體各個器官處於應激狀態,出現“過用”現象,中醫講病起於過用,這個“過用”成為致病的重要因素,長期的快節奏生活和精神緊張遺留下某些疾病,如偏頭疼、高血壓、冠心病等,這不是在短期內能夠很快治癒和消除的,需要用慢生活的方式去調理。
按照中醫理論分析,生活快節奏的人大多心火旺盛,容易“快”出一些疾病來,出現陰虛內熱、肝陽上亢之徵象,如頭疼、頭暈、上焦火、牙痛、嗓子痛,碰破皮肉、意外創傷等也容易出現,是不益於養生和有損健康的行為。跌足頓悟,奉勸中老年朋友醒醒吧!為了健康要把“快”的習慣拋棄,使自己步入“慢”節奏的生活通道,這樣才有益於養生怡性延年。
長壽有方,需要靜養。步入慢生活節奏,首先要學會“靜坐”,這種靜坐類似於佛家的“打坐”,但又不同於“打坐”,因為打坐要雙手合十,口中唸唸有詞;還有意念的不同,靜坐卻沒有這些繁瑣的事情,只要能坐下來靜心冥想就可以了。我們不能像年輕時那樣似猴的屁股坐不住,老了更要有坐得住的好習慣,要學大象的屁股,坐下後推也推不動。“無事此靜坐,一日是兩日。若活七十歲,便是百四十”,這是北宋年間全才詩人蘇東坡的名句,道明瞭靜坐的益處。凡事只有靜心坐下來,才有思考的時間,才有解決問題的辦法;凡事只有靜下來,才能做到心神鎮定不亂;心靜下來才有利於經絡的暢通,才能緩解和釋放焦慮與緊張狀態,克服煩躁與不安的情緒。古人對此總結得很好:“靜坐是息心法,心息則神安,神安則氣足,氣足則血旺,血氣流暢,則有病可以去病,不足可以補充,已足可以增長。”從以上不難看出,靜坐能養氣,能恢復生命的活力,是一種很好的放鬆療法。
我們不妨每天抽出一定時間來靜坐一會兒,體驗一下靜坐養生的樂趣與益處。生活印記,總可觸及,名利隨風逝,淡泊自在心。生活的意義在於不斷地找回自我,不斷地探討做人與養生之道。在靜坐時請關閉電視與手機,避免一切現代電子器具及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擾,創造一個相對靜謐的環境,讓自如的動作只剩下心跳與呼吸才為最好;讓生命突破生與死的藩籬,回憶風花雪月、詩意浪漫的事情;回憶大河奔流,星空無際,鍾靈毓秀的浩瀚美景;憧憬未來,嚮往美好,達到養生的最高境界;運用心靈的力量,集中注意力,進入到深度“冥想”的狀態,徜徉在聯想的無際海洋,達到心態的柔和,達到心與靈的統一;靜坐是“檢查站”,把在生活中所遇到的一切事情,像放映電影那樣一幕幕在腦海中掠過,回顧檢查與總結一下,從中找出哪些做對了,哪些是做錯了,對的堅持去做,錯的堅決糾正,這樣就能達到問心無愧、純潔心靈的境地。“恬淡虛無,其氣從之;精神記憶體,病安從來”(《黃帝內經》)。精神上的修煉才是精髓,這是使身心得到淨化的有效措施,是對健康有益的行為,也是一種心理暗示療法。但靜坐不是昏昏欲睡,一旦進入嗜睡的狀態,解決問題的辦法也就萌生了,然後再回到現實生活中來,把自己美好的氣質展現於世人。
靜坐養生方法極其簡單,就看我們能不能每天堅持去做了。俗話說得好:“好兒子、好孫子也不如有個好身子”,開啟慢節奏的生活,養成有益健康的好習慣,生命與脾氣的改變也會由此開始。我們的可選項不多,如果在養生一事上沒有時間去靜坐冥想,那就只有耗費時間去忙亂地做事,去被動地生病了;那就是今天不養生,明天養醫生了;須知在家靜坐修養,比住院或躺在“ICU”要強多少倍,這是完全不同的兩種環境、兩個概念。
還應該認識到這種“慢”和“靜坐”,不是病態,不是變相的“拖延症”,也不是“強迫症”的翻版。“拖延症”是把計劃要做的事情無限期地往後推遲,對未來缺乏自信,對事情持消極態度,是懶動的行為,是對現實的逃避,也是心理問題的反映,這種情況在年輕人群體中所佔比例較高,會對健康帶來不利的影響,而且這些症狀靠自我調節很難緩解,需求助醫生解決。“拖延症”還不同於“強迫症”,強迫症隱蔽而固執,對事情已經做了還是不放心再去重複地做,如外出時明明是門已經鎖上了卻再回頭看或去摸一下,浪費了時間,是重複的無效勞動,這與拖延症也是有區別的。
慢生活有使人健康長壽的作用。在臨床上我閱人無數,在生活中我注意觀察某些人的生活節律及生活習慣與健康長壽之間的關係,結果發現但凡長壽的老人,大都是慢生活一族,都是雷打不驚,憨態可掬,心裡不裝啥事的人。如家中有個老嫂子,李X氏,她今年93歲了,身體仍很健康。原來家庭比較貧寒,生活上粗茶淡飯,可以說是有名的慢生活的典範,凡事都是慢慢來,對什麼事都沉得住氣,從來不生氣不著急,你看她說起話來是慢條斯理,走起路來是躡手躡腳,行起事來是慢慢悠悠,連做飯也非常沉得住氣,晚飯能吃到九點半,是以前出了名的“國際歌吃飯”(因以前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新聞聯播》結束即播放《國際歌》,故名)。還有我的一個族家老奶奶李X氏,她今年103歲了,只是耳朵稍微有點聾,眼有點花,她的生活突出了一個特點就是“慢”,以慢生活節奏為主;她胸懷大度,心胸坦蕩,心裡從來就不裝亂七八糟的事;生活上講究衛生,飲食上沒有特殊愛好,以吃素食為主,子女做什麼她就吃什麼,到現在生活仍能自理;在為人處事上與人為善,是出了名的好脾氣,從來就沒有見她著過急,沒有見她和誰吵過嘴打過架,處事不亢不卑,樂觀開朗,對什麼事都滿不在乎,看淡世間的一切人和事,所以她能活到如此高齡,在本縣也是名列前茅的長壽老人。這種慢性情的生活,使身體各個器官得到滋養和休息,從而增進了健康,延長了壽命。
未來時日知多少,為了健康要過好,慢節奏的生活怎可少。奉勸中老年朋友,為了健康長壽,要摒棄快生活的習慣,重視慢節奏的養生,牢記慢生活的箴言,探討慢生活的真諦,把慢生活作為很愜意的事情,常存安靜心,心安病逃遁;善存精氣神,健康益其身;閱盡了鉛華,唯求健康身;篤思慎行,唯“慢”是之;慢是有順序,慢能多受益;避免強刺激,勞作不過力;穿衣慢吞吞,有條才不紊;吃飯慢吞吞,滋肝又養腎;行路慢吞吞,確保安全身;起居有常,穩穩當當;頭不猛抬,臥不猛起;坐不猛立,行不求急;生活簡單,沒有奢侈;家值萬貫,不如康健。努力做到什麼時候也不要慌張,因為慌張沒主意,慌張傷身體;什麼時候也不要著急,因為著急生病疾,生病無人替;什麼時候也不要生氣,因為生氣催人老,快樂變年少。要學會做到“滿腔歡笑,笑開天下古今愁;大肚能容,了卻人間多少事”(佛家語)。在慢生活理念的指導下,讓我們慢慢地去品茗,慢慢地去品嚐美食,慢慢地去思考寫美文;慢慢地去行走做事,慢慢地去享受夕陽的美好時光。
(寫於2021年1月25日)
【作者簡介】李友鵬(男),知名中醫,北京名醫名方研究推廣中心特邀研究員,河南仲景醫藥研究會特邀研究員,中國特效醫術發掘整理委員會專業委員。原籍山東齊河,現居山東濟南。文學愛好者,熱愛生命,熱心公益事業,注重中醫養生研究和疑難雜症的治療,先後發表學術論文與詩歌100多篇,創城徵文獲得濟南市一等獎。